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哏”相声的类型与程式(上)

2015-03-21,

关键词:段子三国

,

(1、2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文哏”相声的类型与程式(上)

李丽丹1,王烨2

(1、2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文哏”相声是运用传统文化,以“说”为主,进行知识性、趣味性批解的相声艺术,包括四大名著为代表的经典小说类的批解、历史典故类的批解、诗词歌赋类的应对、蒙学及儒学经典类的批解等内容。“文哏”相声从人物身份、贯口到故事情节的设定都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分析其程式化的形成与内容特点对于相声的历史发展、文化价值和当前的相声创作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声;“文哏”;类型;程式

“说、学、逗、唱”历来被视为相声的四项基本功,“学”居首要,“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1]P113其中的“批”即《歪批三国》一类,包括能够大量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文学经典、历史典故等“雅”文化的内容为材料进行表演,这类通常被称为“文哏”。现有的相声研究中,对于“文哏”的研究不多,“文哏”一说在表演艺人和听众之间都有一定的共识,但对“文哏”相声的学术界定、“文哏”的价值与意义等尚缺乏探讨。

“文哏”相声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文哏”,目前说法不一。有相声爱好者如此解释“文哏”:

在相声演艺中,习惯把以叙述为主,有人物行动、喜剧情节的段子称为“文哏”。将以说功为主的演员赞为“擅长文哏”。对大部单口相声也统称“文哏”。文哏,就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内容的段子,说起来比较文雅,含有知识性……[2]

新浪网的主持人赵宁对相声艺人徐德亮②的采访中,曾问到如何解释“文哏”和被称为“新文哏”的问题,徐德亮如此回答:

文哏和打哏、闹哏是表演风格,文哏在传统来说可能认为更文一点的段子。……文哏、打哏等等这些东西是相声的风格,文哏相声在过去比如批三国、批水浒、对春联、八大文学,以诗词歌赋文字形式呈现的相声东西就是文哏,打哏就是打脑袋,伦理哏是互相的在伦理上占便宜。……有新的科学、新的科技、新的学术思想融入其中,这种相声叫新文哏,当然表现形式还是两个人在说,而且不会说一些很新的老百姓听不懂的名词。[3]

还有一些接近“文哏”的说法,如高玉琮先生认为:“当然也有被称为‘娱乐型’、‘知识型’的相声,如《绕口令》、《灯谜》、《对对子》、《菜单子》、《八扇屏》、《白事会》、《戏剧杂谈》等同样也是脍炙人口,百听不厌。”[4]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认知:一是指在相声表演中以说为主的艺术表演风格;二是指以文人生活、文学、音乐、戏曲或者历史知识等为相声包袱的段子;三是指具有知识分子气质的相声演员表演的运用大量文学修辞手法的相声段子;四是“文哏”即“温哏”,指艺人通过不急不徐、不温不火的表演,慢慢抖包袱引人发笑的相声表演。

以上诸多说法中,较具共性的是对“文哏”相声的经典段子与较知名的“文哏”相声艺人的认知。典型的“文哏”段子中,有《字相》,《开粥厂》、《夸住宅》、《卖五器》、《吃元宵》,《文章会》、《论捧逗》、《批三国》、《打灯谜》、《对春联》、《五行诗》、《文章会》、《朱夫子》、《八扇屏》等。也有一些反映民俗的段子被认为是“文哏”,如《白事会》、《红事会》、《大上寿》等。公认的 “文哏”相声艺人代表为马三立、苏文茂这两位津门相声的代表人物①。近年来,相声艺人徐德亮被郭德纲等人称为“新文哏”,细考“文哏”段子的一些共有特征,需要对“新文哏”的说法慎重对待。

