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微博的发布与管理
2015-03-26黄书亭
黄书亭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 南京 210008)
据英国《卫报》、央视《共同关注》栏目报道:2009 年底,潮词“微博”击败“奥巴马”、“甲流”,成为年度流行词汇人气王。2010 年,时值《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实施60 周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颁发10 周年之际,印度高温干旱、暴雪冰结北半球、俄罗斯森林大火、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新疆雪灾、江南早讯、云贵川陇泥石流等天气气候事件备受网友及公众关注。[1]同年5 月16 日,凤凰卫视微博版公开亮相,开启电视与微博的互动先河。[2]斯时,运用微博利器,关注国内国际大局,统筹网上网下资源,畅通发布、传播、经营管理渠道,宣传普及防灾减灾和气候知识,提高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增强全民避险、自救、互救能力,预防和降低气象灾害损失,成为传媒亮点、新锐课题和管理难点。
一、微博拼图中的气象年谱
严格意义上的“微博元年”肇始于2009 年。2009 年11 月2 日,湖南省桃源县官方微博“桃源网”出炉,此为中国首家政府微博。紧接着,云南省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微博云南”面世。进入2010年,“微”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受众在“背对脸”的跟随逐潮中,抓取游荡信息,握紧“属于自己的麦克风”,钟情于“朋友圈快速分享”,“萌”言“萌”语谐趣盎然,“给力”“浮云”弥漫春节大屏,转帖效应倍增,影响无“微”不至。微博是气象信息公开化的窗口,栏目众多,短章云集,火花摇曳,拼图琳琅。方寸乾坤,追述既往,缅怀先贤,科普讲道,还原历史,以“微博”之力考古布道,嘘寒问暖,服务社会,奉献关怀,净化空气。微博打破发布、接收双方对立或彼此隔离的传播模式,给天气预报披上温情外衣、安上快捷车轮,便于更多人关注天象、理解气象,推动气象事业发展。扪摸气象栏目,集纳微博碎片,整合语屑视频,可获气象年谱,可觅时光幽径,还原轨迹云图。
穿越到1853 年,欧洲国家代表在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海洋气象会议,气象及环境问题引起世人关注。1873 年9 月,第一次国际气象代表大会在维也纳举行,国际气象组织(IMO)诞生;1947年,国际气象组织更名世界气象组织(WMO);为纪念世界气象组织成立和《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自1961 年起,每年3 月23 日为“世界气象日”,每年确定一个宣传、庆祝主题,各成员国和有关组织争先恐后,展露传媒威力,追求传播效应。1988 年,网上聊天成为现实,WMO 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建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旨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作出评估,报告具有政策相关性和政策导向性。1988 年9 月7 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通过传媒界面,昼夜云图、地表图象、海洋水色、水体边界、洋面温度、冰雪覆盖及植被生长状况一览无余。同年11月,首个互联网蠕虫莫里斯Morris 爆发,大量数据和资料被毁,互联网安全引起重视,美国总统里根签署《计算机安全法令》,美军组建计算机紧急反应小组(CERT)。
2007 年10 月,IPCC 发布第4 次评估报告曰:伴随现代化进程,全球呈变暖趋势,2001 年-2005年与1850 年-1899 相比,气温升高0.76℃。[3]报告强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危险性,指出气候变暖的主因是人类活动,并提出阻止气候变暖趋势的对策与方法。这一年,美国实施“棱镜计划”,试图监控整个地球村,最终引发外交地震。鉴于IPCC的影响力,IPCC 与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分享2007 年度诺贝尔和平奖。IPCC 获奖表明,气候环境变化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科学研究需要科学家的合作、交流,必须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呼唤并促成新旧媒体的合作和融合。
