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结合,鲜活语言

2015-03-24高新菲帅炎平

课外语文·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作文教学

高新菲?帅炎平

【摘要】初中生的作文语言平淡,缺乏个性,味同嚼蜡。如何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作文语言,就成了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寻写作的方法,做到读写结合,善于从美文的学习中积累作文语言,从而使学生作文语言鲜活丰润起来。这是写作训练的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作文教学;读写结合;学习经典;鲜活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片段一: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一丝亮光透过窗户,照了进来。我一看手表,只有六点,我换好衣裤,悄悄下楼。走下楼梯,那“刺 啦——刺啦——“的声音又不绝于耳。我走进厨房,只见祖母用手拿着锅铲在炒菜。桌上已经有好几盘菜炒好了。我叫了一声“奶奶!”奶奶应了一声,继续炒着菜。……

(109班潘一萌《我的祖母》)

这是初一同学第一次写的当堂作文,要求写一位关爱自己的亲人。这位同学描写了自己的祖母早起给自己烧菜做饭的情景,体现了祖母对孙子无微不至地关爱,但文章语言比较单薄、粗糙,缺乏鲜活的词句,无法把一位疼爱孙子的祖母形象完全凸显出来,明显存在不足。

作文片段二: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窗外的鸟鸣声带着熹微的晨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落在我的耳边、床前。我一看手表,六点不到。我换好衣裤,悄悄下楼,想去感受一下乡村清晨的味道。刚到楼梯上,那“刺啦——刺啦——“的声音和着新鲜刀豆的味儿又隐隐约约地飘传了上来。我拉开厨房的门,只见把那细细绿绿的刀豆丝在祖母的锅铲边翻飞跳跃,灶火的红光,从白色瓷砖上返照在祖母的脸庞上,把细密的皱纹也打扮得一片灿烂。我再看看旁边的桌上,已经有好几盘青青绿绿的菜在冒着热气了。刀板上剁得细细碎碎的西红柿正等待着被烧成我最爱吃的浓汁西红柿汤。我鼻子一酸,叫了一声“奶奶!”,她赶紧朝向我:“小乖,这么早啊,多睡会儿嘛,再去睡会儿。早上凉爽,多睡会儿,一会儿奶奶叫你。”……

一年以后,同样的题目,同样的素材,同样让这位潘一萌同学来写。写出来的文章,语言是丰富优美了,描写是生动细腻了。究其原因,除了这位同学自身的素质、阅读的增加、语言的积累外,更主要是得益于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和训练,通过读写结合、学习经典的方法,不断丰富、鲜活学生的作文语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的作文语言平淡,缺乏个性,味如嚼蜡,面对这样的作文,教师常常摇头叹息,伤透脑筋,常常在叹息之余思考:鲜活的作文语言究竟在哪里?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作文语言,就成了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来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何谓“鲜活丰润”的语言?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韩愈说:“辞不足,不可以成文。”如果说好的选材立意是文学作品跳动的心脏,那么流光溢彩、飞扬生动的语言就恰如少女美丽的面庞,让人过目不忘,让人心生羡慕。我们把经典的诗词歌赋、名篇佳作捧起重读的时候,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它们的语言或具体可感,或鲜明生动,或富有情韵,或文采斐然。它们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笔者认为,这就是鲜活丰润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百度名片”中指出:“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寻写作的方法,做到读写结合,善于从美文的学习中积累作文语言,从而使作文语言鲜活丰润起来。这是写作训练的一条可行之路。它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作为我们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学生鲜活丰润的作文语言哪里来?

