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载的冀南抗日英烈
2015-03-25李振军
李振军
为了缅怀烈士功绩、弘扬烈士精神,2013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缅怀抗日英烈功绩,弘扬抗日英烈精神,特将河北省档案馆馆藏《冀南烈士传》中部分烈士英雄事迹予以公布,以对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为国英勇牺牲有名烈士和无名烈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日寇的大举进攻下,国民党军队在河北正面战场经过激烈抵抗后大规模败退。9月24日河北省会保定沦陷,10月10日石家庄沦陷,10月15日,邢台沦陷,11月11日,大名沦陷。仅距“七七事变”爆发4个月零4天,河北省全境基本沦于日寇铁蹄之下。
冀南区位于卫运河以西,漳河以北,平汉路以东,沧石路以南,并曾扩展到卫运河以东的鲁西北地区和漳河以南的豫北地区。“七七事变”后,中共直南临时特委在该地区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并在威县、任县等地建立了抗日武装。11月,129师先遣队到冀西沙河、邢台等地了解情况,为进军冀南做好准备。12月,孙继先、胥光义率30名干部组成的挺进队进入冀南。1938年1月,八路军东进抗日游击纵队在司令员陈再道(129师386旅副旅长)、政委李菁玉(中共冀鲁豫省委书记)率领下挺进冀南隆平地区,打开了冀南抗日斗争初步局面。2月中旬,宋任穷率120师骑兵团进入冀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3月20日,中共冀鲁豫省委在南宫建立,书记李菁玉。4月成立了八路军冀南军区。至此冀南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5月初,129师副师长徐向前率八路军129师769团、771团和115师689团及第5支队到达南宫。稍后129师政委邓小平、河北民军冀西游击队司令员杨秀峰齐集冀南,极大加强了冀南的领导力量和武装力量。8月,中共冀鲁豫省委改为中共冀南区委员会,书记李菁玉。下属5个特委改称地方委员会。成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民主推选杨秀峰、宋任穷为正副主任。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冀南具体情况,公布了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施政方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在冀南区下设6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根据地初创时期,冀南区还曾辖平汉路西山区、津浦路东滨海区和豫北部分地区,计51个县。1940年后,根据抗日斗争变化需要,部分区域划出,但基本稳定在40余县以内,人口700万,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冀南区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地理位置重要,是敌我必争之地。冀南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太行区抗日根据地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枢纽。
在八年抗战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冀南军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为华北抗战和全国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冀南军民抗击日寇侵略的光辉篇章。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冀南军民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历经日寇数十次大的“扫荡“,特别是1942年“四·二九”和“六·一一“、“九·一二”大“扫荡”,1943年春季数次大“扫荡”,在残酷的反扫荡中,涌现出许多有名和无名烈士。据史料记载,在抗战期间冀南军区牺牲团以上干部82人,冀南区牺牲县委书记、县长以上干部44人。2014年9月1日,国家民政部公布了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中涉及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有17名。他们是:范筑先(1882—1938),山东省第6区行政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邓永耀(1912—1939),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李荣(1901—1940),八路军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孙毅民(1914—1942),八路军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委员;李松霄(1906—1942),冀南第5专署专员;杨宏明(1910—1942),八路军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陈子斌(1899—1942),八路军第129师新编4旅10团团长;徐宝珊(1908—1942)八路军第129师新编8旅24团团长;石嘉植(1918-1943),八路军冀南军区政治部敌工部行动科科长;李忠(1915—1943),八路军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肖永智(1915—1943),八路军冀南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易良品(1912—1943),八路军冀南军区第6军分区司令员;赵义京(1914—1943),八路军冀南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郭好礼(1904—1943),八路军冀南军区第1军分区参谋长兼路南支队司令员;高捷成(1909-1943),冀南银行总行行长;解蕴山(1905—1943),冀南第1专署专员;桂干生(1911—1945),八路军冀南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
