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香滋养出的大家

2015-03-25烸铂

档案天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工作

烸铂

【编者按】

杨殿珣,男,1910年3月出生,河北无极县林中村人。中国国家图书馆资深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著名图书版本学专家、著名目录学专家、著名金石专家。1997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所编《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石刻题跋索引》等著作得到学术界好评,曾不断再版。

穷家出了个念书娃

1910年,他出身在河北省无极县林中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当时,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苦,一般的农家,连温饱也难以维持。因此,在当时,很少有农家子弟读书识字的,或者虽认识几个字,也不过是自己的名字、钱额大小之类,只有有钱的人家才供得起孩子读书。

在他们家庭,共有二三十人。父亲在他们几个兄弟中是老大,因此承担着管理这个家庭的责任。杨殿珣的同胞兄弟共有四个,他是最小的一个,另外还有一个姐姐。在他们家,孩子到识字年龄时,都送到村里小学去读书,但是没几年,也是因为家里穷,便得回家务农了。因此,在他小时候,并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认为只要识几个字,不致于把自己的名字弄错就可以了。

当他到上学年龄时,他先在村里小学读了几年,那时叫初小,以后经过考试,他的考试成绩还不错,家里又送他到离家三十里以外的县城去读高小。这在当时,对他来说,已经是“格外的幸运”了,但是到高小毕业时,他又因考试成绩很好,而被送上了中学。他上的中学,是当时的河北省第七中学,设在保定市。在中学读了大概四年。

当时,像他这样普通农家子弟能读完中学的很少,整个农村中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人也很少。因此,当他中学毕业回家时,他自己,连同家里人都认为如果再去当农民种庄稼就有点太可惜了。但是要找到一个适合他干的工作,一下子也很困难,因为农村毕竟需要较高文化程度的工作不是太多。他因为没事可做,情绪不好,因而在家生起病来。所谓生病,很大原因是由于心理因素,一旦有了机会,看到了希望,病情自然就减轻,慢慢恢复了健康。

当时,有一个熟人来到他家,把他介绍到县城工作,虽然收入很少,但也可以勉强养活自己,并补贴一些家用。过了不久,一心向学的他便来到北京准备报考大学。

这可能是他一生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了。他以后的生活,都与这有关。他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小县城,来到北京这样一个大城市,开始了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新生活。那年,大概是在1929年夏天,他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是在预科班读了两年,后来又读了四年本科。

与北京图书馆的相遇

说到杨殿珣与北图的关系,那是1931年冬天,在他预科班毕业以后。当时,为了不再向家里要钱,也是为了找一份比较稳定、理想的工作,经一位朋友介绍,到了北京图书馆谋职,被接纳了。就在这年的十二月份,他到北京图书馆工作了,每周是工作六个半天,另外六个半天在师范大学继续读书。

他到了北图以后,先在索引组工作。那会,北京图书馆新建的大楼已经修建完成,可是索引组的办公地点,还留在了中海怀仁堂西四所,办公室的门上,悬有“增福堂”三个大字的匾额。索引组的组长是王重民先生,他是编纂委员兼索引组组长,当时在索引组工作的同仁,连同组长不过五位,杨殿珣到了以后,又陆续来了四位。当时,他对编制索引工作,在脑海里还是个空白,一切都要从头学起。组长叫他先把组里已经出版的《国学论文索引》和《文学论文索引》的初编,仔细地从头至尾翻阅,为的是使他对于索引的编制和用途,有个初步的了解。

每当工作做了一些日子之后,组长便要分别谈谈话,问问对工作的意见,有什么具体困难和要求。杨殿珣记得有两次谈话印象特别深,有一次他说到写卡片的工作简单而且枯燥;另一次是说到他想了解清代文集的大概情况。这两次谈话对他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他的思想解决了许多过去不了解的问题,让他茅塞顿开,对于写一张一张的卡片,也不再感觉是枯燥无味的了。从此以后,他还逐渐地对清代文集索引编制发生了兴趣,也渐渐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

