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课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15-03-26李晓琴
李晓琴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在语文课程中,表达实践主要体现为作文写作训练,这就决定了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当成最重要的任务。作文教学中若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能力的训练,那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也只是纸上谈兵。
那么,什么是思维能力,即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基本方法,形成概念并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1]写作过程本质上就是思维呈现的过程,课堂作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作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多向性、深刻性三种基本品质入手,提升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出会学习、有发展的社会人才。下面笔者就从这三方面入手,谈谈在作文课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引导课外积累,加强课内训练,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指以思维的正确性为前提,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2]
美国学者唐纳德·奎恩说:“在整个写作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3]思维的敏捷性,在当今盛行的新材料作文中首先体现在审题阶段,即能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敏锐把握材料信息,得出准确立意。其次是行文构思上能根据立意迅速地构思全文,正确地选择论证方法展开写作。但现在有很多学生看到作文材料或题目时,没有办法敏锐地捕捉到材料中的信息,准确定位。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获取信息的方式途径较少,平时对信息筛选的训练也较少,这也必然导致他们在审题、立意、写作中思维不够敏捷。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外多关注、善积累,课内认真辅导,授之以渔,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一)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在我们的学生在作文中最缺乏的是新鲜思想的感召力,快速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形成严密论证思路的能力,所以作文教学时就是要注重引导学生敏锐思维,提高思维的品质。基于此,首先我们应引导学生回归社会,留心生活,多观察、多实践,用自己的眼去发现,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社会的真善美,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班级组织每日一评每周一刊活动——设立班级公共日记本,鼓励同学们在公共日记本上写出自己对当天某一社会热点或新闻事件的评论,每周再评出本周热点扫描,给入选的评论作者发一个小礼品以示鼓励。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社会动态,引导学生通过电视或网络等多种媒体看新闻,开阔自己的视野,接受社会主流思想。引导学生分辨社会各界对热点的评论,并与自己的班级评论相对照,鼓励学生不盲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长期的坚持,学生了解社会百态,自然就形成较强的思辨力与判断力,思维自然就更加敏捷。
(二)思维的敏捷性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作文题目,加以引导、训练。如在作文教学中,采用限时训练,即规定时间完成规定任务,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思维更加敏捷。在作文审题立意上,应交给方法,适时引导,敏锐地把握材料信息,从而能快速准确立意。如材料作文: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教师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默读材料然后交流感受,在讨论中撞击思维的火花;然后让个别学生谈自己的见解,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材料中关键词语。材料中关键词语往往是作文的立意之“眼”,在审题立意的时候,往往可以把它作为切入口,从而准确把握主旨,确定立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此材料中有“报酬”、“顺手做的一件小事”、“感激”等字眼,根据这些关键词句,思考“船主为何感激”;“船主感激的事在补船工看来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这其中有对同一件事——补船的不同认识;“船主既然给过工钱现在又给报酬是因为什么”。据此可立意为“行善与感恩”等。如果说第一步骤(立意)是让学生从感性上把握材料,第二步骤(作文)则是让学生用逻辑思维阐述自己的观点,即阐述修船工顺手补了下船为什么会得到船主如此的感激;修船工为什么会顺手做这样一件事,如果不这么做船主的后果会怎样。如果没有这两个步骤,如果没有一定的思维敏捷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作文还是难以做到的。这样,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开动脑筋,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审题立意速度就提高了,写作也更加快速了,思维的敏捷性就得到了较好地培养。
二、拓宽思维广度,鼓励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所谓多向性思维,即不固守一个角度,一个方向审视事物,而是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并能灵活变通,也就是思维的广度。多向性思维是客观事物复杂性的体现,社会中的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其构成的多样性和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等关系决定在看待、分析事物时存在多向性的思维。高中生正处于思维的活跃期,逆反心理强,喜欢独立思考,爱标新立异,所以我们应抓住这特点,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在作文课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方式是多样的,比如可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社会热点材料,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各类社会现象,从而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如例举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办公室被其学生割颈杀害。