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015-03-21

关键词:亲民知行合一阳明

吴 光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5)

一、习近平论王阳明及其“知行合一”

习近平主席对王阳明学说特别是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非常重视,2011年5月9日,他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与师生座谈时的讲话,高度评价了王阳明与阳明学。习主席指出,王阳明龙场悟道在贵州,不仅中国人敬仰他,学习他,而且陆王心学传播到东北亚地区,影响日韩。王阳明一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龙场讲学时向学生提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点基本要求,首要的是立志。他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对今天的学生来说,要成才,必先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件事都不容易,彼此之间是相通的。讲得通俗一点,就是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在这篇讲话中,他特别强调王阳明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要求青年学生立志成才,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追求永恒!

今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的讲话》中,再次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十五点重要启示,十分明确地将王阳明的“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思想包含在内,指明了阳明学的现代意义与价值所在。我们应当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深入挖掘、整理、弘扬和践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及智慧,使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内涵

所谓阳明学,实质上是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的良知之学,或称阳明心学、阳明良知学。“阳明学的真精神在阳明,而阳明根本精神在致良知。”[1]

王阳明论知行关系时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概括地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有三个要点: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第二,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就本质而言,王阳明所谓“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本质上是道德实践论。

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并不仅限于道德实践,而是要见诸于政治实践的。具体的表现就是其“明德亲民”思想的提出及其亲民爱民保民的政治实践。王阳明在《传习录·答顾东桥书》中说:“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他所谓的“事为”最主要的就体现在其明德亲民的政治思想及其亲民实践之中。

王阳明提出“亲民”思想的背景,一是不满于程朱对《大学》古本首句的修改。首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语,小程子改为“在新民”,朱熹添加了“格物补传”一章,王阳明认为不应改,坚持“在亲民”。二是缘于王阳明回答弟子徐爱关于《大学》首句“在亲民”还是“在新民”的问题所作的答词,具体解说了“在亲民”的涵义。这个问答置于《传习录》篇首,也是旧本《王文成全书》与新编《王阳明全集》之卷首。可见王阳明“亲民”思想在其良知学思想体系中之重要地位。

徐爱在所撰《传习录小序》中评论说: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覊,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竒,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这说明,王阳明对《大学》古本的解读,并非是从书本到书本的高头讲章,而是从“居夷处困”的患难经历中体悟出来的深度思考。

王阳明在回答弟子徐爱的问题时,批评了朱熹的“在新民”之说,而坚持“在亲民”之说。他说:《大学》所谓“‘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亲民’。”概而言之,王阳明的“亲民”说有三层意思:

一是爱民保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如保赤子”,就是说,为政者应像君子尊贤爱亲那样爱护人民,应像父母保护婴儿那样保护人民。

二是顺应民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儒家“民本”思想。王阳明“亲民”思想的逻辑,君应是明君,官须是好官,评判他们是否有资格充当“民之父母”的标准,就在于他是否能以人民之好恶为好恶,即是否能顺应民心。

三是安民富民。王阳明解释孔子“修己以安百姓”之言,说“‘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亲民’。”所谓“安百姓”,就是保持社会稳定,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起来。作为治国理政的民之父母官,其首要职责是要保持社会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

王阳明在《传习录》和其他文章里也多处论述了亲民思想,其要有二:

一是认为“亲民”的核心道德是“仁”。他说:“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徳’,虽亲民亦明徳事也。明徳是此心之徳,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强调了“亲民”也是“明德”之事,核心就是“仁”,这个“仁”也即《孟子》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仁”。

二是论证了《大学》三纲领与良知的关系,指出“为政、为学”皆“不外乎良知”、“止于至善”即“致良知”。阳明弟子南元善任绍兴知府时,向王阳明请教为政之道。阳明答以“政在明德亲民”,指出:“明明徳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徳也,故曰一也。……至善也者,明徳亲民之极则也。……所谓良知者也。”王阳明还向另一弟子朱子礼(诸暨知县)解说了“明德、亲民、止至善”的关系是“体、用、要”的关系,指出:“明徳亲民一也。古之人明明徳以亲其民,亲民所以明其明徳也。是故明明徳,体也;亲民,用也;而止至善其要矣。”朱子礼于是领悟了“至善即良知”的道理。