鲜活丰润的语言是生成一篇好文章的重要元素,那么,学生的作文语言怎样才算达到鲜活丰润呢?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被下列经典片段所吸引: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宗璞《紫藤萝瀑布》)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鲁迅《故乡》)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有人说,文章是案头的山水。经典篇目,或巧用色彩,或妙用数词,或灵动修辞,文采斐然。才思飞扬,恰如一座座青山,一泓泓碧水。这些正是学生语言功底提升的鲜活范例。

因为,一篇作文,无论思想多么深邃,题材多么时新,它们都需要通过思维的具体载体——语言,得以表达。缺乏语言功力的文章,表达上往往词短句穷,文不达意,内容干瘪,思想苍白,读这样的文章,不是如饮醇酒、如沐春风,而是如走沼泽、如负重压。而鲜活丰润的语言往往细腻生动,具体传神,或是给读者呈现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斑斓,或是让读者的心灵引起强烈的艺术共鸣。所以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是学生鲜活作文语言的首道菜肴。

当然,除了向课文经典学习,还需向广阔的课外阅读空间学习,更需向为写作提供素材的生活学习。学校的阅览室、图书馆,班级的书库,小组共享的图书等,都为学生学习作文语言提供了载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更是源源不断地给写作者提供了无限的学习天地。endprint

三、如何指导学生鲜活丰润自己的作文语言?

(一)读写结合,鲜活语言,从学生有意识地借鉴、模仿开始

古人作文写诗,起先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目前许多学生将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阅读是一条路,写作是另一条路,两条路没有交集,因此,写出的文字面目可憎,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学生自己能力不足,又不擅长借鉴,对自己作文的语言要求不高,写得不够鲜活,修改作文的时候,也无能力去将这些语言完善得更好。即使训练多篇作文,语言能力也都不见起色也就不奇怪了。其实,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强化读写结合的理念,让学生从剖析、学习、借鉴、模仿经典开始,语言鲜活就指日可待。

先看下面这个片段:

还记得有一次,我小学的时候,我经常玩爷爷的摩托车。有一次,我在玩的时候,突然车撞向我这边来了,我就哭了,爷爷听到了,冲了出来,连忙使劲挪开摩托车,问我有没有事,还拍打这摩托车,“都是他!都是他!压到我华仔”他说。(208班蒋律瑶《爷爷和我》)

这是学生作文中的一个片段,语言简单直白,毫无味道。这时,刚好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引导学生剖析《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英子挨打”的片段:

爸气急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选文中,作者巧妙运用了一系列形象的动词、令人生畏的拟声词,塑造了一位严父的形象。而学生的习作中“我就哭了,爷爷听到了,冲了出来,连忙使劲挪开摩托车”这些都是需要细腻刻画,鲜活语言的地方。

经过分析、借鉴、模仿,学生修改后,达到了以下效果:

幼时,我最喜欢玩爷爷的摩托车,好像骑上它,人也会长大起来,让我好奇又兴奋。一次,我正玩得不亦乐乎,突然车歪倒撞向我,我许是吓到了,张大嘴,无助地大哭了起来。远在屋里的爷爷听到了,飞奔而来,弯下身子不顾一切地挪开摩托车,还连连问我有没有事,又像安慰我似地用力捶打摩托车,“都是你!都是你!压到我华仔。”我一边抽泣着,一边看着爷爷因为紧张担心而涨红了的黝黑的脸,拍红的手掌,才破涕为笑。原来,他这般在乎我。

“飞奔而来”“弯下身子”“连连”“用力捶打”“因为紧张担心而涨红了的黝黑的脸”等词句让语言生动而传神,一位疼爱孩子的爷爷形象鲜活了起来。

(二)读写结合,鲜活语言,要注重积累,强化训练,并能做到持之以恒

怎样训练学生模仿经典,鲜活语言呢?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主要作了以下尝试:

1.熟读成诵,反复咀嚼。

茅盾先生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流畅无碍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语言文字,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没有背诵,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我们的古诗古文、名篇佳作辉煌灿烂,源远流长,熟练背诵它们,既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受能力,又能为作文水平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另外背诵的范围,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扩大些。笔者所带的两个班,从初一起,便加强背诵,两年来,背诵了课本和自读课本中的经典美文,背诵推荐书目中的精彩语段,背诵了大量的名言佳句。通过背诵,同学们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作文中语言水平的提升需要厚积,厚积了才有可能薄发,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改变干瘪无味的窘态。

