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研究

2015-04-28江胜名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失业

江胜名(1.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2.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研究

江胜名1,2
(1.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2.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相对过剩人口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在面临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口老龄化加重的情况下,相对过剩人口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需要努力解决的难题。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失业并不是社会发展真的不需要这些人口,而是因为这些人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和身体因素使这部分人口不适合当前的生产方式而暂时性或永久性被淘汰。因此,论文从知识、技能、健康的视角全面分析当前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视角;相对过剩人口;失业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 cnki. net/kcms/doi/10.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04.015.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5-08-20 15:30

一、引言

失业是国家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失业反映着一国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状况。对于失业或就业问题的研究一直比较热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研究时提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即马克思的失业理论。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指的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数量,是相对于资本增值的程度而言不能为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这些人口被资本家拒之门外,形成过剩的人口。失业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同样伴随着失业,汤鹰(1994)认为失业,即人口的相对过剩,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的、共有的人口规律,同时失业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1]。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不再保持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换挡时期,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各大行业都受到严重影响。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客观现实使未来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近几年我国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从2010年的76 105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77 253万人,但失业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10年为908万人,2013年已经增加到926万人,失业率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2014年的失业率反而出现反弹(表1)。

表1 2008年—2014年我国就业、失业状况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体化、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并没有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失业问题仍然困惑着我们,因此,需要重新剖析失业的原因。

二、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外显,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脚步。因此,我国学者一直在寻找失业形成的原因,力图解决失业困境、缓解就业压力。已有文献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说明失业的原因:

第一,劳动力供给不均衡角度。袁志刚(1994)认为失业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增长过快使得待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运行使原来以牺牲效率而处于隐蔽状态下的失业变为公开的失业[2]。赵振华(2005)从人口总量、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均衡、就业观念和信息不畅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失业的原因[3]。徐长玉(2011)从我国特殊的国情下劳动力供给增加、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我国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因[4]。

第二,体制机制的角度。有的学者则在社会变迁和体制转变的大背景下来研究人力资本和失业的关系,显示出以前的人力资本对就业不存在正的相关性,因此使得失业者很难寻找到新的工作,存在着人力资本失灵现象,反映了人力资本粘性[5-6]。杨金阳等(2014)基于工作搜寻理论,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现实条件下构建大学生个体择业行为模型来揭示“知识失业”的原因,研究表明:一方面,高校扩招对“知识失业”只是起了诱导作用,其真正原因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使得大学生的保留工资缺乏弹性,对其劳动力市场供给变化不敏感,从而使得市场无法出清;另一方面,社会主流认可的公共部门和垄断行业的待遇变化对大学生的保留工资影响较大,当其与其他部门的工资差距拉大时,大学生的保留工资会发生变化而不愿意接受其他部门的工资,从而处在待业状态,“知识失业”的情况将会恶化[7]。

第三,人力资本的角度。任国强(2004)通过建立非农就业决定模型、非农就业地点决定模型和农民非农收入决定三个模型来研究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非农就业水平越高,获得的非农收入越高[8]。范勇(2010)采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检验对我国的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人力资本投资对就业增长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则对就业会产生挤出效应[9]。很多学者针对特定群体:大学生和农民的状况进行研究,认为不仅人力资本对就业有重要的作用,社会资本对就业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结合起来研究与就业的关系[10-12]。

综上所述,学者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了我国失业的一些具体原因,给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虽然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失业问题的不在少数,但大多只是以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而忽视健康、技能方面的因素,因此不能全面地分析人力资本和失业的关系。所以很多学者在得出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时,只是片面地提出进行教育培训投资来提高人力资本,而未有强调从健康、技能的角度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这为笔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本文将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来全面分析知识、技能和健康对失业的影响。

三、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来分析相对过剩人口

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由于资本不断积累所产生的。在积累过程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都得到壮大,由于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促使机器设备越来越先进,先进的机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劳动力,可变资本增加的比重会随着积累的不断增加而越来越小,甚至新的机器会排挤一部分原来的工人,因此会出现大量过剩人口。然而,为什么同时在岗的工人中有些人被排挤,而有些仍可守住岗位?同样处在就业队伍中,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幸运地被选中而有些人却被淘汰?显然,这就需要从个人自身来找原因。对于简单的劳动,普通的劳动者都能胜任,但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复杂工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的。人力资本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可以使我们能够发现相对过剩人口即失业的直接原因。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某一个因素或某一条件而言的过剩人口,因此,失业并不是社会发展真的不需要这些人口,而是因为这些人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和身体因素使这部分人口不适合当前的生产方式而暂时性或永久性被淘汰。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知识型的相对过剩人口

