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本土体育概念的演进研究

2015-03-26张晓陆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体操概念体育

张晓陆

●体育社会科学●

台湾本土体育概念的演进研究

张晓陆

探讨体育概念在台湾的演变历程,旨在架构体育一词的历时性变化轨迹。研究结论认为:体育概念以体操为标记,在光复年间称为"体育"沿用至今。名称虽有变化,但概念内涵的演进,却随不同事件的出现而更丰富多元。从历史痕迹来看,引发概念变化的力量。体育概念的内容因而涵盖休闲、竞技、健康与教育等多元面向,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宏大概念。

体育概念;台湾;历史;演进

1 研究意义

体育一词在世界上的出现,不过一百多年,如果放在历史的维度中审视,想要追溯其概念变化的脉络并非难事。当时中国类似体育的名称相当混乱,例如从名称的差异性来看,就有体操、兵式体操、普通体操、游戏、运动等体育概念的不同表述。若从学校的执行层面来区分,则可分为正式课程与课外活动两大类。上述不同的分类概念,隐隐指向一个事实,中国在形成西化教育体系初期,这些雷同的身体活动,虽有大同却存小异。经过多年的整合,这些类似的名称与概念,终于统摄在体育的概念里,这也正是专有名词在历史洪流中涌现出来。至于体育的出现,大约可以追溯到日治时期,施行制度化的学校教育而得以确立,教学相关名称与内容,则是从日本本土移植而来。目前国外所指称的体育,其概念范围大致止于学校教学活动中,一门正式的课程,其他类似的身体活动,多半是以运动作为替代名称。反观台湾,报纸当中有体育版、电视则是报导体育新闻、贩售运动器材的商店,标示着体育用品社。多半是以体育之名,行运动之实。换言之,台湾目前体育的概念,似乎已经因为精确性不足,而走到名称相同、内涵不同的阶段。

2 台湾殖民时期的体育概念演变

甲午战败,满清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依据条约第2条规定,清政府同意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诸岛与澎湖列岛,及附件目录中记载位于该地方的城堡、兵器,以及其他公有物全部永远割让给日本。这一变化使台湾百姓得以因统治权转移给日本,而在教育系统中正式接触体育(当时称为体操),这也同时让台湾进入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时代。从此台湾完全落入日本人的控制,并以台北为首府,设立一个军事政府。至于体操一词,虽然早在割台之前,就已在中国出现,但因课程属于军事学堂所专设,未普及于一般学校,加上台湾当时并未设立军事学堂,故可推知体操专有名词在割让之前,似乎并未在台出现,或至少并未广为流通。而正式受到人民注意,并形成专门概念者,应与日本统治时期,将体操纳入正式教育科目有关,加之当时台湾与大陆沿海交通频繁,已在满清军事学堂中出现的体操专有名词,或因西化教育的推行,而被部分台湾知识界所熟悉。总而言之,日本控制台湾之后,初期虽无具体方针,但借由语言同化,达到文化同化的统治策略已经成形。体操一词由于在字型上具有中、日同文的共通性,加上殖民统治的同化教育政策推波助澜,以及体操科在殖民教育体制中所占的分量,使得

3 台湾本土体育概念的演进

3.1作为工具化的体育概念

1945年8月15日,日皇裕仁用无线电向全国及各地日本军民亲自广播投降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区的战火停止,也同时浇灭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台湾光复后,长官公署设立教育处,并依据行政不中断、工厂不停工、学校不停课原则,一面进行接收,一面继续工作。其中,对日本教材皇民化、武士道内容,则特别注意清除。至于在光复之后到经济起飞期间,体育隐约扮演着统治阶级驯化人民的工具之一,亦是政府从国际社会退却后的集体疗伤剂,学校体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肃清日本帝国主义文化毒素,学校体制内的身体活动,即从日据末期的体操课改为体育科,并在1946年1月8日公布台湾省国民学校暂行教学科目及教学时间表,废除暂行课程标准,而采用新的课程标准。此时,校园身体活动课程的名称,从充满肃杀之气,转化为较平和且寓含教育思维,但在实际活动中,仍然隐含军事化因素。以当时国民小学课程而言,其中无论性别或年级,皆有整队与走步的活动类别,尤其在低、中年级相当重视整队与走步的授课,除了基本的原地动作之外,对于整队、队伍行进、变换队形等的练习十分重视。这些活动大致反应了对日抗战的历史背景,而将此种课程标准,套用在战后的台湾教育体系上,无论从体育科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均不妥当。

