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实施途径

2015-03-20刘道玉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教学法

刘道玉

(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2)

论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实施途径

刘道玉

(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2)

素质教育从提出至今已经30年了,实施的情况不能令人满意。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主要存在着教育价值观的错位,教育改革中的体制问题,素质教育改革中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独立与自由的素质教育理念;改革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启迪智慧为目的的课程大纲;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启迪智慧的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 教育理念; 教育目的; 创造力培养; 启迪智慧

素质教育可能是中国一个特有的概念,它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或者说是应试教育催生出来了一个中国式的教育词汇——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本来的功能就是赋予受教育者以必要的素质。这么说来,提出素质教育是不是多此一举呢?我曾经就这个问题与顾明远先生交换过看法,我们一致认为,有鉴于应试教育已形成痼疾,很有必要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而且应该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坚持不懈地把素质教育贯彻到各级各类学校,为大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而努力。

什么是素质教育?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素质一词做出界定,但是这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最早给素质做出定义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孙喜亭教授,他认为素质的含义有两点:第一,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第二,素质还指一个事物的主要成分的质量,依人而言,就是德、智、体诸方面的质量。①用通俗的话说,素质就是一个人的“资质”、“才干”、“能力”、“本领”等。也有人认为:“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②在对素质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素质理论(Traits Theory),它是指导素质研究的基础理论。素质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人,因而研究人的素质与人的属性、特性和本质的关系,研究人的素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研究人的素质的先天与后天之间的关系等,都是十分重要的。许多教育行政专家致力于素质理论研究,他们试图回答如下的问题:极端的人格素质(extreme personality traits)可能限制教育行政的效率;天生的理想领导人才(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born leaders )是不存在的,也是难于寻觅的;天才素质研究可能是悲观的;领导者的才能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③明白了素质的含义,我们不难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指赋予受教育者必要素质的教育,它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术语。素质教育的口号大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并得到了绝大多数教育界人士的认同。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当时那个改革时代背景下催生出来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科举式的应试教育的觉醒。

认识素质教育的本质,对于实施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教育界论者颇多。但是,这些论述要么是空洞无物,要么残留着“左倾”思想的痕迹。④例如,有人说“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这话说了等于没有说,因为国民素质太笼统,人们仍然不知道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也无从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也有人说“把政治思想放在第一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这不免又使人想起了“政治第一”、“政治思想是灵魂”的论调;还有人更高调地搬出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虽然不能说这些论点是完全错误的,但仍不免空泛,对于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以及采取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都是于事无补的,因此我们应当摒弃这些空洞的说教。

那么,素质教育的本质(或核心)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唯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也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需要的素质⑤。

从特征来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有根本区别的,它至少有三大特征:首先,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志趣,主张尚自然、展个性,而应试教育是剥夺学生的志趣,压抑学生的个性;其次,素质教育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因为它们是养成健康素质的前提条件;再次,素质教育鼓励质疑和批判精神,因为这些是实现发明创造的必要条件,而应试教育是循规蹈矩式的标准化的教育,树立权威思想,不允许离经叛道。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因此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根据人的素质结构,研究者们试图把人的素质进行分类,由于各人的出发点不同,素质的分类也是各式各样的。现在流行的是把素质分为自然素质、生理和心理素质以及社会素质,每一类又包括若干具体的素质。对于这样的划分,笔者非常不赞成,因为自然和社会涵盖面太宽泛,使人不得要领。根据自己的思考,笔者将人的素质归纳为三类12项。兹列举如下:生理心理素质(包括个性、审美、创造、身体);伦理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合作与竞争);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科学、专业、技能)。对于这种分类,有两点需要予以特别说明:第一,之所以把创造性的素质列入生理心理的范畴,因为创造的本质是一种心理冲动。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所说:“冲动比有意识的目的更能主宰人类的生活。冲动有两类:一类是占有的冲动,一类是创造的冲动。人类有意义的生活,大多是建立在创造性的冲动上。”⑥第二,在伦理素质中,之所以强调合作与竞争素质的重要性,正是面临大数据时代的需要,而合作与竞争归根结底是决定于人的思想素质。

素质的划分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必过于纠缠细节,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以及作为一个现代人所需要的某些重要素质。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有目的通过教育活动,赋予受教育者这些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必须克服一切阻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

