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2015-03-26刘宇赤王建华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生态

刘宇赤,王建华

(中共岳阳市委党校,湖南 岳阳 414000)

一、坚持优化布局,注重功能定位,突出城镇规划引领

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的内容广,涉及的部门多,建设的周期长,需要通力协作,统筹兼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首先要优化空间布局,注重功能定位,突出城镇规划引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体系,明确发展方向。

1.突出规划引领。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把规划放在城镇化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要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规划不能以领导人的好恶和意志为转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1]。要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城市规划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原则,规划过程中对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都要通盘考虑,既要科学又要合理;城市规划必须打“特色牌”、走“个性路”,让城市有意境、有特点、有内涵,切忌千城一面、千镇一貌;城市规划要改变传统模式,理顺和协调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的相互关系。要严格城市规划实施。要保持城市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严格按规划推进城镇建设,决不可有规不依,更不能随意改规。

2.优化空间布局。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谋划,做优湖区城镇空间布局,让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发展协调,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城镇化梯次推进格局。概而言之,“承接两大,夯实四柱,发展节点,城乡一体”。即全面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将岳阳、荆州、常德、益阳四个现有的行政中心,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县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形成城镇化体系的强劲基础和支撑;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集镇,形成城乡融合的新局面。

3.注重功能定位。每个城市、每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方向和特色,突出自己的功能和定位,尊重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实现差异化互补协调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要科学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定位,从实际出发不折腾,避免走弯路。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依托与带动功能。岳阳打造中南地区大型石化产业基地、长江中游重要的航运口岸、物流基地和宜居宜游的生态旅游城市,荆州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密集区、综合商贸物流区和文化旅游示范区,常德打造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中西部地区交通物流中心、文化旅游目的地,益阳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兴工业城市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津澧新城打造连接江南江北、辐射带动湖区的省际交界地区中心城市。增强县城和小城镇的基础与承载功能。加快发展以县城为重点的中小城市,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发挥县域经济中心作用。根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特点,统筹规划,积极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加工工业等专业特色城镇。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建设一批乡村产业集镇。

二、坚持生态文明,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城镇永续发展

1.抓好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顶层设计。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从顶层设计开始就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湖区城镇化的总体规划,到四个现有行政中心和各县市区城区规划的修订,以及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土地规划的调整,都应该贯穿着生态文明理念。严格限制开发城市中自然形成的水体、山体、林体,坚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加强城镇水体、湿地、森林的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倡导绿色出行,着力建设绿色城市。建立“负面清单”制度,科学引导项目投资,对有损资源环境的项目,不论效益多高都不能搞。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将农村废弃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2.抓好美丽的生态宜居家园建设。在城镇建设中也要贯穿生态文明理念,着力建设环境优美宜人、公共服务健全、生活方便舒适的宜居城镇。中心城区要突出抓好水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建设城市生态绿地,推进城区绿荫行动和公共场所立体绿化,把绿水青山永远留在城市、留给市民。建设多条沿河沿湖风光带。对穿越各市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的河流沿岸和城市内湖、主要风光带湖泊沿岸结合区域绿道网规划进行综合改造建设。到2016 年,初步建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生态绿道网。开展生态系列示范创建工程,增加绿地面积和绿量,打造生态城镇。到2016 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以上,60%的乡(镇)达到省级以上(含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建成5-8 个省级以上(含省级)生态县(市、区)。

3.抓好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保驾护航。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湖区城镇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严重透支和环境严重污染的局面,使城镇建设和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地方领导要终身追究责任,对企业要严厉惩罚,让地方大员付出丢“乌纱帽”的代价,让企业付出真金白银,使之今后不敢再破坏生态环境。

三、坚持四化同步,注重优势优先,强化城镇产业支撑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要坚持四化同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以产业发展夯实城镇化发展基础,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1.加快产业集聚。“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2]。各中心城市要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产业与人口同步集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同步推进,夯实产业基础,强化产业支撑,防止城市“空心化”。各县(市、区)、中心镇、示范镇、边界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一批园区型、边贸型、资源加工型、旅游休闲型等特色城镇。