在相声发展史上,有一段时期,相声艺人表演什么段子,如何表演等均与师承门规有密切关系,如未获许可而表演就会被视为“偷活儿”,为行规所不许,一般也不太允许擅自改动已经成熟、知名的段子。清末时,艺人们创作了一批“文哏”相声,《笑海》介绍,张杰尧先生③就说过《批列国》、《批西汉》、《批三国》、《批水浒》、《批西游》、《批封神榜》和《批聊斋》等段子。1956年刘宝瑞先生④进一步整理了这些作品,被多人搬演,就现在流传下来的录音来看,有刘宝瑞与郭全宝;侯宝林与郭启儒(这两段都是196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苏文茂与朱相臣、马志存、赵世忠;高笑林与冯宝华(这两位的段子名字为《讲三国》,来自90年代天津录制的《中国传统相声集锦》)等。直至上世纪上半叶,由于曲艺界行规森严,一些传统的相声段子改编较少,但在近50余年来,相声界的行规有了不少变化,出现多人使用相同、相近的“活儿”,并形成了特色各异的“异文”。以上经典的“文哏”段子中,“异文”数量丰富的有《八扇屏》、《文章会》、《打灯谜》、《批三国》。1980年代创作的《红楼百科》也被视为“文哏”经典。

1951年,老舍在《谈相声的改造》中,把他在民国时期听过的相声分成了四类:[5]P193-210

1.贯活类,即一口气说完的长段子。

2.口技类,即表现艺人口技特长的段子。

3.书史类,即利用书史改编的段子。

4.逗笑类,即纯粹逗笑的段子。

其中“书史类”即利用书史知识进行编创表演。“文哏”既有贯活类,也有书史类,但介于书史类与改编逗笑之间。在天津方言中,“哏儿”指“可乐”、“可笑”,常被用于“倍儿哏儿”等说法指“特别好玩,特别可爱”等意思,“文哏”多指以(假装)斯文、不懂装懂而歪讲、歪批、歪用具有传统文化的知识性内容,从而引起懂行者的耻笑,令听者发笑。至于视“文哏”相声为一种表演风格,则应注意表演风格往往受内容的影响与限制,因“文哏”表演的内容与传统文化知识紧密相关,“文哏”相声一般不会使用“打哏”与柳活儿。由此而观,这些被视为“文哏”经典的作品,具有以下共同性:表演内容围绕某部文学经典或者著名的历史人物、某类传统文化知识与技能展开,表演技能以“说”为主,表演风格温文渐进。

“文哏”相声的类型

相声是活态艺术,“文哏”相声的特点既体现在其内容的“文”(知识性)上,也体现在相声表演者艺术的“文”(文雅)上。本文仅限于对在内容上较为公认的“文哏”相声的记录文本进行分析,对“文哏”相声的类型进行考察。《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四卷本)、《高英培表演相声精品集》、《苏文茂相声选》、《笑匠杂笈——马志明表演相声选集》等保存为数众多的传统“文哏”相声的记录稿和整理稿,据之,笔者将“文哏”相声分为以下主要类型:

(一)小说类“文哏”

小说类“文哏”指以“四大名著”和《聊斋志异》、《东周志》等一系列中国古代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为基础,以歪批、歪解等方式来组织“包袱”的“文哏”相声。如《一肚子三国》、《后补三国》、《歪批三国》、《红楼百科》、《批列国》、《批水浒》、《批西游》、《批封神榜》、《批聊斋》等。

在这些作品中,尤其以《歪批三国》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受欢迎,多对相声名家都在传统段子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表演,较为知名的相声艺人搭挡有侯宝林和郭启儒、刘宝瑞和郭全宝、苏文茂和朱相臣以及郭德纲和于谦。《歪批三国》的各个版本共同呈现出小说类“文哏”的鲜明特点,侯宝林、刘宝瑞、苏文茂三个版本的《歪批三国》,都以《三国演义》的定名原因——书中带“三”的回目多为主要切入点,围绕对“三”的疑惑与讨论来展开批讲,但三段所涉及的批讲问题以及相声的“底包袱”有一定的差别。

