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对幼儿易感体质干预的临床研究*
2015-03-22刘彬陈喆
刘 彬 陈 喆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系(上海 200032)
捏脊对幼儿易感体质干预的临床研究*
刘 彬 陈 喆△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系(上海 200032)
目的:观察捏脊疗法对小儿易感体质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复感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捏脊疗法,随访1年观察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68例中临床显效42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 89.7%,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体质分布出现明显变化,均衡质显著增多。结论:捏脊对改善幼儿易感体质具有显著疗效。
体质是在个体生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决定人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疾病类型的倾向性。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未充,脏腑精气不足,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小儿“肺常不足”,外邪易先犯肺。临床资料显示,反复呼吸道感染(复感)是儿童的常见疾病,该病的防治一直受到儿科学界的高度关注[1]。我们运用捏脊疗法预防儿童复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取140例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就诊复感患儿,上感 ⟩6 次/年 ,下感⟩2次/年,排除3个月内接受免疫调节剂治疗及重大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中70例,随访脱落2例,共完成68例,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2.2年。对照组70例,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2.1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根据临床症状给以抗炎、抗病毒、祛痰止咳等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之上,加以捏脊疗法进行治疗。取穴:背部华佗夹脊穴、两侧膀胱经腧穴及督脉腧穴。操作如下:患儿取俯卧位背部充分暴露,医者双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成半拳,两食指抵于脊背之上,双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提起肌肉,食指向前,拇指后退做翻转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尾椎长强穴开始,沿督脉两侧自下而上推、捏、捻、提、放,直至大椎穴,如此循环,运用“一捏三提”法,共捏6遍,其后运用拇指指腹沿膀胱经及督脉直推50次,肺腧穴、风门穴揉按1min,以背部微微发红为宜。
每日捏脊1次,两周为一疗程,休息3d后继续第2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对家长进行捏脊治疗培训指导,由家长在疗程结束后每周日夜间八点对小儿进行捏脊治疗一次,干预半年。随访1年,观察呼吸道感染的患病情况,并根据望、闻、问、切手段获取小儿的日常体征,并结合家长问卷调查评定小儿体质改变情况。
体质评定标准 根据小儿形色、功能、心理的日常特征,出生时体重等情况评分、身高、体重、舌脉、易感倾向等方面,将小儿体质分为阴阳相对平衡——均衡质和阴阳相对不均衡——不均衡质两大类[2]。
均衡质:小儿各部生长发育如期增长,毛发润泽,双目灵活有光泽,声音洪亮、呼吸平顺饮食正常,二便调畅,舌正红,舌苔薄白或白润。病变次数少,患病以外感病症及风热型为主,一般病情多轻浅,无重大合并症,较容易恢复,同时伴有以下标准:出生体重⟩3kg,或出生时评分为10分者;目前身高、体重达到健康标准;无病或少病;姿态活泼、智力正常。
不均衡质多为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药物等因素影响,发育欠健康,同时具有易患病倾向。不均衡质分为肺脾阳多阴少型、肺脾阴多阳少型、脾肾阳多阴少型、脾肾阴多阳少型四种体质类型:
肺脾阳多阴少型与肺脾阴多阳少型体质,在同时满足出生体重⟩3kg;身高达到健康标准但体重未达标;汗多、大便或溏或稀,易于感冒(咳嗽、乳蛾等疾病)三项的基础上,前者伴有舌质红,苔少或花剥或少津,后者伴有舌质淡、苔白或白腻或厚腻;
脾肾阳多阴少型与脾肾阴多阳少型体质,在同时满足出生体重⟨3kg;身高体重均不达标;易患疾病且病程较长难愈三项指标的基础之上,前者加上舌质红、少苔或花剥苔,后者加上舌质淡,苔白腻或厚腻。
疗效标准 病情分级 0级:无发病;Ⅰ级:平均每月发病⟨1次;每次病程⟨5d;病种为上呼吸道感染;Ⅱ级:平均每月发病1~2次;每次病程5~10d;病种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Ⅲ级:平均每月发病⟩2次;每次病程⟩10d;病种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
疗效评定条件 捏脊后无发病或发病次数减少1级以上;捏脊后病程缩短1级以上;捏脊后病种减少1级以上。
显效:具备疗效平行条件中任何2项级以上;有效:具备疗效评定条件中任何1项;无效:上述3项无改变[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选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治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病情况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显著降低(P⟨0.0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