2.突出产业特色。各地要尊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的客观现实,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产业,突出差异发展,避免同质竞争,重点支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构建鲜明湖区特色、彰显湖区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整合湖区农林牧渔优质资源,加快粮棉油等优势产区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扶持农业新型主体发展,打响洞庭湖农产品品牌。壮大绿色工业,打造岳阳-荆州滨江绿色化工产业带,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加快引导造纸、纺织、食品加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做强文化旅游业,发挥湖区湘楚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优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品牌效应,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繁荣现代物流业,立足湖区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加速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形成多式联运物流网络;合理规划布局现代化物流园区,加快岳阳、常德、益阳、荆州等区域中心物流基地建设和次中心物流园建设,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增强产业带动。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重要基础,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要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家政服务、健康养老、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的就业最大容纳器作用,增强产业的带动能力,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宜居乐业,夯实城镇发展基础

1.加强基础设施支撑。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加强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多层次的快速交通运输网络。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区道路微循环系统,合理布局建设城市停车场和立体车库,着力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快健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构建安全高效便利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坚持地上与地下并重。外行看街道、内行看管道。要统筹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开发,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推行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廊模式。加强防洪、排水设施建设,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坚持建设与运营并重。合理改造旧城,提升旧城功能;抓好城镇设施的改造、维护、管理和配套,确保新建设施得以良好运行,原有设施得以充分发挥作用。要牢固树立“百年意识”、德政意识,加强城镇项目工程和资金监管,提高城镇建设质量。

2.创新体制机制支撑。坚持用市场手段和改革办法,创新城镇化建设体制机制,化解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高湖区城镇化工作水平。创新土地管理机制。调控城镇用地规模结构,“实行增量供给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的供地、用地政策,提高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比例。”[1]节约集约用地,“完善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1];“盘活利用现有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存量建设用地退出激励机制,推进老城区、旧厂房、城中村的改造和保护性开发,发挥政府储备土地对盘活城镇低效用地的作用。”[1]创新人口管理机制。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1]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放宽落户限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使符合条件进城落户的农民真正转化为市民。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1]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拓展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做实做强城建投资公司,充分发挥平台载体作用,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创新城镇经营机制。进一步转变城镇建设观念,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挖掘城市的潜力,充分盘活城市资源资产,减少对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的依赖,走出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新路子。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在国外,生态补偿指生态服务功能受益者对生态服务功能提供者付费的行为。”[2]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区域协作,建立健全合理、长效、常态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美丽富饶家园。

五、坚持传承文化,注重洞庭特色,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城镇化建设,楼不在高,面积不在大,而在于保护好城乡美丽原始的天际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3];“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3]。

1.打造湖乡特色城镇。按照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服务型、现代农业型等形态,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城镇建设要突出洞庭湖区山林水文、地形地貌特征,着力建设紧凑型、组团型城市,城市组团内部集约高效布局,组团之间通过生态廊带隔离、快捷交通连接。积极保护城市山体、水体等原生态,注重水系连通,加强城镇建设与风景名胜的衔接。“依托洞庭湖山水独特风光,利用滨水资源优势,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传统、现代要素,让城市融入自然,营造具有洞庭山水特色和湖乡人文特质的城镇风貌,”[4]打造显山露水、城水相依、城山相偎,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特色城镇。

2.塑造绿色生态村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庭院化、景观化、标准化要求,引导散居农户集中居住。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村集镇。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保障农村基本生活条件,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宜居乡村建设。重视农村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对湘楚民俗文化进行整理发掘和抢救保护,对富有特色的古村落、古建筑群等加强修复,努力保留村庄原始风貌。

3.繁荣湘楚历史文化。加强湖湘文化、荆楚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保护洞庭湖区生态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原真性和完整性。加强全国大遗址荆州片区保护、澧阳平原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支持文化遗址、革命遗迹、名人故居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建设。加强茶文化、桃花源、洞庭渔歌、马山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大常德丝弦、花鼓戏、荆河戏、巴陵戏等优秀地方剧种的保护传承。做好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重点推进荆州城墙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进程。加快发展文博会展业,推进荆州博物院、大湖博物馆、湖湘文化博物馆、荆江抗洪文化博物馆等建设。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屈子文化园、荆州文博园等文化基地建设。

[1]新华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

[2]宿丽霞等.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的影响因素——以北京市密云水库为例[J].技术经济,2012,(11).

[3]新华社.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EB/OL].中国民主促进会官方网站,http://www.mj.org.cn/zsjs/content/2014-01/21/content_132320_all.htm#content_3.

[4]国家发展改革委.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EB/OL].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405/W020140512603573691700.pdf.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家乡的城镇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