已有的文献对于“知识失业”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并对其作出相应的界定:“‘知识失业’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表现。”[13]知识失业主要针对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本文所提出的知识型相对过剩人口不仅包括高等教育人群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失业,还包括那些文化程度低、知识内容狭窄而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所导致的失业。

社会的发展使知识内容不断丰富、知识结构不断壮大,若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必将被社会淘汰。从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受教育人员比例构成中发现失业人口比例呈明显的倒U型特征,即文化程度低的和文化程度高的失业比例小,初中、高中和大专组的失业比例高,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失业比例是倒U型曲线的顶点(表2)。已有的统计数据给我们一个很显然的答案,文化程度高的更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形成数量的较少的相对过剩人口;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初中和高中人口是相对过剩人口的主力军。诚然,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未上学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已为数不多,因此,失业的比例也很小。

表2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受教育人员比例构成(%)

(二)科技飞速发展导致技术型相对过剩人口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使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生产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使企业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加强。21世纪是科技信息时代,机器设备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而且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劳动力,若不及时加强技术培训学习,就会形成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孙永君(2014)通过可分劳动DSGE模型来分析技术进步对我国产出和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高增长高失业并存的重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对产出和就业增长影响的不同步性,即技术进步在促进产出增长的同时没有带动就业人数同幅度增加,使得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相对减弱,最终导致产出增加和就业人数增加二者之间的非对称性[14]。技术进步一方面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涌现新型的产业、行业,从而吸纳新的劳动人员;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使一部分落后产业淘汰,企业内部采用新技术,导致大量劳动人员失业。技术进步的正反两方力量同时发生作用,实践表明反向力量的作用更剧烈,最终造成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技工学校的数量和学生规模无增长且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图1),这说明国家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技术工人数量有限。2008年—2012年全国新增就业人口规模基本呈递增趋势,但获得技师和高级技师技能证书的人数并没有稳步攀升(表3)。这些数据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当前我国劳动者对于技术掌握的普及性及程度较低。

图1 近几年技工学校情况

表3 近几年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情况

(三)过度劳累导致健康型相对过剩人口

生活在快节奏的信息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强度、工作时间都远远超出正常范围。长时间的工作会缩减人的正常生理所需要的休息时间,使免疫系统能力降低,从而会诱发各种慢性和突发性疾病,更有甚者会导致死亡。目前,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存在此种情况,大部分劳动者都处于一种身体的或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因身体健康问题而不能适应原来工作的人不在少数,同时,还有些是因为照料家庭病人而不得不辞去工作成为相对过剩人口大军中的一员。

表4 2013年我国居民患病状况

四、解决相对过剩人口的对策建议

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身体之中的知识、技能的综合表现。人力资本,包括知识、技能的形成以及健康的维持,是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本与劳动者的竞争能力密切相关,社会的发展使整体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展也需要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来推动。虽然国家一直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使得我国每年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失业率逐渐下降,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就业环境依然残酷,相对过剩人口的压力仍然严峻。因此,不仅要继续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更重要的是把握投资的结构,注重投资的方向。

(一)加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力资本知识结构合理

知识技术进步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相对过剩人口,但这这并不意味着要排斥知识、技术,因为知识型和技术型过剩人口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知识技术本身,而在于其形成的制度体系、运用的环境。“当一个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却找不到工作,同时,这个社会还有很多岗位缺乏人手,我们不得不说,这个社会的教育肯定出问题了”[15]。因此,需要改变社会运行机制,改革教育体制机制。

提升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改革,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全面提升文化素质;加强高等教育改革,优化专业结构、进行课程改革,设置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多元化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加大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现阶段产业转型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而不是高学历、无技能的纯知识人才,职业教育正是为解决这一矛盾而生。鼓励青年学生积极报考职业学校,避免“毕业即失业”的心酸事实。同时,还要加强劳动年龄人口的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参加各种技能考试和培训。“分技术等级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其中,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高级技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最大,分别为2.78、1.99、1.76、1.61,技术等级越高,就业机会越多”[16]。

