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概述

2015-03-22彭本奇崔东日

关键词:列宁马克思主义时代

彭本奇 崔东日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的基本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历史起点是19世纪初中期《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发表的时代,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和形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时代的论述,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探索的经验教训及思想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逻辑起点建立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基础上。所谓逻辑起点,是指理论胚芽时期即包含并贯穿整个时代观中的最基本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既是理论的出发点又是理论的落脚点。分析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逻辑起点,必须从历史起点入手,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其逻辑起点也必然蕴含在历史起点之中。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条件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从16世纪的欧洲开始发展,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已居于世界的统治地位。故将其所处时代在《资本论》中称为“资本主义时代”[1],在《共产党宣言》中称为“资产阶级时代”。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制度性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得出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产阶级时代将被无产阶级时代代替的科学结论,这也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的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划分时代以生产方式为依据,由此得出人类社会将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不同社会历史时代(或言“五形态说”)。马、恩特别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必须随时随地以当时的时代条件为转移。以《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等著作的相继发表为标志,马恩的时代观逐步形成和发展,其时代观是那个时代和实践的产物,是对所处时代的反映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发端。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逻辑结构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逻辑结构可概括为一贯的哲学基础、时代主体和时代发展规律三个层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哲学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立论的基石,是确立时代观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人民群众(无产阶级)是推动时代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时代发展的主体,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生产关系变革是时代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最终发展到共产主义时代是时代发展的根本目标。无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观,还是列宁之后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继承和发展都验证了这样的逻辑结构。

列宁时代观产生和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和俄国的革命建设实践。列宁时代观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发展及其逻辑结构的形成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列宁对时代概念科学完整的论述,包括时代的基本含义、科学认识时代的重要性、关于时代的科学判断。列宁所言的时代是指历史上的“大时代”[2],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和世界性,既包括大的历史阶段,也包括这个阶段的实质性内容。列宁对研究时代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他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中体会到,只有正确判断时代及其基本特征,才能够正确制定策略。二是列宁认识和分析时代的科学方法。列宁研究时代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历史唯物论,可以概括三个观点:其一,生产力的观点。由于列宁所处时代充满激烈的阶级斗争,因此,列宁谈论时代更多把着眼点放在阶级斗争上,但丝毫没有忽视生产力发展对时代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始终把生产力作为考查时代的基石,多次引用“马克思的手推磨只能产生封建关系”的思想,论证生产力的发展对时代的决定作用[2]。其二,阶级中心论的观点。列宁用阶级观点分析时代,是其分析时代和认识时代的重要手段。他从生产关系角度指出,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2]。其三,路标论的观点。列宁抓住时代发展的节点,并以此作为划分时代的路标。他指出,蒸汽时代是资产阶级时代,电气时代是社会主义时代[3]。列宁对其所处时代有多种提法和概括,归纳起来即“帝国主义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3]。列宁时代观不仅指导俄国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而且指导和影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斯大林基本上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时代观,认为所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战争必然引起革命,即“战争与革命”[4]的时代。但斯大林对时代的判断没有根据二战后变化的时代条件,特别是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出现的新情况,仍然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于斯大林时代观,20世纪70年代以前社会主义国家基本认同,但70年代以后持批判观点较多,尤其是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全盘否定斯大林“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认识和发展

毛泽东的时代观基本上沿袭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我党始终认为时代没有变,仍然处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这是对“大时代”的基本判断,但事实上时代发展到这个阶段,时代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伴随时代条件的深刻变化,时代主题也已发生改变。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根据时代条件的重大变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基础上,提出“和平与发展”[5]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此判断的基础上,对我国内外发展战略做出重大调整。江泽民和胡锦涛在继承邓小平时代观的基础上,科学判断时代条件的新变化,创造性提出一整套体现时代潮流、推动时代发展、引领时代前进的关于时代问题的基本看法,主要包括深刻变革论、和谐世界论、共同发展论、共同责任和积极参与论五方面内容[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提出中国梦、亚洲安全观、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型国际关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思路等[7],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新篇章。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现存问题

(一)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缺乏系统性

以往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主要集中在时代性质、时代问题、时代发展阶段、时代主题或基本特征、两制关系等方面[8]。通过这些基本研究,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的基本框架。一是对新中国以来我国对时代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反思,形成一批高水平理论成果。代表性成果如,李淑珍主编的《当今时代与时代主题》[9],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形成和发展(但更多是从历史角度分析时代问题);陶文昭的《我党关于时代主题的论断是如何发展的》[10],系统回顾时代主题如何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尤其是从十三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表述过程。二是在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提出许多新观点、新论断。尽管这些研究涉及时代的对象、主题、内容和方法论,为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和铺垫,但仍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没有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系统性、专门化研究。以前我国多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研究,前苏联对时代问题的研究更具局限性,西方人对时代的研究局限于技术层面,共同特点都是单一化,缺乏学理性、体系性、实证性。