除了单纯性背诵默写外,更注重理解性和运用性背诵默写。在笔者的班级中,每周都要进行一次理解性默写检测,用以考查学生对名言佳句的积累和运用的情况。

2.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刘勰《文心雕龙》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现在许多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不强,表达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脑中无“米”,说起话来、作起文来当然困难。

学校每周有一节阅读课,笔者指导学生在学校的阅览室进行广泛阅读,《星星诗刊》《意林》《思维与智慧》《新阅读》《读书》《随笔》《作品与争鸣》《十月》等杂志,也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读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摘抄美文美句,可以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每个学习小组,轮流准备一周四节语文课前三分钟的美文赏读的资料(还有一节语文课前的资料笔者提供,许多学生想要超过老师提供的材料,阅读积极性更高)。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都完成对两本推荐的课外读物的阅读,并且完成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在班级阅读墙上分享阅读感受。通过这样的积累分享,一方面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分享到他人的阅读成果。肚里有“货”,才能得心应手地写出鲜活的语言。

3.品读赏析,消化吸收。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每周布置学生写两篇小作文。一次,一位学生的小作文写的是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读《根鸟》

作家曹文轩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它的意义又是什么?我很困惑,一直在苦苦思索,为此,我第三次翻开了《根鸟》。

书中的主人公根鸟,为了梦中的那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义无反顾去追寻,那个峡谷象征着梦想,为了梦想,根鸟曾经迷乱、摇摆、清醒、执著,这是人们在追寻梦想时常有的经历。根鸟带着曹文轩的梦,幻化成为一匹白马,驾驭着它去寻找梦境。

根鸟一路上的经历,有些也许是曹文轩追求梦想过程中曾经历过的,甚至有一部分就是曹文轩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从根鸟身上,我们读到了困境中的坚持、无助中的坚强、失望后的信念和苦痛中的意志。

曹文轩也许要告诉读者的是:实现梦想并不容易,需要经历许多的坎坷和苦难!endprint

(208班帅思越)

这给笔者的作文语言教学带来了一些启发。于是,在之后的小作文布置中,要求其中一篇要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或体验有关,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进入初一,首先就要指导学生在周记本上写自己的课文阅读感受。学生有如下点评和感悟:

点评感悟一:亲情是什么?亲情是家人散步中两对背着走的身影,亲情是身患重病的母亲那一声“我那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亲情是孩子想象中为母亲送去关心的高枝上的金色花,亲情是摇曳在孩子心中的那片荷叶。

点评感悟二:《散步》中说“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的孩子有一种发现的智慧,《羚羊木雕》里不想向好友要回羚羊木雕的孩子有一种与人相处的智慧;把自己想象成金色花或是红莲的孩子有一种感恩的智慧,把白雪想象成柳絮的谢道韫有一种文学的智慧,有礼、有节回击父亲友人的陈元方有一种待人接物的智慧。智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每一种都是一朵闪着银光的花。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切入的角度更加新颖,为作文语言的鲜活丰润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例一:我最讨厌的学习任务是写作文,然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两个“卧”字让我突发奇想,在作文《心中的风景》里仿着它写下了“当那一片一片的红叶开始静静地卧在我的记忆里的时候,我便知道,故乡的秋天已经成为我心中最绚烂的风景了”,老师分析说,我作文中的这个“卧”字写出了故乡秋季的静美和我对故乡的依恋。我感谢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两个“卧”字带给我的灵感。

(108班叶雨欣)

例二:诗词里的形象,总是让人的心时起时落。四首古诗词,我看到:萧瑟洪波里有日月星汉,赶走旧年的江上春天里高悬的一帆;早莺新燕歌唱翻飞在迷人的春色里,孤独的旅人彳亍在西风里的古道上。一处景致,一种情怀,作为读者的我成了角色转换最快的人。

(109班陈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笔者让学生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内容结合起来写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就可以把阅读欣赏和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强化语言训练的目的。