步入3G时代,互联网由联合、互动走向整合,微博呈井喷之势。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进军微博,涉水探路,跑马圈地,过滤海量信息,更新便捷页面。手机及电脑客户端将即兴、临时的碎片化信息聚合成推特式的头脑风暴,微博互动如湍流般迸发、闪电般辐射。新浪微博示范的“转发加评论”模式,粘合碎片化信息,复原受众心态,关联相关链接,完形虚拟世界,繁荣写手舞台,形成黏性社交媒体。一时间,粉丝云集,互动不歇,转发频频。
二、微博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新锐形式
微博是新媒体部落的活跃元素,亲民给力,不拘场合、不计长短地通过手机、IM 软件、外部API 接口发布信息,刷新数字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以及手机短信、桌面视窗、触摸媒体页面,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渠道优势,达成优势互补,提升公共信息服务水准。气象微博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交互传播,瞬间到达,兼容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较好地解决气象灾害性突发预警信息的发布、传播、接受、反馈、调整等问题,提供动态服务,便于随时随地获取,方便与用户的互动交流。
2011 年“五一”,中国气象网官方微博登陆新浪网和腾讯网,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气象信息。中央气象台在新浪网和腾讯网开通微博,尝试与网友微距离接触。5 月25 日,南京市建立全国首家微博城市广场,当时共有58 家政务微博进驻。7 月11 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2011 年7 月,江苏省积极探索网络互动气象服务方式,江苏气象、南京气象官方微博在新浪微博平台上线,成为区域传播气象信息、服务社会公众的新的重要途径。江苏气象微博属专业、权威发布,天气预报、天气预警、科学解读、气象科普、气象政务新闻应有尽有。宗旨是发布权威气象信息,宣传气象工作,解疑释惑,引导舆论,服务社会和公众。江苏气象微博强调“知风晓雨,冷暖与共,沟通微距离,互动无极限”。南京气象微博包括24 小时天气预报、短临预报、实况雨量、交通气象提醒等栏目和内容,快捷发布气象预警等信息。如遇复杂天气,增加信息发布频次,及时通报降水主要落区、降水量预测等信息,配发专家讲评和相关图片、图表和频视,为公众掌握气象实况及走势提供便利。
2011 年8 月29 日,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印发《关于做好微博气象服务的通知》,要求各级气象部门打造官方微博,提供权威、准确、及时、实用的天气实况预报、气象预警和影响评估等,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环节,强化互动交流,提高公众参与气象服务的积极性。在此前后,政务微博纷纷开通,气象专栏繁简共容,气象信息不绝如缕,彰显“织博为民”之忱。从此,中国公共气象服务进入微博时代。气象微博创新互联网时代气象信息传播途径,加快了气象信息传播速度,完善了气象部门参与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式方法。
2012 年2 月6 日,山西气象微博在新浪腾讯开通,及时更新和发布科普知识、节令变化、气象术语解释等内容。截止2012 年3 月22 日,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均在新浪微博开通官方账号,形成全国一体化的气象信息微博发布体系。[4]江苏、云南、广东、广西、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份相继形成微博矩阵或微博群组,气象服务产品琳琅满目,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5]
微博具有新闻性、简洁性、即时性、评议性、实用性、互动性等特点,快速发布,快捷分享,一键式传播,爆炸式裂变,泡沫性涨落,普罗大众的草根微博与严肃活泼的官方微博并行不悖,淘宝体、丹丹体、凡客体、梨花体、咆哮体竞相开放,学院派叙述风格与幽默轻松的网络语言繁花生树。面对局地性、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微博及时传播权威信息,有效化解公共事件,撬动气象短信声讯、个性定制产品的经济杠杆,到达率高,互动性好,预报能效强,信息发布与接受渠道多种多样,承载的信息量大,能集成天气实况、天气预报、气象知识、天气预警、气象新闻等内容。辅以照片、漫画、视频后,更加直观、清晰、简明,便于复杂信息的发布。如遇较大天气过程,可减少或停发某类信息,集中研讨、重点发布、妥善应对,这些措施是传统气象发布渠道不具备或不完备的。