3.2作为教育性的体育概念

体育一词的概念,在台湾学术界一向都被定位为教育的一环。体育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目的化的活动,含有教育的目的。甚至在《体育大辞典》中,也将体育一词定义为体育就是教育,是教育的一环。因此,体育一直在学校中肩负教化学生的责任,其教学设计也随行为目标的教育理论而设定为认知情意技能三个部分,并企图透过身体活动的形式,完成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传递任务。因此,自1923年台湾学制正式将学生身体活动课程定名为体育,大肌肉的身体活动,就在以教育为终极目标的理念下,成为达到目标的工具。伴随人民教育水平提升与自主意识抬头,体育教育化的底层声音又再度浮现。在1968年政府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之后,大致可说是体育的军事化与教育化思想的分水岭。1970年第五次台湾教育会议中,已经明显出现体育政策的教育化转向,主张应注重体育教育,强调德、智、体、群四育均衡合一发展,以期培养活泼自由的个人。1979年又制定积极推广全民体育运动计划,一方面充实学校体育运动设施,并开放校园运动场地,以供全民运动的需要。另一方面积极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并加强体育师资在职进修与训练。

3.3作为乐趣化的体育概念

乐趣化一直是早年自然体育派学者们所强调的方法之一,注重以游戏或其他自然活动来达成身体教育的目的。因此,乐趣就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观点虽然因为战争因素而沉潜,但以运动乐趣来提振学生的学习动机,已经是体育教学法中必备的策略之一。70年代大专院校,率先实施体育课兴趣选项分组教学,是为乐趣化目标的起步,除了在大专体育教学中受到广泛讨论,尚未形成校园内外全面风潮。80年代,乐趣化开始受到广泛注意,希望透过设计使体育课能成为一门快乐而有趣的课程,让学生能在愉悦感受中,乐于接近体育,勇于参与体育,以能达成体育的实际效果。并认为乐趣化应包括:第一,追求运动的内在价值。第二,从游戏论出发。第三,没有挫败感。显然此主张是要将学习者的经验引向主观的、直觉的、感性上的情趣,追求的是一种优质化的运动经验。

乐趣化一旦成为一种内溯式的经验品质,外在形式主义的制式教学法就容易受到颠覆,服装统一、动作统一、秩序井然、行动一致,似乎与是否能产生优质运动经验并无明显相关,再加上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合理设计中,能与同伴一起享受运动的乐趣,有温馨的人际关系,能有创新、自发自主的学习乐趣。因此,形式主义的制式身体反而成为限制创新、缺乏自主的教学方式,自然不易被乐趣化教学所提倡。由于它以游戏理论为基础,合理的设计就指向游戏世界的营造,其中的虚构性把教学情境带进游戏的天地中。在虚拟的世界里,所有的秩序是以规则为基点,为获取胜利所展现的勇气、不屈不挠、机智与公平性,也与现实世界的伦理价值无关。

乐趣化的提出,使得体育概念中,尘封已久的某种核心价值,再度受到关注。它强调运动的参与和欣赏,焦点放在过程本身,目的单纯为运动而运动、为欣赏而欣赏。这种乐在其中无怨无悔的激情,早已摆脱科学分析的理性思维,也忘了评估当下的行动。乐趣化原本就存在于体育概念中,但因工具化价值被过度突显,以致压缩了享受乐趣的空间。当社会逐步迈向民主与富足的同时,体育界开始反思本质问题,进而促使体育概念中的乐趣因素,在游戏理论中找到立足点。在乐趣化的带动下,体育一词已跳脱知识与道德层面的议题,不但概念可以涵盖相互对抗的竞技性运动,也可以延伸到自我奋斗型的休闲性活动。

