竞技武术套路中民族特色研究
2015-03-26冯庆雨
冯庆雨
竞技武术套路中民族特色研究
冯庆雨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从民族特色的显性和隐性方面切入研究,以期为竞技武术套路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显性方面,竞技武术套路的技击性淡化明显;在强化国际竞赛套路的同时忽略了其他民族特色拳种的发展;对武术传统礼仪、动作术语方面继承不够;武术服饰需要保持民族特色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进;现有竞技武术套路器械种类单一。隐形方面,新形势下对武德教育重不够视;在“金牌至上”环境中,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内练”和“形神兼备”的教育不够重视;在竞赛规则和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方向的引导下,过多的难度动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武术所要求的“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
竞技武术套路;民族特色;特色研究
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武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竞技武术套路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当前武术发展的主流项目,必然担负起武术对外推广的重任。如果竞技武术套路完全失去其民族特色时,体坛只是多增了一项无足轻重的体育项目,而人类则可能失去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在竞技武术套路的“高难新美”的发展方向中,人们容易看到武术“体操化”的表象,从而掩盖了民族特色的内涵特征。对竞技武术套路中民族特色研究,不仅是武术发展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武术梦”的需求。
1 竞技武术套路的民族特色阐释
1.1竞技武术套路的界定
在对竞技武术套路界定之前,先了解竞技武术的内涵。孙自立认为:“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兴起的,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活动内容,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本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依照竞赛规则,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为根本目的的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1]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参照和整合,本文对竞技武术套路界定为:为了满足现代体育竞技机制要求而在传统武术套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武术运动形式。
1.2竞技武术套路民族特色内涵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掌握以及对专家、学者的访谈,笔者认为武术的民族特色就是武术这一项目相对于其它民族的体育项目而言的,包括武术的内涵与外在形式两个方面,是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体育项目而不易被其它民族的体育项目所影响的显著征象和标志。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的显性因素:技击性方面、拳种方面、礼仪方面、动作术语方面、服饰方面。二是它的隐形因素:内外兼修方面、形神兼备方面、思维方式方面。
2 竞技武术套路民族特色分析
2.1竞技武术套路中显性民族特色分析
2.1.1在技击性方面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经历一代宗师的砥砺揣摩、千锤百炼,形成了具有民族性格的技击术——中国武术”[2]。武术与其他民族的技击术相比,在价值取向和功能结构上有着本质的区别。1)在价值取向上,西方技击术强调“练”并且是超负荷训练,战胜对手是它的直接目标,崇尚一种力的强者哲学,主动进攻,快者赢、强者胜。与此相反,武术受“中庸之道”的影响,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以满足自身安全和修身养性的心理需要,是追求精神与肉体的完善统一。因此武术技击的特征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2)在功能结构上,西方技击术是分离的。西方技击术为了追求更快、更强,可以不顾及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某种超出个体具体生命存在、发展、享受的性质,因而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内在功能与外在功能是对立的、分离的[3]。而武术的功能结构具有统一性。武术注重“养”,练是为了“养”,养练结合,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体“健”、“寿”需要。对运动主体而言,它是个体生命力量的自我完善和外在弘扬,对观赏者而言,则是技击美和技艺美的享受,它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内在功能与外在功能是和谐统一的。
2.1.2在拳种方面
“中国武术内容非常丰富,多种拳种并存,且一个拳种中又有多个流派,体系庞杂,既丰富多彩,又富于变化,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武技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4]。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之间地理条件差异很大,从而产生了不同地域的人之间性格、民俗和文化特征的不同。所以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所产生的各具特色的拳种在当地相对独立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现象。其次,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之中,许多地区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满足于自给自足,这种自然经济的形式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使人们的思想状况趋于保守,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拳种,又由于经济的原因而使其相对独立的发展。同时由于古代中国的长期宗法制度和家庭本位主义,敬祖亲子,重视血缘关系,使其有家庭的凝聚力和排他性。如心意六合拳被称为教门拳只在回族中流传。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多拳种并存”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1.3在礼仪方面
武术的传统礼仪是建立在儒家的“礼”和“仁”思想基础之上的,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也是构成中华武术文化的一节重要链环。在过去,武术界各门派的师门规矩历来甚严,要求凡在本门习武之人,习武之前必先修其门规。弟子拜见师傅要行叩头礼,拜见师门长辈也要行叩头礼,见同辈长者也须行礼,弟子不得违背师傅长辈之言,不得无礼犯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习武者必须具有相当的涵养,遇事要能忍让,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与人交手。以上几点说明了“礼”在武术中的重要性及对武术的传统礼仪的影响程度。
武术中有很多传统的礼仪,比如抱拳礼、注目礼、器械的递接礼等,其中最能体现武术民族特色的莫过于武术的传统礼仪抱拳礼。“抱拳礼”其涵义是左掌拇指屈扣表示不自大;掌四拳五,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武不犯禁,不凌弱逞强[5]。抱拳礼于1986年全国武术比赛上首次由竞赛规则明文规定使用,要求运动员向裁判长施抱拳礼,裁判长以抱拳礼相还。
2.1.4在动作术语方面
