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想“觉知”维度分析中国化的内在动力

2015-03-2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杨 伟 荣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基于思想“觉知”维度分析中国化的内在动力

杨 伟 荣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不同视域、不同维度和不同层面的结合使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时势不断变幻,理论和思想也必然要适时地革新。传统维度下中国化的研究已经不能推动深度中国化理论的发展和激发新的思想活力。作为跨文化渗透和交融现象背后的动力研究依据,哲学自然成为中国化内在动力分析的研究层面。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进行思想维度上的动力分析也就水到渠成。这是一个在“补”的视域中,在“思想”的维度上,把思想觉知作为动力的分析过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化;思想觉知;动力分析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1130.1123.06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30 11:23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如何更好地结合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更深度的中国化已经不是新话题,不同视域、不同维度和不同层面的研究使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然而,各种视域和不同维度都有所得亦有所失,新时期的建设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和精神,而新的思想和精神的诞生需要新的动力。因此,确立一种综合互补的研究视域和内在深层的研究维度,并寻求一种恒久稳定的思想动力显得格外必要。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衍生独特思想和精神的催化剂。任何跨文化的渗透和交融必然有其外在现象背后的“共同意向上的诉求”和“思想深度上理性的觉知”这两大方面的动力依据,这两个依据的深刻论证和实质性解放必然是在思想层面上进行的。只有充分挖掘和透视交融文化现象背后这种深层次的动力依据才能从根本上使跨文化内通和本民族文化创新发展获得恒久的理论支撑和理性支持[1]365。思想层面上的动力研究就成为研究新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的首要切入点。

一、另辟中国化范式

传统的中国化理论研究范式是在阐述和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大范围引注中国传统哲学的普遍观点或者先哲大家的经典语论,来佐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的普适性和通约性。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方克立主编的《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都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上表明了对上述作法的理解和认同。这种范式在论述中国哲学中的相关内容时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关于哲学的一系列思想为逻辑支撑和重要依据[2]5。人们绝对不可以否认,这种结合方式和论证方法是具有合理性的,它所论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通约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很大程度上的普适性都有助于人们了解和发现两者之间的融通之处,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当今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精神适时出新的迫切需要下,这一层面的理解以及这种方式的结合有待深度提高,因为这一作法的实质是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哲学变相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引注文献”和“解释说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的许全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思考》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不仅是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引证某些中国传统哲学的语录、文献以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正确性,而且要对中国哲学进行概括和总结,继承发扬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吸取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通的内容,吸收中国哲学中讲得比较充分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得比较少的甚至没有讲的某些内容、总结概括以及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并使之具有中国的内容、作风和气派。”[2]8这不仅是对人们过去研究范式的“纠案”,同时也是对互补性研究视域和新型中国化范式的指引与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都各自具有系统的理论和体系,但都不能称之为绝对完整全面,相互引证和解释无疑是将两者相一致、相契合或者共同拥有的方面进行再论证和重复劳动,这无疑就把各自的个性撇在了一旁,而恰恰是这些个性,才是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彼此不断发展完善的关键,才是产生思想革新的动力。这与眼下迫切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深度与激发中国哲学精神的新动力并不谋和,掌握无度反而会背道而驰。正如许全兴所说,新的中国化范式是要继承和创新中国的哲学精神,“继承”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创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谓之中国的哲学精神,两者缺一不可。

二、内在动力探知

“另辟中国化范式”作为一种“共同意向上的诉求”,只是动力研究的第一步,“思想深度上的理性觉知”才是动力产生和动力分析的关键。同时,这也是内在动力探知的实质所在,因为只有“指向”没有“源驱”的动力不会成为一种恒久的支撑。

(一)精神的内在本质——觉知

这里的“觉知”要与“知觉”相区分,“知觉”是心理学的概念,与感觉相对,是指大脑对外物的整体反映。而“觉知”是哲学概念,就“知”而言,它比知觉的含义要抽象得多,它不仅包括大脑对外物的整体反应,还包括脑对自身思想、观念及其存在的承认、肯定及确信。觉知存在于整个认识过程之中,具有感觉、知觉、思维和意识等所有认识过程所具有的特性,但它的产生不是这些具体的认识过程,它仅仅是各种已经形成的主观映像或观念在主体上的一种反射体现[3]40。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心自然会知。”他所说的“知”可能更多的是指“知觉或感知”,是客体与主体“接触”之后,客体或其影像在主体大脑和感官的作用下“进入主体之内”的感知过程[3]42,而不是这里所说的“觉知”。“觉知”并非“心自然会”,而是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它有先天性条件反射的性质,也有需要后天有意识性培养和训练的内容,否则不会成为自觉感知的反射性的体现和过程。由此可见,觉知本身及其培养产生都是一个过程。觉知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东西,在这里则是哲学的思想和精神,即思想觉知。而传统思维上,人们往往把思想定性为名词,然而作为觉知对象的思想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名词只是表示一个结果,而动词形容的才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指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而且还指传承和创新的过程。“通”作为动词描述的是一个过程,“补”作为动词描述的也是一个过程,作为互补主体的思想贯穿于觉知的整个过程,也不得不作为动词性的过程。想只是思的初级阶段,思却是想的深层次感悟,而此文所说的觉知对象与互补之法就在于这种思想上“深层次的感悟”。这里所说的思想觉知指的是思想和精神互补呈现和这种自觉感知摩擦产生的过程,然而这不是结点。作为精神本质的觉知必然是涉及身心关系的,就身心“知行合一”而言,还有行为方式的外显示范,最终达成人的自觉思想感知、精神互补和内通外显的整个过程。而贯穿于这一整个过程的就是上述那种“深层次的感悟”,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缺少不了这种“深层次的感悟”,而产生这种感悟的动力就是思想的觉知。要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及其关系产生这种“深层次的感悟”,首先要领会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实质是什么,因为对这种“深层次感悟”的觉知绝不是表层上浮光掠影的浅述,而是独特思想与精神衍生出来的感召自觉。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深度中国化也就不能只单纯停留在概念理论的改造新创、政策方针的换式惯用以及改革措施方法的外在结合,要深入到内在的动力层面,即由思想觉知引发的马克思主义精神特质与中国传统哲学内在精神的内通互补过程,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中国化”——这一真正深度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国化过程,首要的且最基本的就是要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内在精神的觉知,否则连最低层次——思想和意识的自觉都不可能达到,精神特质的互补及其外化践行更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中国化将遥不可及。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特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个争议不断的问题。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精神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把“调和、持中”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这与冯友兰在《中国哲学之精神》一书中称“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中国哲学的真正精神”的观点不谋而合。杜国庠批判冯友兰的观点称:“实事求是才是中国哲学的精神。”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更明确表示:不能把“中庸”看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另外,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天人合一”、“通”与“和”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2]9。宋志明主编的《中国传统哲学通论》一书中将中国哲学的精神归纳总结为:“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思维、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6个方面,并且就每一个方面都作了详细论述,对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两方面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校正。