3.4作为体适能的体育概念

相对于乐趣化所凸显的美感意义,提升健康体适能的呼吁,则为体育概念补强了科学之真,与实用之善两个面向。拥有良好健康体适能,以提升生活品质的观念,已在西方先进国家蔚为风潮,政府已开发国家的政策趋势,又发现台湾人口日增,民众运动时间与空间不足,加上全民健保开办,而医学界与体育界专家又大声疾呼,不断强调健康体适能的重要性,使得此观念迅速在体育的概念系统中,取得重要地位。严格说来,健康体适能的观念,在台湾出现的时间甚早。虽然相关体育法规几经修改,强健体魄、锻炼体格、健全身心等概念,仍然是政府与学者专家所拟定的政策主轴之一。从90年代开始,台湾体适能的相关研究大量出炉,国际间的体能健康机构,如美国运动医学会与美国体育健康休间舞蹈协会等,亦呼吁学校体育应兼顾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推动国民健康体适能似乎成为另一种降低健康保障支出的策略。随着1999年台湾体育法令的修订,提升学生体能、增进运动持续力,成为校园中体育的实施目标,为各级学校推动体适能活动,取得合法性,并在校园中强力推销体适能计划。而在新修订的九年一贯课程中,甚至将健康与体育结合成一个领域,使得健康体适能的观念,能够透过知与行的整合加以贯彻。

从推动健康体适能的策略来看,主要是以运动生理学为主轴,运用大量的科学数据,与运动之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使学生可以透过科学之真与实用之善,来接近运动、认识运动,进而养成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随着健康体适能观念的推展,学校也陆续发展出体适能的相关课程,以研究者手边的课程讲义为例,其中有关心肺耐力、肌力与肌耐力、柔软度、身体组成等四个主题,属于科学性内容大致包括体适能要素介绍、人体能量系统、最大心跳率与临界心跳率计算公式、营养摄取、理想体重计算公式,以及运动能力等。最后以科学知识对照个人身体状况。换言之,就是以科学性的理论证据,辅以检测的结果,让每个人了解自己最真实的身体状况。另外在实用性方面,则是透过课程安排、问卷调查,配合指导员体适能训练计划的撰写,以及实施前后相关检测数据的对照,使参与者能够掌握自己体适能的变化情况,真正感受到体能改善所带来的好处。

4 勾勒台湾本土体育概念变化的斗争

从日治时期的体操,到光复后的体育,当概念发生变化时,总是跟外力的压迫脱不了关系。在马关条约中,台湾被满清政府割让给日本,虽经过短暂抵抗,台湾仍然难逃被殖民的命运。殖民政策展现为一种强势作风,体操就在这股风行草偃之势中,被由上而下地植入学校教育体制。但由于实施内容难免启人疑窦,加上殖民过程所展现的剥削本质,使人民一直对该项活动充满戒心。及至殖民后期,体炼科的出现,更意味借锻炼身体,作为军事准备工作的思维占得上风,而透过学校教育系统,将军事服从性强加在学生身上,作为驯化殖民地青年的方法。

换个角度,压迫必然要面对反抗。在殖民初期人民对体操的反抗,并不如对殖民政权的反抗来得有组织,往往只是借由逃避入学。如果对台湾人教授兵式体操,反而会唤起台湾人的团结。这种现象,迫使统治者将原本要将兵式体操列入体操科课程内容的意图打消。体操在战争意象的暗示下,虽然由宗主国强势主导走进校园,但也因民间反抗风潮,引发统治者另一层顾忌而有所收敛。当社会外部压力源源不绝之际,内在的凝聚力就容易受到操弄。1949年之后,台湾地区的人力与物力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如何广增兵源,强化兵力,成为决策者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而透过学校教育的过程,灌输学生军事知识,训练学生军事技能,乃是提升军力最直接且有效的手段。至此,军事化目的已无可避免地渗进体育概念中。

当体育的偏态观念占据主流思维时,无形之间产生对常态价值的压迫与颠覆,这两股力量的斗争,是本单元所要探讨的重心,主轴将涵盖体育的教育化、乐趣化,以及健康体适能的重视。首先,教育化的声浪并非新兴观念,而是伴随体育走过许多历史陈迹的价值,造成教育化概念的再受重视,源自于军事化与外交化思维的持久不衰。这两种思维导致体育教学与运动参与过程,多着眼于特定目的的技能或体能培养,而不强调教育中认知与技能兼顾的目标。由于当时两岸各自发展、局势稳定,国际外交攻防也已高下立判,加之台湾经济与政治同步提升,以体育作为军事、外交借口的条件逐渐淡出,为扫除以偏为常的观念,重回以教育为依归,注重个体真、善、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体育界内部出现回归教育本质的声浪,并迅速得到回响,带动一波从制度面到执行面的改革风潮,并埋下乐趣化与健康体适能的伏笔。

