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读封孝伦新著《生命之思》

2015-03-21王世德

关键词:肉体理想马克思

王世德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最近喜事天天来,才读完《四川戏剧》2014年第3期上“本刊编辑部”精心组编的《王世德教授访谈录》,又收到封孝伦教授新著《生命之思》(商务印书馆2014年1月出版,下简称“封著”),更是喜不自胜。我立即放下手上正在进行的其他阅读和写作,立即认真细读此书一周,写下新鲜的真实感受,这想必是孝伦所最盼望的。

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孝伦和一批同学瞒着我于2009年从全国各地约好赶回川大,为我祝贺八十寿辰,分别至今一晃已是五年,与他没有联系,因为我想孝伦在繁重的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工作中,不愿打扰他。想不到他在领导、在教学工作之间,还勤奋科研写作,出此新著佳作,我更是对他刮目相看。我真切地感到他对生命哲学和美学的研究又得到了新的成果,又有纵深广阔的进展,可喜可贺。

我对他此书真实的突出感受是他的文笔流畅,读来十分愉悦。封著论述晓畅,入情入理,符合实际,条理清晰,鞭辟入里,深刻细致,思考广阔。他下了很大的苦功,能在占有扎实材料的基础上,对科学研究作出创新的建树,取得了又一新的优秀成果。

封著很重视恩格斯在1877年写的《卡尔·马克思》和1883年发表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两次着重论述的马克思的“两个发现”,特别是其中的第一个发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的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1]马克思使“历史破天荒地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应有的权威此时终于被承认了。”[2]人们的审美活动、审美要求、审美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也就应该从物质生产等经济基础所制约、决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去说明。

恩格斯是从“人首先要吃、喝、住、穿”作为逻辑起点,从后推出人异于动物的劳动、生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来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封著则从“人首先要吃、喝、住、穿”返回前推去,再深一层研究:人为什么要“吃、喝、住、穿”?就因为人是有生命的存在,为了要生存、延续,幸福和欢乐。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的一个论断:“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封著深追根源,抓住人是有生命的存在,因而就有生存、延续、幸福和欢乐的要求和追求,因而就有审美的要求和追求。这是正确和重要的。这是主张和研讨“生命美学”论著的正确、重要的逻辑起点,也是我很赞同生命美学论的重要之点。

封孝伦在其《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1999年12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著作之后,在这次的新著中,又深广展开他的“三重生命”之说。它不同于过去关于人的生命仅指肉体生命或精神体验的定见。它认为,仅仅说“人是生命”这一句简单的话,还不能解决这个概念本身带来的传统认识局限[3]9。因此,封著从第2章到第4章各各深细地析论了人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再进一步论析了三重生命的关系,人和三重生命的关系,再进一步论析了生命的意义,生命与政治,生命与真善美,生命与自由。“结语”则总结了这种“三重生命学说”是生命哲学及生命美学的一次创新。

说它是“创新”,就因为它整合了许多学术研究成果,能解决囿于一面的生命观具有的理论难题,能克服“三重生命统一性”被遮蔽的片面和偏颇。单一的生物、精神、社会生命都不能全面合理地认识和解释人的生命行为和生命体验。比如对真善美多重性的解释;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对于人类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它对于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其丰富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些也许还是封著会更加强深细展开的研究并作出更大的新贡献的。我这样殷切地期望着。

