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与中国梦
2015-03-26张勇
张 勇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自鸦片战争开始,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接二连三地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痛苦地认识到自己的落后与衰落,从而诞生了一个伟大的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170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这个梦想而上下求索,甘苦备尝,流血牺牲,矢志不移,体现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因为这个梦想而成立,为这个梦想奋斗了90多年。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次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思想的核心内容,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作为中国精神的杰出代表,长征精神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长征精神所涵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内涵,体现了人类文明精神的共性成果,代表着一种推动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先进精神力量。结合当前新形势,深入挖掘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实践意义。
一、长征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军长征不是在平常环境中进行的,而是在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下的战斗行军,几乎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国民党政府动用了精锐嫡系部队和地方军阀势力,依靠人力、物力、交通、军事装备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山川险阻,以逸待劳。而红军在远离根据地、粮弹俱缺的情况下,以无比坚强的毅力,步行在崎岖的山径栈道,峭崖险川,行程二万五千里,足迹踏过10多个省,平均每天走30—40公里,最多时一昼夜在战斗中急行军120公里,打了许多空前剧烈的激战、恶战。红军指战员勇于战斗,不怕牺牲,将勇兵雄,有雷霍万钩之势,摧枯拉朽,英勇无敌。他们前仆后继,披荆斩棘,抢险飞渡,所向披靡,谱写出了一曲时代强者的壮歌,表现出勇往直前、气吞河山的英雄主义气概。
在人类历史上,至今还没有哪支军队像红军这样能吃苦。红军在没有后勤保障的万里征途上,夺关隘,渡险川,爬雪山,过草地,在超常态的恶劣自然环境中饥寒交迫,几乎处于绝境。长征路上条件再艰苦,部队中总是充满乐观情绪,红军指战员始终表现出一种无私无畏、饮苦若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宣传队的战士们在最艰难的时刻永远是一支最活跃最积极的力量。环境越艰苦,他们的情绪越高昂。在雪山顶上,他们高呼:“同志们,坚持住,坚持住就是胜利。”[3]红军战士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红军宣传队员们自编自演节目,在频繁、紧张的战斗生活间隙表演文娱节目、出墙报、演戏、编快板。在过草地的艰苦日子里,大家围着篝火,煮饭、烤衣和取暖。
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气概,战胜了超乎人类极限的恶劣自然环境、摆脱了数倍于己的围追堵截的敌兵,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动地、前无古人的英雄壮举,被共产国际誉为具有“高度的觉悟性,超人的坚韧性与战斗精神”的传奇。[4]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高度赞扬道: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5]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在评价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时写到:“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历史也不能提供一个更好的不间断的即时行动的例子。”[6]长征精神是人类活动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其影响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2003年美国历史学博士艾德·乔斯林专程来到中国重走长征路,他说:“我们的计划是研究和学习长征精神,以了解当年红军是如何实现这一伟大壮举的,并告诉许多并不了解这段故事的外国人历史的真相”[7]。
长征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激励着红军战士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强忍着饥饿和病痛的折磨,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这一伟大的精神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同样是我们迎接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和克服改革中的种种困难,不断突破障碍壁垒,创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业绩的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动力。江泽民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将之作为激励全国人民共同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凝聚正能量,发挥正效应,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二、长征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基础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长征精神始终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思想基础。红军长征在艰苦卓绝的险恶环境下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发扬长征精神,勇敢应对来自外部的风险和考验,坚决与教条主义和“左”倾路线作斗争,反复进行自我纠错和自我调节,将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密切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红军长征,乃至整个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在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期间,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了贯彻,并使全党加深了对这一思想路线的认识。毛泽东在会上作长篇发言,不同意博古、李德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因归结为敌强我弱等观点,指出根本原因在于脱离实际的军事指挥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这一错误集中体现在“以单纯防御路线代替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运动战,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支持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从而被敌人以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使红军招致损失。”[9]会议后,毛泽东与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分析敌我实情,决定红军的军事行动目标与步骤,最终甩掉了敌军的堵截,胜利结束长征,北上抗日,在陕北建立了革命发展的大本营。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在遵义会议后迎来转折,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全军中的贯彻实施密不可分。要做到实事求是,则必须具备敢于排除一切外来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勇气。可以说,没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勇气就不会有遵义会议及其所实现的重大历史转折。当长征后党和红军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了极大的政治勇气,坚持独立自主思考问题,所以才能在会议上否定了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符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正确路线,并自主地对党的组织进行了调整。这就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自觉性和自主性的无产阶级政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过程中百折不挠、力挽狂澜的坚强意志和勇气智慧。
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着深远的启示。实现中国梦将是一场新长征,要求我们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党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进程中,继续坚持和发扬红军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英勇的革命气概、乐观的革命精神、宏大的革命战略等长征精神,紧密团结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体问题具体处理,防止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错误倾向,既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态度,又要敢于突破陈规、大胆创新,根据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长征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政治保证
长征精神是所体现出来的坚定团结的政治纪律、党指挥枪的军事原则是长征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长征初期红军军事上遭遇的一系列挫折,使得广大红军干部、战士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10]此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在党内日益受到尊重。通道会议通过了西进贵州的主张;黎平会议采纳毛泽东西进渡乌江北上,向贵州西北进军的意见;猴场会议再次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决定红军立刻抢渡乌江,攻占遵义。遵义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再一次被肯定。“在内战时期党内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左’倾机会主义的路线,一条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的路线,遵义会议是由错误路线转变到正确路线的关头。”[11]随后,苟坝会议上成立的新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确定了毛泽东在军队内的核心领导地位,之后相继制定出一系列正确的方针、策略,为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顾长征,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正是党制定了正确的策略、方针,才引导红军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周恩来在总结长征胜利的原因时说:“实因在遵义会议后得到了毛主席的领导”,“在与张国焘的斗争中胜利,也是如此”。毛泽东同志总结经验时也深刻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12]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红军走上正确之途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党的领导,就不会有革命的最终胜利。而我们党的真正优势在于有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严明的政治纪律。今天,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已有六十余年,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和革命时期也已完全不同,内外环境的变化使我们在改革开放迈入深水区后,需要勇敢地迎接来自于党内外、国内外的更加严峻的各种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扎实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新长征的征途上,坚持不懈地将长征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更好地担负起党的领导责任,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现中国梦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联系,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和部署,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征程上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带领全国人民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3]李安葆.长征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253.
[4]解放军政治学院.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7册)[Z].内部资料 ,1985:335.
[5]〔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文版自序)[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5.
[6]〔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37—238.
[7]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组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读本(新民主主义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7-168.
[8]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90.
[9]逄先知.毛泽东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43.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385.
[1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7.
[12]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