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差异及趋势的实证分析
2015-04-28李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李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
经济发展差异及趋势的实证分析
李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论文从总体经济实力、第二产业发展程度、服务性产业发展状况、生产潜力、财政运筹实力、对外经济实力六个目标层面构建了反映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采用虚拟值与实际值比值法对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差异及趋势作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在总体经济实力方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与珠三角城市群的差距较大,并且长江三角洲各项指标的经济效益普遍低于珠江三角洲,但从长期来看,两个三角洲经济效益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因此,论文在提高长江三角洲经济效益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指标体系;虚拟值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 cnki. net/kcms/doi/10.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04.002.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5-08-20 15:3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群区域,并且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两大城市群。本文所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指上海、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等15个省辖市以上城市,其土地面积约为100 47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总数为7 971.57万人(2012年末),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广东省的广州、佛山、中山、江门、深圳、珠海、东莞、惠州八市,其土地面积约为54 9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总数为3 105.01万人(2012年末)。
在国内,已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做了比较研究,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从两个三角洲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及发展趋势的角度作比较研究,孙祖培、王益澄、岳树龄等认为“长三角”经济发展强劲势头要明显优于“珠三角”,“长三角”对全国其它区域的经济影响力要强于“珠三角”[1-3];二是从两个三角洲经济体制的角度作比较研究,张幼文、王光振、樊纲、张泓俊等认为“珠三角”市场化程度高,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领先于“长三角”[4-6];三是从两个三角洲发展条件、发展模式的角度作比较研究,林承亮(2000)认为“珠三角”体制环境要优于“长三角”并且较好地实现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与香港产业转移的结合[7],樊纲、张泓俊(2005)认为“长三角”在发展模式上的特色在于以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为突破口,选择走内向资本积累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6];四是从两个三角洲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作比较研究,刘渊、马庆国(2004)认为长江三角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知识产业,从而能够带动全国的发展[8],黄赜琳、傅冬绵(2009)认为“长三角”的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型的,“珠三角”是出口拉动型的[9]。从不同角度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展所作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启示。综上所述,发现在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中,指标选取比较单一且很少有趋势分析。本文就是在构建比较全面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对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差异及趋势作了实证分析。
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学、合理构建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是分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差异的关键。本文借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与中国十大城市群宏观经济效益比较研究中指标体系的构建,并遵循综合性、可得性和可比性的原则,从总体经济实力、第二产业发展程度、服务性产业发展状况、生产潜力、财政运筹实力、对外经济实力六个目标层面来构建区域经济效益指标体系[10],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群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总体经济实力目标层面选择了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2个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都是总量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总体经济实力。
第二产业发展程度目标层面选择了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年末从业人员2个指标。第二产业增加值反映第二产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第二产业年末从业人员可以反映第二产业的发展规模。
服务性产业发展状况目标层面选择了第三产业增加值、科教事业支出额2个指标。第三产业增加值反映服务性产业创造的价值,科教事业支出额可以反映促进服务性产业发展的水平。
生产潜力目标层面选择了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个指标。固定资产投资额可以反映一定的生产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以反映对产品的需求水平。
财政运筹实力目标层面选择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2个指标,这两个指标可以反映财政的收支水平。
对外经济实力目标层面选择了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出口总额2个指标。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可以反映使用外资的水平,出口总额可以反映对国外的经济依赖水平,从而体现对外的经济实力。
三、经济效益比较研究方法的选择
为了降低某些基础性因素差异的影响,增强某些项目或者指标的可比性,提升对比的合理程度,我们引进虚拟值这一变量[10]。虚拟值是某一指标相对于另一目标实际值的比值,主要是将不同条件下的指标转换为相同条件下的数值,增强该指标的可比性。本文选取2003年—2012年珠江三角洲作为对比的目标城市群。因为人口规模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正比于经济总量规模的,因此选取总人口作为限制性条件。先计算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不同指标对应于不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虚拟值,然后计算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某一指标的虚拟值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相应指标的比值,需要指出的是比重值越小,说明在这一指标中,两个城市群的实力差距越大,反之,若比重值越大,说明两个城市群的实力差距较小。计算城市群某一虚拟值的计算表达式见式(1) :
其中: Vzi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某一指标相对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虚拟值; U1表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人口数量; U2表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数量; Si表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某对比指标的实际值; i表示对比指标的数目。
计算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某一对比指标的虚拟值占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相应指标实际值比重的表达式见式(2) :
其中: Bi表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i指标或项目的虚拟值占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相应指标的比重; Vzi表示基于某一限制性因素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指标相对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虚拟值; Vdi表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i指标的实际值。
四、经济发展差异及趋势的实证分析
文中2003年—2012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和《广东统计年鉴》,运用公式(2)计算出相对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域总人口对应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虚拟值,然后,计算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某一指标的虚拟值占相对应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统一指标实际值的比重,可以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效益各指标对比数据(见表2)。
表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效益各指标对比数据(相对于区域总人口)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不同指标的虚拟值占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同一指标实际值的比值,当比值100%时,比值越小,说明在这一指标中,两个城市群的实力差距越大,反之,若比重值越大,说明两个城市群的实力差距较小;当比值>100%后,比值越大,两个城市群的实力差距越大。
以区域总人口作为限制性条件,由计算出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不同指标的虚拟值占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同一指标实际值的比重值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总体状况好于长江三角洲。