传统武术套路中动作的名称富含深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仿生类动作,如白鹤亮翅、鹞子入林、燕子抄水等;还有借用文学典故而命名的动作,如将“弓步前指”说成“羿射九日”,“仙人指路”代替“弓步持剑前刺”,不说“腕花翻身坐盘刺剑”而说“走马卧槽”。这些名称不仅体现了武术的情趣,还具有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外,一些武术动作名称还会给人另外一种意境,如苍鹰捕食给人一种威猛雄健的感觉,白猿献果给人以机敏灵活,轻松活泼的乐趣。武术名称不仅使套路有了艺术性的生气,而且使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神秘而又浓郁的美感。
在竞技武术套路发展之初,这样的名字尚且存在。武术动作术语的简化可以让人们简洁、明了的去理解动作,如“弓步持剑前刺”,人们单从名称就可以大体知道这个动作路线了。如果说成“仙人指路”就有点太抽象,简单明了的动作术语似乎更有利于武术的推广。但是“仙人指路”之类的名称是老前辈在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动作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正是这些名称才使得武术动作具有了生机和活力,增添了中华武术的民族特色,我们要甄别对待,如果一味的简单化,那么武术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将受损于无形。
2.1.5服饰方面
当今武术套路服饰多采用的是丝绸类布料,这与中国是“丝绸古国”存在很大的关系。在服饰的设计方面,多采用了汉代和清代服饰设计的风格。汉代服饰的特点是腰身一般裹得很紧,为使盘绕的衣襟不至于松散,特加一条丝带系扎在腰间,(腰带);男子所穿的裤子,裤裆极浅,也没有裤腰,裤管肥大(灯笼裤)。清代服饰的特点是:高领、对襟、斜襟、两旁开叉[6]。武术服饰的这种独特设计还在一定程度上烘托或者熏染了武术的“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等一系列矛盾运动,特别是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等的服饰。练武时穿着比体形宽大的服饰,衣随身动,气势磅礴,影随灵动,舒展飘遥。就审美效果来看,使得武术服饰具有一种神秘、内敛的审美效果,这正好符合了武术的神秘性和注重内涵的文化特征。
如今武术服饰倾向主要表现为:将追求个性、随意、审美、自由及创新放到首位。随着竞技武术套路向“高、难、美、新”方向的发展,技术动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练武者在练习长拳特别是枪、刀、棍、剑类套路时,肥硕宽大的武术服饰影响了技术动作的完成。因此,现在大多数都以“短袖”或“半袖”上衣取代了传统的“长袖”上衣。在颜色搭配和款式图案等方面也进行改进,这对于武术服饰艺术的发展和突破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武术服饰可以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一些现代化的元素,以更好的点缀我们的武术服饰。但不管武术服饰怎么发展,都应自始至终地既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又显现出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
2.2竞技武术套路中隐性民族特色分析
2.2.1内外兼修方面
1)在伦理道德方面。中华武术萌生于人类同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抗争、求生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发展与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客观条件下。作为一种自由使用的激烈的斗争手段,为阻止不必要的流血伤亡和社会动荡,追求安宁、稳定的中华先人们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思想来规范和指导武术行为。武德浓缩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谦简让”核心思想,武家授徒主张择人从严,看好习武之人的品德素质,不随便把技术传给那些品德低劣之人。讲究“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学拳宜以涵养为本”,“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在与人格斗时,要先礼后兵,尽量以德服人。在对抗性竞技方面对荣誉和胜利的追求以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品格为基础。从仁爱出发,把“争”纳入“礼”的范畴,竞赛主张“点到为止”,切磋技艺,交流感情,以武会友。
2)“内练”和“外练”。拳谚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长拳技法所讲究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体现了这种内练和外练相结合的思想[7]。武术所注重的内练和外练相结合的整体修炼方法还和我国的中医有着密切的关系,“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中医理论把人体视为一个脏腑、表里器官有机联系和作用着的整体,把形体和精神视为互相联系着和作用着的整体。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练功要求内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构成了武术内与外、形与神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训练方法。
西方竞技体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奥林匹克精神,其往往注重外在的东西,例如速度、力量等,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体的潜能,挑战人体的生理极限,以取得比赛的胜利。竞技武术套路“高、难、美、新”的发展方向就是受到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竞技武术套路受到比赛规则的制约,因为有规则就要有评分标准,外在的东西可以用标准去评价,而内在的东西却很难判断,也许此故,竞技化了的武术套路才慢慢淡化了这些“内在”的修养。武术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外”,而是既重“外”又重“内”的整体修练方式,也正因武术所注重的“内练”,所注重的“精、气、神”,才使得武术更加具有魅力,更加具有民族特色。
3)形神兼备方面。形与神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张立文先生说:“形与神范畴是中国哲学范畴系统中由天道部分向人道部分演变的关节点。”形与神的涵义之一是“形与神是指形体与精神”。“形体就是身体和身体所具有的感觉器官等等。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活动,是由心的思维器官所产生的机能以及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8]。后来在许多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都以形神兼备作为要旨,武术也必然从中吸收了营养,形神兼备是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在武术中的反映。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西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斗争;中国人重内、重合。中国武术之所以重视形神兼备,重视内练和外练想结合,都是中国的哲理在拳理中的反映。影响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形神兼备”的方面有很多,例如在平时的训练中缺乏对运动员动作技击性的重视,运动员只知其“形”,而不知“神”在何处,只是知道这一拳一腿做到什么位置是标准,怎样做才能不扣分,却不知其实际的功用,在所难免的也就削减了动作的“神”。再如动作的技术风格,如果运动员对某一拳种的技术风格不是很了解,或者说对这一拳种所蕴含的哲理不是很清楚的话,那么在动作的演练上必然就会失“神”。
2.2.3思维方式方面