三、媒体融合时代的气象微博
伴随现代化进程,气象服务逐步向医疗、生活、环境、商业、交通等领域拓展,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传统气象信息服务渠道众多,常见而成熟的载体包括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电话、短信等等。然而,气象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复杂性、连带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报刊杂志时效性较差,广播、电视覆盖受限,并非万能。气象微博则利用多媒体平台和技术,吸引多元化主体参与,建构事件主题,使突发事件、便民服务的信息更加现场化、细节化、人性化和客观化。
自1983 年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增加“天气预报”单元,气象信息传播事业书写新的篇章。1993 年,天气预报改由主持人直播,宋英杰的微博粉丝达到22 万。[4]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信息从黑白地图向3D 图象转变,由指挥棒变为遥控器,主持人由义正词严的庄重风范进化为风趣幽默的自然风格。[6]气象节目钟情原创,逐步成熟,日臻立体化、个性化、多元化和社群化,彰显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及超文本等特征,成为具有科学品质、生活情趣和人文关怀的传媒品牌,亦为气象竭诚服务公众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窗口。
1994 年,国务院发布《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2000 年元旦,《气象法》颁布实施,其中第22 条、24 条、25 条、26 条涉及到媒体。第22 条规定:“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可以发布供本系统使用的专项气象预报。”相关条款要求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政府指定的报纸安排专门时间或版面,每天刊播发布气象预报或天气警报,气象台站应保证所制作的气象预报节目的质量。广播电视改变气象预报播发时间前,应征得气象台站同意。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天气警报和补充、订正的气象预报,应及时增播或插播。第25 条规定:“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发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第26 条强调,信息产业部门应配合气象主管机构,确保气象通信畅通,准确、及时地传递气象情报、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无线电专用频道和信道受国家保护,不得挤占和干扰;2012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同年春节,广东应急气象频道推出《春运服务站》栏目,其中“我们的春运”、“春运天气随手拍”板块,契入微博元素,报道天气、交通、节目信息,通过照片、视频发表感言,表达游子归心似箭的返乡心情,收到良好效果;[7]2013 年6 月,“棱镜门事件”泄光,抱头鼠窜的爱德华·斯诺登成微博焦点人物之一。
传统气象服务基于传统媒体,从常规预报服务到监测预警服务再到专业气象服务,直观性、及时性、互动性、便携性、灵活性及其容量受到限制。气象网站、手机WAP 气象、LED 显示屏提供彩信彩铃,丰富发布渠道和表现方式,出现信息安全、渠道纠纷、速度瓶颈、终端门槛等难题。气象服务携手微博,内容与形式、传播与渠道与时俱进,发布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将普通、常规的天气预报预警和晦涩的专业知识转换成可视可察的白话和图象,有利于增强气象服务的亲和力,提高公众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度和美誉度,保障防灾减灾的效果。