2003年—2012年在反映区域总体经济实力的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虚拟值占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实际值的比值处于64.18%~72.08%之间,呈上升趋势,说明两个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其虚拟值占实际值的比值处于51.55%~91.76%之间,呈上升趋势,说明两个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在缩小;第二产业增加值,其虚拟值占实际值的比值处于67.18%~75.42%之间,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说明两个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先扩大后又缩小;第二产业年末从业人员,其虚拟值占实际值的比值处于55.17%~68.93%之间,呈上升趋势,说明两个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在缩小;第三产业增加值,其虚拟值占实际值的比值处于56.87%~66.43%之间,呈上升趋势,说明两个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在缩小;科教事业支出额,其虚拟值占实际值的比值处于74.39%~92.70%之间,呈上升趋势,说明两个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固定资产投资额,其虚拟值占实际值的比值处于71.69%~125.90%之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又上升的趋势变动,由于在100%附近波动,可以看到两个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先缩小后扩大然后又缩小,2005年、2006年、2011年、2012年的比值都超过100%,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固定资产投资额的虚拟值高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实际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其虚拟值占实际值的比值处于70.30%~90.05%之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又上升下降的趋势变动,说明两个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先缩小后扩大然后又缩小扩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其虚拟值占实际值的比值处于78.39%~110.54%之间,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由于在100%附近波动,可以看到两个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先扩大后缩小,2004年—2009年的比值都超过100%,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的虚拟值高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实际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其虚拟值占实际值的比值处于59.79%~86.85%之间,呈上升趋势,说明两个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其虚拟值占实际值的比值处于63.82%~113.49%之间,呈上升趋势,说明两个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出口总额,其虚拟值占实际值的比值处于33.43%~59.68%之间,呈上升趋势,说明两个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在缩小。
对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效益水平的差距大小没有统一的标准,人为以70%为界,即当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某一指标的虚拟值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相应指标实际值的比值70%时,认为两者差距大;当虚拟值/实际值70%时,认为两者差距较小(如表3所示)。
表3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效益水平差距的分类
通过分析比较表3我们得出六点结论:
第一,在总体经济实力方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与珠三角城市群的差距大,占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比重为64.46%左右。
第二,在第二产业发展程度方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第二产业发展程度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比重为66.53%左右。
第三,在区域服务性产业发展状况方面,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占的比重不高。科教事业支出额比重较高在86.94%左右。
第四,在区域生产潜力方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生潜力得到很好的挖掘,其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差距是最小的。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在三角城市群中占的比重很高,说明具备一定的生产潜力,需要创造条件将其潜力发挥出来。
第五,在区域财政运筹实力方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体系不完善。财政支出占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比重为67.79%左右,远低于财政收入所占比重。
第六,在区域对外经济实力方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使用外资金额的能力较高,占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比重为88.24%左右,出口总值占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比重为46.43%,是所有指标中均值最低的。
五、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长江三角洲各项指标的经济效益普遍低于珠江三角洲,但从长期来看,两个三角洲经济效益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因此在提高长江三角洲经济效益方面给出如下建议:
在增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总体经济实力方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必须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国家政策的优待,充分发挥以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为目标的上海龙头地位,同时加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分工,以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体的实力。
在推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第二产业进程方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该向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看齐。利用其优越的自然和地理条件,努力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实现对接,重点加强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进行深加工,创造更多的价值。努力提供好的就业条件,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为推动长江三角洲第二产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改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服务性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应该优化产业结构,争取实现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机遇,发挥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完善政策,吸引大批的人才进入城市,鼓励他们在第三产业就业和创业,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以此改善服务业发展水平。
在提高长江三角洲生产潜力方面,要制定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以吸引内资和外资。将资金投入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科技产业,作为提高长江三角洲生产潜力的主力。为使消费品的零售额稳步提升,在社会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方面,应该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让群众吃上放心的产品,促进消费,促进生产。
在增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财政运用方面,政府要加强财政体制改革。应该做到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体系的建立要科学合理,财政收支要公开透明,群众对政府财政运筹能力的信任和支持要增强,扩大税收来源,增加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同时也要扶持个体私营经济,促使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以便维持稳定的财政收入。
在增强对外经济实力方面,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城市群要想持续发展下去,必须融入全球化市场中。因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培育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扩大改革开放,加快发展国际贸易,以促进自身经济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祖培.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J].江南论坛,2003(9) :20-21.
〔2〕王益澄.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特征比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2) :106-111.
〔3〕岳树龄.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格局发展的动态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2(11) :102-105.
〔4〕张幼文.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差异[J].江苏社会科学,1997(4) :35-42.
〔5〕王光振.珠江三角洲市场化改革实践与思考——兼与长江三角洲比较分析[J].南方经济,1996(9) :46-48.
〔6〕樊纲,张泓骏.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J].学术研究,2005(4) :10-24.
〔7〕林承亮.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与比较[J].浙江社会科学,2000(2) :56-59.
〔8〕刘渊,马庆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发展对比研究与长江三角洲发展的策略选择[J].浙江学刊,2004 (2) : 219-211.
〔9〕黄赜琳,傅冬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增长方式的差异分析—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5) :67-74.
〔10〕曾鹏,陈芬.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与中国十大城市群宏观经济效益比较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 (6) :40-45.
(责任编辑周吉光)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and Trends
LI Qia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Hubei 430073)
Abstract:This paper establishes indicator system from six target level including the overall economic strength,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second industry,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service industry,the production potential,treasury management,foreign economic power to reflect the economy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then uses the ratio of the virtual value and the actual value to make empirical analysis for the difference and trend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how that the gap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betwee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city group is large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indicators are generally lower than the Pearl River Delta,but in the long term,two delta economic gap is shrinking.Therefore,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in terms of improv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 Pearl River Delta; indicator system; virtual value
作者简介:李倩(1986—),女,山东济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
收稿日期:2015-05-06
DOI:10.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04.002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75 (2015) 04-0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