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简令文看汉朝的教化
2015-03-21罗婷
罗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从汉简令文看汉朝的教化
罗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在中国古代,令这种文体起源较早,汉朝时是作为法律文书的一种补充形式。在出土的汉简中出现了大量的令文文书,这些文书内容涉及广泛,可以透过令文观察汉朝统治者的教化思想,比如尊老养老、尚俭戒奢、保家卫国、以农为本的思想。这些通过令文所倡导的思想对汉朝民众的价值观、国家治理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其中推行教化思想的方式和内容也值得后世借鉴。
汉简令文教化思想教化作用
令这种文书文体出现较早,在《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中有“倒之颠之,自公令之”这样的诗句。最初令的含义限于传达统治者对某一个特定事项所做出的指令,但是秦朝改制后,令的用途发生了变化,令逐渐独立于其他的下行公文,不再是单纯为一事一令的专门性命令,而是带有了法律规范性质的文体,也就是将统治者的命令作为长期性的法典施行。“秦汉时期,令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而独立的法律形式,无论是统一前的秦国,还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秦汉两朝,都已经非常广泛地使用令。”①
在出土的汉朝简牍中,如《居延汉简合校》《居延新简》,出现很多令文,可以从中发现,汉朝的令文大多具备法律性质,对祭祀、俸禄、教化、边关等很多问题制定了规范的标准和处罚的措施,比如《祠令》《功令》《关津令》《尊老、养老令》,这些令文涉及到经济、思想教育、文化、军事国防、文书制度等领域,是观察汉朝社会全貌的一个重要窗口。
一、教化思想的内容
(一)尊老养老
汉朝以儒学为本,儒家所倡导的“孝”被汉朝的历代统治者所采纳,“孝悌,天下之大顺也”②,孝悌关系到江山社稷,汉朝统治者采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推行“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其中有将尊老敬老养老的思想措施以“令”这种规范化的形式确定下来,“令”是作为“律”的补充形式,就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法定性,也就是尊老、养老已写入法律条文中,不遵守者将受惩罚,遵守者能获得奖励。1959年、1981年甘肃省武威市,先后两次发现有关“王仗”的诏令简册,在《汉书·文帝纪》中也有皇帝颁布的“养老令”,这些令文明确规定了老者享有的权利,赡养老人的体系趋至完备,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尊老养老的风气。
1.年长者享有的权利
年长者能享有诸多的政治权利,首先体现在“高年授杖”上,杖指的是“玉杖(王杖)”。在甘肃省武威磨咀子第十八号墓中出土的“《兰台令》第四十三中记载:“高年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③“节”是指秦汉时皇帝行使权威的凭证,象征着拥有特殊权力,“比于节”,说明王仗象征着年长者拥有特殊的地位。“得出入官府即〈节〉第、行驰道旁道。”“比六百石,入官廷不趋。”④可以走在天子官府驰行的路上,出入官府的礼节和六百石官员相同,不必趋俯。
年长者还能享有诸多的经济权利,“市卖,复毋所与,如山东复。”年长者做买卖,免除赋税。
2.尊老者享有的权利
主动赡养老人,孝顺老人,能够免除徭役,《兰台令》第四十三中记载:“有旁人养谨者常养扶持,复除之。”有旁人主动赡养老人,可以免除赋税。
3.不尊老人所受的处罚
在《兰台令》第四十三里记载了一例殴打老人的案件,最后这个官吏受到了严重的处罚。“鞍部游檄奖赏,使从者殴击先,用诉,地太守谳廷尉,报;罪名明白,赏当弃市。”⑤超过七十的老人即使犯了罪行,在没有起诉之前,如果有官员征召或者是侮辱老人的,按大逆不道论处。“犯罪耐以上,毋二尺告劾,有敢征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⑥
在王杖诏书令,兰台第四十三中记录了多起因殴打辱骂老人而被弃市的案件,如:“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坐桀黠,击鸠杖主,折伤其杖,弃市。”⑦
(二)尚俭戒奢
除了大力提倡尊老养老之风,汉朝的统治者还通过令的方式倡导节俭的品德,汉简有关节俭嫁娶的令文:“吏三百石、庶民嫁娶毋过万五千。关内侯以下至宗室及列侯子聘娶各如令,犯者没入所赍奴婢、财物县官。“⑧我们可以看到令文中规定上至列侯下至平民百姓都要遵循规定,嫁娶不准铺张奢靡,不仅明令禁止了,而且还具体制定了标准,即“三百石”官吏和庶民嫁娶不得超过一万五千,这就使得倡导节俭的社会风气能够有章可循。
在《后汉书·章帝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建处二年诏:‘今贵戚近亲,奢从无度,嫁娶送终,尤为奢侈。有司废典,莫肯举察。今自三公,并宜明纠非法,宜振威风。’”史书中的记载与汉简令文相符,皇帝察觉到嫁娶送终奢靡之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令文与史书中的诏文相比对嫁娶的开销做出更加具体详细的规定,使得禁止奢靡浪费,提倡节俭的文书更具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保家卫国
汉朝常常受到匈奴这样彪悍的少数民族的侵扰,边疆深受其恶,所以汉朝统治者非常注重边塞国防,战争、防御、爱国成为这一朝代的主题之一,统治者也积极地推行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教化思想,以团结臣民、同御外敌。这种忠君爱国的教化思想渗透到法律文书中,通过令文的法律规定奖励军事人才,奖赏军功,从而提高汉朝保家卫国的军事实力,实现统治的稳定。
