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开罗会议中的日本领土处置与中日海上领土问题

2015-03-26张郭

东疆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处置

[摘 要] 构建战后亚太秩序应首先从处置日本海外领地开始,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日本归还其侵占的所有中国领土,这是战后亚太新秩序的必然要求和道义基础。《开罗宣言》的发表意味着中、美、英三国在此问题上立场是一致的。德黑兰会议期间,斯大林在日本归还所有中国领土问题上的表态,表明这种共识的盟国范围的扩大。对于其它的日本海外领地,盟国决定或者直接控制战略要地,或者进行委托管理。中国收复故土是战后亚太和平稳定的基石,是建立战后亚太秩序的道义基础,也有着坚实的国际法理依据。

[关键词]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日本领土;处置

[中图分类号] D81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5)01-0071-06

[收稿日期] 2014-11-0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美国外交文件(1943—1960年)中的琉球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3YJCGJW014。

[作者简介] 张郭,男,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国际法。(武汉 430072)

二战的胜利意味着原有世界政治秩序的瓦解,构建一种显著区别于法西斯国家建立的侵略格局的战后国际政治秩序越来越成为反法西斯盟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收复故土是粉碎日本主张的以侵略为其本质属性的东亚政治秩序的必然结果。开罗会议对于加快二战的胜利进程、构建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特别是战后亚太政治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收复故土是战后亚太政治秩序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战后亚太政治秩序稳定的重要保证。所以建立战后远东政治秩序的一个主要也是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中日之间领土问题,这牵涉到日本的战后安排以及对日本海外领土的处置。筹划日本战败后亚太战后秩序的安排显然需要中美之间的协调和合作。鉴于学术界研究现状,本文根据美国国务院公布的外交档案文件,对开罗会议前后有关日本领土(地)处置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以求教于学界。

一、开罗会议有关处置日本战后领土的筹划 (一)美国对中国战后收回被日侵占领土的评估

美国在准备开罗会议的议程时就已经充分讨论了中国战后收回被日侵占领土的问题。1943年11月15日,罗斯福在与幕僚及美国外交高层会晤时表示,他想了解开罗会议可能讨论的议题,并指示国务卿起草一份开罗会议议程草案提交给他。[1](198~199)随后一份开罗会议议程建议案直接提交给了总统罗斯福,其中就有中美之间可能讨论的议题,包括美国向中国提出的一些问题和中国可能向美国提出的议题。在美国需要准备的中国可能提出的3项议题中,其中一项就是关于战后问题,同时,美国人还设计了中国人可能提出的6个子问题,而首个子问题就是中国参与占领日本和中国收回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问题。[2](245~246)显然美国意识到二战后远东秩序的重新构建,首要问题就是解决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二战的胜利结束和日本的战败,中国终将收回被日本窃取的所有领土,即意味着中日之间领土纠纷的彻底解决。

1943年11月19日,美国高层举行了一次会议,具体研究即将举行的开罗会议需要讨论的议题,包括中国人可能提出的问题,出席这次会议的包括罗斯福总统、霍普金斯、马歇尔将军、李海海军上将等。针对中国可能提出的“战后问题”,如占领日本问题,总统认为中国将毫无疑问要参与战后对日本的占领;总统还认为中国将会对福摩萨(Formosa,即台湾)和小笠原群岛(the Bonins)笔者很是惊奇,这是当时的美国高层在讨论中国可能在开罗会议上提出的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中国要求收复台湾是理所当然的。但罗斯福竟然提出中国可能对小笠原群岛提出要求,而此群岛位于日本东京正南方向约1200公里处,显然在美国看来中国在开罗会议上不仅会提出收复所有故土,还要控制小笠原群岛以防范日本的再度对外扩张侵略。提出要求(The Chinese want Formosa and the Bonins)。霍普金斯认为中国会同意美国在福摩萨拥有军事基地。总统同意霍普金斯的看法,但认为中国不会给予美国永久性基地权利。[3](257~259)

