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认识现状

2015-03-21杨红林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功能性针刺疗效

杨红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级七年制·610032)

1 西医认识现状

1.1 定义及诊断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心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的症候群,可伴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消化不良发病率逐年升高。据统计,我国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患者占消化专科门诊的52.85%。消化不良从病因分类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 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这也是诊断消化不良的思路之一。FD是指出现了上述消化不良临床症状,但检查血、生化、内镜等无异常,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最新罗马III诊断标准为:必须包括:(1)以下1项或多项: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 ;(2)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本文对目前FD的中医、西医认识现状作一综述。

1.2 发病因素及作用机制

目前FD发病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不明确,2014《中国消化疾病诊治指南与共识意见》指出,其生理病理基础主要有胃肠运动障碍、内在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精神社会因素等。目前多项研究报告指出在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心身疾病已成为共识,焦虑、抑郁、应激事件等对消化不良的影响意义深远。

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王诗怡等[2]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小肠动力学及临床意义研究提示:小肠动力异常可能是FD的发病的独立原因之一,FD 患者口盲肠传输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但与胃排空延迟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均无相关性,提示小肠动力异常可能是FD 的发病的独立原因之一。谭晓林等[3]等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及其临床意义中指出,心率变异性作为一种反映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及其调节功能的无创性量化指标,近年来已广泛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判断,当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时,心率变异性减小;当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时,心率变异性增大。另外一项研究指出可通过整理已有报道的相关靶标,逆向去进一步探讨和明确FD的作用机制,为新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1.3 治疗

FD临床上症状个体差异大,具有慢性、复发性、难以缓解性的特征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以期能更好地提高疗效,提高 FD 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耗费。一般治疗包括注意休息,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避免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减少脂肪摄入等。药物治疗目前主要包括促胃动力药、抑酸剂、抗酸剂、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助消化药(包括消化酶及益生菌制剂)、抗焦虑抗抑郁药物、胃肠受体调节剂等。多项研究表明基于心理因素是FD一重要发病因素,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病人联合抗抑郁治疗比不联合治疗更有效,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及护理技术的发展,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知识的宣传与讲解在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目前对FD治疗并无特效药,但值得欣慰的是,一种治疗FD的新药阿考替胺已于2013年6月在日本上市,该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酶活性、提高乙酰胆碱水平而改善胃动力,促进胃排空,从而缓解FD尤其是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消化不良症状;这给FD的治疗带来新的方向。

目前对于FD的护理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疗效,多项研究指出根据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生理、心理、家庭、饮食、医源性等相关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对老年这一特殊人群的FD护理给予了新的关注。

2 中医认识现状

2.1 发病因素及机制

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是从症状定义并辨证论治,故自古无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疾病名称。对于食物消化、吸收障碍产生的疾病,中医有“痞满”、“胃脘痛” “嘈杂”、“ 嗳气”、“呃逆”、“呕吐”等病。对于该病发病因素及机制,现无共识。目前较为公认的是情志不畅,或饮食伤胃、劳倦伤脾,或脾胃素虚,外邪犯胃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病;脾胃属土,位于中焦, 脾以升为健, 胃以降为和,二者共同完成受纳、运化、腐熟的功能。所谓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素问.太阴阳明论》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入五脏则瞋满闭塞”。

林郁等[4]认为该病与肝脾有关,本病总的病机为气机停滞,脾胃升降失常,核心是“滞”, 临床上当以调畅气机为主,结合寒热虚实、气血痰积的不同,辨证论治,灵活加减,可取得满意疗效,其自拟消痞汤为基本方,临床疗效显著。刘春霞[5]等在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浅析中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属痞满,其主要病位在胃,涉及肝脾,其主要病理机制与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肝郁气滞有关,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进行临床实验,取得较好疗效。占新辉等[6]在符思教授在六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中指出,符思教授根据古代文献中有关本病的论述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体会,从六郁的角度出发,进行辨证论治,立法角度特殊,疗效显著。