在过去的30年中,虽然各级各类学校也为推进素质教育做了不少的尝试,但收效甚微。有人曾用两句话来概括当今的状况:素质教育口号叫得震天响,而应试教育硝烟弥漫。这绝非是危言耸听,我国教育界的真实情况就是如此,各地的重点高中、示范高中等,大都是教育行政部门树立的应试教育样板。

早在20世纪90年代每年召开的“两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代表们纷纷质疑和批评应试教育,甚至发出了教育是全国最保守的部门的感叹,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已是刻不容缓了。然而,近十年的“两会”上,基本上再听不到对应试教育的批评声音了。为什么?是应试教育完全得到了遏制,抑或是人们感到了厌倦?经过笔者反复调查和分析,发现应试教育依然固若金汤,似乎人们发现呼吁已无济于事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对素质教育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没有准确地把握,其具体表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依然陷入在误区之中。所谓误区是指没有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把错误的当作正确的予以宣传和实施。根据笔者长期的观察,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主要陷入三大误区之中,而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误区是,教育价值观的错位。什么是教育价值观?所谓教育价值观,一方面表现为教育价值的取向,教育价值的追求,并凝聚着教育目标的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价值的尺度和准则,是人们判断教育价值的有无、高低和大小的标准。教育价值观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和指针,如果教育价值观错了,那么对教育中的是与非、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等,都会得出决然相反的结论。说白了教育价值观是指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优秀的学生?判断这些问题的标准又是什么?

大多数国人的教育价值观存在错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笔者认为,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应当是:呵护自由、展示个性、启迪智慧、鼓励冒险、提倡创造、享受快乐。如果依此标准判断,我国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还有十万八千里之遥。目前,我国流行的教育价值观还是:上补习、考奥数、求高分、择重点、争状元、上名校等,错误地把这一切与成才和成功画等号。状元本是一个历史遗留的旧名字,今天不再有任何意义了,但是人们心中的状元情结就是割舍不掉。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现行的教育价值观是保守的,因为它是以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具体表现为:重实用而轻理论,重文凭而轻能力,重传统而轻创新,重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教育的内在价值。⑦我国自古以来,读书做官就是文人们的价值取向,因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更强化了教育的功利性,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相悖的。正是教育价值观错了,所以应试教育扭转不过来,而素质教育也难实施。

第二个误区是,教育改革的本末倒置。本与末是对立的概念,本是指事物的根本或本质;而末是指事物的表象或细节。很明显,认识事物只有抓住了本质,才能把握事物的全部。就改革而言,只有改变事物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事物的性质。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他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时说:“变法不变本原,而变枝叶,不变全体,而变一端,非徒无效,只增弊耳。”⑧这个分析是非常切中要害的,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没有触动封建皇权专制,故最终维新派被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所镇压,造成了“六君子”被杀害的惨剧。同样的,我国素质教育改革问题的弊端,也正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的《政变前记》中所说:“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⑨原因就是没有涉及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而只是“添枝加叶”式的改良,自然不能使素质教育获得成功。

第三个误区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在前些年的素质教育改革中,不少学校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开展课外活动和建立学生兴趣小组。有的学校把“语、数、外”大三门与“音、体、美”小三门对立起来,以为抓好了小三门就是抓好了素质教育。还有些人认为,赋予学生某项特长,就是抓好了素质教育。诚然,艺术教育是重要的,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并非是一个人素质的最重要内容。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所以有一段时间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没有弄懂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理论是行动的指导,由于人们没有从教育理论上分清楚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真正区别,必然导致行动上的盲目。

根据梁启超先生变法需要从本原变起的观点,实施素质教育亦应当从根本抓起。笔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三个关键问题抓起,即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一)必须转变保守的教育理念,树立独立与自由的素质教育理念。那么,独立、自由与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呢?本文在第一部分中,曾经论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独立、自由是发明创造的前提。

在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他认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的教育,在闲暇生活中进行理智活动,从而使人的个性、心灵、智慧得到解放和自由。几乎毫无例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是主张自由教育的。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杰出的思想家,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奠基者。在卢梭看来,遵循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力就是自由,每个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基于这种理念,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⑩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迅速传播到欧美各国,成为这些国家主导的教育理念。