这两个“问政”故事说明,在王阳明的良知学逻辑中,为政的根本在明明德,德是道体,其见之于实践便是亲民,亲民是道之用。而“止于至善”则是“明德亲民”的终极目标。这个“至善”便是“良知”,”“止至善”便是“致良知”。可见,亲民思想是王阳明良知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行合一”的政治实践。王阳明在任职江西、两广期间切实地实践了他的亲民思想:如履任江西庐陵知县时赈灾免赋、为民请命,深得民众真诚拥护;他在担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廵抚南赣汀漳等府职务剿平了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四省交界地区的匪乱之后,奏请中央朝廷批准,设立了江西崇义、福建平和、广东和平三县,对当地发展经济、安定民生起了重要作用;他平定广西思恩、田州和断藤峡、八寨的土司叛乱后,提出了土官流官兼用政策,对于安抚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起到了稳定作用。

三、“知行合一”论的现实意义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现实意义,主要可从三点去看:

第一,有助于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社会治理模式,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义利观与政绩观。现在,我国政界与企业界有一种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倾向。一些地方政府一味追求高速发展,以GD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准,而不顾环境的保护与生态的平衡。结果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危害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生存条件。例如,当今从首都北京到天津乃至南方上海、杭州、广州等大都市铺天盖地的雾霾就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幸福,这难道不是无节制地发展汽车、房地产业和重度污染企业所造成的人祸吗?我认为,在生产力很落后的情况下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绝对正确的,然而在今天当中国进入了和平崛起新阶段,就应该强调“适度的可持续性发展才是硬道理”了。政府要更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多提倡一点“含文量”,而不是含金量。提倡有节制地适度发展,提倡“多元和谐”发展观。所谓生态文明,不要仅仅理解为自然生态的平衡,更重要的是人文生态(道德境界、文明素质、政府治理模式)的改善。我们要大声疾呼当政者:“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义利观与核心价值观。要大声疾呼当政者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真正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不但要舒解民困,而且要疏导民愤。现在某些地方政府强行推动城市化,搞什么“三改一拆”、把一些关系到农民生计的乡镇企业不分青红皂白地作为“违章建筑”拆掉了,与此同时也就夺走了许多农民的赖以维持生计的生产资料与生活依靠,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城市化”,与1958年大跃进时期强迫命令的共产风、一平二调风颇有相似之处,应该引起高层的警惕。我们的官员要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学一点王阳明的明德、亲民、致良知精神,不要重犯历史上运动群众、祸害人民的错误。

第二,有助于反腐倡廉,诚信施政。孔子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德,修道以仁”(《中庸 礼记》)。意谓政治的要义在于以人为本,衡量人的标准在于自身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根本原则在于实践仁道[2]。《周礼·天官冢宰》就提出从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六个方面考核官吏的廉政德,称为六计。《管子·牧民》篇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核心价值体系的论述[2]。而当今许多官员知行分裂,说一套,做一套,一面高喊廉政建设,一面在搞贪污腐化,败坏了党风政风,也失信于民,为人民所厌恶唾弃。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有必要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以提升干部队伍的道德人文素质。这对启迪官员的道德良知,遏制贪腐之风,推行廉洁政治是有正面作用的。也只有遏制了贪腐之风,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才能取信于民,实现长治久安。

第三,提倡“知行合一”,促进“人文化成”。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重点放在“行”上。黄宗羲解释说“致良知”的“致字即是行字”。按这样解说,“致良知”就成了“行良知”,即良知的实践了。它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反对知行脱节、言行不一。这说明“知行合一”论真正体现了一种力行实践的精神。习近平主席说,“王阳明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由此号召我们学习、敬仰王阳明。这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精神动力,也有力地说明了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在新时期不但没有过时,而是能够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以造福于人类的未来。“阳明学不是僵死的学问,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的鲜活文化,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加以发扬光大。”[3]我虽然不敢苟同某学者所谓“21世纪是王阳明世纪”的断言,但可以断言的是,王阳明的良知学说,一定能够在21世纪发挥其“经世致用,人文化成”的积极作用。

[1]吴光.谈谈阳明学的真精神——兼论刘宗周黄宗羲对阳明学的转型[J].教育文化论坛,2010(4):1.

[2]吴光.关于“核心价值体系”的两点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2012(5):7-8.

[3]吴光.吾心自有光明月——阳明良知学简论[J].教育文化论坛,2013(3):4.

猜你喜欢

亲民知行合一阳明
最亲民的海王 静态体验玛莎拉蒂Grecale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亲民之官 以廉为基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廉价亲民黑鸟单车BB10 GPS码表评测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
习近平国际演讲亲民话语特征及其英译特色研究
论泻南补北不可以治痿取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