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关系

2015-03-25刘璐淼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0087人民出版社北京00706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实践

李 朋,刘璐淼(.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0087; .人民出版社,北京00706)

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关系

李朋1,刘璐淼2
(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2.人民出版社,北京100706)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是关乎能否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理论问题,更是关乎能否全面认识和规划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含历史整体性和逻辑整体性两个维度,实践范畴是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理论体系这两个维度的基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实践;历史整体性;贯通性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 cnki. net/kcms/doi/10.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04.024.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5-08-20 15:30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在近年来的升温并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建立亟需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支撑。另一部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只有在理论上整体性地阐述自身才能彻底回击来自各方的理论质疑,特别是针对人为制造马克思主义内部对立、断裂的揣测。还有一部分原因则在于: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迫切需要在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加强顶层设计。

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和讨论,学界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上取得了诸多理论成果。但现有的研究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局限于考察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它们在某些属性上的同一性。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同样体现在其历史整体性及各具体理论的贯通性,而这正是现存考察所欠缺的。在笔者看来,实践范畴正是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阐释其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整体性和逻辑贯通性,进而论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石。

一、“实践”范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整体性的关键

马克思对“实践”范畴的突破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基石,而对“实践”范畴的深化认识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自身历史整体性提供了一把钥匙。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马克思认识到劳动实践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社会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是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础性因素。作为劳动实践的主体,劳动群众自然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因而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的实质性超越,而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因此得以建立。

对实践的深入研究促使马克思将劳动作为考察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长期研究经济学的突破性成果,也是其建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厦的地基。劳动二重性理论颠覆了以往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工人被剥削的、被奴役的经济根源。同时,马克思深刻地意识到,劳动(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实现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这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冲突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

实践对社会的变革性作用和劳动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同样使马克思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依托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由路径。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动力。

二、“实践”范畴贯通着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劳动、无产阶级运动都是实践范畴在各自领域的具体形态。马克思正是在深化对实践范畴及其具体形式的理解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发展的。作为“批判的武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作为“武器的批判”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贯通起来的。

(一)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1.新世界观的萌芽

马克思在实践观基础上回应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也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一方面,意识是存在通过实践产生的,这就说明了存在的第一性,即存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1]。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存在和意识能否同一的途径和标准。马克思指出,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离开实践的思维只是一个纯粹形而上的哲学问题。

2.唯物史观的催生剂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的本质,并阐明物质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基础作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由于以往哲学家不了解实践的意义,所以他们看到的只能是“人自身”,而不能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也就不能正确揭示人的本质。与他们相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才是考察历史的出发点,因为人们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交往关系形成了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人的全部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体现着人的全部社会属性和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次,人们的生产活动造就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只要进行生产活动,立即就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即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一定阶段的生产力基础上所产生的交往形式、生产关系“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自主活动的桎梏”[2]。因此,旧的生产关系(交往形式)必然被更适应先进生产力和个体活动需求的新的生产关系(交往形式)所代替。

再次,在实践的基础上论证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时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市民社会(经济基础)都受制于生产力、但也制约着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市民社会“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2]。因此,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影射在思想领域中就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思想也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种种关系的表现。

最后,通过实践论证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抨击了以往的英雄史观(唯心史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演进的物质基础,因而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是哲学的物质武器,世界历史只是自然界通过劳动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工人阶级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他相信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基础不断扩大的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形态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等,从而形成系统的唯物史观。

(二)劳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基础

劳动价值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都具有无比重要的奠基意义。无怪乎有人提出,“驳倒价值理论是反对马克思的人的唯一任务”[3]。而马克思对劳动范畴的合理分析是劳动价值论得以创立的凭借。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二重性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有机结合体。具体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体现着劳动的自然属性,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后,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具体劳动创造商品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从而概括出新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样,劳动二重性理论就回答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等问题,赋予劳动价值论以科学基础,实现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超越。

2.剩余价值理论的坚实基础

对劳动的深入分析,使马克思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是具有双重性的:它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的重合。当资本家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时,“他就把价值,把过去的、对象化的、死的劳动转化为资本,转化为自行增值的价值”[4]。资本一旦形成,就会像有灵性的怪物般追逐“劳动”。资本的这种“灵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通过对比这两个过程可以得出,“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4],即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非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而这部分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马克思在深入剖析劳动的基础上创立了作为其两大发现之一的剩余价值理论揭。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出发点,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资本构成、资本积累、资本再生产等一系列问题,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彻底批判、促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日臻成熟和完善。

(三)无产阶级运动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永恒主题

科学社会主义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而其依托路径便是无产阶级运动。无产阶级运动的必然性和科学性、具体方式方法和经验教训等问题就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不变的研究方向。

《共产党宣言》开篇便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在考察了蒸汽机时代的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实践后,充分认识到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力。在此前提下,马克思指出,他生活于其中的资本主义社会依然存在阶级、阶级对立,只是在新的压迫条件下以全新的形式重现。所以,马克思便提出用阶级斗争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最终消灭阶级。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日益简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阵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历史任务只能落在无产阶级身上,阶级斗争便表现为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消亡都是历史的必然。对此,马克思是从两方面来论证的:一是资产阶级的角度,马克思指出,资本产生的前提是雇佣劳动,而这完全是建立在工人自相竞争条件下的。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无产阶级也共同的经济利益和阶级意识驱使下联合起来,通过结社而消除了其内部的团结。于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5]。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便孕育着它的否定力量——无产阶级的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二是无产阶级的角度。一方面,无产阶级是毫无生产资料而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雇佣劳动者,他们深受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因此他们拥有最强烈的革命愿望。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与最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能够成为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

暴力革命是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最激烈方式,也是马克思长期坚持的革命斗争方式。马克思在《宣言》中强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5]。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所体现的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思想,在《法兰西内战中》得到明确的表述,即“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6]。用暴力革命摧毁旧的国家机器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可靠途径。

无产阶级运动既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又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升华,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理论又高于理论的特征。

三、结语

统而论之,实践范畴及其具体形态是梳理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发展历程的主线,也是贯通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的核心。因此,实践范畴是我们阐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石。不仅如此,实践范畴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相结合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号召国人在真抓实干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这是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后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新时期、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次行动总动员。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我们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践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必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最佳的阐释和最大程度的彰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4,21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 :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5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2,43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5.

(责任编辑吴星)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and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LI Peng1,LIU Lu-miao2
(1.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jing 100872; 2.People's Press,Beijing 100706)

Abstract: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is not only the primary question on comprehending and grasping Marxism,but also an important practical question on holding and planning socialist construction enterprise.The writer holds that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contains two clues,namely historical integrity and logical integrity.Depending on studying its producing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system,the concept of Practice is the basement for us to explain these two factors,the writer argues.

Key words:Marxism; integrity; practice; historical integrity; inter-connectivity

作者简介:李朋(1988—),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21

DOI:10.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04.024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75 (2015) 04-0123-04

猜你喜欢

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