在平日里,组长还经常鼓励工作同仁们写点读书笔记,或者把自己的一得之见写成文章,在本组的工作计划之外,编制一些规模较小的索引。他们都明白,这是组长鼓励大家在工作之外,多读一点书的有效办法。

杨殿珣在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索引组,一开始是半工半读,直到1935年在北师大毕业,正式转为北平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经过半工半读几年的学习和工作,杨殿珣在学识上有了很大进步。除圆满完成大学中文全部学业,还阅览了大量清人文集和各类业务参考书籍,掌握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分类和编制索引的方法。为后来开展图书馆工作和研究图书版本学、目录学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他先后编辑了《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193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和《石刻题跋索引》(194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普遍得到学术界的好评,为学术界开展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曾不断再版。

通过做索引这样一些基础的工作,他也慢慢摸到了一点治学的门径,学会了利用工具书,并对做学问渐渐产生了兴趣。在这几年,他也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如在《图书馆学季刊》上发表的《跋四部丛刊本文南文案》、《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上发表的《跋缪辑集古录目》和《石经论著目录》等。

后来,王重民先生被派到法国国家图书馆工作去了,馆内也没有派新的领导,在各种工作告一段落之后,便迁移到本馆来办公,不久因为工作的需要,把原来索引组的同仁,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因而原来的索引组,就暂告结束。此后索引组又成立过,但参加工作的已不是原来那班人了。

索引组解散后,文津街馆内的办公室差不多他都呆过。起初是几个人在一块,后来是到中文编目组,但不是去做编目工作,还是做索引。过了一段时间,馆里安排他到中文采访组,主要是买新书。但是,不久就发生了“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事变后,中文采访组的人事也有所变动,他一度被临时任命为代理组长,以后,中文采访组不但要采购新书,练旧书即线装书也要采购。凡是中文图书的采购,都由中文采访组负责,他在中文采访组的时间比较长,直到它被取消。

日本占领北平期间。由于北平图书馆是中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资助协办的,日本人未能接管。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美正式宣战,日伪政府才委任周作人为馆长,接管了北平图书馆。但实际上他是有名无实,很少过问具体事务,大多由他派来的一位秘书主任来管,这人倒成了实际上的馆长。

这时,中文采购组已经被取消,杨殿珣一度被调到庶务组工作,后来又调到金石组,那时大家都是混日子。上头教育总署署长换一次,北图的馆长也换一次,庶务组的成员也换一次。那个时候,能活命就不错了。

这期间杨殿珣的生活很艰苦,精神备受折磨,在抗日救国的思想感召下,杨殿珣利用图书馆的工作岗位,曾为中共地下工作者多次传递情报。解放后,这位地下工作同志曾向北图党组织做过反映。80年代以后这位同志又向文化部反映情况,并开具证明。后来按公安部有关文件,定杨殿珣为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享受离休待遇。

从1937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杨殿珣陆续发表了《跋四部丛刊本<南雷学案>》、《石经论著录》、《佛教石经目》、《宋代金石书目考》、《宋代金石佚书考》、《中国家谱通论》《馆藏方志待访目》、《馆藏川滇黔桂所著诗文集》、《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续编拟收目录》、《历代名人年谱目录述译》等论著。

在老先生影响下工作

杨殿珣刚来到北京图书馆时,主持馆务的就是袁同礼先生。起初,因为所在的索引组不在文津街馆内,也就轻易见不到他。直到1935年,索引组从怀仁堂西四所迁到这儿,不久杨殿珣调到了中文采访组工作,中文采访组的购书情况单必须经馆长签字才能付款,所以就经常和馆长见面了,听到他发表的意见就多了,虽然多是三言两语,但也可以体会到他的想法和主张。