为缅怀烈士英雄事迹,永久悼念为国牺牲烈士,1946年12月15日,冀南抗战史料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冀南解放区烈士传》。全书共468页,烈士传记170个,其中个人传记162个,群体传记8个。该书目录之前刊有毛泽东、朱德、宋任穷(原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军区司令员、政委)、陈再道(原东进纵队司令员、冀南军区司令员)、李菁玉(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刘志坚(原冀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孟夫唐(原冀南行署主任)、王任重(时任冀南区党委副书记、行署主任)等人的题词。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是:“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朱德总司令的题词是“浩气长存”。部分传记由当时冀南区、专领导干部撰写,如冀南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李菁玉、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马国瑞、行署主任王任重、晋冀鲁豫野战军2纵6旅政治部主任于笑虹、第4地委委员民运部长孙光瑞、第3专署专员孙森甫等。传记范围为曾出生、工作、战斗在冀南区而牺牲的烈士,含党、政、军、民,在170个传记中,为抗战牺牲的烈士传记有146个。因受当时资料所限,烈士名单尚不够齐全,事迹也不够丰富,文字体裁不够多样化。但传记撰写时距烈士牺牲时间不远,且不少传记是由烈士亲属、战友和同事所写,历史真实性很强,价值很高。下面择部分抗日英烈事迹予以介绍。
民族英雄范筑先(1882-1938),河北省馆陶县人。19岁至马厂入伍,累升至旅长。1930年中原大战时,任冯玉祥部第一路军参谋长。1933年任山东沂水县县长,1934年任临沂县长。1936年升任山东省第6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七七事变”亲至济南劝韩复榘出兵迎敌,韩不听,范筑先气愤而归。9月,范率保安队50余人,至高唐截击日寇。11月国民党军南退,日军追至堂邑县柳林镇,范筑先又率部截击,毙敌7名,活捉3名。改编当地武装为22个支队,3个路。1938年3月,日军由济南企图攻占濮县,范筑先率部迎击,经数次激战,终将敌击退,毙敌百余名,缴获战利品无数。7月率部救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于东阿,设伏诱敌,击毁敌汽车30余辆,毙敌百余名,提高了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8月组织挺进大队,以其二子树民为大队长,东进杀敌,攻下齐河,继攻济南。二子树民英勇牺牲,仍挥师前进,攻至纬十一路给敌以重大杀伤。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领导建立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成立了20多个抗日县政权。亲自主办军事、政治干部训练班,组建了许多抗战群众团体,出版了《山东人》、《抗战日报》、《先锋月刊》、《战线》等刊物,使鲁西北成为坚强抗日堡垒。11月13日,日军进攻聊城,范筑先坚守阵地,与城内军民共存亡。11月15日,终因弹尽援绝,身负重任,最后壮烈殉国。牺牲后,国共两党都为其举行隆重追悼会。1940年改聊城县为筑先县。为铭记其历史功绩,现在聊城市建有范筑先纪念馆,邓小平为范筑先殉国处纪念碑题写了“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题词。
邓永耀(1912-1939),湖南茶陵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宣传队长、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师政治部主任等职。1934年10月随军参加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骑兵团政委,率部转战冀南,曾以400多新兵击退日军49辆汽车。后调任由各种地方武装组编的冀南五支队政委,努力稳定部队、整顿风纪。率队游击于武邑、阜城、枣强一带,多次粉碎日伪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1939年初,任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3月3日,在武邑东南为指挥部队转移,到一个连队亲自指挥,在与敌作战中牺牲。时年27岁。
郭企之(1915-1939),原名郭福安,河北省南宫县安宋庄人。富家家庭,学生出身。1931年毕业于县立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八路军东进抗日,在南宫成立战委会,任组织部长、宣传部长。9月调任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巡视团团长,率巡视团去曲周县工作,组织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参战,领导群众翻身。他作风朴实,生活简朴,吃苦耐劳,不久群众选他为曲周县县长。日军侵占曲周县城,并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郭企之率领县大队和政府工作人员,与敌人展开了游击战争,发动群众破路、藏粮、挖交通沟、伏击日伪军。2月初,为配合香城固伏击战,根据八路军第386旅陈赓旅长指示,郭企之带领县政府秘书张子政几次化装,秘密潜入曲周县城,侦察日军的兵力部署情况。