一位作家曾说过,在阅读中学会欣赏美,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态度;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对话;不是一种模仿,而是一种感悟。确实,想要学生的语言拥有美,必须先让学生认知美。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欣赏美,就能在自己的文章中展示这种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坚持做这样一件事,学生自主选出最欣赏的词语、句子,反复读,在旁边写出自己对美文美句的独特感受。日积月累下来,学生对文字美的感悟能力日渐提升,为自己鲜活作文语言打下了感悟的基础。

4.融会贯通,鲜活语言。

在课堂阅读感悟和课外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才是鲜活语言最关键的一环。

(1)推敲字词。

一篇文章总是由小小的语言单位字词组成的,文章语言的鲜活,很多时候就是字的鲜活、词的鲜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心语的鲜活和修饰语的鲜活

①精选中心语。

课文中,有许多的语段篇章就是因为一两个中心语运用精妙,从而使整篇文章表意越加生动形象或是深刻含蓄,写人叙事画景,动词、形容词的选用务必精妙,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一句中的中心语“探”字;《范进中举》中“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句中的“攥”和“舒”字;《孔乙己》中“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等,这些动词中心语精妙、恰当地表达出了人物的心理性格。

因为有这么多鲜活的例子,指导学生在写作中仔细推敲,精选中心语,使作文的语言慢慢实现鲜活的标准,例如:“初中按部就班地来了,进入初中后,各种滋味却是铺天盖地地向我涌来,把我对初中的向往顷刻淹没了。”(《初中的滋味》)一个“涌”字就恰当地说出进入初中五味杂陈的体会。

②用好修饰语。

修饰语的恰当选用,往往让所写的对象更加形象逼真,所表达的意思更确切完美。例如琦君的《春酒》中“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巴结地”“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等尤为精妙,余光中《乡愁》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中“一弯”和“浅浅”的修饰语含义颇丰。

在作文过程中,指导学生用好修饰语也显得极其重要。例如学生在《紧张的收获》里写道:

主持人说:第五号***上场,第六位***做好准备。“扑” 的一下,我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我就是那个“第六号”啊,瞬间,我感觉自己那小小的脑袋在慢慢变大。我尽力倾听着对手的讲解,可是根本无法听清;我极力告诫自己不要犯急躁的毛病,可是我却越加焦急;我努力深呼吸让自己能平静些,可是心跳速度不听指挥。……

“尽力”“极力”“努力”三词,把小作者想要摆脱紧张的心理刻画得真切可感。

(2)斟酌句段

句子段落的优美,不仅取决于字词的精妙运用,还应该在修辞、句式的斟酌推敲上。

①妙用修辞。

例如梁衡《夏感》中“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的比喻。刘成章《安塞腰鼓》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的比喻与排比。流沙河《理想》中“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的比喻、排比、顶针等修辞。宗璞《紫藤萝瀑布》中“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的拟人句子,因为妙用修辞语言显得灵气十足,引人入胜。endprint

因此,指导学生巧妙地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为鲜活作文语言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告别年少的轻狂,犹如一次心灵的洗濯;告别年少的轻狂,等于来一次重生;告别年少的轻狂,从此我不会迷失方向。

(306班何嘉树《告别轻狂》)

夏天来势汹汹,逼迫着我告别柳絮飘飞的日子。告别柳絮飘飞的日子,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初中生。

(306班叶择文《告别初中》)

我的语文世界里,朱自清用他的《春》装饰我苍白的四壁,老舍用他的《济南的冬天》描画出我对冬天济南的向往,贾平凹的《风雨》让我感受了一场与众不同的风雨,何其芳的《秋天》让我看见了丰收的风景。我发现我的语文世界,大作家是我这块贫瘠土地里最勤劳的农民,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儿地耕耘着我的思想。感谢他们!

