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开展美术教育的策略及途径
2015-03-26石品
石 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5)
美术教学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注重人文素养和通识教育的理念背景下,艺术教育正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许多专业人士和研究者认为,美术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长期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受其惠泽。学校美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都有着积极作用。目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人文学科知识方面多有欠缺,增进艺术课教育,增进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对其人文素养提高与和谐人格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而且对其知识结构完善、生活情趣培养有着现实意义。
一、高校开展美术教育的意义
(一)美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实施学校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各教育阶段,应使各学段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方面能够健康、协调发展。
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美术课程的学习,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和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在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人才及健康发展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
美术教学不仅能够愉悦性情,同时也是提高道德素养的重要形式。美术作品是生活中直观易懂、经济便利的教科书。中国有很多普通老百姓不认识文字,但老百姓却懂得道德和仁厚的待人之道,他们懂得的很多道理相当一部分都来自美术作品的教化。中国文化艺术精神有着多种表现形式,美术作品中就蕴藏着含道映物的天然使命,画家通过绘画作品特有的审美和表达方式,去关照自然和感悟生命。美术作品除了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普及民众教育的一种媒介和工具。高校美术教育就可以通过美术作品鉴赏,让学生在赏析中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二)美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不仅可以通过德育来进行,美育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良好途径。学生通过对美术鉴赏课程的积极参与和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道德情操,进一步培养爱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观。比如,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就有许多具有爱国精神的优秀作品。如:蒋兆和的《流民图》、马振声的《爱国诗人陆游》、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王盛烈的《八女投江》及杨力舟与王迎春合作的《太行铁壁》等,都从不同形式和角度反映了英雄人物的爱国思想,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中艺术作品载体多样,美术绘画、韵律咏唱等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特征,对其学习和传承有助于理解、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在校大学生来说,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优化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促进人格和谐发展,还可以培养其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三)美术教育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
美术教育有别于科学教育和思想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效果,美术课不单单是传授给学生美术知识和培养其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启迪思维和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而实现完整人格的塑造。美术教育还可以很好地开发大学生的情感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其想象能力。特别是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美术作品因其强烈的表达形式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其所展现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画面效果,以及包含的深刻内涵,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抒发,可使其上升到一种创造性的情感表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敏锐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和创新创造力,甚至可以“迁移”或者“嫁接”到其所学其他专业的学习中去,从而培育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
(四)美术教育可使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提升生活质量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调节人的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知、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平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对于大学生陶冶心灵和洗礼情感有独特的优越条件,因为美术创作和鉴赏活动都是基于情感的表达来实现的,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美育可以挖掘出学生丰富的情感因素。学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体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对人类文明的讴歌和感叹,对理想和梦想的希冀,对现实社会的映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友谊和爱情的向往,还可以表达沮丧、伤心、愤怒等各种消极情感体验。
但是美育的情感表达,不是学生郁闷、恐惧、孤独、忧虑、焦躁、愤怒、狂暴等消极情绪的简单宣泄,而是内心情感的释放和体现,是细腻多情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反映。我们要通过美术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愉快热情的学习氛围中深刻体验,升华情感,启迪心灵。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调节美育中的情感因素将对学生提升生活感悟、提高审美能力、提升生活品位、实现人生幸福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开展美术教学的主要途径
高校美术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水平现状实施教学计划,与专业的美术教育相比应适度降低课程难度,选择较为简单的内容入手,要注重美术教育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教学内容要弘扬主旋律,做到题材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注重讲解分析中西经典美术作品。高校美术教学设置,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个大的方面,前者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后者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这两个目标的美术课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2]。
(一)美术鉴赏课
美术鉴赏课要淡化学科与专业界限,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素质。现代社会艺术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个画种的界限逐步式微,应鼓励学生更多地涉及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参加画展、文化交流,使其在生活中实践、体验、感知美的事物,寻找艺术的灵感和美的体验。
可开设以中国画、西方绘画、雕塑、建筑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外著名画家作品的鉴赏课,通过作品欣赏、作品分析、风格探讨,启发引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再通过课堂提问、课堂交流和沟通等形式促进对美术作品的进一步感悟和理解。美术鉴赏课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以不同的知识结构优化教学,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鉴赏作品,使美术鉴赏课堂更富于多样性和创造性。
(二)美术实践课
绘画作品的创造不但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还源于人们对生活、对自然和人生的把握与体悟,草原、古堡、阳光等大自然本身的神秘、寂静、辽阔与美感,都可以净化与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开设美术实践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提升其道德素质的另一重要途径。
中国画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耐人寻味的艺术神韵、滋养人生的人文思想和启迪智慧的文化精神。可以开设梅、兰、竹、菊等中国画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对中国画表现形式的认识。这类实践课可使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画中的笔墨、色彩等独特艺术语言的运用,通过中国画的形式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内心情感,以画言志,寄托思想。同时,通过亲身体验美术实践课,学生的记忆能力、创造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都可得到培养和极大提高,有利于进一步塑造其完美人格。学生亲身体验美术实践课,在鉴赏的潜移默化中,还会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课外实践活动
