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感助推语文诗歌教学
2015-03-26张成季
张成季
诗歌,作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不仅值得我们用心学习、继承,而且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更值得我们用心揣摩,进一步挖掘诗歌的潜在价值;如果鉴赏缺少想象和联想,就不能领略诗歌中的景象美、形象美、意境美、情致美等等——正是依靠想象和联想,我们才能体会到言外之意,境外之思。因此中学诗歌教学应注重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
一、拓展意境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提供想象环境
新编教材和课程标准,已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有利因素,尤其是文学作品提供的材料,抓住文中的想象点,设计训练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再造想象。这尤其体现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当然要以文学作品的语言作为想象的切入点。在讲解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利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词句激活学生的想象。学生想象出来的情景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长江在他们心目中无疑是一幅壮丽的画卷,教师可以让学生驰骋想象,力图进入词中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中,如临绝壁,如闻涛声,如见千堆雪似的浪花;此外教学中也可引导学生想象与此相关的三国风云人物,如驰马射虎的孙权,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才情四射的曹操,风流倜傥的周瑜……再如《诗经·伐檀》中奴隶们劳动的场面,这都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
二、进行换位移情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这是一种通过变换人物,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思维方式,要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中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姜夔的《杨州慢》中,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当自己历尽世事的沧桑辗转来到昔日繁华富庶的扬州城时,却看到了金兵铁蹄践踏过后的一幅萧条冷落、民不聊生的景象,引起了他心中的悲凉之情,一种黍离之悲油然而生。这样不仅缩短了学生与词作者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沟通和交流,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样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作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呼声时,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其实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想象成诗中的白居易,以此来理解他丰富的情感世界。还有李白的《赠汪伦》,也可以运用换位移情的方式来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那种炽热的感情。
三、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培养学生的联想力
在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时,学会必须结合作者的思想品格、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等进行相关联想,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字面意义下的作者深切的思想感情。如欣赏杜甫的《登高》一诗,可以让学生根据“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结合作者的生活处境、思想品格进行联想。诗人历经安史之乱平息五个年头以后,依然漂泊异乡,面对深秋飘零的落叶,自然联想到自己报国无门的处境。由故乡的遥远联想到自己有家不能归的身世之叹,再由身世之叹联想到自己颠沛流离,暮年已至。最后再由暮年已至联想到自己衰老多病,更觉悲凉不堪。根据这些描述,联系上下两句更加突出作者他乡作客、万里作客、经常作客、衰秋作客等多层飘零之感,也暗含了作者深秋登台、独自登台、多病登台、暮年登台的身世之叹。显然,联系安史之乱的史实,我们了解到杜甫的悲秋既是悲个人身世之秋,也是慨国家多事之秋,内涵极为深广。
四、根据特定意象进行联想,充分感受诗人的情感
自然界中的一些景物,有些早已成为某种人格的象征,如菊花、梅花、松柏、莲花等,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梧桐、杜鹃鸟、寒蝉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月亮、鸿雁则寄寓着思乡之情等。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般而言,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它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古代的“雁”也是一种意象,因为它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怎样理解女主人公的心情呢?那就围绕“雁”这个意象进行联想。李清照是从北方中原来到江南的,所以称雁是“旧时相识”。靖康之难,词人逃亡南方时,丈夫赵明诚尚在,而此时此刻见到雁过,赵明诚却已亡故。雁过依旧,而观者非,赵明诚仙逝,李清照寡居,因而见雁过便触发了故国沦亡,家破夫逝的痛楚。学生可根据这些思路进行联想,就能很容易把握住李清照南渡后孑然一身的无尽愁绪之感。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不仅能克服学生诗歌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缺陷,还能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本朝.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J].江汉论坛,2013,(05).
[2]吴转群.试论诗歌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12,(08).
[3]陈均.论小诗:一个批评的范例[J].南都学坛,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