(110班沈若瑄《我的语文世界》)

如果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并一步一步地在写作中加以巧妙运用。那么,鲜活语言的目的也就自然而然达到了。

②巧用句式。

A.讲究整散句错落,使语言摇曳生姿。

整句让人感受到语言的整齐和谐之美、丰富芜杂之美,气贯长虹之美,散句让人感受到自由变化之美,灵活机变之美,整句散句错落有致,文章的语言和节奏就舒缓自如,摇曳生姿。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句子形式上整散结合,把对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进行了礼赞。冰心的《观舞记》不仅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还注意整散结合,把作者眼中心中的舞蹈神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指导学生整句散句错落运用,丰富语言形式,也是实现鲜活语言这一目标的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例一:我的家乡多山。山多,树木就多。树木多,山核桃树就多。山核桃树多,山核桃就多。昌北的山核桃是出了名。我在城里上学,同学们一问起我老家,我回答之后,他们就会羡慕至极:“哇!你们那里山核桃多!”城里凡是卖山核桃的店铺都会特别标明:“岛石新山核桃”。

每到十月,家家户户的山核桃都已经收打完毕,等着被加工成各种口味的。我最喜欢的是奶奶做的原味核桃,它只是在大火文火的开水里慢慢吞吞地煮上一天,然后捞起,在炭火或者是阳光烤晒下,香味飘出,原味山核桃算是完成了。等到牙齿与山核桃轻轻一碰,“格拉”一声,一切山谷间的香味顷刻间弥漫开来。

(108班帅思越《昌北山核桃》)

例二:秋天真正来了,凉凉的风告诉我;秋天真正来了,离去的燕影告诉我;秋天真正来了,过往人群厚厚的大衣告诉我。

回家的路上满是秋景啊!

左边的银杏叶不知什么时候黄的,那满树的黄叶,点燃了我对秋的喜爱;那满地的黄叶,滋养了我心中无尽的希望。右边是碧色的苕溪水,廊桥的影子隐约在水中荡漾。

(309班章灵媛《初三,我的秋》)

B.注重长短句结合,使语言变幻多姿。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在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中,这样的简洁短句与长句相结合,语言上变化多姿,作者情感的表达才更淋漓尽致,又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把“前行时纯粹的”“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等短句和长句巧妙组合,语言形式多变,表情达意更合理贴切。

因此,指导学生在语言形式上的变化也是鲜活语言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在句子段落的形成上,注意句子长短的变化,展现出语言运用的智慧,从而使语言鲜活丰润起来。学生在写作中初步尝试并运用这种方法,以改变原本一成不变的语言习惯。

十一月二十五日。雨淋淋的天。湿漉漉的地。

在一声“出发”的号令下,我们十二个班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原本就好动的我,心里的窃喜就不言而喻了,哪管头顶的雨水,脚底的泥水,仿佛自己就是一只被放飞的鸟儿,开始了半天自由之旅……

(110班方子博《远足的经历》)

别了,老屋!

我恋恋不舍,回首再去寻找烟雨蒙蒙中的老屋,发现它还是那样宁静,那样端庄,似乎我小时候所有的调皮捣蛋都是她美好的回忆。我在雨里默念着:老屋,再见!

告别老屋,告别我年少的调皮!

告别老屋,告别美妙的童年!

(306班黄舒婷《告别老屋》)

C.化“常态句”为“变式句”,使语言百态千姿。

作文的语言,应该是完全符合现代语法规范的语句。有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适当改变它的语法习惯和结构顺序,其实这也是鲜活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般的语言习惯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地下森林断想》中“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就是“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明白阳光是公平的吗?”的句式。

指导学生改变四平八稳的常态句,引入生动活泼的变式句,以丰富文章的语言。灵活运用倒装句、双重否定句、疑问句、反问句等句式,让语言结构在变化中呈现百态千姿,化死板单调为多变神奇,化墨守成规为新颖生动,从而显示出鲜活语言的艺术魅力。

学生在写作中,努力从句式上去做一些变化,使语言灵活多变,从而增强语言的直观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如:

把“笔尖焦急地碰触着纸张与课桌,留下了一支‘笃笃笃、笃笃笃……的旋律”修改成“‘笃笃笃、笃笃笃……笔尖焦急地碰触着纸张与课桌,留下了一支让人心烦意乱的旋律”,把“我想不应该是她,她可是班里最听话的女生,肯定不是她”修改成“不该是她吧?她可是班里最最听话的女生。不是她,肯定!”