侯版《歪批三国》具有极强的普及《三国演义》的性质,听众通过这个段子可以接触到古典文学研究者的传统解读成果,在不经意间获得较为专业的学科知识,这与侯宝林先生的博览以及其不留痕迹地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寓教于乐的高超表演技艺有密切关系。如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提到“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亮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整个段子亦从“三”字入手,思路与毛宗岗相似,且段子也以此三人作为重点批讲对象,可谓标古人之所及。而全段中体现这一点的典型例子即最后的“底包袱”:“三妻”一一三人对妻子的态度,即刘备撇妻、吕布恋妻、刘安杀妻。这一“底包袱”的创作表演,更是直接来源于《毛批三国演义》。《毛批三国演义》中批注 “刘安杀妻” 一段时如是说:“千金买骏骨,百金谢狼肉,一上黄金台,一饱刘君腹。刘安得此金,又可娶一妻矣!但恐无人肯嫁之耳。何也?恐其又当作野味请客也。”而侯版“歪批三国”合理巧妙地把这段文言批注变成了通俗易懂的相声语言呈现出来了:

甲:刘安这小子就这么样发的财。

乙:陡然而富呀!

甲:一千两金子。

乙:啊。

甲:买房子,置地,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

乙:那还用说呀?

甲:物质享受那是太好了。

乙:当然喽。

甲:精神上太枯燥了。

乙:怎么?

甲:街坊邻居谁都不理他

乙:嗯?

甲:打了半辈子光棍。

乙:哎,有钱了可以再娶一房呀。

甲:谁家有姑娘也不给他呀!

乙:怎么?

甲:怕他来朋友没菜再给宰喽。

乙:又吃啦!

侯版《歪批三国》所表现出来的批讲观点,亦庄亦谐,正反相成,于幽默中体现出文人学者般的研究风度。

刘宝瑞先生在演绎这段《歪批三国》时,则更多地融入了自己夸张玩笑的喜剧态度,以《三国演义》的个别剧情为引子,以主要人物之间的评点比较为主线,完成“乐谈三国”的目的。“三个不知道”(周瑜、诸葛亮、张飞姥姥家姓什么)的“底包袱”,则将这样的玩笑式评点推向了高潮。“既生瑜何生亮”、“吴氏生飞” (无事生非)的最终曲解,使听众感觉到古典小说的信息容量在相声演员的彼此玩笑中无形中扩大了,笑声止而意犹未尽。

苏版《歪批三国》(又称《苏批三国》)有着苏文茂先生的独特风格。与其他版本相比,苏版吸收传统的精华,突出了对胡批乱批的假文人“苏君文茂”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批讲“三不明”、“三匹驴”、“三奇”及“三个做小买卖儿的”等荒唐的问题,利用误会、谐音及曲解褒贬等手法制造“包袱”,故弄玄虚、夸夸其谈地把荒唐之言说得“义正言辞”、“有理有据”,从而对不学无术、读书不求甚解而又酸文假醋的人进行了深刻讽刺,这与苏文茂温文尔雅的自身条件和气质特点又起到了“文”与“形”的反衬效果。苏版《歪批三国》不再是单纯地批讲,而是将相声的讽刺艺术发挥到了一定的高度,是相声这一表演艺术对表演性、文学性、趣味性与讽刺性的大综合。

郭版《歪批三国》充分结合了之前所有的版本,重点传承其中精华的文学性观点及娱乐性笑点,有所创新地设计最后“三国人物再就业”这一包袱,依旧利用《三国演义》的故事典故及人物个性,使听众在发笑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记住了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更轻松地体会到知识性的存在。

