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豆成分的保健功效
2015-03-22杨亚平
文/杨亚平
纳豆成分的保健功效
文/杨亚平
纳豆是大豆发酵食品中的一种,非常容易消化。它含有多种有益于健康的矿物质、维生素、食物纤维、氨基酸,有抗氧化性很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有降血糖、降胆固醇、抗肿瘤等性能的皂苷和异黄酮,和可预防骨质疏松的维生素K2,可溶解血栓的纳豆激酶(另叙)等。在此,仅介绍一下国外研究纳豆主要成分的保健功效。
1 卵磷脂
人体内约有60亿个细胞,每个细胞里都含有必不可少的卵磷脂。人的脑、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都是由这些含有卵磷脂的细胞组成的。
纳豆中的卵磷脂,来源于发酵之前的原料大豆。大豆含有10%的卵磷脂。纳豆中的卵磷脂和花生中的卵磷脂一样,是植物性的,属于不饱和脂肪酸,而鸡蛋和动物肝脏中的卵磷脂都是非植物性的,属于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很容易和胆固醇粘在一起,不利于心脑血管健康。而不饱和脂肪酸不仅不会和胆固醇粘在一起,还会使油分子细化、分解,与水融合而产生乳化反应,将附着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废旧物清除干净。
纳豆中的卵磷脂,能够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管压力。除此之外,纳豆还含有人体所没有的、只能从食物中摄取的亚麻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它们和卵磷脂一起,能够增加溶解和清除血管壁上的LDL-C等物质的力度。
2 维生素E
亚麻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没有饱和脂肪酸稳定,容易被氧化而生成过氧化脂质,助长癌细胞生成,需低温保存。
佐二木顺子在《千葉衛研报告》(“多価不飽和脂肪酸の酸化と食品衛生学的見地からみた魚介類の問題点”.第17号,1-13,1993年)中指出:包括亚麻酸和亚油酸在内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在与光线、温度、金属、放射线等有关的条件下容易被氧化,要想不被氧化,需要用维生素E来保护。
鱼体内虽然含有不少不饱和脂肪酸,但是如果鱼死了,亚油酸等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就会从中游离出来,存在于鱼脂肪中的维生素E就不会对其起到抗氧化作用,结果只能使鱼的腐败加重。鱼体内里的抗氧化物质,只是对活鱼起作用。所以,做鱼的料理时,一定要增加一些可以抗氧化的食品和佐料。日本人之所以长寿,正是跟他们常吃有抗氧化能力的纳豆和新鲜鱼或刚杀的生鱼片有关。
因为,存在纳豆之中的维生素E本身就具有抗氧化性,又能对其中的亚麻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加以保护,使它们发挥出正能量,与卵磷脂相得益彰,所以可以说维生素E对纳豆的保健功效起着重要作用。
3多胺
自治医科大学附属琦玉医疗中心循环器官疾病临床医学研究所,准教授早田邦康,2008年3月在日本纳豆联合会报告上指出:据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统计,全世界1/3人的死因与血管的动脉硬化有关。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随着年纪加大,动脉血管容易变脆;另一个是,与人体吸收过多的脂肪或粘在血管内壁上的胆固醇有关。容易粘在血管内壁上的、被氧化了的胆固醇是LDL-C,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是能够返回肝脏得到再利用、不会粘在血管内壁上的胆固醇。LDL-C会使血管内壁增厚,形成动脉硬化。多余的脂肪和LDL-C会使动脉血管内壁逐渐形成炎症,并会遭到免疫细胞、如单球或淋巴球的群起而攻之。攻击的结果是,从免疫细胞中分泌出LFA-1因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分子),与从血管内壁细胞中分泌出的ICA因子(抗胰岛素细胞抗体)密切结合,产生种种分泌物,从而形成血管中的垃圾,加重和扩大了动脉血管内壁的炎症。在免疫细胞的不断攻击下,垃圾会不断增加,血流会越来越不畅通,最终会导致动脉血管硬化或堵塞,造成心肌梗塞或脑梗塞。
实验证明:血液中多胺含量高的人,免疫细胞中分泌的LFA-1因子会少。LFA-1因子少,血管内壁的炎症不易扩大和加剧,因而血管内壁细胞会尽快得以修复,不易形成动脉硬化。另外,有关遗传因子DNA的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细胞中分泌的LFA-1因子会增加,也就是说人体的免疫力会下降。于是,早田得出结论:动脉硬化的大敌,除了LDL-C之外,就是免疫细胞中分泌出的LFA-1因子。要想减少LFA-1因子,一定要增加体内的多胺含量。