当然,任何一种能力的养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课堂上对名家经典语言的感悟与剖析,课下的积累与借鉴,作文中的精心修改与锤炼,都是提升学生作文语言功力的长远之道。持之以恒,培养习惯,就是我们老师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了。endprint

(三)读写结合,鲜活语言,并不是一味的模仿,学生的创新同样重要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有文采的句子和语段就像“玉”和“珠”,能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那么我们是否一味地借鉴、模仿或照抄呢,笔者个人认为不足取。大家都知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红杏枝头春意闹”看似寻常,实则奇崛藏巧,这是前人的创新。学生很多时候也是有这样的创新的。

初稿:夏天再次光临,我抱着一个西瓜,切开,不是沙瓤而且里面红彤彤,我切下一块,献给外婆,我也赶忙切下另一块品尝,西瓜的甜汁湿润着我那干渴的舌头,汁水在夏日中浸入心田。

修改稿:蝉依旧不知愁地叫着,盛夏如期而至。外婆抱来一个翠绿的西瓜,晶莹的水珠还在上面跳动着,外婆说这就是我种的西瓜。我慌忙接过,切开,纯洁的红就要溢出这凝脂的绿,仿佛在宣誓着它饱满的养分。切一块送到嘴边,清凉与甜蜜瞬间封锁住了味蕾,解开这几天的热与闷。外婆站在一旁,笑意在嘴角边隐藏。

这是学生在借鉴、模仿课文的基础上,创新自己作文语言的精彩片段。通过“晶莹的水珠还在上面跳动着”“纯洁的红就要溢出这凝脂的绿”等细微鲜活的描写,使文章增色不少,读起来不比名家之作逊色,语言也同样富有生命力。如此鲜活的语言,既是借鉴模仿,更是创新。

(四)读写结合,鲜活语言,要指导学生注意避免走入误区

误区一:习惯使用口语。比如,写到人物的激动,就会说“我十分激动”“我高兴得跳了起来”,语言明显带有口语化特点,淡而无味。

误区二:习惯使用一种句式。不用疑问句,不用感叹句,不用祈使句,只是钟情于陈述句——并且都是主谓宾齐全的陈述句,如此一来会使得文章语言单调乏味,表现力差。

误区三:习惯使用口号性语言。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分强调主题,很多学生喜欢运用“勇敢”“坚强”“善良”“美丽”等给人或事物贴标签的词语,“汗水”和“泪水”比比皆是,“热爱”与“伟大”洋溢全文。殊不知这样大而空的语言是最干巴无力的。

误区四:习惯简单使用成语。成语凝练简洁,但是很多时候,成语却无法表达出细节上的鲜活。例如描写春天的碧野给自己的感觉,用“那碧绿的田野让我心旷神怡”来形容显然不如“望着那碧色的田野,我的心仿佛阔大了不少,好像天底下的一切都坐落在了我的心底。等我闭了眼,仿佛自己又成了一株在阳光下迎着风儿摇曳的绿草,没有忧伤,没有顾虑。”

四、结语

鲜活的语言是机智,是才华,是素养,而我们的学子们在求学阶段所学过的篇篇经典佳作,正是最丰泽的一眼清泉。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指导学生善思考,多模仿,长积累,不断撷取,孜孜以求地构建自己的语言网络,在学习与生活中做一个有心的人,做一个会思考的人,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就能找到鲜活丰润语言的活水,从而让自己的作文语言流光溢彩、灼灼耀眼。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高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经典美文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4]孙明芝.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3).

[5]黄翠媛.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J].广西教育,2012(30).

[6]张水休.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

附注:本文系浙江省临安市2013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教师小课题”《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真情作文写作能力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S065。

(编辑:董 娇)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作文教学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