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探析

2015-02-12沈宗艳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军阀帝国主义张学良

沈宗艳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辽宁 沈阳 110044)

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探析

沈宗艳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辽宁 沈阳 110044)

张学良出生的年代,国家正处于危难时期: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军阀处于混战状态,人民苦不堪言。作为奉系军阀的将领,张学良参加了各个军阀之间的各种战争。同时,在与外国列强的接触中,张学良也深深地认识到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最主要原因是国家的分裂,他的国家统一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内涵。其中,“息内争,御外侮”是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内争”是引起“外侮”的主要原因,只有平息“内争”,才能抵御“外侮”,只有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合作,才能形成抵御外敌的统一战线。[1]。他的一生以追求国家统一为目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分析

张学良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虽是奉系军阀重要的将领,但与其他将领有明显的不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关于张学良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与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报道就有652篇,比奉系军阀的任何一位将领都要多。其中,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人们的眼中,张学良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一些学者认为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国家的统一是抵制帝国主义侵略的首要条件;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国家主义;三是具有勇于为祖国放弃个人和集团利益的精神。[2]有的学者在赞同这一观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其思想的局限性。借助历史材料和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对于增强祖国统一观念,宣传动员祖国统一力量,积极推进祖国统一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原因

张学良生活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帝国主义不断制造事端企图占领中国的土地,实现其对中国尤其是东三省的殖民统治,而此时国内大小军阀为了个人和集团利益,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的苦难。张学良是张作霖的长子,是奉系军阀的重要将领,张学良与日本帝国主义与俄国沙皇主义列强经常往来,也与军阀进行了各种战争,这一过程中渐渐体会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他的国家统一思想。

(一)形成国家统一思想的社会条件

一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维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逐步瓦解,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个军阀都在努力的寻找合适的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后台以达到扩充自己实力的目的。此时帝国主义正在为实现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压迫而在积极的寻找其在中国的代理人,这就造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和中国军阀共同控制中国政权的目的。帝国主义在对中国瓜分的问题上存在很多的矛盾,造成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展的不平衡。[3]张学良在国家面对内忧外患时,意识到了改变中国贫穷和落后,争取民族独立和追求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主张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二是军阀混战,民族分裂。张学良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掌握军权的北洋将领们把国家分割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拥有军事实力的势力范围,这些军阀表面上听从北京中央政府的指挥,暗地里各自为政,建立了为自己所统治的王国。各路军阀为了扩充自己的地盘以及获得更多的利益常常会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给百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对此,部分军阀会在自己的管辖范围里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维护和管理,但是大多数的军阀为了壮大自己的军队鱼肉百姓,对百姓巧取豪夺,暴力洗劫以及苛捐杂税使人民苦不堪言。[4]

内战频发,政权也在不断更迭,使中国社会变得更加不稳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作为奉系军阀的青年将领,他参与了多次战争后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这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内战有害无益,逐渐厌恶内战而促使他积极投身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实践中。

(二)形成国家统一思想的文化条件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或分裂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成为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标准。[5]中西文化的熏陶和重要人物的感染使张学良形成了国家统一思想。

张学良的少年时期,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年代,他接受了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青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灌输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民为本,民族尊严不可侵犯的思想,使他具有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6]同时和许多留学回来的人士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接受了国外的许多新思想。特殊的身份和交往群体使他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共同感染,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很多人都对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老师郭松龄以及孙中山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影响是他的思想形成最重要的因素。

(三)形成国家统一思想的直接原因

沙皇俄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存在着在东北利益的纷争,清政府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列强争夺东北的气焰,日俄战争后,日本取得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控制权,想要以东北为根据地,继而侵略整个中国,在占领东北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演练,加强筹备侵略中国其他地区,在1932年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对此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增加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第二年2月,日本占领了锦州,完成对中国东三省的侵略。1932年又建立了伪满洲国,开始了对中国东三省长期而残酷的殖民统治。

日本在中国的肆意妄为以及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接触,张学良见识到了日本的贪婪和野心,在掌握东北地区的政权期间他实施了一些措施,强烈抵制日本帝国主义来干涉中国内政,也想要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中日方面的问题,但最终没有成功。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取得的在华利益难以返还,做到和平解决很难,另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发展非常迅速,在其眼里中国是个软弱的国家。中国的出路不是对日本妥协,而是要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他的很多著作中提到了抗日救国的主张,分析了中国抗日的必要性和胜利的可能性。

总之,日本在中国的胡作非为激发了张学良抗日的民族自尊心,坚定了抗日的决心。

二、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特点

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这个思想体系中既包括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也饱含了他的一腔热血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地方主义与统一意识并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为国家统一与国家富强做贡献;以牺牲自我的利益来维护国家的利益。[7]

(一)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且正是因为这些文化传统,人们之间才会产生共同的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张学良从青年时代起,长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他的国家统一思想中存在着很强的民族认同感。虽然在当时他正处于内忧外患、民族面临危机的时代,但是仍然对国家统一满怀希望。因此,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高度的爱国情怀的结合是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二)地方政权主义与国家统一观念的冲突