(二)开罗会晤与宣言的修定

1943年11月23日,蒋介石和罗斯福举行了会晤关于这次罗斯福与蒋介石的晚餐会晤,据所公布的美国外交文件说,美方没有找到自己的官方记录,现在收录在美国外交文件中的这份文档,是中国官方记录文本英译的。,讨论了很多议题,其中包括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本的帝制、对日军事占领、日本战后对中国的赔偿等,当然也包括中国收复故土的问题。关于战后对日的军事占领,罗斯福认为中国应该在战后军事占领日本方面发挥主导作用(President Roosevelt was of the opinion that China should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post-war military occupation of Japan),蒋介石回应称中国还没有准备好承担如此责任,对日军事占领应该在美国领导下(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United States)进行,如有必要的话,中国可以参与。对于这个问题,蒋介石的立场是中国要视事态进一步发展的情况最终做出决定。关于中国领土的收复,中美两国一致认为中国将在战后收回被日本用武力夺取的中国领土,包括台湾、澎湖列岛、中国东北(辽东半岛及大连、旅顺港口当然包括在内)。在这次会谈中,罗斯福还主动提及琉球群岛(Ryukyus)问题,并两次询问蒋介石中国是否会对琉球群岛提出要求,而蒋介石却回答说,中国倾向于中、美两国对琉球群岛的联合占领,在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托管权之下由中、美两国进行共同管理。[4](322~325)

1943年11月26日下午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举行了2个多小时的会晤,最终确定了《开罗宣言》的最后文本。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三人会议不仅讨论了之前罗斯福和蒋介石会晤时所涉及的议题,还讨论了中国的经济形势、大连港国际化、维持驻华美军的成本、处置日本攫取的太平洋岛屿和维护西太平洋地区战后安全等问题。[5](366~367)

在所公布的美国外交文件中,有很多“美版”的《开罗宣言》草案,如在11月25日的美方修定本[6](402~403)之前,既有罗斯福修订的文本[7](399~400),也有霍普金斯修订的文本。[8](401~402)据美国外交文件记载,罗斯福修订的内容被吸收进11月25日美方修定的《开罗宣言》文本,而霍普金斯将原来草案中的“日本欺诈地从中国窃取的领土……”改为“日本用武力征服的所有领土、以贪婪和暴力的方式欺诈窃取的中国领土……”,并加了一句话“我们决定日本应该放弃除托管地之外的过去和现在使用武力征服的所有的一切。”霍普金斯所修改的内容在11月25日美方的修定文本乃至《开罗宣言》最终文本中都得到了体现,但所加的那句话则被删除了。

在美国外交文件中除了上述3个美方文本草案外,还公布了一份有丘吉尔改动笔迹的宣言草案,据称这是一份最接近于最终文本的宣言草案。[9](404)这份“丘吉尔版本”宣言草案与《开罗宣言》最终文本[10](448~449)在关于处置日本所攫取的岛屿和领土方面基本一致,但与美方11月25日的修定文本有着很大不同。

(三)美方外交档案中所反映的《开罗宣言》精神

研读不同版本的宣言草案和《开罗宣言》最终文本,笔者认为它们都是从三个方面对日本所窃取的土地和岛屿进行了处置。

1.关于日本所占据的太平洋岛屿,美方草案表述为“我们决定永远剥夺被日本所占领的太平洋岛屿,这些岛屿其中很多已经成为日本的重要的军事基地,而这与日本所明确宣称的岛屿非军事化恰恰相反。”“丘吉尔版本”宣言草案与《开罗宣言》最终文本则表述为“他们(美英中)的目的是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所攫取或占领的太平洋岛屿”。美方草案除了表明盟国对日本所占据的太平洋岛屿的处置态度外,似乎还在说明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即日本的“自食其言”。纵观美方的3个宣言文本草案,没有对要剥夺的日本所攫取或占领的太平洋岛屿的时间限制,即没有出现“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时间限定语。《开罗宣言》最后文本也表达了盟国的宗旨和目的,那就是剥夺日本所攫取或占领的太平洋岛屿,但又加了一个时间限制,即剥夺日本自1914年以来攫取或占领的太平洋岛屿。之所以没有如美方文本草案中那样说明剥夺的理由,笔者认为也许是因为宣言最后文本中之前有一句话“盟国不为自身追求利益,也没有扩张领土的想法。”

