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伯渠统战理论及当代价值

2015-03-26丁国华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林伯渠边区阶级

陈 佳 丁国华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常德 411100)

一、林伯渠统战理论的形成

(一)时代背景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两半社会”的深渊。国内封建势力与国外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共同主宰着中国的命运。这就要求所有的革命力量必须联合起来方能打倒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十月革命给当时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开始拥有最先进的思想武器。林伯渠曾回忆道:“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共产主义道路,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1]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统战工作和统战理论便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个人实践

林伯渠在我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在不同革命时期的统战工作中都扮演着重要地位: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拥有双重党员的身份,他成为了重要“桥梁”,搭起了国共合作的“大桥”;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是一位坚定的统一战线维护者,坚决地同顽固派和投降派展开斗争,同时他也是一位统一战线的建设者,他历任陕甘宁边区主席,巩固了边区的统一战线;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时期,他又是新政协的筹备核心人员之一,为共和国统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统战的不同时期都发挥出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为他的统战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林伯渠统战理论的构成

(一)政党关系:“两个必须坚持”

在革命年代,正确处理好政党关系直接关乎党的生存死亡。林伯渠统战理论认为,处理好政党关系必须做到“两个必须坚持”:

1.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权

马克思主义理论向来重视领导权,革命导师马克思早在1852年的文章《科苏特、马志尼和路易—拿破仑》一文中这样描述,“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这说明革命的政党必须要坚持自己的领导权。林伯渠在统战发展的不同阶段实践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并集中体现在陕甘宁建设时期和新政协筹备时期。

在陕甘宁边区的建设中,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央提出了“三三制”的政策,即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林伯渠参与制定和实施了这一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他面临着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左的错误倾向认为,共产党员是主人,不能让客人进来当主人,对政策贯彻不力;右的错误倾向则认为,既然是巩固联合,那么对待党外人士的管理就应该以宽大为主。针对左的错误倾向,林伯渠同志指出:“共产党员在行政机构与民意机关中只占全部人数三分之一,并不是共产党放弃领导,相反,只有共产党员不超过三分之一,使多数的非党人员接受党的政策,才能叫做领导。”[2]扫清了“左”的思想障碍。针对右的错误倾向,林伯渠同志在1942年12月《政权工作中两个根本思想问题》中强调:“‘三三制’不是无原则的各阶级各党派大联合,而是共产党、进步分子中坚分子各三分之一,实施共同纲领,不能容许反共分子在内。宽大政策要与镇压反革命政策相辅而行。宽大政策是为了有利革命斗争,而不是为了取消革命斗争。”[3]排除了右的不良倾向,巩固了党的领导权。

新中国成立前期,在新政协的筹备会上,林伯渠发表一系列讲话指明新政的作用和前进方向。这些讲话主要涉及到三个核心问题。第一是关于领导阶级。他指出:“新民主主义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领导不是包办,而是能代表各个阶级的利益。”[4]第二是关于新民主主义未来道路和前途问题。林伯渠强调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道路将采取和平而不是暴力的手段进行。第三是关于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长期性问题。他特别讲到,中国因为还有阶级的存在,为了调节各民主阶级间本身的利益起见,这个统一战线的组织就有长期存在的必要,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所以它在中国是需要相当长的时期存在的。他关于这三个核心问题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党的领导。

