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提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015-03-21万秀熠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优秀传统文化

试论提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万秀熠

(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有着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优秀传统文化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也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中普通存在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因此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从生活环境及精神层面抓起,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文化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收稿日期:2015-08-10

作者简介:万秀熠(1990-),女,湖北武汉人,仫佬族,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特定民族特色的,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国民品性、精神风貌、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

一、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

1.当代大学生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1)理性上认同,但熟悉度、兴趣不高。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四大名著是其中的璀璨明珠,而各类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块块瑰宝。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人实属稀少。大多数人只是理性上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有存在的必要性,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长河中的精华,一旦要求他们进行实践运用,便发现其熟悉度极低。例如剪纸工艺,几乎失传,年轻人里懂得这门手艺的非常罕见。

(2)不排斥传统,也不拒绝现代化。据调查显示,就增加法定节日而言,许多大学生的主要选择仍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是包括青年人在内的华夏儿女挥之不去的节日情结;而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流传的节日也被不少大学生推崇。就大学生中流行的书籍刊物而言,《走遍美国》、日本连载漫画等国外刊物被大多数大学生追捧,而喜欢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同学也不在少数。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不拒绝现代化的同时,也不排斥传统文化。

2.当代大学生受多元文化价值影响的思想现状

(2)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存在认同困惑。当代的大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概念正在淡化,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流失。近几年播放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近乎其微,部分学生竟然不知道有这个节目的存在,更谈不上弘扬“十大人物”的精神了。一些爱国烈士,例如董存瑞、王进喜等,也逐渐被人们淡忘,或是被丑化,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这些伟人的存在。问起中华民族有何民族精神,大多数学生连连摇头。这些现象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意识已经慢慢褪去,对本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也存在困惑和忽视。

基于以上存在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师范院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必须弄明白问题为何存在,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大学生普遍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二、当代大学生普遍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1.从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社会背景看

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后,社会日益开放,我们在不断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复兴中华民族的同时,外来思潮也不断冲击着现代中国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不少学生盲目追求国外生活理念,甚至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浑身散发出一股“乡土气息”,不知不觉中就把它给遗忘了。日渐发达的现代化社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思想带来更新的同时,也逐渐地对传统文化进行腐蚀,如果我们继续忽视这个问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一去不复返了。

2.从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看

(1)网络的运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子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网络开始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青少年花在上网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网络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新阵地。当一些网络用语,新鲜词语充斥在人们生活里的同时,优秀传统文化开始渐渐没落,越来越少人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必要性。书法、国画等传统技艺渐渐被遗忘,人们开始依赖电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键盘手”。在现在的校园里,想要找到能写得一手好字的学生太少了,但是打字速度快、对各种上网软件操作熟悉的学生却大有人在,这反映了网络对年轻人的影响何其之深。

(2)手机的普及和持有者的年轻化。在“拇指”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通过写信互诉情感的情景急剧减少,手机开始占据人们生活的大部分。在校园里行走,你会发现每个人似乎都离不开手机。吃饭、走路、睡觉前甚至上课时,都有不少同学使用手机,手机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衍生出来的一个器官,无处不在。出了大学校园,你还会发现,在现在的初、高中生中,拥有手机的也大有人在,手机的持有者越来越年轻。这种种迹象说明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个现象: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优秀传统文化似乎已经不再被人们所需要。人们更乐意接受和使用的是现代方便快捷、新潮的文化。

在古代,现场勘查确定园林的地址叫做相地。相地主要调查基地的地形和自然条件,并从建筑和风水多角度进行分析,对园林里的主体建筑、水体布局、园路设置等进行初步规划。在城市中建造园林不能选择喧闹嘈杂的地段,要在喧闹中寻一方净土,以修身养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如履薄冰,如果任由其自生自灭,若干年过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销声匿迹。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帮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从生活环境抓起

古有“孟母三迁”,只为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 作为一名健康正常的大学生,我们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四个方面: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社区。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我们应该形成一个“四效合一”的多边影响机制,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

家庭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之地。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家庭对其行为习惯的影响最为明显和持久。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对青少年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包括多提供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类的书籍,在子女沟通中多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例如多重视传统节日的庆祝,多带孩子去历史文化博物馆或有一定传统文化底蕴的景点旅游参观等等。

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基地。除了家庭,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学校,作为传播道德和知识的摇篮,学校应该有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的培养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例如,在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增设传统文化素养课程和讲座,多开设带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外活动以及培养、启用传统文化素养较高的师资力量等等。

社会要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首先,政府作为领导者和推动者,是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责任主体。政府部门应该首先重视传统文化并且实施多项措施给予保护。如政府将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其次,作为当今网络时代主导者的大众媒体,也应该对宣传和保护传统文化奉献自己的力量,担负起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的责任。还有社会组织、团体和公共部门应该尽力地为青少年开放相关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文化场馆、走向文化舞台、走近经典、亲近传统。

社区资源多种多样,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补充。社区既有街道、居委会等组织管理,又有医院、工厂和各种文化娱乐设施等众多的资源,而且同一社区的青少年因为地缘关系更容易组织起来,这些都是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2.从精神方面提高

要提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首先要引起其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共鸣。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个炎黄子孙应时刻铭记于心的基本守则。追溯历史,陆游在《病起书怀》中谈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话语都表明了中国人自古就敢于并且主动担负社会责任,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爱祖国爱民族被看作“大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则一句话指出了中华儿女永不磨灭的奋进之心,而《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代表了所有胸怀大志的中国人的思想境界。放眼当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民族精神始终发挥着它强大的凝聚力,它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优秀民族精神都渗透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使这些精神得到发扬。因此,家庭、社会、学校和社区应该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从思想上、精神上提高大学生甚至所有青少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大学作为大学生吸收知识的主体,更应该充实“两课”内容,在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其中,不断丰富教学形式,用优秀的精神和优良的传统来感染大学生,从而达到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于伟峰,商植桐,于雪梅,等.对加强和深化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黄洪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及其对策[J].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2009.

[3]刘丽丽.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J].世纪桥,2007(4).

[4]蔡英谦,蔡殊.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及原因探析[J].广东教育,2011(7).

[5]陈元九.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J].怀化学院学报,2009(6).

责任编辑:周小梅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