(三)降低劳动强度,积累健康人力资本

对于健康的投资,不仅要注重显性投资,更重要的是隐形投资。闲暇是健康人力资本的积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缩短每天工作时间,确保每周不超过40小时,杜绝加班和隐形加班情况,保证劳动者的自由时间不受剥削;减少加班还可以间接增加就业,得到充分休息的劳动者能够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国家应完善相关保障措施,给与每个公民每年定期体检的福利,让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以便更好地安排工作生活。体检的工作应严格强制执行,就业人员由所在单位统一组织,未就业人员由社区统一进行身体健康检查,特别监督私企和社区执行情况。

“家里养几只兔,种几棵果树,不能把一家人都绑这儿吧?”郭书凤心里的小算盘又打起来,一天,她对李贵说,“你和大儿子出去找活儿干,我自己在家就可以了。”

(四)调整经济结构,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就业的增长,根据奥肯定律,GDP增长2%,失业率约下降1个百分点。现阶段,我国经济已进入换挡减速时期,要确保经济增速稳定,稳定的经济增长才能带来稳定的就业增加。

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中私营经济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资本的有机构成较低,是解决相对过剩人口的重要途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整体上缓解我国相对人口过剩的压力。

五、结语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特殊时期,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关键阶段,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带来强烈冲击,失业并没有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而缓解,新的形势需要我们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人民生活安定幸福是永远的主题。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是确保新形势下劳动者自强自立、提高就业能力、解决社会相对过剩人口的重要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汤鹰.我国的人口、就业形势和相对人口过剩[J].学术交流,1994(2) :48-50.

〔2〕袁志刚.失业理论与中国失业问题[J].经济研究,1994 (9) :32-37.

〔3〕赵振华.关于我国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2005(2) :29-32.

〔4〕徐长玉.我国现阶段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11(1) :119-123.

〔5〕李培林,张翼.走出生活逆境的阴影——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中的“人力资本失灵”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3(5) :86-101.

〔6〕孟大虎.制度性分割、人力资本粘性与失业问题——以东北地区为例[J].长白学刊,2005(4) : 68-71.

〔7〕杨金阳,周应恒,严斌剑.劳动力市场分割、保留工资与“知识失业”[J].人口学刊,2014(5) :25-36.

〔8〕任国强.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就业与非农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天津的考察[J].南开经济研究,2004(3) : 3 -10.

〔9〕范勇.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与就业——基于协整检验的实证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2) :93-96.

〔10〕赵延东,风笑天.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2) : 138-146.

〔11〕林竹.农民工就业: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的协同[J].农村经济,2011(12) :125-129.

〔12〕谢勇,赵亚普.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J].南方人口,2009(3) :49-56.

〔13〕靳娟.我国知识失业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6(5) :42-47.

〔14〕孙永君.技术进步是我国高增长高失业并存的原因吗?——基于不可分劳动DSGE模型的分析[J].江汉论坛,2014(6) :11-15.

〔15〕公欣.当教育撞上就业:学历教育重要,但现阶段抓职教更重要[N].中国经济导报,2015(2) :1-3.

〔16〕莫荣,陈云.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J].中国劳动,2015 (1) :4-9.

(责任编辑周吉光)

The Study of Relative Surplus Popul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apital

JIANG Sheng-ming
(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9)

Abstract:The relative overpopulation i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and i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b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socialized production.In the face of the arrival of Lewis turning point and the population aging aggravating,the relative surplus population is still a difficult problem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 in our society.Statistics data shows that in recent years,the number of unemployment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has been high in China.Unemployment is not equal to that social development doesn't really need these people,because of the knowledge structure,level of technology and the physical factors make this part of the population are not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production temporarily or permanently.Therefore,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relative surplus population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skills and health,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apital; the relative surplus population; unemployment

作者简介:江胜名(1983—),女,安徽潜山人,经济学博士,安徽大学江淮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5-05-23

DOI:10.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04.015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75 (2015) 04-0081-05

猜你喜欢

失业
社保小课堂
福建已发放失业补助金9.79亿元
两类失业人员可申领6个月失业补助金
两类失业人员可申领6个月失业补助金
失业预警
能否继续申领前次失业停发的保险金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农村大学生“失业”具有两面性
五问失业保险
不同类型失业青年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