早田用老鼠做实验,把8周大的老鼠(相当于70岁老人)分成:全部喂多胺饲料、只加少量多胺饲料和根本不加多胺饲料的三组。结果是,完全吃多胺饲料的老鼠的毛又亮又齐,证明它们比原来年轻多了,相当于延长了寿命;吃缺乏多胺的饲料或吃不含多胺饲料的老鼠的毛又乱又糙,明显有衰老相。由此可知,多胺,是一种有效的抗衰老物质,能增强免疫力,使血管柔软年轻,增加血流量。同时,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使人保持一个较好的体质,不至于发胖,当然不要忘记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
但是,年纪大了,免疫细胞中分泌的LFA-1因子自然会增加,抑制LFA-1因子产生的多胺自然会减少。对老年人来讲,有意识地从食品中摄取和增加体内多胺的含量很重要。普通食品中,大豆食品多胺含量高,尤其是纳豆最高。早田列出了20种多胺含量高的食品,以多胺含量最高的纳豆为1的话,大豆的多胺含量是纳豆的3/4,鸡肉是1/2,蘑菇和日本的金时豆是1/3,面包接近1/3,猪肉和牛肉是1/4,菠菜不到1/4,其余的就更低了,不再一一列举。更重要的是,早田强调指出:到目前为止发现,纳豆是食品中唯一可以在血液中增加多胺浓度的食品,每天吃一盒纳豆,8周后血液中的多胺含量就会增加。可以看出:常吃纳豆,可以预防衰老和动脉硬化。
4 纳豆可调节、平衡溶解脂肪的蛋白质
血液中有一种可以溶解脂肪的蛋白质叫“AIM”,是Apoptosis Inhibitor of Macrophage的缩写,中文可称为“巨噬细胞的凋亡抑制因子”。巨噬细胞是对人体很重要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的凋亡抑制因子(即AIM)对减少脂肪、抑制体重的增加有效。根据多年研究AIM的东京大学医学系研究科的宫崎彻教授讲,AIM在血液中的浓度高了不好,低了也不好,一定要适中。
AIM太高,会过度分解脂肪,产生出过多的脂肪酸,使血管出现炎症,若再有生活习惯不良的话,很容易使人患上糖尿病或脑血栓等;AIM太低,会使人发胖,胖了以后,容易得脂肪肝或肝癌。如果AIM在血液中的含量比较适中的话,人会不胖不瘦,也会减少患病的几率。
在2014年5月日本纳豆联合会主办的健康研讨会上,宫崎说,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常吃纳豆的人,血液中的AIM浓度不仅会趋于正常,而且,纳豆可以使高浓度和低浓度的AIM都被调节成适当的含量,从而减少了患病的几率,有助于保持健康体型。
5 吡啶二羧酸
日本纳豆协会介绍说:纳豆中的吡啶二羧酸,是由纳豆菌生成的、维护纳豆菌胞子活性、具有极强抗菌杀菌作用的物质。在装有肉眼可见的杂菌表面皿中,放入含有一定吡啶二羧酸浓度的纳豆,可以看见杂菌消失。这就是可制成杀虫剂原料的吡啶二羧酸,具有抑制病毒和使癌细胞死亡的功效。1996年日本全国掀起吃纳豆的热潮,成功地抵制了致人死亡的0-157病毒性大肠杆菌的流行,正是纳豆中的吡啶二羧酸显示了它的威力。
纳豆本身的物理黏性,加之吡啶二羧酸的杀菌作用,对于保护肠胃大有好处。不仅如此,正因为有吡啶二羧酸的存在,常吃纳豆的人才不易患流感和病毒性传染。
6 注意事项
纳豆有保健功效,但它只是食品,不能当药来吃。有病应该先治病,只有在消除了疾患障碍之后,才能更好地吸收纳豆的营养。
要想健康,还应该注意生活规律、锻炼身体、平衡膳食,适当增加纳豆料理。对湿纳豆,闻不惯其气味,或不愿意看其粘液者,可以服用纳豆胶囊。冻干纳豆胶囊,即有纳豆菌的活性,又能比湿纳豆保存的时间长,而且保健成分的含量也高。
另外,华法林与纳豆中的维生素K2有抵触,所以必须服用华法林药物者,最好不要吃纳豆或纳豆胶囊。
很多人都问,纳豆中含嘌呤,是不是患痛风患者不能吃纳豆呢?答案是:恰恰相反,应该适当地增加一些纳豆饮食。
近十几年来,日本凡是医师和营养师合著的有关痛风患者的饮食书中,大都特别指出:因为吃纳豆,对预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防止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等痛风的并发症有益无害,所以建议痛风病人要吃一些具有多种保健功效的纳豆。不仅如此,书中还都列出纳豆拌菜及其做法。
另外,医生们会强调:认为食物中的嘌呤会变为身体中的嘌呤,以致使痛风加重是不对的。人体没那么简单。除了“痛风-Wikipedia”说的“酒类可促使尿酸在肝脏中生成,尿酸浓度高了患痛风的几率就高”之外,减少体重、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是治愈痛风的关键。而增加纳豆饮食,特别是对预防和减缓痛风的合并症有好处。日本痛风患者,平时注意吃纳豆的人越来越多。
TS218
E
1674-3547(2015)06-0026-03
2015-09-19
杨亚平,硕士,原日本中部地区中国学友会理事,日中友好促进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