捏脊治疗三个疗程,并坚持每周捏脊半年后,入组患儿体质分布发生显著改变。均衡质由0例变为17例;不均衡质中,肺脾阳多阴少型有13例变为6例,肺脾阴多阳少型由9例变为10例,脾肾阳多阴少型又20例变为14例,脾肾阴多阳少型由26例变为21例。
讨 论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之生也,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体质强弱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体质是疾病发生及转归的内在因素,受先天禀赋及后天影响。先天禀赋不足是易感体质形成的基础。后天各因素如饮食调护、环境、药物、锻炼等方面,亦会影响人的体质并逐渐发生变化。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体质以稚弱为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气血津液的形态及功能尚未成熟完善,易感邪而发病,外邪入内必先伤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肺气失宣,发为咳嗽,发为咳嗽、恶寒发热等症。复感占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的20%~30%,学龄前儿童复感发病率为9%~13.3%,并以3~6岁为高发年龄段,肺系疾病严重威胁小儿的身体健康。
现代体质学研究表明,根据日常特征,出生评分、身高、体重、舌脉、抗病能力、情感表现等方面,根据阴阳平衡将小儿体质分为两大类阴阳相对平衡和阴阳相对不均衡,易感儿多为不均衡体,并以脾肾阳多阴少型及脾肾阴多阳少型为主[4]。亦有学者将小儿体质划分为阴阳气血平衡和谐型、胃热型、脾胃阴虚型、脾胃气虚型或平和型、滞热型、脾胃阴虚型、脾胃气虚型、脾胃气阴两虚型[5]。发挥中医药特色充实儿童保育理论,不仅能够减少疾病,而且能够指导小儿体质调整,使不均衡体质向均衡体质转型,提高小儿健康水平,提高人口健康质量[6]。
小儿捏脊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推、拿、提、捏等手法作用于体表背部皮肤,具有调阴阳、和脏腑、培元气、健脾肺、通经络、行气血等作用,达到协调脏腑气血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小儿推拿中最常用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捏脊疗法历史悠久,最早记载见于《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捏脊部位主要是脊背正中的督脉及旁开的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统领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与任脉、冲脉相接,气血运行,协调阴阳;各脏腑背腧穴分布于膀胱经,通过局部腧穴的良性刺激,不仅能够治疗局部病症,而且治疗本经巡行所到远端的疾病,正所谓“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同时可协调脏腑之间的功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夹脊穴可治疗相应脏腑疾病,并调节督脉、膀胱经的气血运行,调节脏腑。皮部为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经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外邪可从皮部通过经络影响脏腑,同样脏腑病变也能够通过经络反应皮部,为“内病外治”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捏脊疗法有效的调整小儿体质,有助于其由不均衡向均衡型发展。
随着世界各国对自然疗法的重视,小儿捏脊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易接受且疗效明显的自然疗法。同时捏脊疗法对脾虚体质儿童进行保健,可以促进脾虚体质儿童生长发育,改善儿童体质,减少疾病发生。小儿捏脊不仅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简、便、廉、验的保健方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临床应用。
[1] 孙亚锋,邢燕如,何增洪. 儿童哮喘缓解期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浙江中医杂志,2013,48(02):148-150.
[2] 李 旗,田福玲. 推拿对小儿哮喘体质类型变化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14,29(08):1206-1208.
[3] 刘美之,倪 诚. 中医气郁体质与方药干预研究述评[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4(03):149-151.
[4] 王亦宸. 武昌区0-6岁儿童中医体质调查与干预模式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
[5] 彭 云.小儿中医体质类型与疾病[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9( 2):48-49.
[6] 田 慧,刘振寰,马美美.中医保健干预对脾虚体质儿童生长发育的效果评价[J].中医儿科杂志,2013,9(3):46-50.
(收稿2015-01-25;修回2015-02-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0209018)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资助项目(05JC14044)
△通讯作者
儿童 捏脊疗法 体质
R27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