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2015-03-24徐汉晶
徐汉晶
【摘要】教学初中文言文,教师可以读为切入口,鼓励学生自由读,大胆地说,这样才能出现感情共鸣,读出作品中真实的感情。
【关键词】文言文 ;朗读;感情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是所有文学的源头,我们要想深入理解一个文学作品,都可以用学诗的方式来学习,“作者有了思想感情想要表达出来写成文辞,读者看了文辞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课例展示
师:人们都说“血浓于水”。请大家自读课文,找出本文中的兄弟之情不同寻常的地方。生:为什么子敬病逝,子猷一点都不悲伤呢?师:“读书贵有疑”,你提的问题很有意义,请问有证据吗?
生齐答:语时了不悲。
师:“了不悲”完全不悲伤,看来兄弟感情不好,有不同意见吗?生:“恸绝良久”可以看出,兄弟两人感情很好,“不哭”不代表不伤心。
师:有道理,苏轼悼念亡妻“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人在极度悲伤的时候反而能表现出异常的平静。这说明子猷不是不悲伤,而是极度悲伤,大家认同吗?生:我同意。“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根据常理子敬去世,子猷肯定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消息,没有收到任何消息,就能断定子敬已经过世,两人像有心灵感应,是兄弟情深的体现。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感人,子猷虽然表面没有什么表露,但子敬的去世已经够让他心痛了,“语时了不悲”突出了子猷无以言说的苦痛。那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句呢?生齐读:“语时了不悲”,读得低沉、缓慢,“了”字突出延长地读。
师:那我们来齐读下,试试看。生齐读:“语时了不悲”。
师:范读。平静的表面隐藏着至深的感情,大家还能找出体现子猷对子敬强烈感情的地方吗?生齐说:“子敬子敬,人情俱亡。”
师:这是子猷跟子敬唯一的一句对话,你们都能读出子猷的哪些心声呢?生:我读出的是兄弟阴阳两隔的无限悲痛之情。
师:你读读看。生:“子敬子敬,人情俱亡”(悲伤的感情,低沉的语调)生:我读出的是子猷的失望之极,从后面的“月余亦卒”可以看出子敬的去世,让子猷顿觉世间没有值得他留念的地方。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深刻,这让我想起了跟他们处于一个时期的“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阮籍,他在悼念自己母亲的时候,喝酒、吃肉,却被别人称赞,因为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来纪念他的母亲。这也体现了魏晋时期的一种风尚,以特别的举止更能引起别人的关注。亲人的去世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有厌世的情绪,怎样才能读出子猷此时的心情呢?
生:“子敬子敬,人情俱亡。”(缓慢、高昂、悲痛)生:开头的“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说明两人都病情严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而子敬先亡”只是一种偶然。生:“因恸绝良久”长久的悲痛对病重的人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师:很有道理,“良久”是很久的意思,“绝”是气息中止的意思,都体现了子猷的悲痛无法自已。请你把这句话读一下。生:“因恸绝良久”(动情,带哭腔)。
师:刚刚大家朗读子猷的语言感人至深,子猷的举动也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地方,请大家找出第二段描写子猷举动的语句,读出感情。生:“掷地云”(大声、急促地齐读出)。
师:为什么这句要强调呢?生自由回答:表达了作者的悲愤、失落……
师:“文喜看山不喜平”,子猷之前情感的压抑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宣泄,对子敬的哭诉是兄弟之情无法掩饰的表现。有没有同学课前查过资料的?王子猷、王子敬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一起来交流下吧。生:王子猷、王子敬是东晋时代的人,是小说《三国演义》所描述的时代。
师:看来这位同学预习得挺充分的,《三国演义》描述的是魏晋时代的故事,那是一段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国家动乱的非常时期。大家能说说你们眼中的那个时代的人物吗?生:曹操既是英雄也是奸雄,人称枭雄。生:刘备、诸葛亮、关羽是明君、贤相、忠臣的化身。生:乱世出英雄,五虎将令人敬佩。
师:三国虽然动乱但也英雄辈出,而随之而来的晋朝让百姓陷入了更加黑暗的生活当中,很多才华很高的人都成为了政治牺牲品,很多人选择了明哲保身的隐居生活,如当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他们采取隐居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同时又用特立独行、率直任诞的行为风格来表示他们对现实的不满,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生:那么子猷的“了不悲”可能就是他所追求的一种风范,是对生死看淡的一种坦然。
师:大家可以来试试,读出那种看淡生死的坦然。(师范读,然后请学生范读。)
师:我们来谈谈这节课所收获的朗读技巧是什么?生:要带感情读?
师:很好,朗读只有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别人。朗读不仅要读出作者的感情,更要力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教师如何指导
(一)鼓励学生质疑
“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学”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文中不合常理的地方,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质疑,当有学生发现子猷“语时了不悲”不符合常理,好像兄弟感情不太好,接着就有学生找到了能证明兄弟两人感情很好的证据,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文章虽短,但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也不容易,教者要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质疑,从而能对那个时代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同时帮助学生去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心里,读懂子猷跟子敬深厚的手足之情以及那个时代人们对现实无奈的心声。
(二)指导要有针对性
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所在时代的影响,作者也一样会受到所在时代的影响。魏晋风度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那个时期的大家熟知的人物,学生在谈到《三国演义》中人物时,自然会对那个时代有个大致的印象。指导学生朗诵,我们总会发现有些学生天生具有朗诵的天赋,课堂之上教师应该为这些学生提供展示机会,也要鼓励其他学生敢于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参考文献
[1]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