中国文化强调整体的思维方式,即在对对立统一这个宇宙根本规律的把握上,更注重对立面的统一和协同,强调从统一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过程性,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天道观的重要特点。张岱年、程宜山先生说:“所谓重整体,就是强调要从统一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强调宇宙的整体性和过程性,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道观的重要特点,把这种观点运用到方法论上,就成了整体思维”[9]。这种思维方式在武术中就表现为既注重每一个动作的规格和细节,又更注重单个动作与单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全套动作演练的功力和起始,动作的衔接要顺畅,全套的演练要气韵生动、气势连贯、一气呵成,表现出整体上气韵生动。王宗岳说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正体现了武术所要求的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所以武术套路从整体上、从演练的整个过程去评价习练者的技艺优劣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武术的这种整体观缺日渐遭到了破坏。如一味的追求难度导致了套路编排结构不合理,前重后轻。近几年的比赛中运动员一般都将难度动作集中编排在一段和二段中,这样,一段和二段几乎全部被难度动作所充满。这种高密度的难度动作堆积直接破坏了全套动作的结构,违反了艺术价值编排的要求。另外,运动员为了完成难度动作,动作之间出现较长时间的停顿以及难度动作与动作之间衔接的不和谐,如有的运动员为了完成难度动作而停顿3s以上然后跑很多步后再做难度动作,就像自由体操中的助跑动作,类似这样的地方就与武术所要求的“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显得有点不和谐了。
3 结论
1)通过对竞技武术套路显性民族特色分析发现:竞技武术套路在武术所具有的独特的技击性方面有所淡化;在强化国际竞赛套路的同时忽略了其他民族特色拳种的发展;对武术传统礼仪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动作术语方面继承不够;武术服饰的发展可以现代化,但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在保持现有竞技武术套路器械的基础上应该推广或者说挖掘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器械套路。2)通过对竞技武术套路隐性民族特色分析发现:新形势下对武德的教育或者说重视程度不够;在以争金夺银为目的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内练”和“形神兼备”的教育或者说重视不够;在竞赛规则和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方向的引导之下,过多的难度动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武术所要求的“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3)在竞技武术套路发展道路上要确保竞技武术套路的民族特色的首位性;确保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的整体性。4)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武术的民族特色;要加大对武术民族特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途径主要有:加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对武术的民族特色意识的培养、利用多种传播媒介宣传武术的民族特色。5)要保持武术内外兼修的运动特点;要正确面对竞技武术套路发展过程中的规则问题;要加大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一方面要注重自身技术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吸取外国传统体育项目国际化推广的经验和教训。
[1]孙自立.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差异之比较[J].湖北体育科技,2002 (3).
[2]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李成银.武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6(2).
[4]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2005.
[5]冯庆雨.武德教育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驱力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3).
[6]江平.服装简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7]温力.武术的内外兼修和它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8]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M].北京: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1988.
[9]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Study on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Wushu Routine
FENG Qingyu
Bythemethodsofliterature,comparativeanalysis,fromtheperspectiveofexplicitandimplicitaspectsof ethnic characteristics,the paper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wushu.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 dominant aspect,the effect of competitive wushu fade;at the same time of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routines,it ignores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the inheritance of movements of traditional wushu etiquette and terms is not enough;martial arts clothing needs to maintai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modern improvements;the existing competitive wushu instrument type is single.Stealth,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wushu education heavy enough view;in the“gold medal first”environment,the competitive wushu athletes“in practice”and“xingshenjianbei”education has not enough emphasis;the rules of competition and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athletics wushu,---too much difficulty movement,to a large extent,affecttherequiredbythemartialarts“holisticwayofthinking”.
Wushu competition;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G852
A
1003-983X(2015)10-0874-03
2015-05-03
冯庆雨(1980-),男,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武术文化.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473000
Henan Polytechnic Institute,Nanyang Henan,4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