下面,我再友好地探讨一些封著中涉及到的重要问题。

封著对于马克思说的“只有不受这种(肉体)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有看法[3]95-100,认为马克思言下之意是在直接肉体需要下不是“生产”,这个不合适。而封著认为,受自己直接肉体需要时,改造自然界,制造自己肉体需要的产品“也应该”说是“生产”。我认为,封著是对的,马克思也是对的。但封著对马克思说的“才进行真正的生产”误解成其他情况中就不是“生产”了。那么,为什么马克思有“才是真正的生产”的说法呢?我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认为,“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我认为,马克思这两段话都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会有“才进行真正的生产”这个说法呢?我认为,要注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说过:“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生产直接同它的肉体需要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4]这是人与动物“开始”区别和“根本上”区别的特点。说人“甚至”还能摆脱肉体需要进行生产,并不是说“只”或“都”摆脱肉体需要进行生产,而是说人不像动物那样“只是”为直接肉体需要,“只是”生产它自己或幼仔的直接需要物,人“还为”社会而生产产品。从“经济学”上说,人类的生产,在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社会的,所以马克思说,只有在摆脱生产者自己肉体直接需要时,不只是“自给自足”的谋生时,才是“真正”的生产。这当然也是人类的特点,而且是更重要的特点。从生产“一般的”意义上说,即以自身的活动,利用自然材料,生产出(做出了)自身需要的东西,可以说,动物与人一样,“动物也进行生产”。马克思说人“才真正的进行生产”,就是严格意义上人进行“真正的生产”(社会性的生产,创造出社会人类广泛需要的、自然界原来没有全新产品)的意义而言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动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搜集,而人则从事生产”,也是就“生产”的严格的、真正的意义而言的。这样理解,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动物也进行生产”不矛盾而能统一。人类能摆脱直接肉体需要而生产,还包括精神食粮(科学、艺术、审美物品等),所以说才是区别动物生产的“真正的生产”。

封著对于“自由是美”的说法,也有很多思考。他说:人的自由只能是相对的自由,因为生活里有很多不自由,处处要受制约。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所以人们欣赏的美,就不可能是“自由”。我认为,没有人说美是自由,必须是绝对的自由。相对的自由,既然是存在的,那么体现相对自由的形象是美的,也是存在的。说美是自由,也说出了一部分美的事实,是能和审美现象的部分连接的。但是,我也同意,封著说,我们看到姑娘、阳光、彩虹、江河、湖泊等等,并不与“自由”对接[3]318,因此我也同意:说“美是自由”,不能涵盖所有的审美实际情况,只能说明一部分美的情况。

我现在对美的本质定义这个难题的看法是这样:

很多人对“美是什么”的说法,例如说:美是自由(的形式或象征)、和谐、创造、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生命的全面发展,生活的丰富多彩、精神的舒畅高扬、生态的平衡和谐、人际社会的协调团结,等等,都有一定合理处。不同时代,不同人突出强调它们理想的不同重点,有不同的原因和合理之处,都说到了他们追求的理想的不同重点,都是人类进步理想的一部分,但不能代替理想的全部。而“理想”却可以囊括和涵盖它们。因此,我认为可以说:美是呈现在形象中的进步理想。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应该如此的生活”,这就是“进步理想的形象”。黑格尔说:“美是绝对理念的形象体现”,我认为如把“绝对理念”换成“进步理想”就正确了。所谓“进步”就是符合社会发展进步方向。

封著说:“人的追求对象”是“美的对象”[3]91,还说:“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满足”,“只有能满足人的生命追求的事物及其条件才是美的”[3]299。我赞同此说,虽然封著没有说这是他的界定美的定义,但我认为,他这说法与我的“美是呈现于形象的进步理想”完全一致。

我还认为,要给美下定义是难的,因为我们说这事物“美”,是说一种感觉,是说我感到它美。我还认为,我们可以说明,事物会使我们感到美,可以分析出:事物要具备什么物质条件,才能使我们感到它符合我们追求的理想,是可以查明客观原因的。但原因、条件很多,很难说尽,很难概括成一个词。而且,找这个词也不很必要。犹如我们感觉痒,要说清使我们痒的客观条件和原因也很多,很难说尽,而且也不很必要。还因为,说明痒和美这种感觉,只能描述感觉现象。说很多理论,如果离开真实感觉,人们也还是不会明白。但只要让人们去真切地感觉到痒和美,大家就都明白了。如要用概念理论做定义去说明,反而对没有感觉过痒和美的人说,都没有多大用处,人们还是不会明白。当然,痒和美有很多不同,这里只就“感觉”这一特性非概念理论所可下定义而言。关于这一问题的详说,可参看我在《美与时代》2013年9月下旬刊发表的《论审美与美的特性、实质和规律》一文。

以上是读封著想到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完全是友好的学术探讨,希望得到大家指正。进行这样的探讨,是我感到幸福的喜事,正好呼应本文开头说的“喜事天天来”,体现出我现在的心情,并盼望得到大家的指教和进一步的探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7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1.

[3]封孝伦.生命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猜你喜欢

肉体理想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我的诗
珍妮·萨维尔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