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开颅术对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对比

2015-03-20蔡德强

医学信息 2015年7期
关键词:颅脑损伤

蔡德强

摘要:目的 对比标准大骨瓣术和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 收集近3年来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重型颅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标准大骨瓣术组,n=50)和B组(常规骨瓣开颅组,n=5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5、10d颅内压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相比治疗前,全体患者术后颅内压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相比B组,A组患者颅内压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两种手术对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均有一定疗效,但标准大骨瓣术相比常规开颅术,颅内压下降程度更大,两种手术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关键词:标准大骨班减压术;常规骨瓣开颅术;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是一种高发的全身损伤,许多情况下会合并中枢神经损伤等脑组织挫裂伤,导致多数患者致残,少数严重患者甚至出现死亡。近年来,我国颅脑损伤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患者及家属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截止目前,颅脑损伤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仍然较高,如何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致死率是广大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之一。常规开颅术是目前临床最长使用的手术,然而有研究认为该术式术后患者致残率及致死率仍有待提高[2]。近年来,有学者指出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能显著降低颅脑损伤的致残率和致死率[3]。目前关于这两种术式的疗效尚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种术式治疗的100例患者的疗效,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9月~2014年3月我院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按照其所接受的手术方式分为A组(标准大骨瓣术组)和B组(常规骨瓣开颅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史及颅脑损伤类型等方面均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2方法 A组(标准大骨瓣术组):抬高患者头部,头斜侧30°,选耳屏前1cm处作为切口,沿发际边缘处向后直至乳突上部,再沿顶结节达同侧正中,游离骨瓣,去除颅骨,切除颅内血肿,扩大骨窗达10 cm×12cm;B组(常规骨瓣开颅组):患者仰卧位,抬高头部,行常规骨瓣开颅,参考患者颅内血肿或梗死部位选取合适的部位作切口,骨窗大小维持在5cm×7cm。两组患者术后均行止血剂抗感染治疗,如有需要辅助吸氧。对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相应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术式开颅后第1、5、10d患者颅内压以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4随访情况 对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的治疗情况及疗效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全部患者随访至术后3个月。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疗效比较 随访3个月,A组2例患者死亡,B组7例患者出现死亡,A组患者病死率更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良好例数分别为33例和26例,A组良好率更优(P<0.05)

2.2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颅内压变化 两组患者术后相比术前颅内压均显著降低(P<0.05),相比B组,A组患者术后颅内压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脑膨出、颅内感染、迟发型血肿及癫痫等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重型颅脑损伤往往意味着患者的预后较差,这主要是由于颅脑损伤会导致颅内血肿、高压等多种病情危急的并发症,甚至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死亡[4]。目前在临床上,及早施行手术是最有效的方式,手术方式正确、及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同时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症状,抑制患者病情的发展,最大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命,从而使患者能够获得后续治疗,并提高预后。

目前,临床上最常采取的手术方式为常规大骨瓣开颅术,该术式包括颞瓣、额瓣及颞顶瓣等术式。尽管在行该术式过程中,坏死组织及血肿会被清除,但与此同时,很多正常组织也会被一起清除,造成手术患者的损伤。在此情况下,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被学者提出[5],该术式主要优势在于较大面积的操作范围,能够更好地清除坏死脑组织及血肿,与常规骨瓣术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①该术式过程较易施行,对临床医师手术操作要求不高;②该术式开颅后,患者的颅内压下降程度更明显且速度更快,主要是因为该手术范围较大、位置偏低所致,因而可以最大速度解除颅内的压迫,便于脑疝快速还纳;③该术式对患者的止血更为彻底,更便于清除坏死组织及血肿,对于蝶顶窦撕裂引起的颅内出血控制效果更显著。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两组术式治疗,术前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术后3个月,相比常规骨瓣开颅组,标准大骨瓣组患者病死率更低,术后良好率更优,考虑是由于后者能较快速度的清除坏死组织及血肿,更好地保护颅内正常组织。两种手术术后3个月患者的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与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考虑可能是由于患者数目较少或者随访时间较短所致。

总之,本研究认为标准大骨瓣术操作范围更广,位置低,降压速度显著增快,接触脑内冗余组织迅速等优点,较常规骨瓣开颅术效果更好,临床疗效更好,预后满意,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但考虑到本研究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短,以及是回顾性研究,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以进一步证明本研究观点。

参考文献:

[1]黎开宇, 李斌, 陈昶春, 等.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分析[J]. 当代医学, 2012, 36: 94-96.

[2]杨晓滨, 李德康, 胡泽军,等.标准大骨瓣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基底节区出血合并脑疝[J].四川医学,2009, 30(10):1579-1580.

[3]孙文栋,刘振杰.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和控制性减压术防治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731-4733.

[4]吴长武.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6):57-57.

[5]张云侠,周修玉,刘传建,等.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26):68-70.

编辑/成森

猜你喜欢

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法医病理分析
护理路径对老年颅脑损伤后智力缺损及精神异常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
车祸致颅脑损伤伤残鉴定分析
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特点与损伤部位相关性研究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手术后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
人工硬脑膜补片在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
右美托咪定在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