这些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界定都包含了学者们对中国传统哲学内容的不同理解。但是,中国哲学的内在精神应该是具有普遍认同意义的,并且是对中国哲学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恒久价值意义的,而绝非只词片语只起一时一事作用的东西。同时,也应该是综合多种积极因素和统一的,而不能是消极和单一的成分。它必须能够对民族思想文化的凝结锤炼起到导向作用,对理论的创新发展起到催动作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的形成起到贯通作用,对整个社会由集体到个人的角色转换、个人由思想到行为的概念转化起到切实指引作用,这才是中国哲学内在精神的特质和标准。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最终来讲,想方设法改造和变革世界的现实应重于绞尽脑汁认识与解释世界的特质。很显然,以上对中国哲学精神的总结概括和表述并没有达到内在精神的特质和标准,它们是对中国哲学思想内容的概括,是对中国哲学精神的表意,没有深刻挖掘催动内在“深层次的感悟”产生的思想觉知,更没有将这些简明精准的思想和精神表意转化成适应当下的起变革改造作用的措施性语言。换言之,只是进行了“名词性”的概括和表述,却没有明确的动词意义上的行动过程。此文论述的从内在“深层次感悟”的思想觉知到精神特质的内通互补再到外化践行恰是动词意义上的行动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切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之本,但马克思哲学内在之本又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有学者提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精神,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只能部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本”和“源”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之本是涉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懂,那么所谓的结合都是“假结合”。

赵敦华认为:“把新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和自由解放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是合适的。”[4]11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之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又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性是其最为凸显的特征和内涵。而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必须同时理解他的人本主义和自由理论,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彻底解释人的学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写道:“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12因此,真正的唯物主义同时也是人本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解放全人类,但是,这一理想没有能够说服人的关于人的自由解放的学说,那就是假想与空想。马克思主义以争取现实的自由权为出发点,通过消灭劳动异化为途径,最后达到解放全人类的目标。因此,人本思想也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之本。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特质远不止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在对待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体系的态度中得到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具有谦逊包容和吸纳开放的品质,它从来不会自恃自大目空无物,它对待一切理论和思想都坚持科学真理的权威,对待一切错误跟谬论都坚持批判纠正的态度,始终将科学的精神、真理的价值和人类的福祉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出科学性、批判性及革命性融为一体的态度和精神。

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国哲学“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思维、以人为本、内在超越和有容乃大”的精神特质,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人本性、科学性、批判性和进取超越性”的内在之本,都已经给出了“名词意义上”的概括和表述,但这还不够,明确动词意义上的行动过程才能更好地对当下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的实践发挥指导性的作用。而陈述的“自觉感知——思想互补——外化践行”过程恰恰就是意识层面上“名词性的理解”到精神层面上“动词性的感知”再到物质层面上“实践性的贯彻”的过程,这也是真正中国化的过程。真正的中国化不仅要有新的中国化研究范式,还要有内在动力的探知,传统的中国化研究已经开始变得“疲乏”,“疲”是因为没有走到新的中国化范式上去,“乏”是因为没有深到内的动力里面来,找不到精神的本质——觉知,自然也就没有思想的动力。“正本清源”进而“返本开新”,这才是人们研究中国化理论和分析思想动力的现实目的和求谋之道。

参考文献:

[1]王南湜.追寻哲学的精神——走向实践哲学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1.

[3]维之.精神本质新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4]赵敦华.回到思想的本源——中西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治丹丹)

Internal Impetus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Based on Ideological Awareness

YANG Wei-rong

(College of Marxism,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Shandong 273165,China)

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dimensions and levels has made sinicized Marxist theory develop continuously.With the changes of current situations,however,theories and ideas are bound to innovate.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upon Marxist sinicization needs new development and vitality.As the basis of impetus research behind intercultural permeaion and blend,philosophy becomes naturally the research layer in this respect.Therefore,the impetus analysis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is a matter of course.This is an anlysis procedure which is driven by ideological awareness.

Key words:Marxist philosophy;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sinicization;ideological awareness;analysis of impetus

中图分类号:A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2X(2015)06-0048-04

作者简介:杨伟荣(1990-),男,山东莱芜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5061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圣经》经文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