随后掀起的乐趣化与健康体适能风潮,是在教育化基础上继续深耕的走势。这种发展,有意无意将体育概念推向真、善、美三者兼顾的方向。首先,乐趣化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大陆时期的体育概念,但在去日本化、军事化、外交化等演变过程中,乐趣化的体育概念,一直气若游丝却也未曾间断。到了80年代前后,体育在竞技导向与功利主义导向的发展下,强调运动技术与奖金利益的观念,充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无形中是对体育运动本质的压抑。恰好提供乐趣化概念萌芽茁壮的条件,并将体育带向重视内涵式经验品质的美感层面,这是概念在历史情境的倾斜挤压后,出现的反省与变化。

至于健康体适能概念的出现,背景相当复杂,受到西方国家国民体能政策目标的启示,更重要的是与体育专业形象的塑造关系密切。体育一词在经历许多历史事件的转折过程中,一直无法有效突显自身的学术专业特性。在扭曲压抑的氛围中,具有生活品质意义的健康价值。加上1990年左右,台湾第一个体育博士训练课程出现,体育的专业知识体制正式宣告完成,健康体适能观念,就在台湾大环境的带动,与学术自信的建立双重因素下,得以蓬勃兴起。从大环境带动来看,引进健康体适能概念,意味着一种新形态,结合教育、卫生、休闲与国际潮流的思维,已经悄然出现在体育政策与执行层面,使得原本单线思维模式发生裂解与整合,进而出现整合性的健康体适能风潮。

5 结语

体育一词在台湾以不同概念出现已有上百年历史,其概念经常随局势的变化而展现不同的涵义,但有关体育概念在台湾本土的演变,至今未有完整且全面的研究。体育概念以体操为标记,在光复年间称为“体育”沿用至今。名称虽有变化,但概念内涵的演进,却随不同事件的出现而更丰富多元。体育概念的内容涵盖休闲、竞技、健康与教育等多元面向,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宏大概念,将体育概念扩充为一个意义丰富多元的概念。

[1]胡天玫.体育的本质:一个认识论基础[J].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

[2]Randall S.The transfer of leisure,sport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is the way forward for local authorities[J].Public Service and Local Government,2002(5).

[3]Silk M,Amis J.Sport Tourism,Cityscapes and Cultural Politics [J].Sport in Society,2005(2).

[4]韩丹.论体育的本原和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5,26(6):1-8.

[5]黄璐,吴新宇.中国是否产生过体育——论体育起源兼评《理解的艺术》一文[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1).

[6]黄璐.中国没产生过体育——兼评《奥林匹克精神与体育文化》一文及其评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7]何兆武.文化漫谈:思想的近代化及其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李传奇.台湾地区的运动哲学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2).

[9]黄璐.文化体育建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

[10]王建台.台湾体育史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0).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Taiwanese Sports

ZHANG Xiaolu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evolution course of sports concepts in Taiwan and to build a diachronic trajectory of sport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ncept of sports regards gymnastics as markers,and it has been used since the recovery period.Although the name has been changed,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becomes diverse with the emergence of different events.The changes of the concept have been induced from the point of history.Thus sports concept covers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leisure,athletics,health and education and becomes a comprehensive grand concept.

sports concept,history,evolution

G80-05

A

1003-983X(2015)10-0847-04

2015-05-04

张晓陆(1961-),男,江苏泰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体育部,江苏常熟215500

Physical Education Collage,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Hunan,215500体操之名,就直接以平行方式从日本输入台湾。

殖民时期的体操,大致涵盖卫生层面的身体养护与运动层面的健身活动。前者属于卫生学,内容包括:清洁、预防、治疗、养护等;后者属于身体教育,范畴包括:体操、游戏、竞技、登山、远足、徒步、职业劳动等。本单元主要是以后者为讨论课题,故将卫生学部分的探索排除在外。至于另一项附属在体操科名下,而有较明显竞争特征的赛跑与球类运动项目,则是以游戏与游戏及竞技的名称,列入课程范围之内。再细究其内容,可以发现大致分为竞争游戏、歌唱游戏与行进游戏等3大类,而竞技则以跑、跳、投、球技等来分类。值得一提的是,大约在1920年以后,台湾各地均有少年棒球队的组成,并举行定期比赛。加上1923年台湾举行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小、公学校联合运动会。这些相关证据足以显示,当时的竞技运动已经深入基层学校。殖民统治下的体操科,大致可分为两条路径前进,其一是以动、静态式的兵式体操为手段,以达到身体姿势齐一化的训练目标。另一是透过游戏与竞技活动,提升殖民地国民身心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体操概念体育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幾樣概念店
体操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