2.关于日本归还中国领土问题,美方草案表述为“日本从中国所欺诈窃取的领土,如满洲、台湾,理所当然归还于中国。”《开罗宣言》最终文本则表述为“日本从中国所窃取的所有领土,如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应该归还于中国。”“澎湖列岛”是丘吉尔手写添加在宣言草案打印文稿上的,美方的3个文本草案都没有“澎湖列岛”的字样。另外,美方的宣言草案强调的是“日本从中国所欺诈窃取的领土……理所当然归还于中国”,宣言最终文本则强调“日本从中国所窃取的所有领土……应该归还于中国。”显然两者强调的重点不一样,语气也不一样。

3.关于其他领土的处置,罗斯福修订的宣言草案根本没有提及,如上文所述,经霍普金斯修订,最终在美方的修定宣言草案中才表述为“所有日本以暴力和贪婪而征服的领土都将会被解放而重获自由”。《开罗宣言》最终文本调整为“日本以暴力和贪婪所攫取的所有其他领土,日本也终将被从这些领土上驱逐出去。”

中、美、英三国的开罗会议进展,特别是中、美领导人之间的会晤进展还是很顺利的,以致罗斯福在1943年11月24日给远在华盛顿的国务卿发了一封电函,其中说“会议进展顺利,我们会在两三天的时间内结束与委员长的议程安排,他将返回,我们将开始另一个旅程(指去参加德黑兰会议)。”[11](386)1943年11月26日新闻公报发布,宣布中、美、英三国开罗会议结束,会议公报即《开罗宣言》要等到德黑兰会议结束后才予以公布。

二、开罗会议后有关日本战后领土的安排 对日本战后领土的处置与安排在德黑兰会议上继续受到关注并成为了三大国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德黑兰会议上三大国对中国收复故土立场的确认

中、日领土争端的战后安排在德黑兰会议上仍然得到关注和讨论。1943年11月30日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德黑兰举行会晤,丘吉尔问斯大林是否看过有关远东问题的《开罗宣言》,斯大林回答看过,并表示他完全同意宣言及其所有内容,认为让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回归中国是对的(it was right that Manchuria,Formasa and the Pescadores Islands should be returned to China)。罗斯福、丘吉尔表示赞同斯大林的观点。[12](566)1944年1月12日,在美国白宫举行的第36次太平洋战争委员会会议上“太平洋战争委员会”是由在太平洋地区作战的且是《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的签字国的代表组成,经常在华盛顿开会,以罗斯福为会议主席。出席此次第36次会议的中国代表是当时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罗斯福通知与会者,他对自己分别与蒋介石委员长和斯大林的会晤结果感到非常满意。罗斯福说,斯大林明确支持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于中国。罗斯福总统还提及琉球问题,说斯大林非常熟悉琉球群岛的历史,他完全赞同琉球群岛属于中国,应该归还于中国。[13](868~870)