2.必须坚持又团结又斗争的基本策略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强调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但是,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对同盟者不放弃“采取批判态度的权利”。列宁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理论,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强调,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这些原则“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和以后的时期,都是同样适用的”。林伯渠同志在他的统战工作中,同样也坚持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首先,他坚决拥护中央主张,促成统一战线。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林伯渠由于早年追随孙中山,在国民党内威望很高,后来又于1921年加入共产党。他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双重身份,架起了国共合作的桥梁,很多历史性事件都出现他的身影。吴玉章回忆这段历史时,写诗称赞林伯渠“十月光芒照万方,联俄联共好主张。中山改组国民党,还仗伯渠作桥梁。”其次,他注重开展与民主党派人士的工作,发展统一战线。林伯渠同志非常重视与民主党派人士的统战工作,在他担任陕甘宁边区主席期间,他经常拜访民主党派人士,如民盟著名的教育家杜斌丞,为他送去很多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籍,让他增进对党的了解,直接促成杜斌丞积极参与陕甘宁边区的教育事业。最后,开展与投降派和顽固派的斗争,维护统一战线。在抗战时期,林伯渠作为参议员多次参加国民参政会,提出了《严惩汉奸傀儡案》,明确指出:“必须对民族叛徒,加以严惩。此不仅为维护我大中华民族之光荣所必需,抑且为打击日寇阴谋,争取抗战胜利之必要步骤”[5],有力地打击了投降派的嚣张气焰。

(二)阶级、阶层关系:民主建设

林伯渠同志也十分重视研究阶级、阶层关系,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对处理阶级、阶层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在陕甘宁边区担任主席一职期间,他明确提出了关于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理论。在1941年《边区政府工作报告》中,他指出,“边区的一切政策是统一战线的,因而也是民主的——因为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战胜日寇的武器,而民主则为统一战线巩固与扩大之前提。它具体表现在政权是各抗日阶级联合的民主专政,而施政则照顾到各抗日阶层人民的利益,注意工农生活的改善,同时保护资本家地主的利益。”[6]在这里,他认为在统一战线中处理好阶级和阶层关系最重要的是搞好民主建设,而这个民主表现为政权上坚持民主专政、施政上坚持照顾各阶层的利益。

1.抓好政权建设,坚持民主专政

在陕甘宁边区时期,他与李鼎铭之间的往来堪称实现民主专政的典型。李鼎铭在“三三制”政权的建设中被选举为边区副主席,他也抱着一腔热情来到政府工作,可是由于一些同志思想上的错误,瞧不起党外人士,挫伤了他的积极性。他转而认为边区搞假民主,他们只是摆设。针对这一现象,林伯渠马上主持召开了边区政府党组会议,作出四条决定鼓励民主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同时,林伯渠也保持执政的原则性,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当边区要通过减租减息政策时,李由于出生大地主阶级,便联合其他地主一起反对。面对这种情况,林伯渠没有丝毫让步。他一方面主动与李鼎铭交流,晓以民族大义,另一方面专门请毛泽东出面亲自做他的思想工作,最后提案终于顺利通过。李鼎铭通过这些事情,感觉到共产党没把他当外人,于是更加积极地投入政府工作,后来提出了著名的“精兵简政”的提案。

2.抓好政府施政,兼顾各阶级利益

除了在政治上坚持民主专政外,林伯渠认为还必须抓好施政,兼顾各阶级的利益。由于长期从事经济工作,他对经济工作非常看重。在1941年5月30日《抗战中两条经济路线的斗争》中他指出,“我们能不能团结各抗日阶级,能不能吸收他们参加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很重要的一点,就要看我们是不是有照顾各抗日阶级利益的财政经济政策。”为了兼顾各阶级的利益,他首先调整地主与农民关系,实现减租减息与奖励垦荒。林伯渠领导边区制定了减租减息条例,既团结了地主抗日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其次他还调整资本家与工人关系,实行鼓励投资与中介制度。他主张发展私营商业,对资本家在商业上实行“贸易自由政策”,欢迎边区内外的商人投资。同时他通过实行一种仲介制度来保障工人权益,即在政府仲介之下,劳资双方订立劳动契约,酌量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改良工人生活待遇,同时还为工人办理了劳动保险。为此很多技术熟练工人都愿意来边区工作。

(三)民族关系:“一个实践”

