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与心智,在对话中互动共生

2015-03-24李艳萍

课外语文·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学阶段

李艳萍

【摘要】人的主体性素质是现代社会人的核心素质,在语文学科中倡导人文性,实际上是对“关注人、发展人”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的重新认识。小学阶段的习作作为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儿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儿童心智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走近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尊重他们的“未成年状态”,蹲下来与他们对话,引领他们同伴之间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分享,提炼思想,升华认识,真正实现语言与心智的同生共长,这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条条大道通罗马”,追寻彼岸的理想道路千万条。在此,笔者谨呈一家之言:以一次“案例式”作文指导为例,探索一种对话型作文指导模式。

【关键词】主体性素质;小学阶段;儿童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儿童的作文是好教材 ,把精彩亮在追问中

在一次“生活中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 自由习作中,发现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写了“让座”。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几乎真实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就在这平凡的生活中,在这古老的话题里,相当一部分习作以不同的方式焕发了各自不同的“青春”,用心地欣赏这些“有分量、有价值的思想”(不把它们看成是“一项作业而已”),他们的作品语言简练,有一定的故事性,其中还穿插了一定的描写,其中一篇学生甲的有较强的代表性,笔者捧着这部作品在全班面前朗读:

二、让座的叔叔

一个炎热的夏天,妈妈带着我来到永康(城里),狂购了一

番,在我们回去的时候已经是六、七点钟了。我们来到东站,坐上了一辆开往新楼的车,由于人太多,我们只能站着,不过希望可以在回去的途中坐到位置。可是这辆车像沾了蜜似的,乘客只上不下。由于人太多,再加上车窗外本来就已经开始发黑,造成车里黑压压的一片,又加上我本来已经狂购得非常累,于是我就找到一个(根)杆子,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突然,汽车的一个紧急刹车,把我摔倒在地,妈妈赶紧把我扶起来……

“小弟弟,这个位让给你吧!”在我旁边的一个座位上有人说道。“这怎么好意思呢!”我说。“反正我就要下车了,还不如让给要帮助的人呢!”说着他一把把我拉了过去,自己挤到客车的最前面下了车。“这位叔叔对你多好啊!你以后也要向他学习,知道了吗?”妈妈说。“知道了,我还会比那位叔叔做得更好呢!”我回答。在那个拥挤的客车里,我的脑子一直想着那位叔叔,直到我和妈妈下了车……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篇习作虽然“幼稚”,但是也有很多精彩,仔细去寻觅、去发现、去利用。然乖孩子们感觉到自己的习作被看作是有分量、有价值的思想,体验到作文作为“一种公众的言说”给人带来的自尊,这时,作文的神圣感和幸福感便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悄然扎根。当笔者用欣赏的语气念读完这篇作文时,已经是鼓励了一大批。刚读完,马上就有同学说,前面这一部分的描写很有价值,追问理由,都能各抒己见:

生1:正因为“狂购”所以会那么累;

生2:逛到天快黑,已经是筋疲力尽;

生3:有了上述的原因,才能突出上车后是多么渴望有一个舒服的座位让他美美地睡一觉,哪怕是才靠个杆子也会沉沉睡去。这才显示出“让座”的价值。

生4:车上人那么多,车那么挤,这时的让座需要“牺牲精神”。

在讨论中,孩子们已经明白:必要的渲染、铺垫能够为下文埋下伏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最重要的是这个写作知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不是“老师的命令”;而是建立在自身感受、体验基础之上的认识:为了把我心里的想法表达清楚,为了让听我说话的人(读我作品的人)明明白白知道我的意思,与我产生心理的共鸣,我需要运用一些写作技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儿童跳出自己的习作看自己的习作时才会有“哦——原来是这 样……”的恍然大悟。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片催生智慧的土壤——搭建了一个对话的平台,激起团体互动的动力。

三、教师的引领永远不缺席,把评价藏在交谈中

自己的作文被推向了“公众”的面前,这么多同伴一起面对自己的“作品”,投入地欣赏、品评,这位同学是必恭必敬、洗耳恭听。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他的脑子也在飞快地转着,思路被打开,表现欲被激发。

师:听了他们的说法,你有什么样的想法产生?

生:该拉的面团没有拉。(展开描写的一种形象说法。)

师追问:你认为哪里该拉,哪里不该拉?(师根据他说的将作文纸一折,很直观地展示:他自认为不该拉的却占了将近3/4的篇幅,该拉的却只写了短短几行。)这后面部分到底缺失了什么?

生:心里想什么。

师:你说说看,到底会想些什么?

(生大多说些喜悦、开心、满足之类的。)

(师引导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促进心理发展:)除了喜悦、开心、满足难道并没有别的?细心的孩子在享受舒服的同时,还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生:看叔叔。

师:目光会追随叔叔,深情而又感激地看着他的背影,或者还会看看他是否马上下车。

也许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理所当然”地享受别人给予的帮助——坐下就睡——是他们真实的表现,今天的“目光跟随”只是迎合老师的意图而已,不管是出于哪一种意愿,对于他们以后的生活观察、情感体验、待人处事都是一种暗示,一种引领,一种提升。重视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不再熟视无睹,既是儿童积累写作原初意象的需要,也是促进儿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的必需。

一缕理性的思考虽然照亮不了整个世界,但至少可以成为暗夜中的一盏烛台,供人们秉烛夜游。以此砖引玉,愿更多探索发出的微小光芒汇聚成光的海洋,照耀儿童作文前行之路!

(编辑:李艳松)

猜你喜欢

小学阶段
浅谈英语的入门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乙肝防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途径
例谈小学品德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例谈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构建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引导实践探析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化策略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在小学阶段如何实施挫折教育
浅论小学阶段数学阅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