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的这种表态有着如下意义:首先,《开罗宣言》中在阐述解决战后中、日之间领土争端时表述为“他们(中、美、英三国)的宗旨和目的是日本从中国窃取的所有领土应该归还中国”,斯大林的这一表态表明这也是苏联的宗旨和目的,也即随着二战的胜利结束,日本应将其从中国窃取的所有领土归于中国,这已经成为世界反法西斯主要盟国的共同立场和意志。其次,《开罗宣言》首先阐述日本从中国窃取的所有领土都应该归还中国,然后再采用丘吉尔的修改,即以列举的方式具体罗列了一些具体的日本应该归还的中国领土“如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语义的重点应该是日本从中国窃取的所有领土应该归还中国,也即随着二战的结束中国将收复日本窃取的所有中国领土。作为二战反法西斯盟国的中国如《开罗宣言》所宣誓的那样,无意进行领土扩张,目的仅是收复故土而已,只有如此,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才能彻底解决,二战后中、日两国之间应再无领土纠葛。斯大林表示他完全同意宣言及其所有内容,即他同意了战后中日领土总清算的立场。最后,罗斯福在太平洋战争委员会上的谈话不仅从侧面进一步印证了斯大林和苏方的立场,另外,他在转述斯大林关于琉球群岛立场时说:斯大林“完全赞同琉球群岛属于中国(he is in complete agreement that Liuchiu Islands belong to China)”,问题是赞同谁的立场?是中国吗?但是如之前所述,在回应罗斯福有关琉球群岛的问题时,蒋介石的态度是暧昧的,立场也是模糊的。考虑到罗斯福召集这次会议主要是通报他在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上的一些情况,据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断斯大林赞同的可能是美国或者是英国或者是美英的共同立场,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人非常清楚琉球群岛的历史,知道琉球群岛是中国的,应该归还中国。而斯大林说他熟悉琉球群岛的历史,知道琉球群岛属于中国,根据斯大林完全赞同的《开罗宣言》及其内容——“日本从中国窃取的所有领土应该归还中国”,日本归还中国的琉球群岛则是遵守《开罗宣言》的必然逻辑结果,所以如前所述,斯大林认为日本归还其窃取的所有中国领土是对的。

(二)控制日本占领的“战略要地”

《开罗宣言》宣誓反法西斯盟国的目的和宗旨,就是要剥夺日本以暴力和贪婪所攫取的所有领土,要将日本从其所占据的太平洋岛屿上驱逐出去。在德黑兰会议上,这一宗旨和立场得到了苏联的赞同与支持,盟国还就剥夺并控制日本所占据的战略要地进行了讨论。1943年11月28日,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举行三方会议,丘吉尔认为作为二战的胜利方,即四大国——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对战后世界的和平负有责任,显然有必要将全世界的一些战略要地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斯大林在谈到德国时说,除非盟国将一些必要的战略要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以防范德意志帝国的再次复起,否则就是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14](509~510)

11月29日,罗斯福和斯大林会晤,斯大林认为为确保德国不致再次对外侵略,有必要控制沿德国边界线或者在德国境内或者远离德国的一些“战略要地”(strong physical points),还明确提到达喀尔(Dakar)就是一个这样的“战略要地”。斯大林补充说,这样的想法同样适用于战后的日本,为了防止日本再次发动对外侵略扩张,必须牢牢控制临近日本的岛屿。斯大林声称为维护和平而建立的任何委员会或机构不仅有权做出决定,而且要有权占领这些“战略要地”以防范德国和日本。罗斯福总统表示他百分之百赞同斯大林的看法,认为世界上的一些战略要地应该交由一些世界组织掌控,以防止德国和日本侵略的复发。[15](532~533)同日,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举行三方会晤这次会议上,丘吉尔表示,英方不期望获取任何新的领土或基地,但也不会放弃他们所拥有的任何东西,他强调,除非战争否则不要指望英方拱手让人任何东西,他明确提到了香港。,会上斯大林再次强调说,必须对德国采取严厉措施,否则德国人会在15至20年内再次崛起,并将世界再次拖入另一场战争,为达到此目的要有两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盟国方面必须控制世界上的战略要地,以致一旦德国采取行动会被很快阻止。斯大林还说,现在控制在日本手中的类似的战略要地必须由盟国掌握。[16](552~555)