他胆大心细,几次机智地躲过敌人的搜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香城固伏击战大获全胜,全歼日军一个加强中队250余人,开创了八路军平原伏击战的模范战例。1939年2月在南里岳村开展反资敌工作时,因汉奸告密被围,突围时负伤被捕。在狱期间尽管敌人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始终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高尚革命气节,敌寇恼羞成怒,1939年3月29日将郭企之杀害于曲周旧城东北角(现郭企之纪念亭处)。1940年3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鉴于郭企之生前刻苦奉公,得到群众拥护与爱戴,被捕后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壮烈牺牲,特传令嘉奖为“模范县长”的光荣称号。并将曲周县第五区(香城固)、第六区(潘店)和威县、临清县、邱县一部分村庄划为一个县,命名为“企之县”,以使郭企业之同志的芳名留存人间,永垂不朽。1945年10月,根据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根据上级指示,撤销企之县建制,曲周县第五、六区划归邱县和威县。1946年10月18日,冀南三专署第一次行政扩大会议决定,为纪念先烈郭企之,将曲周县改名为企之县。1949年10月15日,根据上级不以烈士名字命地名的指示精神,又恢复了曲周县县名。1956年,中共曲周县委、曲周县人民委员会(人民政府)在郭企之县长英勇牺牲的地方,建立起烈士碑、纪念亭。
王泊生(1915-1942),原名铭铎,河北省景县郑柯庄人。早年曾入泊镇师范学校学习,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在北平主编救亡刊物《大众文化》。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1939年春回冀南,历任中共束鹿县委副书记、冀南第1地委副书记、书记、冀南第1地委宣传部长、冀南第2地委书记、冀南第5地委书记。1942年5月间日寇大“扫荡”时,在深衡边界突围战中不幸被俘,被敌人从石门载到关外煤矿。9月自东北本溪湖煤矿逃回冀南抗日根据地,任中共冀南第6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10月27日在枣南县杨兴村开展工作时被敌人包围,突围时壮烈牺牲。
杨宏明(1910-194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农民暴动。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历任连长、营长和团长等职。1940年,任八路军新编9旅副旅长,后改任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参加百团大战。1941年8月率部在临西消灭伪匪冯二皮部。1942年4月29日,日寇在冈村宁次指挥下对冀南抗日根据地发动空前大扫荡。杨宏明指挥部队分路突围,在激战中,他身先士卒,奋力拼杀。当部队即将冲出包围、脱离险境的时候,他不幸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在临清县姚尔庄村麦田里。中共冀南区党委及冀南行署为了纪念杨宏明烈士和同时牺牲的分区政治部主任孙毅民烈士,决定将临清县西部及清江、企之三县各一部分新建为县,命名为“宏毅县”。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冀南行署才决定将该县撤销,恢复原县建制。
孙毅民(1914-1942),河北省新河县人。冀县乡师毕业,1937年参加东进纵队,任政治部民运干事。1938年调任南宫县战委会组织部长,后任主任。并曾任新7旅政治部副主任兼四分区武装科长。1941年重建分区时任四分区政治部主任。不幸于1942年4月29日遭受敌人“铁壁合围”,牺牲于临清县五十余里务头村麦田里。孙毅民,爱学习,进步快,待人真诚,态度和气,善于掌握和坚持党的原则,作风朴实,生活艰苦,常以“和战士共甘苦,身先士卒”与人共勉,作战勇敢,堪称我军优秀战士,我党模范党员。
徐宝珊(1908-1942),山东省博平县人。“七七事变”后弃商出任乡长,继则组织队伍抗日,出任山东省第6专区32支队营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所部改编为筑先纵队第7团,任团长。1940年筑先纵队与先遣纵队合编为第129师新8旅,任新8旅24团团长。1941年被选为新8旅代表,出席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会后留北方局党校学习,不幸于1942年反扫荡中牺牲,时年24岁。
陈子斌(1899-1942),河北深县陈屯人。事变前为旧军人,历任营团长。抗战爆发后,号召当地青年志士组织“义勇军团”,任副总司令。1938年所部与八路军独立旅合编为青年纵队,任第2团团长。1940年纵队改编为新4旅,任新4旅第2团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爱兵如子,与指战员同生死共患难。人情事故通达,善交际,关心群众利益,得到各界人士拥护和爱戴。1942年5月13日以身殉国。
李松霄(1906-1942),又名李冠英,河北省武邑县后南场村人。家庭系地主,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九一八事变”后,目睹了日寇侵略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万分悲愤,毅然参加了赴南京要求抗日的学生请愿团。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与组织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战爆发后,回家乡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在他的努力下将武强的青年抗战义勇军改造升编为八路军青年纵队(后新4旅)。他先后任武邑县战委会主任、武邑县长、冀南第5专署专员,在工作中建树很多。1941年秋,调赴太行学习。1942年5月在太行反扫荡中英勇牺牲。