英国著名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1801—1890),是19世纪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根据他的一系列演讲,于1852年合成了《大学理念》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由教育理念。他认为大学教育应为自由教育而设,以心智训练、性格养成和理智发展为目标,而不是为了获得狭隘的专业知识。纽曼的大学理念,代表了一种经典自由教育哲学的思想,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为什么自由是教育的核心理念呢?这是由教育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就大学而言,其主要功能有三,而最根本的是培养人才和从事原创性的科学研究。首先,以培养人才而言,育人与造器完全不同,造器是依照图纸或标准的模具,放在流水线上进行标准作业,制造出毫厘不爽规格相同的产品。然而,育人就根本不同了,每个人的智质是千差万别的,各人内在的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其次,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探索未知,涉足无人进入的疆域,创造未曾有过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理论。要做到这一切,必须发扬自由的科学精神,允许质疑,允许争鸣,保护科学上的“异端邪说”,支持冒险精神,为科学上有价值的失败唱赞歌。我们须知,任何伟大的科学发明,最初都是源于个人的新创意,而这些创意都只能在无拘无束、自由的环境中萌发。无数的科学发明创造都证明,创造性的成果既不是由科研规划出来的,不是由领导重视和号召出来的,也不能靠搞群众运动,而只能诞生在自由的园地里!

(二)改革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设计新的课程大纲,以启迪智慧为目的。人类历史虽然是从低级向高级社会发展的,但教学不能从最早的学说讲起。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3000多年,如果到了1万年,那我们需要多少时间来讲授呢?例如,教物理学必须从牛顿三大定律开始,教化学必须从道尔顿原子学说起步,教历史的必须从原始社会开始,教文学的必须从先秦开始,等等。这既是让大学生对教学乏味和反感的原因,同时又极大的浪费了教学资源。

我国教育的保守性主要表现在对待知识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把掌握知识的多寡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古时强调“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博闻强记”、“熟读四书五经”等;而现代是以追求高分、高学历、高学位、上重点、考名校为目的。其实,这一切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智慧与能力。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就尖锐地指出:“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鲜明的辨别能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是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rry Huxley,1825—1895)也认为:“一些学生的愚笨十之八九是灌输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转向以启迪智慧为目的的教育。学习的本质是获取隐藏于知识背后的智慧,而智慧的获得是通过“体悟”,所谓的体悟就是静思、反思和反复地揣摩,是一连串不断的自学、自问、自疑和自解的顿悟过程。

(三)必须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启迪智慧的教学方法。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汪洋大海,知识急剧的增加,同时又迅速地被淘汰。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而无学历拥有智慧的人,能够更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下面介绍一些能够启迪智慧的教学方法:

(1)开展大脑漫游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人的大脑漫游就是使大脑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处于极富想象的时空之中,这是我们砥砺思想、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非常有效的措施。这项活动的发明者是塞缪尔·米克卢斯(C.Samuel Micklus),他是新泽西州葛拉斯堡罗州立学院教授,他于1978年创办了首届OM(odyssey of mind)头脑竞赛活动,当年就有28所中学参加。OM竞赛就是大脑漫游竞赛,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米克卢斯认为:“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新世纪的发展要靠创造,墨守成规是民族走向衰亡的开始。”

这项活动的宗旨,充分地反映在它的宣言中。OM誓言:

让我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让我在未知的道路上漫游!

让我用我的创造力把我居住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教学中,学生们的大脑有三种状态:一是被注入的状态,也就是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常态。这是一种单向的思维,老师讲,学生听,没有交流和互动,不能激发学生们思考。二是讨论课式的双向交流,这比注入式进了一步,但并没有把学生引入到“想入非非”的状态。三是大脑漫游状态,这是进行教学最佳的状态,是引导学生体悟知识背后智慧的状态。我们应当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专题,以头脑漫游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2)设计思想实验,促进发明创造。思想能够实验吗?这似乎是一个荒诞的问题,但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法。提到思想实验,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爱因斯坦,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是思想实验高手,一生做过许多让人称绝的思想实验。他是思想大师,思想实验是他在学术研究中进攻或防守的利器,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爱因斯坦的第一个思想实验是这样的:他设想自己随着时钟的反光一起以光速前进,这样他看到时钟上的时间是静止不变的,与地面上别人所看到时钟上的时间不一样,这就有矛盾,怎么解释?他从思想实验中得到初步的启发:在不同运动速度下,人们的时间观念是不同的。由此,他经过10年艰苦的探索,终于在1905年发表了相对论的论文,解决了在不同运动速度下时间、空间的坐标交换问题。

