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2015-03-24王江涛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15期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中医

王江涛

(莱阳市羊郡卫生院 山东 莱阳 265200)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王江涛

(莱阳市羊郡卫生院山东莱阳2652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于临床观察的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内收治的,对这120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予以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20例患者中脾胃虚寒型患者有38例、肝胃不和型患者有32例、脾胃湿热型患者有22例、脾胃虚弱型患者有16例、瘀阻胃络型患者有12例,各占总数的31.7%、26.7%、18.3%、13.3%、10%;经治疗后,治疗显效的有78例、治疗有效的有35例、治疗无效的有7例,各占总数的65%、29.2%、5.8%,总治疗有效率为94.2%。结论: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其疗效比较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值得广大相关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中医;中医辩证;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疗效观察;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和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指的是由胃黏膜的萎缩性改变所引起的一系列慢性炎症。该病病程通常较长且不容易治愈,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危害较大。通常情况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会感到不同程度的上腹部饱胀、烧灼及钝疼等,并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还可能会引发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并发症,更有10%的癌变率。目前西医学上对于该病还没有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而近代中医学上对该病的治疗则最早记载于1976年。我院近年来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也做出了许多临床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研究成果。现将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内收治的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其中医辩证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用于临床观察的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内收治的,其中男性患者有65例、女性患者有55例,各占总数的54.2%和45.8%;年龄在25-68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43±4.8)岁;病程在0.8-17.2年之间不等,平均病程(6.4±2.6)年。120例患者皆经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黏膜萎缩症状,其中病症阶段为轻度萎缩的有34例、中度萎缩的有62例、重度萎缩的有24例,各占总数的28.3%、51.7%、20%;具有轻度肠化生症状的有52例、中度肠化生症状的有48例、重度肠化生症状的有20例,各占总数的43.3%、40%、16.7%;另有38例患者具有不典型增生症状,占总数的29.2%。

1.2 治疗方法

1.2.1 脾胃虚寒型

脾胃虚寒型主证胃痛隐隐、连绵不休、神疲纳呆、手足不温、四肢倦怠、舌淡苔白、大便溏薄,治疗应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常见药方如下:桂枝10g、生姜10g、甘草10g、黄芪15g、白芍15g、饴糖50g、大枣10个;若患者泛吐清水则加干姜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若患者泛酸则去饴糖,加黄连10g、茱萸10g。

1.2.2 肝胃不和型

肝胃不和型主证痛窜两胁、胸闷嗳气、口干舌燥、舌苔薄白、大便不畅,治疗应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为主,常见药方如下:生甘草4g、陈皮6g、炙内金8g、炒积壳lOg、佛手lOg、桔梗lOg、制香附lOg、石首蒲15g、杭白芍15g、丹参20g;若患者胃痛较甚则加延胡索10g;若患者反酸严重则加乌贼骨10g、瓦楞子10g。

1.2.3 脾胃湿热型

脾胃湿热型主证胃脘疼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小便色黄、大便秘结,治疗应以滋阴养胃、清热化湿为主,常见药方如下:玉竹10g、麦芽10g、甘草10g、当归10g、香附10g、杞子10g、淮山药12g、生地12g、沙参15克;若患者大便秘结则加大黄10g;若患者纳呆少食则加神曲10g、谷芽10g、麦芽10g。

1.2.4 脾胃虚弱型

脾胃虚弱型主证胃脘冷痛、时重时轻、肢软乏力、纳呆便溏、舌质淡,治疗应以补气健脾、行气化湿为主,常见药方如下:干姜6g、陈皮6g、延胡 10g、党参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芍15g、当归15g、黄芪30g。

1.2.5 瘀阻胃络型

瘀阻胃络型主证痛有定处、食后加剧、舌质紫暗、吐血黑便,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络和胃为主,常见药方如下:炙甘草10g、乳香10g、没药10g、良姜10g、川芎15g、当归15g、枳实15克、黄芪20克。

1.3 疗效标准

治疗显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食欲明显改善;胃镜示胃粘膜灰白区基本消失;病理检查示胃粘膜萎缩明显改善、肠上皮化生明显改善、非典型增生明显改善。

治疗有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食欲有所改善;胃镜示胃粘膜灰白区有所减少[1];病理检查示胃粘膜萎缩有所改善、肠上皮化生有所改善、非典型增生有所改善。

治疗无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食欲没有改善;胃镜示胃粘膜灰白区没有减少或增多;病理检查示胃粘膜萎缩没有改善或加重、肠上皮化生没有改善或加重、非典型增生没有改善或加重。

2.结果

120例患者中脾胃虚寒型患者有38例、肝胃不和型患者有32例、脾胃湿热型患者有22例、脾胃虚弱型患者有16例、瘀阻胃络型患者有12例,各占总数的31.7%、26.7%、18.3%、13.3%、10%;经治疗后,治疗显效的有78例、治疗有效的有35例、治疗无效的有7例,各占总数的65%、29.2%、5.8%,总治疗有效率为94.2%[2]。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现代医学中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多认为其与免疫因素、生物因素、药物因素、胆汁反流、口腔感染、鼻腔感染及急性胃炎等有关,因为以上疾病均可反复损害人体胃粘膜表面,从而引起胃分泌腺体萎缩,致使胃粘膜变薄、变色及血管显露,进而造成胃酸分泌功能和胃消化功能等出现异常,最终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该病病程较长,不易治愈,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学中隶属"胃脘痛"、"痞满"等范畴,《黄帝内经》《千金要方》等中医论著中均对该病有所记载。中医学中认为,胃乃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为五脏六腑之大源,日受水谷,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而当人体发生内伤饮食、外感邪气、情志不遂及疲劳过度时,皆有可能伤及胃腑,从而引发各类胃部炎症。胃乃后天之本,主容纳,如若脾胃虚寒,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生气血,致使肝肾不足;男子肝肾不足则水不涵木,女子肝肾不足则血不养肝,因此无论男女,均应重视养胃。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中医学上又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及瘀阻胃络型等辨证分型,而治疗则主要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活血化瘀、通络和胃等为主[3]。经现代药物理论研究证实,党参、白术、甘草、黄芪等药物具有提高人体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胃泌素分泌及胃酶活力水平等作用,黄连等药物具有灭杀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陈皮、半夏等药物则具有缓解胃痛的作用,以上药物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具有很大帮助[4]。

根据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120例患者中脾胃虚寒型患者有38例、肝胃不和型患者有32例、脾胃湿热型患者有22例、脾胃虚弱型患者有16例、瘀阻胃络型患者有12例,各占总数的31.7%、26.7%、18.3%、13.3%、10%;经治疗后,治疗显效的有78例、治疗有效的有35例、治疗无效的有7例,各占总数的65%、29.2%、5.8%,总治疗有效率为94.2%。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其疗效比较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值得广大相关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钟伟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新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1):81-83

[2]林果森.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4(下):29-30

[3]凌霄,邓碧珠.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2例的临床总结[J]广西医学,2009,31(5)652-653

[4]洪原淑,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天津中医药杂志,2006,23(2):172-174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5)15-0033-02

猜你喜欢

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中医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