1943年11月30日,霍普金斯、艾登和莫洛托夫举行了午餐会晤,这次会晤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讨论“战略要地”的安排、控制和托管。莫洛托夫转述了斯大林的观点,那就是二战后为了确保将来不发生大的战争,那些对于维护和平负有责任的国家要确保主要的战略要地掌控在他们自己的手里。艾登表示,有关从德国和日本手里夺取的战略要地将由美英联合控制或由联合国家控制。霍普金斯认为,在台湾归还于中国的情况下,美国期待在那里也保有海空军基地。[17](570~571)在第36次太平洋战争委员会会议上,罗斯福表示中、美、苏一致同意在维护西太平洋安全和秩序的同时,这一地区一些必要的海空军基地应该交由那些有能力实施有效军事控制的大国接管。[13](868~869)

(三)托管问题

托管问题是罗斯福在谈及处理中东石油问题时提出的,并希望以此解决中东石油问题。[18](155~156)在1943年11月5日举行的白宫会议上,罗斯福总统要求代理国务卿斯退丁纽斯起草一份有关托管问题的备忘录。11月9日,备忘录提交给了总统,其中斯退丁纽斯说有关国际托管制度的深入研究正在进行,所提交的备忘录完成得较为匆忙,主要是有关中太平洋争议岛屿和其它几组岛屿的托管问题,并附有图表。[19](167)文中提到的有关托管岛屿的图表并没有在美国外交文件中公布。1943年11月29日,美、英、苏三方德黑兰会议上,在谈及要占领临近德国和日本的战略要地时,罗斯福认为这些地区应该被置于托管之下。对此,斯大林表示同意。丘吉尔表示如果被邀请,英方可以占领处于托管之下的某些这样的地区,而由此产生的费用其他国家应该提供帮助。[16](554)这说明,美国提出的这一处置敌国领土的托管制度得到了苏联的赞同,而英国在不增加自身负担的情况下也表示同意。1943年11月30日,霍普金斯在与艾登、莫洛托夫会晤时表示,美国不寻求从日本控制下解放出来的岛屿主权。[17](571)罗斯福说,日本所占据的所有岛屿的民事管理应该由联合国家接管,他认为太平洋岛屿的民事管理是一种责任,其实施应该以当地居民的福祉为宗旨,不是有利可图的。[13](870)对于托管制度,中国政府的态度反映中国对托管制度态度的这份中国政府备忘录是蒋介石指示交给霍普金斯的,以转交罗斯福,作为负责起草《开罗宣言》委员会的参考材料。也是明确的。中国认为,随着二战的胜利推进,反法西斯盟国应该就日本太平洋岛屿领地的处置问题达成一些原则协议,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专家委员会或远东委员会以提供政策建议。关于对日本领土(地)的占领,军事占领当局应既具有军事权力又拥有民事行政权力,有关被占领土(地)的所有政治问题应该交由特别成立的联合委员会处置,即使没有参与军事占领的有关国家也有权完全参与被占领土(地)的管控[20](387~389)。

三、结论

二战的胜利,意味着日本通过对外侵略扩张而建立的所谓太平洋秩序的瓦解,反法西斯盟国需要考虑并处置战后问题,其中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构建战后新的亚太秩序,建立战后新的亚太秩序即是从处置日本领土(地)开始的。本文认为,《开罗宣言》对日本战后领土(地)的处置安排是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基石,关乎战后亚太的和平稳定。处置日本战后领土必然牵涉到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即中国收复故土问题、剥夺日本所攫取并占据的太平洋岛屿问题和将日本从其以暴力和贪婪而攫取的所有其它领地上驱逐出去的问题。如文中所述《开罗宣言》正是从以上三个层次对日本战后领土(地)进行了安排处置。