解蕴山(1905-1943),河北省大名县谢儿寨人。河北省立七师肄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日寇到处烧杀抢掠,有人劝他南去暂避凶焰,不听,抱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不离开地方,和群众在一起,组织武装,建立政权,领导广大群众和敌、伪、顽、匪作斗争,终于创造了大名、成安、临漳根据地(原冀南一分区),组织了一支革命武装2支队,保卫了群众利益。曾任大名、成安县长、支队政委、魏县游击队队长、冀南1专署专员。1943年5月25日于魏县区反敌“铁壁合围”斗争中,不幸以身殉国,时年38岁。解蕴山革命意志坚决,对党忠实,为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工作任劳任怨,有高度的负责心,生活上从不计较吃穿,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爱护群众,团结群众,关心下级,同志提出的困难无不解决,大家给他一绰号“慈祥的老母亲”。
郭好礼(1904-1943),河北省临漳县郭小屯村人。早年投笔从戎,曾任冯玉祥部连长。冯部失败后,回乡组织地方自卫武装,任保安队中队长。该部改编后任保安第10团连长。“七七事变”后,郭高举义旗,组织抗日民军,任该军第1路副司令兼第5支队司令,开展游击战争。因同情接近八路军,1938年被国民党政府解散,1939年又被国民党政府委为保安大队长兼临漳县长。1940年带领新组织抗日武装加入第129师386旅744团,任副团长。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军区任运输队副队长,回冀南第1军分区组织抗日游击队,继任军分区参谋长。1942年广(平)大(名)路南形势恶化,部队暂时转移,留其一人领导游击队,坚持路南斗争,组织成立路南支队,兼任司令员。1943年春妻女被敌掳去,但丝毫不影响他的革命情绪,每天和敌斗争。2月27日于魏县漳河村指挥部队突围时英勇牺牲。
李忠(1915-1943),河北省冀县垒头村人。1934年入冀县河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任中共冀县第六师范支部组织委员、支部书记,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及进步书刊,发展党的组织,取得很大成绩。1936年,在纪念“五卅”惨案活动中,他发动学生罢课,反动当局欲阻止未能得逞,便准备对他进行报复,李忠乘夜逃往北平。北平市党委安排他任平西特委书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调任中共冀南区南宫县委书记,后任第4地委宣传部部长。1941年春任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兼第2地委书记。积极领导冀南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巩固敌后革命根据地。1943年3月14日,带领武工队到滏阳河西检查工作。15日,在隆平县北阎庄村被叛徒告密,遭到敌人的重围。突围中,身中数弹,直到子弹将要射尽临近被俘时,用手枪自杀,壮烈牺牲。时年28岁。此战共有李忠等9人光荣遇难。
张化南(1895-1944),河北省隆平县人。本名春棠,抗战后以字行。1920年直隶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本县县立小学校长,积极宣传新思想。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38年东进纵队挺进南宫,张子衡请张化南主编小学教材,并在后来成立的干部训练班上讲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冀南干部学校成立后任教育长。后行冀南行署教育处副处长兼干部学校教育长,着手筹备冀南抗战学院,并完成教育计划。1942年任冀南二专署专员、地委委员。1943年,冀南空前的大灾荒日益严重,为保存干部储蓄力量,在太行山设冀南政干校,张化南调主其事。由于饥荒颠沛患疟疾,后任边府干校常务副主任,9月初由疟疾转为痢疾,10月转入白求恩医院,诊断为肠溃疡,因当时日军封锁缺乏医疗设备,于1944年1月25日不幸病逝,时年50岁。当时葬在山西左权县隘口村。1958年春,河北省民政厅征得家属同意,将其灵柩移到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
群英谱:1939年5月10日,韩先楚率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9团光复威县县城,是役牺牲连长以下指战员114名;1940年2月21日、22日,卫河支队在馆陶县赵官寨突围战斗中,教导员孙树声及10连长王德林等62名指战员英勇牺牲;1941年6月21日,日伪军围攻馆陶县塔头村,我抗日民兵40余人光荣殉国;1941年夏,在讨伐伪军冯二皮战役中,我11连指战员大部英勇牺牲,仅有指导员等4人生还;1942年1月24日,在敌寇对冀南3分区合围中,22团在广平县吕洞固反“合围”战中,政治处主任吴新之、供给处长周拨云、2连连长张金玉、1连长马武、直属队支书张传经、5连长蔡同志等200余人壮烈牺牲;1945年7月11日,武训县王二大寨村民兵抗击日伪围攻,21人殉国。
《冀南烈士传》中记载的未列入传记的军队、地方团、县级以上干部名录,计32人,其中军队18人,地方14人:
军队:7军分区政委肖永智、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袁鸿化、1军分区参谋长郑滋学、6军分区司令员易良品、副司令员夏胜祖、5军分区司令员赵义景、副司令员陈耀元、22团政治主任吴辛云、24团政治副主任郝光、7旅20团团长徐绍恩、团政委李汉英、团政治主任王干、2纵13团政委靳毅、12团政治主任高境、26团政治主任王顺平、1军分区司令员桂干生、东纵参谋主任荣子文、东纵作战科长萧显荣。
地方:1分区:抗战日报社长孙仰周、莘县县委组织部长杜澄、临馆堂边县委沈灿文;3分区:成安县委宣传部长赵润身、县委组织部长张俊、县委委员温季光;4分区:专署公安局长刘平、地委宣传部长吴明、宁南县委书记何如之、巨鹿县救国会主任潘宗正;5分区:武邑县委书记信孟卜、衡水县委组织部长李先民、景县政府秘书周劭农、五特委宣传部长樊振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