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思想基础——河南郑州市水情教育工作综述
2015-03-22史传春
史传春
随着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原经济崛起和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郑州市委、市政府从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高度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先后成功创建了全国节水型社会示范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在当前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中,郑州市自觉地把加强水情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做到既重视采取工程措施抓“生态修复”,又注意开展水情教育抓“人心修复”。在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同时,不断增强全民爱水、亲水、护水、节水的意识,帮助和引导人民群众改掉各种对保护水生态和水资源有害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深化认识正确看待水情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郑州市的水情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教育范围和内容不断拓展,教育形式也更加丰富,教育手段不断创新,在全市科学治水、兴利除害、生态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和一些先进城市相比,郑州市的水情教育现状还相对滞后,与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
水情教育的滞后,使广大人民群众对郑州市基本水情了解不够,对水生态恶化的现状及其后果缺乏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有相当数量的市民对人多水少、水资源严重匮乏的水情认识不足,没有养成节约、保护水资源的良好习惯;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搞水利建设、保护水生态、管理水资源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参与程度也比较低。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抓好水情教育工作,补齐这块短板,真正把这项水利基础性工作打牢、夯实,为推进郑州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和根本保障。
强化宣传营造全民节水的浓厚氛围
节水是美德,是责任,节水工作是历史赋予我们水利人的使命。如今,大多数人开始意识到我国的水资源非常有限,但增强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不是一天、一月、一年甚至几年能够做到的,需要每代人、每个人不懈的努力。近年来,郑州市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每年以“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世界环境日”等活动为契机,将集中宣传和经常性宣传结合起来,明确宣传主题,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提升宣传效果。在全市各小学培训节水辅导员,建立了校园节水辅导机制,开展校园“水育”课程,使中小学生了解郑州市用水分域状态,教育引导学生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节约用水的行列,带动了家庭节水、单位节水、社会节水。2015年“中国水周”期间,郑州市水务局借助QQ群、微信、微博等网络载体,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随手拍一拍’晒节水高招活动”,在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开展了 “节约水资源 保障水安全”演讲比赛,联合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进行了“水育”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节水宣传、教育,加强舆论监督,普及节水知识,公众的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较好的节水氛围和节水风气。
突出法治加大水法规宣传教育力度
水法规宣传教育是水法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加强水行政执法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基础性的战略工程。为此,郑州市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载体,把法制宣传教育与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结合起来,坚持面向领导、面向公众、面向生产建设单位,宣传工作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悬挂“节约水资源 保障水安全”,“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加强河湖保护与管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宣传横幅,播放《人水法》、《水之歌》等宣传音乐,向群众发放《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水利政策法律法规宣传资料,解答群众提出的与水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到郑州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亲身体验和实践,宣传车深入乡(镇)、厂矿、工地宣传水行政法律法规等,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水法制观念和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意识。
紧贴实际突出抓好水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文化是水生态文明的灵魂,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亲和剂,文化应成为郑州生态水系建设的特色与亮点。在2013年编制郑州都市区生态水系提升规划时,郑州市水务局围绕水文化科普基地建设,高起点编制了水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科普馆和水文化博物馆和水文化公园等科普基地规划,深度挖掘郑州、河南水文化,把科学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力争将科普基地建设成为民众了解郑州水文历史、水文科技、公益性服务的窗口,培养人们爱水、敬水的情感和科学利用水、保护水的意识与习惯,自觉抵制污染和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同时,规划中还结合本土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构建亲水平台,保护沿河历史文物及人文景观,将郑州的文化传承、人文积淀通过沿河景观展现在游人面前,并融入郑州市黄河、湿地、古运河等文化因素,把书法、绘画、雕塑等形式进行系统文化包装,努力打造城市新的艺术精品、文化载体和旅游景观,实现生态与效益的同向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