在出土的汉简中,有十余枚《功令》。《功令》也常见于史册,在史记《儒林列传》中:“太史公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这类令文是对考察边塞军官的弩射的合格标准做出规定,赏优罚劣,提高官兵的作战能力,同时又能考核军官,从而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以抗击匈奴的侵扰。
《功令》不仅有选拔人才的作用,同时也有考核边塞军官的功能。在多篇《功令》中规定了参加“试射”的人员:“士吏、侯长、蓬(烽)燧长常以令秋射。”不管是士兵还是军官都要参加一年一度的秋射以考核是否保持作战能力。试射的考核成绩都必须要记录在案:“张掖居延甲渠塞有秩侯长公乘樊李,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以令秋试,射发矢十二,中矢十二。”⑪
所以《功令》的不仅可以选拔军事人才,同时还能考核边塞军官,这为国家推行保家卫国、共抗外敌的教化思想奠定了制度基础。
汉朝统治者推行保家卫国的教化,除了通过法令保持国家的对外战队实力,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颁布奖励军功的法令,汉简中的《击匈奴降者赏令》、《捕斩匈奴虏反羌购赏科别》等令册,就是汉朝推行奖励军功政策的法律。
《击匈奴降者赏令》中有这样的记载:“□□者众人八千人以上,封列侯邑二千石,赐黄金五百。”这应是对匈奴降者的赏赐。史书中也有匈奴降者受封的记载:“秋,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将人众万余来降,封列侯。”⑫匈奴降者能够封侯受金,这也是对付骁勇匈奴民族的一种手段。除了赏赐降者,令文中也有赏赐俘获匈奴军士的规定,《捕斩匈奴虏反羌购赏科别》中记载:“其斩匈奴将率者,将百人以上,一人购钱十万,吏增秩二等。”斩获匈奴人能够受到巨大的赏赐,这大大激发了有勇之士的战斗热情,同时也受到建功立业、保家卫国教化思想的熏陶。
(四)以农为本
汉朝推行以农为本,农业是其统治的基础,农业兴,国家才能安定、富强,所以汉朝的统治者历来重视推行以农为本的教化,并用令文这种法律形式对人民的农耕观念进行约束。
汉简令文中有《祠令》一篇,《祠令》是指祠社稷,即规定祭祀社稷的令文,“社稷”分别指土地神和谷神,是人们生存、统治延续的基础,社稷的存亡,示国家的存亡,所以祭祀社稷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祠令》中规定:“建武五年八月甲辰朔戊申,张掖居延城司马武以近秩次行都尉文书事,以居延仓长印封,丞邯告劝农掾褒、尚书谓官县以令秋祠社稷,令择吉日如牒。”⑬除了这则祠令中提到的秋祠,还有春祠,“城骑千人躬告农掾禹谓官县令以春祠社稷。”⑭汉朝一年两次由官府组织祭祀社稷,分别在春季与秋季。除了在季节上的规定外,祠令中还有对祭祀社稷所做出的特殊规定,以示对社稷的极其重视,“令吉日如牒。……令丞以下当侍祠者斋戒,务以谨敬鲜洁、约省为故。”在选择具体祭祀时日必须要吉日,祭祀之前必须做斋戒,以示对诸神的尊敬,汉朝对斋戒非常重视,有“斋戒不谨”一罪《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元狩五年:“卫尉充国坐斋不谨弃市”。该令文一方面规定各个郡县必须要重视祠社稷,另一方面又规定祭祀不能奢靡浪费,要“鲜洁约省”,这其中既有重视农耕,以农为本的教化思想,又有勤俭戒奢的观念,统治者就是将这些教化思想渗透在祠社稷这一重要活动的规定之中,并使得这些教化规定形成法律规范,久而久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会成为习惯,甚至会成为一种文化传统。
汉朝统治者除了颁布重视社稷的法令之外,还颁布了禁止屠杀马和牛的禁令,在汉简令文中这则令文只有一句:“毋得屠杀马牛。”因为牛是农耕之本,对农业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马不管是对于战争,还是交通,都很重要。禁杀牛的法令也可以看出汉朝对农耕的重视。
二、令文中教化思想的意义与价值
令在汉朝是作为律这种法律文书的补充形式,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书,而通过令这种文书来推行教化思想与其他文种相比更具有效性和权威性。令文不仅能引导人们的行为,它的威严性更体现在能对违反法令的行为进行处罚,具有威慑力。汉朝推行教化思想是通过规范、约束、引导、鼓励人们具体行为而进行的,这些具体行为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其形成一种社会氛围,从个人的生活、地方的管理到国家的治理,这些教化思想贯穿始终。
教化思想是统治者对民众所倡导的思想观念,是维护统治稳定的基础,是一个朝代所体现出来的主流价值观念,甚至会成为一种思想文化传统,而被后世继承。汉朝的统治者所倡导的教化思想对民众价值观的形成、国家统治的稳定、政权的巩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说在西汉以前教化的主要含义是教育和伦理概念,那么从西汉时起,教化就提升到巩固国家政权,关乎国家命运的高度,这既是西汉对教化地位作用的高度重视,也是西汉为教化注入的政治内涵。”⑮
(一)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培养善良的人格
汉朝大力推行尊老养老、倡俭戒奢的道德教化,还将道德教化提升法律的高度,通过令文规定,严厉处罚不尊老敬老、奢侈浪费的行为,对整个社会都形成震慑,这为汉朝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提供了法律保障。而对于政治统治而言,推行尊老敬老的道德教化对于巩固统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尊老养老是强调“孝”这一价值观,“孝”是政治统治的伦理基础,通过“孝亲”可以推及“尊君”,“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⑯