以上三段《歪批三国》基本围绕一正一反两个角色来展开;逗哏者往往以“学者”、“研究者”、“爱好者”等身份通过文字游戏而幽默风趣地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歪批歪讲。歪批歪讲又可分为两部分,其内容及作用各不相同,其中一部分属于完全的“强词夺理”,是对“不懂装懂”的“专家”、“学者”、“知识分子”等的讽刺,另一部分则是以歪批的表面形式呈现前人的文学解读,以较为鲜明的观点阐释古典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如上文中提到的侯版里“三妻”的“底包袱”。

小说类“文哏”在保持相声娱乐性质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尖锐的讽刺特性,且一直在向较为专业的知识性靠拢。可以说,《歪批三国》连同各个风格的批讲小说文本、情节、人物的段子,共同形成了一种相声体系中的小说百科大全系统。这种系统,不仅使听众对中国古典小说有了继续探索的兴趣,也让相声表演者有了深入研究小说文本以创新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在古典小说不断反哺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文学与说唱艺术彼此融合,为彼此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历史典故类“文哏”

此类“文哏”多为单口,以历史典故为内容,以叙述为主,用类似于评书的技法,结合表演时的时代特征设置“幽默点”,从而抖出“包袱”。如《飞笔点太原》、《解学士》、《刘伶醉酒》、《纪晓岚》、《韩信算卦》、《秦琼观阵》、《讲帝号》等。历史典故类“文哏”需要深刻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描摹人物形象要全面,其言谈举止、性格等都要在语言叙述中得到充分展示,还要加入表演者的个人叙述情感。

其中也有歪讲取胜的段子,但历史典故类“文哏”的歪讲特点与歪批小说的性质不一样。以《讲帝号》为例,封建时期历代皇帝的帝号主要是吉祥词语的代表,而《讲帝号》却以歪讲的方式赋予帝号荒唐可笑的具体含义,且“有理有据”,如“宣统”取谐音“悬捅”——“悬着就给捅了”,“光绪”取谐意“光了再绪上点儿”,这是对封建王朝及制度的一种批判,也是对清末屈辱历史的一种惋惜和愤恨。这样,听众不仅记住了清代各封建皇帝的帝号称谓,而且对创作者和表演者的个人情感也有了一定了解和认同。这样便达到了知识性与情感体验的融合。

(三)诗词歌赋类“文哏”

此类“文哏”主要以创作诗词曲赋为表演的线索,以现场即兴创作为形式,以自嘲、歪诗歪句来安排笑料,如《西江月》、《五行诗》、《韵调诗》(天津籍青年演员许春山近年新创作)等。在属于自嘲及正讲的段子里,马三立、王凤山的《西江月》较有代表性。

《西江月》的表演以自嘲的方式,在叙述了一系列诸如数学家、生物学家等“职业”的失败之后,展示了自己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写诗才能。笑料主要集中于前半部分,而逗哏者关于《西江月》曲牌的创作很符合“六六七六”的字数要求以及押韵要求,以唱时代颂歌为主题,符合正讲的特征,同时为听众普及了有关《西江月》曲牌的一些基本特征。

另一种歪诗歪句类型的以《五行诗》为典型代表,捧逗双方一正一歪,展开作诗的文字游戏。捧哏者为观众提供正确的、有品位的作诗范例,而逗哏者则会肆意发挥,以歪诗歪句本身不合理的笑点及歪诗歪句所产生的附加效果来博听众一笑。

(四)蒙学及儒学经典类“文哏”

此类“文哏”主要是以《百家姓》、《三字经》、《论语》、《四书》等一系列古代蒙学及儒学经典文本中的经典语句为蓝本,以歪批歪讲的方式来逗笑听众,如《歪讲百家姓》、《歪讲三字经》、《讲四书》、《讲论语》等。

其特点与小说类“文哏”的特点基本相似,只是在组织和表演过程中依托的是古代蒙学及儒学经典文本中的经典语句,主要是普及理解句读,没有或较少有故事情节的参与,且句读的含义相对固定。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对古代蒙学及儒学经典文本中的经典语句的解读并未像解读小说类文本那样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包袱”的传承翻新方面不是特别突出。这也是由于古代蒙学及儒学经典文本中的经典语句的特征所决定的。