更令人们惊奇的是,爱因斯坦通过思想实验,居然解决了他与另一位物理学泰斗波尔(N·H·D·Bohr,1885—1962)长达30年的争论。爱因斯坦是相对论的创始人,这已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波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爱因斯坦并不认同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为此两人长期陷入争论之中。1930年在布鲁塞尔的学术研讨会上,爱因斯坦根据自己的思想实验,认为测不准原理在理论上可能不适应这一过程,因此它不是自然界的基本原理。波尔对爱因斯坦的质疑感到很震惊,他通宵达旦地思考,终于找到对理论合理性的解释。在第二天的会议上,波尔反驳说:“正是精确测量光子的能量这一步骤,不可避免地把错误带入测定光子离开的时刻中去,证实了大家所熟悉的能量——时间的不确定关系。”

听了玻尔的回答,爱因斯坦放弃了自己的怀疑,表示不再去寻找量子物理学理论基础中的错误。而且,第二年他提名海森堡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在提议中写道:“我相信这个理论无疑包含了部分终极真理。”应该说,爱因斯坦的质疑和玻尔的释疑都是借助于思想实验,这是理论物理研究最大的特点。

(3)运用反思教学法,以求获得真知。反思是西方近代哲学概念,意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在西方较早研究反思的有英国哲学家洛克(Johan Locke,1632—1704)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等。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说:“观念来源的途径有二:一是感觉,二是反省。感觉是指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时心灵所产生的观念;反省是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在这种反观自照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官得来的观念的观念。”因此,反思(或内省)是一种“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过程,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

何为“元认知”呢?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是以思维活动的结果为思维的对象。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认为:反思是一种反复思考的过程,一种思想的自我运动,一种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在前人的基础上,美国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对反思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早在1933年他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指出:反思思维是对“任何信念或假设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理由和进一步得出的结论,去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他还强调说,反思思维是最好的思维。

我们应当看到,采用反思教学毕竟是一场教学的革命,它将触及教学体系、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计划的制定等许多环节。但是,任何重大的教学改革,都会遇到旧观念、旧习惯的阻挠,甚至是顽强的抵制。但是,为了转变教学的游戏规则,我们必须知难而进,相信新的理念终究要替代旧的观念。

(4)超级教学方法,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传统的教学法都是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的,学生必须正襟危坐,不得在课堂讲话和交头接耳。俗话说,物极必反,当一种教学方法遭到绝大多数学生反对时,一定会有人站出来革故鼎新。近年来,一种名为“超级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开始在美、加和东欧部分国家流行。这个方法的首创者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珍班哥夫,她采用这种方法教授法文课,颇受学生们的欢迎。在两年内,她的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的提高。珍班哥夫的做法大致分为三步:

首先,学生在课堂上不必正襟危坐,采用自己认为舒适的方式,全凭自己的喜爱选择。其次,伴随着节奏缓慢的古典抒情乐曲,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全身肌肉放松、再放松,把呼吸放缓慢,使精神尽量松弛。再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幻想,具体做法是:假想自己处于一个停在7层楼上的电梯内,电梯缓慢向地面降落。电梯经过每一层时,设想在电梯内涂上太阳光谱中7种颜色的一种,依序由赤-橙-黄-绿-青-蓝-紫涂在每一层电梯内。当电梯到达地面时,学生的身心已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这时教师开始讲课,学生也不必记住课本的内容,让思想随意漂浮,再次进入到半迷离的状态。课后检查发现,学生们对课文吸收和记忆的程度都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高。由于这种方法的奇特效果,目前美国各大学和中小学逐渐尝试这种教学方法。那么,为什么超级教学法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呢?从心理学上讲,超级教学法使学生处于放松的状态,精神没有疲劳,所以学习效果倍增。超级教学方法超级在什么地方?所谓超级,就是超越紧张的心情,超越与教师的对立状态,超越疲劳和对分数的恐惧,超级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协调,这涉及心理和情绪的平衡。而这一切是靠思想来达到的,这是传统的灌输知识方法无法比拟的。

