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志失调与高血压辨析

2015-03-21刘志远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七情五脏高血压病

刘志远

(黑龙江省五常市牛家满族镇卫生院·150221)

高血压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前者占大多数。高血压病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中医典籍中对该病本无记载,多数中医学者将其归属于 “头痛”、“眩晕”等范畴,并认为此病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其病机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在此单独讨论情志失调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1 情志致病机制

情志是中医情志学中的核心概念。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若将七情分属于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则可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合称五志。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其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感表现,一般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便成为致病的因素[1]。应当指出,七情能否导致发病,除七情作用强度及持续时间外,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

根据情志的基本概念,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的产生,必须以五脏气血作为物质基础,情志活动就是各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表现。并且,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着相对应的规律。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毫无疑问,内在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情志的变化。如《内经》阐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只有在脏腑气血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人的情志活动才能正常。反之,七情太过也会损伤相应的内脏,引发病症。也就是说,情志与疾病互为因果。

2 情志失调与高血压

如前所述,如果人的情志活动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就意味着情志失调;若危及脏腑气血功能的正常活动,则谓情志病。综观中医病因学说,仍然未超出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只是情志病所占比重有所增加。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病因中六淫己经不再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情志内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由于导致疾病原因不除外“三因学说”,且由于高血压的病因病机特征,人们也愈加关注情志失调与高血压之间的的内在联系。

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社会环境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同时也使人们面临更多的压力和竞争。工作快、生活单调,会使人精神紧张;经济状况不好、家庭婚姻不稳定、各种利益冲突以及情感挫折等困境,则会使人精神忧郁、感情沮丧。如果人们又不能及时摆脱或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使自己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则会导致情志内伤。笔者认为,长期的情绪不良可直接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进而造成心、肝、脾的损害,使人罹患高血压。

首先谈心。七情皆从心而发。心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既主宰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主宰心理活动,包括情志活动。《内经》云,“心主血脉”,即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人体周身运行,发挥其营养和滋润细胞和脏器的作用,机体的正常运作依赖心脏的气血阴阳协调。高血压即是持续性的动脉血压升高,这与心主血脉息息相关。心气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若心阳不足,阳气不能布达全身,致脉中血寒行涩,可使心主血脉失常,造成血压升高。若心气偏亢,气有余便是火,即《素问·痿论》所说的“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络脉溢说明心搏出量增加,而心搏出量增加,又可使脉道蕴阻,引起血压升高[3]。

再谈肝。肝主情志,容易受到情绪影响,肝脏在高血压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若精神紧张、情志失调,可致肝气郁滞、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出现眩晕,引起血压升高。而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终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亢,久则阳热动风,血随气逆,血随风激,循经攻冲头目,则血压陡升,可出现肢体麻木、震颤等肝阳上亢,阳亢动风的症状,形成本虚标实、阴虚阳亢之高血压病[4]。

再谈脾。脾为后天之本,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说明脾在津液的形成、输布与排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脾胃论》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而“脾在志为思”,如果思虑过度,至情志失调,则可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虚无力运血,致气滞血瘀,可致血压升高。脾虚水液不运,痰饮内停,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使阴阳气血紊乱,也可致血压升高[5]。

当然,根据中医理论,除了心、肝、脾外,由于情志失调导致的肾和肺的功能损伤也会形成高血压。由于篇幅所限,对此不予赘述。但需要指出,最近有香港学者吴坚清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中属肝火亢盛、阴虚阳亢与阴阳两虚证型者,可导致情志病。那么结合本文阐述,说明情志失调与高血压的发生互为因果。总之,通过人体五脏的联系,说明情志失调与高血压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3 情志调适的基本方略

情志调适就是调整机体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从中医体质学说的角度分析,一是调节机体适应自然界的能力,一是调节机体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主观上讲,要合理支配情绪。关于这方面,孙思邈在继承传统医学精髓的基础上,做出了精辟的论述。他在《翼方》中强调“养性”,其大要是“啬神,爱气……”,其意思就是指保养神气,节约神气的消耗。在气与神关系上,气由神使,“啬神”是为首要的,其要旨在于保持心底澄净。为了“啬神”,孙思邈强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要过分追逐名利,提倡养生要遵循“十二少”的原则(《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食、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悲。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并认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恼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营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这些观点无不强调人要保持良好心态,使精神饱满不要随便动怒、发脾气,不要过喜极悲、思虑太深以及让利欲熏心,不要多生妄念以劳心劳神,等等。孙思邈指出人们应以“七莫”的养生要点来生活,即“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他认为,人人只要能保持宁静祥和的心境,将外驰的精神收回来内守自身,身体中的真气就会畅通全身,身体就不会受到疾病的侵害,这都是调养精神的具体要求,对高血压患者极其重要。

从客观上讲,情志护理对高血压患者也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黄汝英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主要措施包括针对高血压患者的谈心、释疑、开导、讲解、暗示、安神静志、鼓励、移情,等等。这些措施经过临床验证,均取得了良好效果[6]。

总之,情志调适对高血压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不论是患者还是相关医护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到。

[1]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yangming1_56647.htm.

[2] 田丹. 情志失调与亚健康状态相关性的研究[学位论文] . 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6:7-8.

[3] 潘朝曦. 试论中医心与高血压病[J]. 陕西中医,1986,7(11):481-482.

[4] 王凤荣,王帅,郑娴 . 高血压病从肝论治[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172-1174.

[5] 邓旭光 .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若干问题探讨[J]. 中医杂志,2001,42(4):197-199.

[6] 黄汝英,周庆云,黄泽辉. 情志护理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220-221.

猜你喜欢

七情五脏高血压病
失眠与五脏
北海之殇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四端之纯善与七情之无有不善
——李退溪四端七情论中的“两情二善”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中医学治未病养生理论运用于七情发生学的研究探讨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