《气象法》第22 条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提高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服务水平。”采集天气信息、归拢气象新闻素材、制作影视节目属于经常性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枯燥,十分单调。承担这类烦杂任务的,主要是各省市县的气象影视队伍。由于种种原因,资金和规模受到限制,部分气象服务中心设备老化,技术力量薄弱,创新驱动不够,设备更新跟不上媒体发展的步伐。节目制作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节目质量或高或低,可视性、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不够。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互联网和微博不受频道和播出时间限制,受众时常撇开电视,直接查阅有关信息。这表明,身处互联网时代,公众对广播电视的依赖性正在减少,获取信息的渠道早已拓宽。凡此种种,对气象影视服务产生严峻挑战。因此,参照收视调查,打造并嵌入微博平台,通过不同途径为节目搜索并提供素材,链接气象视频,有望丰富节目样式,提高档次与水准,改善气象影视质量。
四、气象微博发布中存在的问题
气象微博在信息采编、内容发布、服务项目及质量、跟踪反馈和综合管理方面,存在较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有诸多不足之处。2011年11月14日,南京气象局官博“南京气象”发布一条有关“PM2.5细微颗粒物浓度”的微博,由于内容溢出业务范围,暴露出微博发布的管理漏洞,引起巨大争议,随即被删除,此即“南京气象局微博事件”。[8]就发布内容而言,气象微博是气象科学的微缩版,涉及大气运动、气象要素、旱涝冷暖,描述云雾雨雪、冰雹雷电、台风寒潮,举凡气温湿度、地温风向、风速降水、日照气压等等,航空航海、水利农业、水文活动、气象服务、学术动态,以及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立法动态、监测预警、防灾减灾之类,均寓文本之中;就组织结构而论,气象微博类似于独立运转的媒体。因此,气象微博微而不薄,必须彰显时代特征、行业特色、时空特点,顺应气象规律和传播规律,承担社会责任,协力齐抓共管,重视以下问题。
其一,地域发展不平衡。微博具有属地化特征,要做到省市县高效联动,发布权威、及时、准确、实用的气象信息,需要尝试角度创新、避免机械重复,认真探索并有效解决定位问题、商业模式、技术保障、经营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统计资料显示,发达地区气象微博粉丝众多,欠发展地区尚处起步阶段,多数省份气象微博关注度不高,基层气象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不权威、不更新、不亲民的状况客观存在,不重视、不关注、不聚气的问题不在少数,不交流、不回复、不盈利的情形拖而不决。有意无意地回避网友尖锐意见,担心粉丝围攻的顾虑在所难免,未能形成整体互动、上下关联、良性循环的格局。
其二,认识方面不到位。在新形势下,防灾减灾气象的服务社会属性、法制与法治特征越来越强,为此,宜深化认知、超前谋划,跟进实施,适应外部需求,依法发布,规范管理,加强自律,倡导并敦促网民、管理者、执法部门、网络运营主体照章运行,协调气象主管部门、相关媒体特别是强势媒体的关系,兼顾不同利益集团的正当诉求,各行其责,各得其所。江苏省气象局制定的《江苏省微博气象服务业务管理方法》第14 条强调:“气象服务官方微博应加强与微博用户的日常对话,提高气象服务官方微博的活跃程度”。这项法规表明,气象微博不是简单发布,而是强化服务、强调对话,加强与网民的互动和交流。由于发布部门思想不够解放,局限局部利益,担心话多必失,部分气象微博行文呆板、比较拘谨,有所顾忌与保留,担心订购气象服务的用户减少,以为微博气象信息的充分发布会影响电视、手机、12121、专业服务等经营性项目的效益。
其三,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渗透到气象微博采集、发布、传播、反馈、服务的各个环节,重视并保护不同人群的合法权利尤其重要。目前,气象信息发布流程缺乏强有力的监控机制,对运行规范的约束不够科学,导致信息发布不及时、内容不丰富,对网民、用户、合作单位的评论、意见、问题、建议未能及时诚恳地回复和妥善的解决,交互工具的功能发挥得不够充分。政府部门和气象台站对气象微博发布、传播、经营及管理具有引领作用,应该发挥政策优势,顺应互联网规律,加强法治与自律,应用市场机制和管理规律引领网络健康发展,建立有效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和快速发布及跟踪反馈机制,扩大覆盖面,提高时效性,酌情发布适量的旅游、休闲、养生、健康、交通信息,通过制作优质标题、配发优美图片和视频吸引受众,增加粉丝,构筑有效的服务管理体系。