林伯渠同志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这样评价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各民族的共同愿望,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把钥匙。在回族中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事实,就充分证明了这个政策的巨大优越性。”[7]同时,他也在我党历史上率先实践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林伯渠同志早年加入同盟会,当时还只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排满情绪。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认识到了民族问题与革命息息相关。在长征时期,他又感受到民族团结对革命胜利的重要性,为日后到达陕北开展民族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担任陕甘宁边区主席期间,林伯渠做了大量改善民族关系的工作:首先,他及时确立了保障民族平等的法规制度。如1937年6月边区第一次普选时,由林伯渠参与领导制定的《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在民主普选运动中所提出的民主政府施政纲领》中特别指出,对于回汉民族杂居地及北面蒙汉民族杂居地,“须顾及少数民族要求提出恰当的施政纲领”,并在此后制定了一系列“实现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其次,率先实践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41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第二届边区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十七条明确,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在10月25日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暂行组织大纲修正草案中,第一次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名称。与此同时,林伯渠还非常关怀少数民族同胞,尤其是抗日志士。回族抗日将领马占山逝世后,他亲自题写挽联:“率大军抗日寇远近播英名,冀鲁豫河山增色;奉教义承母志死矢忠贞,伊斯兰健儿典型”。

三、林伯渠统战理论的当代价值

诚然,林伯渠统战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它的局限性。由于他去世比较早,没能见到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更不可能预见到今天中国统战形势的变化,但是他的统战理论依然闪耀着理论的光辉,对今天的统战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事求是是厘清统战工作的前提

林伯渠统战理论之所以值得我们学习,林伯渠同志之所以在统战方面卓有成效,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他在《把握统一战线的政策》中强调:“我们的政策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据此时此地的具体情况:中国革命的性质与特点制定的。……我们总的政策,是统一战线政策,这个政策基本内容就是要顾及各阶级各党派的利益。必须地把握这点,才不能因一时的时局变化而迷失方向。”[8]在今天,要做好统战工作,必须坚持好实事求是。习近平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了解客观实际,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把客观存在的事实搞清楚,把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联系弄明白,从中找出能够解决问题、符合群众要求的办法来。

(二)民主建设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基础

林伯渠同志在革命时期特别强调统一战线的民主建设,要求在政权建设上坚持民主专政,在施政建设上兼顾各阶层的利益。这对于今天的统战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强党外人士队伍建设,支持民主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另一方面,又全面兼顾和实现各社会各基层群众的利益。在新的社会基层形势下,我们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做决策、办事情、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逐步缓解地区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

(三)统战作风是提升统战效率的保障

林伯渠同志一生作风过硬,生活上艰苦朴素又不失仪容,对待同志严厉认真又不失关怀,尤其对待民主人士更是谦和有礼又不失原则,他与李鼎铭的交往也一度被传为边区的美谈。他总结道:“要实行统一战线的政策,就要有统一战线的作风。这就是说,要我们克服那些狭隘的观念,自高自大的气焰,及独断独行的现象,而代之以全面兼顾,平易近人,共同商洽,大公无私的作风。”[9]统战工作现今围绕着处理好五大关系进行,而无论处理好哪一个关系,都必须强调好统战作风。湖南省委统战部部长李微微强调,“我们只有保持好统战作风,才能做好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只有统一战线作风建设过得硬,我们才能更好地培育服务科学发展的资源,更充分地挖掘服务科学发展的潜力,进一步提升服务科学发展的实效。”这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坚持平等相待,充分尊重统一战线各个组织和各方面成员。同时,作为新时期的统战干部,还要学会善于做好党外人士的思想引导工作,善于开展思想交锋,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改进提高。

[1][2][3][4][5][6][7][8][9]林伯渠.林伯渠文集[M].北京:华 艺 出 版 社,1996:282、211、309、360、93、257、394、210、216.

猜你喜欢

林伯渠边区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林伯渠家风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林伯渠无条件执行组织决定
林伯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桥梁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
林伯渠送子『三用』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