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汉语文教学中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5-03-24黄武源
黄武源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界也紧跟时代步伐,汉语文教学正在进行现代化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依赖于教师的硬性灌输,学生学好汉语文只能依靠死记硬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教学模式明显赶不上时代的脚步。近几年来,汉语文教学是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学时间花费不短,但是教学质量明显不够达标,这就体现了改革教学模式的迫切性。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敏锐地体会到语言的感受力,并且让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和把握度都能有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汉语文教学;高中语文;能力培养;语言感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语感则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感知,经过长期的实践训练会对汉语言文学形成一定的感悟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感知是对文字的正确感受,不需要严谨的推敲,只是要不断的积累。积累知识、积累阅历来丰富我们的情感,这样促使学生可以客观、直接的来对待事物,运用语感能力进行客观的表达。语感体现出个人的语言修养,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听说读写,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可以说得贴切、写得深刻。对于高中汉语文教学语言感知能力值得深入的探讨。
一、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的途径
(一)通过朗诵感受语言
在汉语文教学中侧重于“写”的能力训练,反而“读”却是感受语言的最佳学习途径之一,在高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诵读,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传统的汉语文教学是单纯地让学生多读书、多背诵,学生了解的知识面广,就会对其中知识的内容有渴望理解的念头,此时教师给予一定的讲解与指导,学生通过这种诱发性的引导逐步通晓语言的奥妙,可以灵活运用语言文字。朗读则是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文章的内在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说话技巧。传统的教学模式适用于现今的朗读教学方式。熟读成诵,利用丰富的教材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可以自由发展语言的表达方式。
教师要避免自己边读边讲的教学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去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词语的运用,对语言感知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教材及课外读物中有着意寓深刻的文段、优美而丰富的辞藻,这些都是可以让学生积累语言的途径,深入体会在某种环境下语言的含义,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
(二)通过阅读积累语感
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思考,直观地反映语言信息,做到重组语言,创新性地接受语言材料;做到能听懂、读懂文章中语言表达的要点,充分储备语言材料。让学生通过“听”来体会语言的内涵,通过“说”让学生来交流对语言的不同鉴赏,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有效激发语感的方法是多读,读后反思,来积累并沉淀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感层次。
(三)通过情境触发语感
文学作品往往都具有深远的意境,不仅要理解字面的含义,还要理解其言外之意,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语感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建语感情境,让学生分析体会,能够准确地领悟语感。通过写作或者讨论等方法,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读后感,了解学生是否感悟文章最深的那层含义,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感知的运用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细细的品味,逐字揣摩,体会语言中的韵味与情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细心观察,领悟言语的精妙。
因此,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现实词汇进行分析和揣摩,进而领悟其中的语言感知力。例如:鲁迅先生的《药》,文章中描述了一条官道,路的中间有捷径,路两边的坟墓如祝寿时的馒头层层叠叠。文中写到夏四奶奶与华大妈先后来到此处为各自的儿子上坟。初看,我们看到了字面的含义;再看,我们就应该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表达了资产阶级脱离群众。文中坟墓群被一条小道分成左右两边,左边是犯人的,右边是群众的,这不就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者与广大群众“各自为营”的现状,暗示资产阶级脱离群众集体去闹革命,而小道的形成代表普通群众和革命者很难走在一起,最后普通群众代表着愚昧落后。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回味的,体味其中的弦外之音。
(四)通过想象激发语感
在高中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感艺术。借助生活中千姿百态人生和复杂的社会现状提出疑问,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入思考;借助插图或者声音,培养学生想象力;借助故事中悬疑的部分,让学生抽象的理解语感。运用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来丰盈语感,掌握培养语感的技巧,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思考、不断训练,来获得多彩的语感体验。注意学生的内心活动,把简单的文字转变成丰富的言语表达。
(五)通过拓展训练强化语感
在培养语感的时候,每个人对语言感知的方向是不同的,分析语调、语音、表情以及带入语言中的感情都有不同的理解程度,体现了感知能力的强弱。在高中汉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语言的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重视学生多元化的感受语言,不能片面地通过文字等来叙述,要合理的设计,启发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加速学生对语感的感悟。正所谓有感而发,组织学生根据特定的话题来运用语言,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神秘,感悟思绪带来飘渺的语感。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是需要不断积累的。随着高中汉语文的教材深化,学生的阅读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语言符号的加入,学生语感的形成在逐步完善。
不要“纸上谈兵”,引导学生多读、多写。从教师传授中获得语感的方式方法,学生自身也需要长期的写作体验,多阅读课外刊物、中外名著,开阔视野,加强对作品的领悟,丰富情感,增加阅历。
二、语言感知能力的原则
首先,通过教师的表达方式,影响着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汉语文的教学摆正学习态度,才能提高语言的感知。其次,学习汉语文不能依赖于记忆和模仿,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来感知语言。关注学生的语感能力,把握汉语文教学的总方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汉语文教学目标是不断地提升技能技巧,丰富知识储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起到一定的主导性,提高学生自觉性与主动性。最后,高中教学阶段,加强汉语文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领悟传统文学的韵味,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对文字的感知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汉语文知识的积累,对字、词等词汇的组合有一定的运用技巧。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同时也要着手字词的积累。阅读文章,分析作者的专业性知识和表达技巧。
(二)人格塑造
名篇佳作都有其耀眼之处,表达作者的高尚品质和细微的观察能力。如鲁迅,文章如匕首,词语犀利,深入抨击当时的现状,愤世嫉俗的态度;毛泽东,意境开阔,活泼鲜明,具有当代伟人的气魄和胸怀;孟子,气势充沛,带有鼓励含义,是一位流芳千古的雄辩家。优良的人格塑造,具有鲜明的语感比较,这就要求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语言的正能量,培养优良的语文人才。
(三)发挥能动性
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模拟的语言情境里切身感受语言的意蕴,发挥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
(四)整体感知
语言知识的积累,让我们认识到了语言现象。通过对字、词、短语的不同理解可以把文章理解成不同的意蕴,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语感也改得面目全非。整体的感知是尤为重要的,突出了整体感知对语感能力的培养意义。
四、语感的特性
语感具有模糊的独特性和不确定性,体现在对语言的领悟和体味。每一个人的人生阅历是不尽相同的,对于语言的知识积累也是分不同层次的,这就体现出对于语言感知能力的感悟水平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文章的见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维的直觉性,直觉就是最直接的观察,直接地体现出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不需要紧密的逻辑思维来推敲,是根据个人的知识累积来表现的,对思维结果做出快速而敏捷的直观反应。
五、结束语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汉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阅读。深入了解文章,挖掘其中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有利因素。教师应合理的训练学生,通过思维能力来加强学生的感知力。语言的感知能力,不但能净化学生的心灵,还能使他们更具有活力的加入汉语文的学习当中。语感素质在汉语文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学生不仅要在基础知识领域中不断扩大和加深,还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语感是汉语文学习中所要达到的高度,学生应不断地接触并且积累语言知识,多背诵,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办法。
社会交际是通过“听、说”来体现的,听说是凭借说话者对语言的理解和感知来诉说的。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可以让人做到“答之有物”,避免“所答非问”的现象出现。对于语言感知力要有一定的敏锐度,还要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使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理性,深刻体会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孙海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漫谈[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13(3).
[2]包桂芝.试论在高中汉语文教学中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9).
[3]沈卫东.如何培养语言感知能力[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7).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