其四,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气象微博对采编、技术、经营、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各级气象部门尤其是基层一线缺人才、缺经验、缺设备的矛盾日益凸显。有计划、有组织地引进人才、购入高新技术设备,着眼长远,培养业务素质高、文字功底扎实、保障能力强的采编、制作、主持人及发布队伍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微博采编人员要爱岗敬业,苦练内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文字表达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围绕需求,提高灾害敏感性、易发区、盲区的预报预警和实时监测能力,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数字化建设,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应对举措的实用性,提高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的针对性。
其五,技术保障较为薄弱。行进在3G 时代,微信携手微博,敞开新的服务渠道,移动应用的理念深入人心,移动终端终将普及。随着手机软件、微信等众多应用的不断发展,软环境与硬环境持续变迁,前台页面、后台管理、技术支撑日新月异,微博活跃度显著降低,新闻、广告、突发事件以及交通、旅游、天气、健身等信息争相涌向微信平台。微信带来即时通讯的革命,手机由通话聊天的工具升格为开放平台。技术整合力度越来越大,众多尽纳其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信息保护立法不配套,山寨版信息鱼龙混杂,气象微博权威受到挑战,信息采编、发布审核、系统维护、信息监控、评论回复、研讨活动质量受到影响,非法获取信息情况时有发生,惩处无力、无据的情况客观存在。
五、气象微博发布的综合管理
微博是主动发声的平台,也是精彩发声的渠道,还是内容繁富的舆论集散场,更是新时期新媒体的新阵地。种种迹象表明,微博和气象微博存在信息安全隐患、技术盲点、经营空白和管理漏洞,理应规范流程,防微杜渐,清醒认知缺环的危害性,全面提升气象微博的技术水准和管理水平,下大力气综合治理。
一是加强法治意识,进一步规范运作。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蔚为常态,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强力推进,网民学法、谎言畏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争端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更加浓厚,法律的规范、引领、保护、协调、促进、管理作用尤为重要,互联网立法规划、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APP管理办法逶迤而出。在此情境中,认识更需到位,思路定当清晰,力争定位准确、机制完善、发布科学、管理规范。为此,应加强微博气象服务效果评估,定期对微博粉丝、原创消息数、栏目互动现状等进行统计分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运行维护管理,设置安全保障监控,确保气象信息有序传播。
二是造就舆论领袖,坚持正确导向。网民有情绪化、跟风盲从的倾向,不明究里时会以讹传讹,屏蔽或扭曲真实信息。审视网络世界,引导网民口味,很有必要,且必须做到。应充分利用微博的裂变性和多向传播性,下情上达,以上率下,弘扬正气,发布正能量,使公众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传播者、鉴别者和批判者。扩大传播范围,甄选网络舆论领袖。网络舆论领袖未必是信息的初始发布者,不一定接近信息源,而是善于滤波、盘整、提取科学观点的有识之士,能够辅助网民穿越信息涡旋,透过紊乱表象窥知本质。为此,有必要进行专题研究和重点试验,设置微话题、微访谈、微专题,发挥新闻发言人、社会贤达、气象专家、节目主持人的名人效应,进行策略引导,培育舆论领袖群体。
三是普及气象知识,加强媒体协作。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和传播,提高用户感知度和普及度,沉着应对突发公共气象事件,彰显气象微博的应急应战功用。公众不仅需要天气预报、预警信号,同时也对卫星云图、宇宙变化充满好奇,气象微博可以涵盖更多内容,包孕生活、健康信息,承载科普功能,利用微博支持图片发送的便利,在提供常规气象服务的同时,结合季节特点、重大天气事件、重要节假日和重点农事季节,围绕热点,推介WMO、UNEP、IPCC、世界气象日,添加冰雹、风暴、雨量雨情、气象卫星、空气质量指数等知识,提醒公众防御雷电、防寒保暖等等。加强媒体间的协作,倡导简洁严谨文风,兼顾周期性和灵活性,尝试滚动性发布,组织专题连续报道,打造高关注度的首发平台。