他谈起对袁先生的印象,最突出的一点,是觉得他没有什么官架子。众所周知,北平是个建都几百年的地方,封建势力弥漫在各个角落里,等级观念是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里,凡是做领导工作的人,都有与一般群众不同的派头。而一般群众也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假如做领导的和群众一模一样,反倒觉着有点奇怪了。袁馆长似乎没有受什么感染,他上班之后,经常是匆匆促促的在各个办公室之间来来往往,很少利用电话去召唤某位同仁。馆长办公室的大门,总是对同仁敞开着,同仁们有什么事要找馆长面谈,就随时去好了。除非馆长正在会客,否则是不会挡驾不见的。在杨殿珣到了中文采访组后,袁先生对他说,图书采访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是不容易的,必须要了解馆藏,掌握馆的方针和任务,必须了解出版的情况,了解书价的行情。每当他在清款单签字之前,对书店的发票,要大致地翻阅一番,有时也问问书价的行情有什么变化。他曾经说过,图书馆的采访经费并不富裕,不能不对书价加以注意,要节约,要把有限的经费用的合理、适当。他主张做采访工作,不能老是坐在办公室里,只是依靠书商送书样子,而是必须走出去,到书店里去采购,要和书店的采购人员多打交道。北京的书商,各有自己的采购路子,也各有各的看家本领,他们虽是为了赚钱,却是孜孜不倦地在熟悉书上下功夫。他们的勤奋,有时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所不及的,所以多多和他们接触,对做好工作是有帮助的。

袁同礼馆长对于补充馆藏方面,除了征购之外,遇有其他任何机会,都不肯放过的。例如: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国民党中央信托局,曾经保存着一批没收的书籍,袁先生便计划着把这些书籍移到图书馆来保存,以便最后能成为图书馆所有。后几经交涉,终于办成。这批书籍在北平解放后,经过上级批准,终于成为馆里的正式藏书。又如:在军调部共产党代表团撤离北平之前,袁先生曾向中共代表团征求他们不能带回延安的书籍、刊物、报纸等,代表团答应了这个请求,同意把一批书刊赠给北平图书馆。当时馆里派人到北京饭店中共代表团取书的时候,还曾受到国民党公安局派在北京饭店附近的密探扣留,经馆里派人交涉之后才获释。

由于购书经费支绌,购藏图书很少。杨殿珣的主要工作却是接收政府没收的敌伪藏书,最主要的是接收了中央信托局保管的几批图书。从清点编目到造册搬运,很费时日。中日文图书总数达几十万册,成为当时图书馆藏书的主要来源。在袁先生的领导和帮助下,这几年,杨殿珣在学术上也有了较好的建树,他先后发表的论文有:《中国年谱目录述评》、《记<知足斋丛书>》、《<爨桐集>跋尾》、《跋<嘉庆嘉定县志>>》、《<唐折冲府考>读后记》、《<国榷>跋》等。此外,他还利用在北图的工作与学习条件,做了一些书的辑录工作,如辑了《馆藏方志待访目》、《馆藏川滇黔桂所著诗文集》、《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续编拟收目录》等。

在卢沟桥事变以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薪金,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微薄的,用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当时多是一人工作,薪金是维持一家几口的生活),已难免有捉襟见肘之苦,如果到了年老不能工作的时候,有的人就衣食无着,老境可怜了。当时袁先生曾想解决一下这个问题,由每人每月的薪金扣出百分之五,把这些钱存到银行里,用以做人老之后的生活费,据说这是仿照邮政局对待职工的办法。但这个办法实行不久,就因为卢沟桥事变发生,因而把每个人所存储的钱发回,而馆里补给的那部分也就停止了。这事虽然行之不久,而且对同仁的生活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影响,但对同仁生活的关注,还是看出袁先生厚道的一面。

小馆员开始担大任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图书馆由人民政府接管。杨殿珣作为留用人员,从此正式参加革命工作,被任命为主任采访员。在党的领导下,杨殿珣自觉加强思想改造,尽力做好图书馆采访工作。1950年,他被派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大概有半年左右时间,直到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回馆后,1951冬,杨殿珣被任命采访部副主任,之后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一直担任这个工作。这时候,主要是做行政工作,业务上很忙,会议也比较多,读书的时间很少,没有写什么东西。以后,他又被调到参考书目部任主任。参考部当时有两个组,一个是社科参考组,一个是科技参考组,他除了督促各组做好业务工作外,有时候,还亲自答复一些读者社科方面的咨询。别人给读者的答复,他也经常要先看一看,防止发生一些问题。对于参考咨询工作,他有很大的兴趣,当为读者解决了一个问题时,心中感到特别高兴。