与超级教学方法相对应的还有超级学习方法(Superlearning),它是由保加利亚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奥尔吉·洛扎诺夫(Georgi Lozarov)发明的。这个方法也称为协调意识学习法、暗示学习法、超级记忆法或洛氏法,是以东方医学理论为基础,应用了心理学、生理学和气功学的相应理论和技术。这个方法最大的特点也是协调,协调身心、协调感官、协调呼吸和协调主客体的关系,因而能够获得高效率的学习效果。

我国尚没有见到有学校试行超级教学法,主要是由于我国十分强调学习纪律,重视知识和分数,从而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5)体验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动”起来。从字面上理解,体验就是通过亲身的经历感知某种事物,按照知识的属性来说,是属于直接知识,以区别于来源于书本的间接知识。显而易见,直接知识是属于真知,比间接知识更深刻、更有用。同样的,体验式教学法要比灌输式教学法更有效。

体验式教学法的发明者应当是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他出生于极有音乐素养的军人世家,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在20世纪20年代,他进行了许多音乐改革,并首创了音乐体验教学法。1962年,他访问日本并进行音乐教学交流,在日本掀起了奥尔夫体验音乐教学法的热潮。奥尔夫体验教学法的三大教育原则是:第一,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是首要原则;第二,主动学习和亲身实践的原则;第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原则。奥尔夫指出,实施他的体验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一个“动”字,所谓的动就是行动起来,做到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做到人的认知的五个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协调一致。

近年来,体验式教学法被介绍到国内,在诸如音乐、英语、语文等不少学科教学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设计和创造相应的场景和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和智能和谐发展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说,体验式教学法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是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过程,体现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综合作用。

那么,体验式教学法有什么应用价值呢?首先,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克服注入式教学的枯燥无味,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培育他们的好奇心。特别是,如果设计出某种引人入胜的情景,一定能够使教学效果倍增。其次,体验式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本来是陶瓷工艺上的一个术语,把它借用到教育上的寓意是指,通过某种措施给人们的思想和性格予以积极的、有益的影响。再次,体验式教学能够对学生提供某些暗示或启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体验诱发创造的事例很多,如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肖邦(F·F·Chopin,1810—1849)创作《圆舞曲》的故事。有一天肖邦去朋友家,在客厅看到主人的宠物小狗在戏耍作乐,咬着自己的尾巴团团转。肖邦看到甚觉好笑,他突然来了灵感,走到钢琴前坐下,立即谱出《圆舞曲》。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就不可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也就不可能谱出《圆舞曲》。灵感如何产生?虽然没有定论,但触景生情却是主要形式,所谓“情无景不发”即是这个道理。

从特征来看,体验式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调动学习者的内在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关键。体验式教学法是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悟”为目的。为什么悟是目的呢?这是因为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的好坏,不是以知识多寡或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衡量,而是以感悟得到的智慧来衡量。总之,体验式教学能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和创造性的精神,使他们在教学中体验获得智慧的快乐,享受创造和追求真善美的快乐!

注释

①李海生:《素质教育理论综述》,《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6期。

②王恩大、辛克泰:《素质教育的学习与实践》,济南:明天出版社,1993年,第5-8页。

③林清江等:《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台湾:幼师文化事业公司印行,1976年,第82页。

④陈金芳:《素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

⑤刘道玉:《素质教育与培养创造力》,《光明日报》,1997年2月28日。

⑥《当代的大思想家——罗素》,《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第1期。

⑦刘道玉:《中国必须创新教育价值观》,《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5日。

⑧吴廷嘉:《戊戌变法纵横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92、388页。

⑨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⑩刘传德:《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9页。

责任编辑 曾新

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Essence and Implementation Ways

Liu Daoyu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It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the policy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proposed in China. B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is not satisfying with the reasons as: the misplacement of educational value, the inappropriate mechanisms of education and the deviation in understanding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changing the inappropriate educational ideas, establishing new educational ideas which take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as its core; changing the knowledge-center course system, designing wisdom-enlightening course syllabus; abandoning traditional cramm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adopting wisdom-enlightening teaching metho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educational ideas; the goal of education; creativity; enlightening wisdom

2015-03-09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素质教学法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