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集体备课学案设计浅谈
2015-03-24邓元斌
邓元斌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于是,集体备课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各个学校教科研的一大亮点,而集体备课的核心是学案设计和形成。课改的主阵地在课堂,那么如何让教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愉快,让课堂真正成为教师展示魅力的舞台,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乐园,奏响和谐的乐章,必须借助学案的有效指导,因此一份熟谙文本、研透学情、教法灵活、学法新颖、教具准备齐全的高质量的学案自然成为集体备课的重头戏。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以下几个程序进行研讨,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案潜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集体备课;学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一、初定学案
期初由备课组长主持召开年级教师会议,统筹安排,分单元或者分课型定出主备课人,明确任务。在同一备课组教师认真研读、分析、讨论教材文本基础之上,由主备课人借鉴以往教学实践经验,充分吸纳其他教师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构思好学案初稿,并形成文字材料,下发给其他教师审阅。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到三个落实:
(一)落实备课内容
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并确定好教学的三维目标;其次,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理出教学思路,规划好教学设计;再次,要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和取舍,整合好教学资源;最后,作业设计既要与文本内容紧密衔接,对课堂知识巩固和拓展,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落实学情分析
就是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学习情况,对教学设计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特别是在布置预习的时候,应该接近学生,询问他们对教材的阅读感悟和心得,了解他们对教材的疑惑,对课堂的期待,以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三)落实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这一宗旨,必须明确的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鼓励者。因此,教师在落实学情分析后,要对先前的教学设计、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教法也应该因人而异,因体例而异,因文本而异,因写作方法而异,灵活多变,不可千篇一律。
二、讨论学案
先由主备课人对学案初稿进行个性化的解说,其他教师在听取后展开讨论商榷,或提出质疑,或删除修改,或作出补充,或改进优化。看三围目标定位是否准确,看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看过程是否科学,看教法学法是否有效,看双边活动是否充分,看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看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模式是否真正得到落实。重点是谈不同的意见和改进之处,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进行甄别取舍,概括整合,提炼出有益的修改意见,以便对初稿优化重组。
三、再生学案
任课教师根据集体讨论意见再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对学案初稿进行再审核,再修改,最后定出学案原型。这一过程中既要尊重讨论的基本意见,又可以有个性化设计。
四、试讲学案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设计再好的学案也必须经过课堂教学的检验,才能够去伪存真。一般情况下由主备课人试讲公开课,同一备课组成员参与听课,要根据教师对课堂的驾驭情况,结合学生在课堂的反应、学习的氛围、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等方面对再生学案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看目标落实是否到位,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过程是否合理,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彰显。对课堂的情况做好全方位记载,从而对学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全面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学案微调,由本人或者其他老师试讲,同组老师观摩评估。在观摩——评估——微调这一动态过程中使学案更趋完美,既体现它的共性又彰显它的个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提高,既能为以后的学案构建积累经验,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也可由大家在自己所任班级分别试讲公开课,同组老师听课评课,重点是发现按照学案进行授课时的不和谐的音符,待所有教师讲完后再集体对学案进行再讨论,再评估,再修改,完成再创造。
五、反思学案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倡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对于集体备课而言,集体反思学案是另一项核心内容。反思学案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谈到的在上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三次学案修改外,还可以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一节课中学生的亮点讲出来,大家分享,为以后写学案积累素材。也可以反思借助学案授课时遇到的困惑,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探究和剖析,大家共商应对之策。这样不仅提高了学案的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