(二)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只是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时代的一些结论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其对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时代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时代认识的基本观点和学说,是促进其发展的理论导向,也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加强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总结、归纳、提炼、深化时代观研究成果并将其体系化,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次,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科学时代观的形成是学术研究走向繁荣与成熟的基本标志,是时代学理论研究的任务和要求。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梳理、升华时代观研究成果,形成科学的时代观,为科学认识时代和把握世界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再次,有助于科学指导实践。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时代是在变与不变中发展运动的,有其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对于认识复杂的时代现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深化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的建议

(一)拓宽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范围

①马克思主义时代发生学,包括时代含义、时代学产生与发展、理论渊源、研究对象、学科特点、研究方法、意义作用等。这是认识时代的起点或者认识时代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研究起点。②马克思主义时代主题。时代主题是一个历史时期内世界历史主流的发展方向,是时代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包括时代主题的形成、判断的依据等[11]。正确判断时代主题,就找到了时代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但时代主题和时代主要矛盾既有区别也有联系。③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质。时代性质主要回答人类历史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包括时代性质的形成和判断依据等,比如马克思的“五形态说”。人类会进入什么样的时代,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时代的演进是人推动的,正确判断人类处于什么时代具有重大意义[12]。④马克思主义时代问题。时代问题是指隐含在历史表象后规定其变化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所反映的实际是时代的本质,包括时代问题的形成、分类等[13]。同一个时代,有许多时代问题,比如环境问题、贫困问题、资源问题等。⑤马克思主义时代基本特征。时代基本特征是对时代本质的反映,是时代的外在表现,包括时代基本特征的概括和描述,时代特征与时代性质、时代主题、时代问题的关系等。人们之所以能够总结出时代性质、时代问题,主要根据时代特征。列宁认为,时代特征是时代各种现象的总和,要从事物的现象中把握时代特征[14]。⑥马克思主义时代划分。包括划分时代的方法和依据以及依据选择的科学性。人们对同一个时代会有不同的结论,除观点立场不同外,主要是采用不同划分标准和依据。⑦马克思主义时代发展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时代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实践是时代发展的主要动力(实践客体与主体作用),科学技术是时代发展的推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时代发展的基本动力。时代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也是时代主体推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必须回答时代发展的动力问题。⑧马克思主义时代规律。第一,时代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调整与改变。第二,时代变化的主导权由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掌握。第三,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不同国家、阶级也面临不同任务。第四,时代的交替并非简单以一个时代完全替代另一个时代,在两个时代的交替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个过渡时期。第五,虽然进步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但是时代的更替并非直线进行,会出现各种曲折,包括暂时性停滞与倒退。⑨马克思主义时代条件(时代因素或因子)。包括时代的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历史的具体的)。时代条件是变化的,时代条件变化到一定程度会引起时代质的变化。

(二)理清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思路

①明确研究对象,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两大基本问题,阐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科学内涵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主要内容和彼此联系。②明确研究主题,即系统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观。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已构成体系,始终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研究,要充分论证其理论性、结构性、逻辑性、功能性。③明确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不是彼此孤立的,要揭示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各种观点、论断之间的必然联系和逻辑关系,阐述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九个方面”的内在联系。④明确一个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的哲学基础,贯穿研究始终,分析时代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科技发明发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时代性质、时代问题等。⑤大胆创新,不能停留在已有研究上,要把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时代研究,阐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要在学习概括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完善,大胆吸收创新。

(三)明确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重点

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分析概括,尤其是要论证每个观点提法是否正确,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组成部分,这种概括是否完整全面,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本义,是否经得起实践考验,能否成为指导研究时代的理论武器。②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立论基础是什么、体系是什么,初步总结概括出的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九个方面”是否科学准确,需要进一步探讨论证。③验证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不仅有其理论体系还应具备验证体系,时代研究必须建立在实证基础上,时代问题的确定、时代性质的确立、时代主题的判断、时代划分的依据等必须有充分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张晓彤.试论胡锦涛时代观[J].瞭望,2009(6).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8]王昌英.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3).

[9]李淑珍.当今时代与时代主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陶文昭.我党关于时代主题的论断是如何发展的[N].北京日报,2012-12-17(17).

[11]孙秀芳.在破解时代主题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12]钟坚.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与现时代的主要特征[J].社会主义研究,2009(5).

[13]韩美群.中国的时代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汉江论坛,2013(9).

[14]彭本奇.略论列宁的时代观及其指导意义[J].理论探讨,1996(9).

猜你喜欢

列宁马克思主义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