(五)其他类

“文哏”相声的知识性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也就是说,各个领域的知识均可“入活”。传统的《文章会》展现的是古代科举八股文创作的笑料;《天文学》等主要展现天文学与人体类比的知识;《古人情缘》等批讲的是古代传说的爱情故事;《巧对春联》、《对春联》、《对对子》等则是以文字游戏的方式展现民俗方面的内容;而《双子意》、《考字儿》等段子也是通过文字游戏,展现文史各个领域的小趣闻小轶事。总之,包罗万象的内容在表演者高超叙述技巧的加工下,体现着民间文学的特质。观众在笑声之余,亦能从包罗万象的内容学到包罗万象的知识。

传统“文哏”相声所涉及的题材、体裁种类较为集中于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化。以小说类“文哏”作品为例,它们主要围绕四大名著及人们耳熟能详的《聊斋》等小说展开。这与相声起源于通俗大众,如果用很多听众不熟悉的文学作品去组织段子,可能会出现冷场或过“温”的局面,因此传统艺人似乎不愿意过多地去改变段子的最初的基础蓝本。但口头艺术必然又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中又必然有所创新,那些自相声起源便流传下来的诸如解读《三国》的传统“蓝本”,如今的相声表演者已经开始在“包袱”设置上更新了,如前文论述的郭版《歪批三国》。

而另一方面,创编新“文哏蓝本”问题也得到了现代相声演员的注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徐德亮、宋德全为代表进行的“新文哏”创作和表演。代表作品有《进化论》、《安得广厦千万间》等。这些段子,以黑色幽默的表现方式,利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来叙述一个道理或一些社会现实。将新的科学、新的学术、新的观念,充满人文性地融入到最新的故事叙述中去。

注释:

①马三立(1914-2003)著名相声表演大师,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

苏文茂(满族,1929-)著名相声演员,曾任天津市相声研究会副会长。其相声表演具有“文而不温”的艺术特色,是“文哏”的杰出代表,有“文哏大师”的美誉。

②徐德亮(原名徐亮,满族,1979-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文学学士,百度介绍其为“相声艺人、曲艺研究家”,代表作品包括《西江月》、《进化论》、《安得广厦千万间》等。

③张杰尧(1893-1971),相声艺人,代表作品《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婵》、《张飞打严蒿》等。

④刘宝瑞(1915-1968)相声艺术大师,“单口大王”,代表作品《连升三级》、《珍珠白玉翡翠汤》等。

[1]王决,汪景寿,[日]藤田香.中国相声史[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

[2]http://www.baike.com/wiki/%E6%96%87%E5%93%8F.

[3]http://ent.sina.com.cn/j/2006-06-12/ba1119852.shtml.

[4]高玉琮.传统相声的回归与相声艺术发展[J].文艺研究,2003,(2).

[5]老舍.老舍曲艺文选[C].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

“Wengen”Cross-talk:TypesandFormulas

LI Lidan, WANG Ye

“Wengen” cross-talk is a traditional form of art with “speaking” as the main component combining knowledgeable and funny criticism and explanation; the criticism and explanation involve Four Classic Novels, historic allusions, poetry and verses, traditional Chinese primers and Confucian readers. This cross-talk has the features of formulas in terms of role identities, narration and plot; an analysis of features for its formation and contents is significant for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values of cross-talks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ross-talks.

cross-talk; “Wengen”; type; formula

I27

A

1003-6644(2015)01-0085-05

2015-01-03

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研究规划项目“城市文化场域中的天津相声”[编号:B12070]。

1 李丽丹,女,汉族,湖北松滋人,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2 王烨,男,汉族,天津人,硕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杜国景

猜你喜欢

段子三国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三国乱谈(2)
三国乱谈(1)
漫画段子
段子来了
一个逗比班主任,培养无数段子手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