反法西斯力量所追求的并要建立的战后亚太秩序与日本军国主义声称建立的太平洋秩序的本质完全不同。随着日本的战败和无条件投降,中国必然收复被日本窃取的所有领土,否则即意味着这种战后亚太秩序仍然建立在侵略、扩展、不平等和欺诈的基础之上,与日本军国主义声称建立的太平洋秩序仍然是一样的,反法西斯盟国,特别是中国为彻底击败日本而做出的巨大牺牲将付之东流,很难想象这样的战后秩序是稳固的、安宁的,它不会给战后的亚太地区带来秩序与和平,而只能是争端与动荡,当然这也与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二战盟国一再强调并声称的正义、光明、自由和秩序等普世价值观背道而驰。

通过研读开罗会议前后的美国外交文件,可以明确以下几个具体问题的认识:(1)随着日本战败和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等文件的实施,台湾、澎湖列岛及钓鱼群岛等附属岛屿归还中国,中国收复被日本窃取的所有中国领土有着坚实的国际法理依据,中、日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已经彻底解决。(2)如文中分析的那样,西方对琉球群岛的历史十分清楚,认为其是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日本应该将包括琉球群岛在内的所有中国领土归还中国。(3)反法西斯盟

国构建战后亚太秩序是从处置日本战后领土(地)开始的,对日本领土(地)的战后处置安排是在反法西斯盟国,特别是中国付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成果,任何破坏、否定这一胜利果实的言行都是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所不能允许的。

参考文献:

[1] Minutes of presidents Meeting With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November 15, 1943, 2 P. M., Presidents Cabin, U. S. S. “Iowa”, op. cit.

[2] Paper prepared by the Joint Staff Planners. Proposed Agenda For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ang Kai-Shek, op. cit.

[3] Minutes of presidents Meeting With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November 19, 1943, 2 P. M., Admirals Cabin, U. S. S. “Iowa”, op. cit.

[4] Roosevelt-Chiang Dinner Meeting. November 23, 1943,8 P. M., Roosevelts Villa, op. cit.

[5] Roosevelt-churchill-Chiang Meeting. November 26, 1943, 4:30 P. M., Roosevelts Villa, op. cit.

[6] Revised American Draft of the communique. op. cit.

[7] American Draft of the communique With Amendments by President Roosevelts. op. cit.

[8] American Draft of the communique. With Amendments by Presidents Special Assistant (Hopkins) , op. cit.

[9] British Draft of the Communique. op. cit.

[10] Final Text of the Communique. op. cit.

[11] The President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op. cit.

[12] Roosevelt-churchill-Stalin Luncheon Meeting. November 30, 1943, 1:30 P. M. Roosevelts Quarters, Soviet Embassy, op. cit.

[13] Minutes of a Meeting of the Pacific War Council. op. cit.

[14] Tripartite Dinner Meeting. November 28, 1943, 8:30 P. M., Roosevelts Quarters, Soviets Embassy, op. cit.

[15] Roosevelt-Stalin Meeting. November 29, 1943, 2:45 P. M., Roosevelts Quarters, Soviets Embassy, op. cit.

[16] Tripartite Dinner Meeting. November 29, 1943, 8:30 P. M., Soviets Embassy, op. cit.

[17] Hopkins-Eden-Molotov Luncheon Meeting. November 30, 1943, 1:30 P. M., British Legation, op. cit.

[18] 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Stettinius) to the Adviser on Political Relations (Murray). op. cit.

[19] 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 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Stettinius) to the President, op. cit.

[20] Memorandum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Establishment of a Four-Power Council or a Council of the Unites Nations, op. cit.

[责任编辑 丛光]

猜你喜欢

处置
一起外源仔猪暴发猪瘟的诊断与处置
陕西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研究
融媒时代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特征及处置
供电企业舆情的预防及处置研究
建立高效有序的突发事件联合应急处置机制
加大污泥处理力度 提升固体废弃物科学处置水平
现代商业银行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研究
浅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模式
综合管理模式在糖尿病患者居家医疗废弃物处置中的应用
探析危险固废处置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