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即将毕业的学子为何这么残忍地杀害如此敬业的班主任?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呢?这位学生还处于社会阅历浅薄时期,如何下得了手去杀人,其心理是否有问题?为什么被杀是其班主任,而不是别的老师?在办公室杀人,为什么其他的老师没有及时发现而制止呢,其他老师干什么去了?在发生这样的悲剧之前难道这个学生没有一点先期的预兆,如果有老师、同学为什么没有发现……,归纳起来有“恨”的说法,有“心理问题”的说法,有“班主任教育之过”的说法,有“学生冷漠”的说法,有“教师办公室安全防患弱”的说法等等,针对这些让学生讨论,引导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分析。学生讨论探究不难得出: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如此恶行要严厉谴责,要学会自我心理的疏导等;从老师的角度,对学生的管理不能只是一味采取强硬措施,要多沟通交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进而再引导学生从教育的社会意义角度深思什么是教育和教育为了什么的问题,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高分人才,更应该先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让他们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新时代有个性的学生,教育应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不能一味简单粗放的严格管理等等。学生在这样的交流探讨训练中,思维就变得活跃,思考也就更具有广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在面对社会人和事时不孤立去评价,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发现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就在作文课中得到较好的培养。
三、分析事物表象,挖掘本质内涵,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思维的深刻性到底体现在哪呢?首先是指能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剖析其内涵;然后能从复杂的事物表象去分析挖掘,理清其关系,从而去探求其最深层最本质的东西。那么,需要有深刻的思想,敏锐的目光才能写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文章。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也有思想“深刻”这一等级,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创造,激发其内在的固有需要,在分析阶段能从事物发展的进程来分析,能从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或各事物之间相互关联性进行分析,能由表及里进行分析;综合要讲求自然、科学规律,即要合情合理,既要把各分析要素综合起来又要抓住要害;创造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倡导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这样就能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敏感,兴趣更加浓厚,思考也会更有深度。
如材料作文:一群大学生向教授抱怨生活的压力和功课的负荷。教授取出了许多个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杯子,让他们自己倒水喝。精美的杯子被取一空。这时,教授说:“你们选杯子的目的是喝水,为什么还要刻意选精美的?你们喝的是水,却执意要选美的杯子,甚至在选不上好的杯子时,心生怨意。”
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根据这则作文材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分析:
(一)学生思考,大学生为何抱怨?教授取出不同质地形状的杯子让学生倒水喝的目的是什么?大学生们的抱怨与教授的举动有何联系?
学生的抱怨来自生活压力大和功课学业负担重;
从表层看学生的抱怨与教授的举动是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教授一定有自己的目的,其实教授是借分析水和杯子的关系向大学生们比喻说理。
(二)从关键语句的含义入手分析,透过事件表象看其本质,让思维有一定深度。
水为主杯子为次,水是目标,是本质,是生活本身,杯子只是工具,是形式,表层看目标是喝水,与杯子的精美与否没关系,但大学生们却在喝水时选择了精美的杯子,这其中的逻辑该如何解释呢?每个人都有一种本性上的趋美性,大学生们的趋美性与其生活本身有何关系呢?这就只能用象征手法来解释这种现象,杯子的精美象征着生活中的诱惑与浮华,大学生对杯子的选择其实质是对生活中一些诱惑与繁华的渴求。
(三)用综合的方法推理,得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创造。
大学生为了喝水,而又要选择精美的杯子,从以上的分析学生们就不难看出大学生们在骨子里是在选择生活,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没有选上精美杯子就心生怨意的大学生是受到了生活中的诱惑或浮华事物的干扰,而忽视了生活的目标或本质(也可理解为忽视已经拥有的东西)。
所以根据以上的分析、综合、创造学生就可以给自己的作文立意了。诸如:
坚守本心,拒绝诱惑
要坚持自己的最初目标和梦想
内容(实质)与形式
认清目标
引导由抓住材料内容开始,层层深入,由表象到本质,就能让学生在分析思考的同时,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挖掘思维的深度,使思维更具深刻性。
当然,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在作文中加强训练,始终把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树立“教学过程其实是使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4]的观念,始终贯彻思维训练的理念,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培养。
注释:
[1][2]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陶振环.写作思维,写作能力的核心[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0,(22).
[4]任明刚.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EB/OL].
http://elearning.teacher.com.cn/cms/detail/answeringDetail.action?blockId=8013&pageType=student&project=272&toolsContentId=376002&toolsID=9,2010-9-25.
参考文献:
[1]陈静.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写作思维训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