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儿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2015-03-24蓝顺
蓝顺
(陆川县乌石镇中心卫生院 广西 玉林 537716)
几种常见儿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蓝顺
(陆川县乌石镇中心卫生院 广西 玉林 537716)
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有哮喘,小儿腹泻,麻疹,水痘,这些疾病可能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不同的病原体种类亦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
儿科;疾病;进展
儿科疾病发生的种类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别,临床表现也各异,现将常见的几种儿科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呼吸系统疾病
近年小儿哮喘的发病率全球范围均有增加趋势,美国报道其小儿哮喘的发病率达9.4%,我国小儿哮喘在1997~2007年总发病率为1.1%~11%,香港地区13~14岁儿童最高约为11%,北京地区也高达10.7%,是严重影响小儿健康的呼吸系统常见病[1]。
1.1 危险因素
最新研究发现妇女妊娠期暴露于吸烟的环境中,则胎儿在孕期有DNA甲基化的发生,而这和后期婴儿哮喘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1];过敏反应和空气污染是小儿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使哮喘发生机率增加4~20倍,通常是由IgE介导,很多研究表明小儿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与遗传,呼吸道感染,神经和精神因素,维生素D缺乏,低体重,肥胖,不良环境、药物、运动及异常免疫反应等有关。
1.2 机制
小儿哮喘发病机制极为复杂,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NKT)及呼吸道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共同参与导致疾病[2]。
1.3 治疗
治疗目标包括通过防治哮喘综合征来减少损伤和通过降低风险来减少发作;全球哮喘防治倡议有关儿童哮喘的诊治指南中指出,由于儿童处于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治疗与预防哮喘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与成人不同,年龄越小对包括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激素、茶碱在内的药物代谢越快;吸人糖皮质激素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控制药物,其能够减少哮喘急性发作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并能减少哮喘发生率,对中重度哮喘,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可以取得相当于应用加倍剂量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并且减少大剂量激素吸入引起的不良反应,还可以增加患儿用药的依从性以及减轻药物治疗费用的负担[1]。
2.消化系统疾病
小儿腹泻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5岁以下小儿每年有4万~8万人死于腹泻病,发病率较高[3]。
2.1 危险因素
小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有轮状病毒、肠道病毒等;也可由细菌引起,如致腹泻大肠杆菌、鼠伤寒杆菌、空肠弯曲菌等;真菌感染者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多见,大多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此外,肠道寄生虫,肠道外感染亦可引起腹泻;非感染因素,如喂养不当、气候变化等均可引起小儿腹泻[3]。
2.2 机制
2.2.1 感染性腹泻
当病毒感染时,各种病毒进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附着并繁殖,使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最终使肠黏膜脱落和陷窝上皮增生,降低小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出现腹泻症状[4]。当细菌感染时,病原体侵入肠道后,在肠上皮细胞表面附着并繁殖,并且释放不耐热肠毒素或耐热肠毒素,从而导致小肠内肠液增多,患儿水分和电解质失衡,产生腹泻。肠道外感染是指由于支气管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炎等症状导致患儿的消化功能紊乱,导致出现腹泻[5]。
2.2.2 非感染性腹泻
小儿身体抵抗力弱,在腹部受凉,喂养不当等不良因素影响下,均可能导致其肠道局部酸度失衡,细菌繁殖或上移,出现腹泻。
2.3 治疗
对感染性腹泻予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等进行病因治疗;对非感染性腹泻宜对症治疗,如并发症的预防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3.感染性疾病
3.1麻疹
3.1.1 危险因素
曾经一度认为传染源是急性期的麻疹患者,目前已证实,血清麻疹病毒抗体阳性个体再次接触麻疹病毒,可能出现无症状的二次免疫应答,且已从这些患者的体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这些亚临床带病毒者可能是麻疹病毒的另一个传染源[6]。
3.1.2 机制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有一个血清型,八个基因组;近年研究发现麻疹病毒有变异,其抗原非单一而稳定,经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分析编码蛋白N末端155号氨基酸的455个核苷酸片段时发现,不同的流行时间和地点的病毒株可分为4个亚群,而且麻疹疫苗不能预防其变异型麻疹病毒[6]。
3.1.3 治疗
1965 年以后,随着我国自制麻疹灭活疫苗的应用,麻疹发病率亦大幅下降;即便发生麻疹,临床表现也常不典型,多为轻型和亚临床型病例,目前尚无特异抗病毒药物,关键在于对症治疗和护理。
3.2 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属疱疹病毒科,病毒在感染细胞的核内繁殖,形成嗜酸性包涵体;水痘和带状疱疹是由同种病毒感染导致的两种不同的临床病症,这两种患者都是传染源,以水痘为主,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很强,也可通过与患者疱疹内的疱浆接触导致感染。无合并症的水痘无需特殊处理,对症治疗预防皮疹继发细菌感染即可;对重症患儿可给予抗病毒治疗。
总之,儿童时期是机体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此时期自身防护能力弱,一旦发生疾病不能得到及时的干预和康复治疗,可能会影响一生,掌握儿科的常见疾病及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王静,温海燕,魏桂花 .小儿哮喘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36(4):382-386.
[2] 蒙忠学.临床常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分析[J].大家健康,2011,5(8):54-56.
[3] 赵洪波 .小儿腹泻病临床新观点与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3):2620-2622.
[4] 马科蕾 .补锌辅助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32-34.
[5] 周晨 .小儿腹泻贴佐治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36-42.
[6] 李志瑶,邓建 .几种常见儿科感染性出疹性疾病的诊治进展[J].西部医学,2005,17(1):78-79.
R246.4
B
1009-6019(2015)07-02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