这种教化思想不仅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更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这种价值观逐渐形成一种社会文化传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这种价值观积淀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中,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对每一个人精神人格上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尊卑有序、尊老敬亲的教化思想能激发民众善良的本性,完善人格。
(二)强化农本意识、推动农耕经济的发展
以农为本的教化思想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汉朝主要依靠农业发展经济,农业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国家的立国之本。重视祠祭是对土地与谷物的敬重,从国家的层面鼓励农业的发展,用法令严格规定各个郡县应该遵守的农事活动。
祠社稷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能给人一种庄严感,心生肃穆,自然而然由衷产生“以农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是推行教化思想的一种特殊方式。“由于汉代统治者认识到农业生产对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对农民耕织务本的劝导……因而农事活动的相关祭祀活动,也成为国家用以强化农本意识的一个教化手段。”⑰
同时又以令作为文书载体,对怠于祠社稷、斋戒不谨的人加以严惩,这种农事活动使祠社稷更具威严性。令这种文书既有从正面引导和鼓励祠祭的活动,也有从反面严令禁止不该做的事情,有效地保障了祠社稷的有效性,从而对汉朝的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培养军事人才、提高军队作战实力
汉朝经常受到匈奴外患的侵扰,保家卫国、共抗外敌的教化思想在当时显得十分重要。统治者通过颁布军事法令奖励军功、选拔考核军事人才,这种贯穿在军事法令中保家卫国的思想。
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无疑推动了军队作战实力的提高,为维护疆域统一奠定思想和制度基础,“汉武帝建立武功爵,是想使军功爵制借尸还魂,以提高军队的士气。应该说这是一针强心剂。武功爵在武帝对外战争中,起过刺激作用”⑱;而从个人层面而言,奖励军功、保家卫国的教化思想能大大激发有勇之士的壮志雄心,通过建功立业实现个人的人生抱负,法令这种法律文书又能为有军事才能的人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晋升平台,为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所以无论是从国家角度还是个人的角度,奖励军功、保家卫国的教化思想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汉朝通过令文推行的教化思想不仅对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影响后世,这些教化思想逐渐积淀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而教化思想的推行方式也值得后世学习与借鉴,教化思想这种道德、价值观念领域的推行可以将其上升到法律的层面,融入进法律条文中,使得教化思想的推行更具有效性。
注释:
①李秋芳.论中国古代“令”的变迁、性质及其地位[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②汉书·文帝纪.
③高恒.秦汉简牍中法制文书辑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73
④同上.
⑤高恒.秦汉简牍中法制文书辑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74
⑥同上.
⑦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辑[M].文物出版社,1990.
⑧居延新简.E·P·F22:45A、B
⑨居延汉简释文合校.45·23
⑩居延新简.E·P·T11:1
⑪居延新简.E·P·T50:18
⑫汉书·宣帝纪.
⑬居延新简.E·P·F22:153、154
⑭居延新简.E·P·T20:4A、B
⑮曹影.教化的意蕴[R].光明日报,2004.7.6.
⑯孝经·广扬名篇.
⑰王柏中.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⑱朱绍侯.军功爵制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高恒.秦汉简牍中法制文书辑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
[3]郑有国.简牍学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李秋芳.论中国古代“令”的变迁、性质及其地位[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王柏中.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6]王冠中.试论初汉的重农抑商[J].辽宁大学学报,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