应发掘并充分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美术课外活动。要积极利用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注重培养大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可把本地区、本地域的景点、山川、文化古迹等作为美术课户外游历、写生的载体,促进美术课外实践活动,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升华大学生对本地古代艺术成就及历史文化成就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美术课外实践活动可采取户外速写、素描写生、色彩写生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也可以成立兴趣小组、举办展览、专家讲座,到美术馆和博物馆参观展览等,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加强。开放性美术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创造性、流畅性、创意精密性等方面得到更大发展。国外的一些美术教育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比如:英国美术学校采用针对性的启发教学,要求学生不仅在绘画实践中,同时在艺术哲理上独立思考,既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与艺术的敏感力,又促使学生自觉地欣赏多种绘画艺术,从中吸取营养,寻找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在法国,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和自己的爱好运用各种造型手段作画,接触各种造型艺术手段,这既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又丰富了学生的艺术实践经验。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外实践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初级学习者和中级学习者等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水平,因材施教,课程难度要适宜。同时要用以强带弱、以优帮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巩固所学知识,针对所学内容加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高校开展美术教学的策略
为更好地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结合近年的美术教育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开展高校美术教学。
(一)课程设置应重视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
调查发现,以理工科为主的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包括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美术学专业的基础课包括中外美术史、艺用人体解剖学、艺术概论、美术心理学,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了西方艺术设计史、美学导论等课程。以师范教育为主的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则开设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技法理论、美术概论、设计概论、美术教学论。从典型院校管窥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中美术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无论是学时还是学分,理论课程都无法与技能课程相比较。但是美术理论不仅仅是美术史论和概论,美术教育也绝不是美术史论、美术概论和美术技巧的简单相加。笔者认为,应重视美术教育教学中理论课程的开设,重视美术理论和文化对大学生的熏陶和影响,重视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对美术素养的养成。
重视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要丰富美术鉴赏课中的课程内容,加大对中国画的作品赏析,特别是中国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书法等经典传统书画艺术作品的鉴赏,注重建构以我国民族艺术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讲课过程中,还要进一步阐释美术与文学、美学、哲学、设计的关系,特别是分析美术与理工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学科间的互动交流,尝试从侧面丰富理工科院校美术课程教学的多样化发展。比如在美术鉴赏课中开设《中国画与修养》《中国画佛道艺术》《诗与画》《中国美学》《美术欣赏》等。定期开展到美术馆、博物馆参观美术作品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的认知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体现育人为本
美术教学同样要体现教书和育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是个体人格塑造和社会化的重要途径[3]。美术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简单的美术技法传授。美术教育中的美术理论教学更多地承载着个体人格塑造和社会化的重任。在美术人类学、美术社会学等具体课程中,在认知不同时代美术风格的过程中,就要使学生领会不同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氛围以及艺术家与当时社会结合即社会化的过程。在美术理论课程熏陶中,我们能够掌握人类社会变迁与美术文化的关系,并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寻找美术的切入点进行创造,将技术培养改变为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加强创新方法和创新思想的应用环节,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而为社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
不同时代的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所以艺术体现个性,但艺术的个性也是有限度的个性。没有一定技能的学习无法自由表达思想和体现个性。但过度强调技法而忽视理论内涵的教学是错误的。探讨美术文化的真正内涵必须把美术教育深化,尤其要深化美术理论的教育,真正实现美术教育育人为本的目的。
(三)要注重教学设计
美术课和音乐、戏剧、文学等课程一样,是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文化载体。因此,一堂出色的美术鉴赏课离不开生动的课堂教学设计。比如那些精妙绝伦的开场白、生动感人的内容与故事情节会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欲望和潜在的审美感知,促使学生主动去发现美、探索美,甚至去创造美,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美术教学需要独特的情景设计和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课堂情景模拟方法的探究,在教法上要生动活泼,可采取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陶冶性情和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情景感受及创意能力的培养。
(四)教材选用要注重思想性、时代性和多样性
对课程教材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美术教学质量的好坏和美术教学的有效开展,在选用教材上应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1)注重思想性。教材要弘扬正能量、树立高尚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术作品的内容要积极向上,体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展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核心价值观念。(2)注重时代性。中国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个时代都有大量展现时代精神面貌的美术经典作品流传下来,可以说它们是世事发展的见证者和历史进步的参与者,更是中国历史文脉的传承者。美术教材要铭记历史,更要肩负时代重任。(3)注重多样性。中国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民族美术和文化,民族民间美术、地域美术中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加强美术课师资队伍建设
在当前高校美术课教师的师资结构中,教师职称多是讲师或者副教授,因为高校扩招后大幅度增加了年轻教师数量,年轻美术教师也多是硕士研究生,对进行美术课技能教学来说,这些年轻教师在专业知识、职称以及学历层次上都完全可以胜任。但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单是需要美术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更需要教师自身具备开阔的知识视野、丰富的文化底蕴、成熟的教育理念和高度的教育责任感。美术课教师同样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他们除了要传授给大学生专业知识,更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养成教育的责任。高校要更重视美术课的美育和教化功能,不断加强对美术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持续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美术课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工作水平、育人水平,不断加强美术课教师师资队伍建设[4]。教育行政部门应担当起责任,有计划地对高校美术课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同时,一些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美术课程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可以采取优势互补、跨校调配,可采取互聘高水平专业教师、专业教师跨校流动上课,或者允许学生跨校选修美术课等方式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六)以完善高校艺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为保障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指出:“不仅要评价学生,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的教学决策进行评价。要把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与动态的课程实施过程结合起来,建立艺术课程评价体系。”河南省教育厅自从2000年开始对全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检查评估以来,共对全省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四次综合性评价,检查评估主要围绕全省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机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科研、师资配备、课外艺术活动开展、场馆设施建设等进行。各高校在艺术教学评估的过程中积极加强以上各方面建设,促进了各高校艺术教育的新发展。要进一步完善高校艺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通过艺术课程教学评价,实现了对美术课程教学发展的带动和促进,通过艺术教育评价为艺术教学工作提供保障。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李勇.美术教育专业课题化教学模式与可行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3): 92—93.
[3]黄从威.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改善措施研究[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3):160—162.
[4]张俊.高校艺术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9,(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