1959年经文化部批准,组织上派杨殿珣到民主德国参加莱比锡城举办的世界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会,他圆满完成了任务。1962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北图工作重点由普及教育转向为中央党、政、军机关服务,为重点科研和生产建设服务。这年杨殿珣由采访部调到参考书目部任主任。主要任务是编制多学科的书目和解答读者提出的咨询问题,协助查找多学科的书刊资料。这项工作要求有较高的语文译读和专业目录学知识,以及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杨殿珣很感兴趣,在为社会各单位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对自己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也很有益处。到“文革”前夕,杨殿珣不再担任行政职务,专作业务参考咨询工作。在本岗位工作之外,杨殿珣还兼任过《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震历史资料》、《中国古桥技术史》的编审工作,并被聘为中华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被评为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

“文革”开始后,杨殿珣不得不“靠边站”,后又在无极老家住了相当长时间。在返回老家生活的那几年,从单纯的个人生活而言,还是相当安闲的,不用工作,还有每月一百多元的薪水,这在当时农村算是很高的收入了,他甚至有了在河北老家安度晚年的想法。当然,没有事可干,心里难免也有些不安。

1972年,馆里派人到河北老家找他,他以回来不担任行政职务、只做业务工作为要求,回到了北图。这样,他又回到参考部社科参考组工作,而接触书籍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了。

在社科组的工作期间,他和同事们也做了一些学术工作,编辑了《馆藏幼学读物目录》、《馆藏法家及进步思想家著作目录》等。此外,他还考虑过编馆藏中文参考工具书、中国丛书综录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成。

好日子带来的硕果累累

“文革”结束后,杨殿珣有精力也有可能在学术上做更多的努力。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与自己的前些年担任行政工作期间相比较,工作的成绩多了。在“文革”后的几年里,他利用业余时间,编写出版了《中国历代年谱综录》,该书收录了年谱三千余种,反映谱主一千八百余人并附录了参考书及文章篇目近三百条,算是他对年谱整理工作的一个总结。此外,他还写了一些文章,如在《图书馆学通讯》上发表了《略论王重民同志对于版本学的研究》,在《史学史研究》上发表了《中国善本书提要简论》,在《文献》上发表了《中国年谱概论》、《中国历代年谱综录续录》,在《北图通讯》上发表了《谈谈古籍和古籍分类》、《回忆在索引组工作的岁月里》等。

1980年,杨殿珣编的《中国历代年谱总录》和《续录》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还在各种刊物上陆续发表了《谈谈中国古籍和古籍分类》、《中国年谱概说》、《略论王重民同志对于版本学的贡献》、《王重民编著<中国善本书提要>后记》、《军机处分次奏进应毁书籍单跋尾》、《国立北平图书馆刊之回顾》、《一部反映全国方志收藏情况的联合目录》、《回忆在北图索引组工作的岁月里》和《对袁同礼馆长的回忆》等文章。

杨殿珣从1931年开始,到1984年离休,一直在北京图书馆工作。他热爱祖国,始终保持着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情操。在日寇侵占北京,侵占北京图书馆的岁月里,他忧国忧民,憎恨侵略者,痛恨卖国贼,鄙夷发国难财的小人;他积极投身抗击侵略者的革命洪流,利用自己的工作岗位,多次为地下工作者传递情报;杨殿珣德高望重,一生中始终保持着朴实无华,勤勉奉献的工作作风及生活作风,他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学术上勤于耕耘,对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展及我国学术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深受同事及读者的爱戴。

1984年杨殿珣从北京图书馆离休。1987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97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杨殿珣说:“图书馆的工作主要是服务,衡量图书馆工作做的好不好,主要看其服务工作做的好不好。在参考部工作时,每当为读者解决一个问题,心中就特别高兴,感到很充实,很有意义。就是在今天,为读者服务的思想仍旧应放在首位”。

猜你喜欢

图书馆工作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不工作,爽飞了?
飞跃图书馆
选工作
去图书馆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