四是开展微博营销,探索盈利模式。国家气象中心发布的《气象微博发展调研报告》称:“通过微博简单地发布信息是很难扩大影响力的。作为政府类微博,气象微博要学会经营的理念。”然而,要显示经营意识、展示气象产品、推介服务品牌、嵌入软性广告,必须强化法治意识,考虑受众需求,精心设计,系统采编,重视社会效益,树立电视、手机天气、12121 等气象服务媒体的品牌形象。加强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收集粉丝意向,开展定制服务。与知名厂家或商家联手,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促销宣传,引进知名品牌常驻气象栏目和气象微博。引导气象短信用户免费试用,探索免费提供常规预报产品、差异化服务收费模式的可能性,在服务过程中改进、完善、降价。剖析用户市场,开发精细化天气预报服务产品,以优质、权威、实用、廉价、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吸引用户;在客户端内设置主动推送使用指引,便于客户定购相关产品。[9]
五是加强技术管理,发挥及时通讯软件的作用。经验教训表明,技术并不具备道德教化功用和管理职能,只有加强法治、完善流程,才可能赋予技术以道德及管理功能。有鉴于此,应加强科学研究、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探索并加强QQ、MSN 等即时通讯软件在气象微博发布中的作用,建立官方微博管理群和技术群、网络舆论领袖群、气象信息员及粉丝微博群,在权限、功能上给予明确定位,在场地、经费方面适当支持,便捷配图、审校、发布、交流及管理环节。建立对应3G 应用的相关网站,提供气象信息网页和视频服务。组建专业的气象微博服务和保障团队,培养思想觉悟高、奉献精神强、技能精湛、应变能力强的微博发布队伍。跟踪技术革命潮流,关注智能手机,审视APP 应用程序,警惕病毒、信息失密等难新问题,攻坚克难,治理行业乱象,确保APP 安全。
六是奖优评先,开展各项活动。建立健全微博气象服务业务规范,强化微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的流程管理。有组织、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各项业务项目,策划并推出有意义的访谈、调查、讨论和活动,发动网民参与服务创意征集、学术研讨、科普知识竞赛,组织网友聚会、座谈、采风,发展编外通讯员、记者、评论员,开展管理能士、技术能手、舆论领袖、粉丝之星、网上征文等评比活动,交流经验,激励后进,调动各级气象部门、各类媒体、微博工作者开展气象微博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综合效能。完善微博气象服务的组织和管理,将微博气象服务纳入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纳入有关单位的目标考核体系。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2014 年世界气象日致辞曰:“气候变化使我们愈加不确定自己的未来,但尽管如此,有一件事是明确的:我们的社会不光要对自身负责,还要对子孙后代负责。”[10]天气气象瞬息万变,气象科学博大精深,媒体面貌日新月异。顺应时代发展,把握科技脉搏,树立法治意识,驾驭难新技术,提高发布质量,是气象人、广电人暨传媒人的共同追求。置身现代化大潮,气象微博理应加强互动,探索并建立互动新模式,完善对话机制,把准受众脉搏,态度亲切诚恳,风格亲民幽默,确保图文并茂,及早发现气象服务、传媒运营、技术保障及综合管理环节中的病灶,及时治标治本,力争手到病除。
[1]“2010 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揭晓[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 nt/11/0101/19/4812461_83205236.shtml.
[2]王澜.电视媒体微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沈阳:辽宁大学,2012.
[3]邓长菊,李津,马小会.气象微博发展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安徽气象,2012,(33).
[4]金自康.简析微博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2,(32).
[5]田艳芳,张晓梅.气象微博在内蒙古气象服务应用中的探析[J].内古蒙气象,2013,(6).
[6]崔昊,李芬.电视气象节目主持人个性风格的品牌建构[J].广东气象,2013,(6).
[7]仇如英.微博——气象影视节目的新天地[J].广东气象,2013,(1).
[8]贺晓亮.从“南京气象局气象微博事件”看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J].传媒观察,2012,(2).
[9]俞宙.新时期发展气象信息科技服务的思考[J].广东气象,2012,(2).
[10]天气气候与青年的担当—2014 年世界气象日致辞[EB/OL].http://jsms.jsmb.gov.cn/art/2014/3/22/art_1260_16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