作为东北地区的领导人,张学良面临着地方集团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张学良崇尚地方主义,但是时间并不是很长。总的来说,当国家利益面临危机时,张学良毅然放弃了自己的集团利益,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张学良在继承父亲所掌握的对东北的军政大权时,把东北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张学良顶着日本对其施加的外交压力依然决定宣布了东北易帜,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合作来维护国家的统一。

张学良所处的地位使他所做的一些举措对中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当他以个人利益为首时,做出了许多对中国发展非常不利的举措:如对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但是当他以国家的利益为首时,他又做出了许多令人称赞的壮举,如东北易帜、西安事变等。不过,总体来看,以国家统一思想为主线,同时掺杂着地方主义色彩是张学良的思想根源。

(三)国家统一与民族富强相结合

在主张国家统一和反对外来侵略时,张学良还积极致力于国家建设,他认为统一、和平、建设、抗日爱国和武装力量互为因果、不可分割。[2]张学良在执掌东北地方政权时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斗争,与此同时,他也积极的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建设。他不但推行对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而且投身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来,在很多的经济领域中担任职务,他还主动帮助国内爱国人士,鼓励投资现代化建设。

(四)大公无私、牺牲自我的精神

张学良在担任一定职务时,就开始与社会进行广泛接触,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并且参加了奉系军事集团高级阶层的决策。作为奉系军阀的青年将领参与了与其他军阀的各种战争,在主掌东北政权时,进行东北易帜、双十二事变等历史事件,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以牺牲“小我”来实现“大我”。[3]1930年在南开大学的讲话中鼓励学生主动投身于国家建设中,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只有人人都以国家利益为前提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欧洲回国后张学良把个人的出路与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解决了国家问题,个人才会有发展的出路,国家问题得不到解决,个人的利益更不能得以实现。他强调大公无私的忘我奉献精神,主张为国家做贡献。

三、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基本评价

(一)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积极影响

张学良在青年时期就提出了国家统一思想,并且一生都积极投身于对国家统一思想的实践中,在历史的舞台中多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帝国主义的侵略,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殖民统治激发了民族的危机感,使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激发了人民抵御外部侵略的斗志,而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军在抗日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民族面临危机时,张学良积极地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学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而且是一位勇于牺牲自我为国家做贡献的民族英雄,他的维护国家和平与统一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他前半生过着戎马生涯的生活,反对军阀混战却不得不与父亲参与到军阀混战中;反对内战却不得不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去实施剿灭共产党计划。但是,恰恰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息内争,御外侮”的爱国统一思想,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内战以及西安事变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与实践。张学良为抗战事业、国家统一与国家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周恩来称为“千古功臣”。[8]在晚年时期仍然渴望国家统一,仍然追求国家的富强,达到了国家统一思想的最高境界。

(二)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局限性

当然,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这些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生活环境有个很大的关联,与帝国主义的列强在中国的肆意妄为以及严重的民族危机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首先,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中具有封建思想中的“忠君”与“愚孝”思想。青年时期听从父亲的指挥投入到军阀混战中,虽然内心里反对内战,仍然坚持子承父命,投身于军阀行列之中,这些都表明张学良不能摆脱封建忠孝思想的束缚。他的这一思想还体现在无条件地听从蒋介石的指挥,始终服从于蒋介石。

可见,张学良既有爱国统一思想,又不能摆脱封建传统“忠君”与“愚孝”思想的束缚。

其次,受阶级地位以及认识水平的影响,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如参加内战与平息战争、抗日与剿共等,在国家利益与东北利益出现冲突时站在东北的利益来考虑问题。

但总体看来,张学良突破了这些局限,成为了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张学良作为我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所提出的国家统一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国家统一思想对于当代祖国统一事业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1]刘倩.张学良政治思想研究[D].鲁东大学,2013.

[2]蒋文祥.张学良国家统一观论析[J]. 东北史地,2012(2):75-77.

[3]宋凌南.“息内争”以“御外侮”——浅论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J]. 中国轻工教育,2012(1):26-28.

[4]王平.百的心史—张学良思想嬗变的整体思考(1901-2001)[D].福建师范大学,2012.

[5]李晓敏.蒋介石的“不抵抗”与张学良的“不抵抗”[D].吉林大学,2011.

[6]王琦,穆佳桐.张学良抗日思想历程探析[J].兰台世界,2011(S3):8-9.

[7]解红丽.张学良东北易帜原因新探——基于张学良口述史料的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87.

[8]侯雁飞.“一生凭道义,无处不新春”——张学良用“生命”和自由诠释的道义人生[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4-169.

责任编辑:蒲 跃

沈宗艳(1975—),女,蒙古族, 硕士,辽宁省朝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学。

K827

A

1671-2811(2015)01-0158-03

猜你喜欢

军阀帝国主义张学良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张学良:新旧动能转换绝非一日之功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专治出墙杏
张学良六爱
在坏的时代能做好事
看不到目标比死还可怕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