2.2 辨证论治

目前对于该病,中医学界并无公认统一辩证分型,但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在2010年苏州会议中达成诊疗共识意见,依据主次症状将该病分为肝气郁结证、肝气犯胃证、脾胃气虚证、湿热滞胃证和寒热错杂证5个主要证型,并提出了柴胡疏肝散合越鞠丸、四逆散合沉香降气散、香砂六君子汤、三仁汤、半夏泻心汤作为相应参考方。从中医理论立治,以降胃气、健脾气、疏肝气、宣肃肺气,兼以化湿、清热、消食导滞、活血化淤等方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证加减,一般均可取得较好疗效。曾志聪[7]等采用王琦的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对2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人群进行调查,结果200例中各体质类型构成比: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个人辩证论治经验如吕楚[8]总结黄太基主任医师经验指出,黄太基老师根据对FD 病机的认识,在治疗上始终贯穿调肝之理念,“凡醒胃必先治肝”,肝气条达方能健脾和胃,并融入活血养血之法,健脾和胃。并创立了治疗FD的基础方:延胡索20g,郁金15g,厚朴10g,合欢皮20g,枳实10g,炒麦芽15g,青皮10g,香附10g,甘草10g,并针对FD临床表现及兼症的不同予以加减运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2.3 中医其它治疗方法

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针刺、电针治疗、推拿、穴位注射、穴位埋线、针刺配合五行音乐治疗、针药结合等。目前临床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从脏腑辨证入手,往往忽略了经络辨证,王磊等[9]在针刺经络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指出经络辨证作为指导针灸临床的重要理论,具有辨证治疗,简洁实用,疗效确切肯定的特点,其举病案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程艳萍等[10]在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促生长素影响的机理研究中发现通过电针调节胃促生长素的分泌增强胃肠运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起到正性调节作用,可促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痊愈。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针刺足三里、中脘等穴对胃肠蠕动功能具有双向调节功能,能降低胃张力,解除贲门、 胃体和幽门痉挛以及幽门的迟缓关闭,使胃肠蠕动亢进的趋于平缓,胃肠蠕动平缓的趋于正常;并且针刺能调节胃电节律,还能调节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分泌,以及调节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的分泌,抑制胃酸分泌,从多个方面治FD。电针治疗经济实惠、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特色的非药物的治疗方法;覃武海等[11]在腹针结合五行音乐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的临床调研中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9.0%,对照组9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临床上推拿多作为辅助疗法应用于FD的治疗,作为内服中西药物及针灸疗法的配合治疗手段,以发生协同治疗作用。夏永胜等[12]展开了一项推拿加点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5例临床观察, 结果纳入治疗的85例患者:痊愈46例,占54.1%;好转35例,占41.2%;无效4例,占4.7%;总有效率95.3%。周利等[13]在穴位注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清胃动素的影响中,将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疗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胃动素的含量变化以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NDLQI评分及MTL含量均显著增加,NDSL显著下降(P<0.05)。并得出结论穴位注射疗法和普通穴位注射疗法和普通针刺疗法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均可以提高患者血清MTL的含量、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但由于穴位注射疗法隔日1次,操作简便,节省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另有针药结合治疗创新型的治疗方案,结合中药和电针的双重功效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比单纯西医治疗优势显著。目前有多项研究报告指出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一种治疗方法更有效。

结语

目前针对FD的治疗,西医对其发病机制研究有所突破,并推出了首个FD治疗药物阿考替胺,虽其疗效不确切且复发率高,但为FD的治疗提供了方向;近年来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上,中医工作者在临床用药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治疗经验也越来越丰富,治疗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元化,中医治疗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中医治疗缺乏明确的治疗机制,故临床有一定复发率。总之,对FD的认识及治疗需要进一步的深入。

[1] 中华医学分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

[2] 王诗怡,黄争,范一宏,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小肠动力学检测及临床意义研究[J].浙江医学.2014,36(17):1468-1477.

[3] 谭晓林,等.陈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4.23(2):97-100.

[4] 林郁,陈向阳.辨证施治功能性消化不良124例[J].中外医疗.2014.NO.13:153-154.

[5] 刘春霞,傅正端,刘福军.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浅析[J].药物与人.2014.27(8):69-70.

[6] 占新辉,王微,符思.符思教授从六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J].四川中医.2014.32(9):8-9.

[7] 曾志聪,潘艳,宋银枝,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征调查与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1654-1656.

[8] 吕楚,黄太基. 黄太基主任医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之特色经验[J].光明中医.2014.29(2):241-242.

[9] 王磊,曹丽翠,黄银兰. 针刺经络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杏林中医药.2014.34(2):199-201.

[10] 程艳萍,周利.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促生长素影响的机理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01):44-46.

[11] 覃武海,张冰,刘辉华.腹针结合五行音乐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9-11.

[12] 夏永胜.推拿加点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5例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14(8):64-65.

[13] 周利,等.穴位注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清胃动素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88-90.

(2015-04-07 收稿)

猜你喜欢

功能性针刺疗效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