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形势下高校高知识群体工作的思考
2015-03-20王新忠
做好新形势下高校高知识群体工作的思考
王新忠
(长春工程学院 党委办公室,长春 130012)
摘要:本文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突出时代特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出发,提出了增强高知识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文化认同的示范性和高知识群体党员队伍建设的自觉性的工作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高知识群体;队伍建设
高校高知识群体是高校发展的基石,是实现高校功能的主力军。做好高知识群体工作是高校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新时期高校高知识群体的特点,以观念创新促进工作,以政策突破带动工作,以规律把握推动工作,增强工作的成效性。
一、自觉增强对高知识群体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一)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才观是新形势下做好高知识群体工作的思想基础
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才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工作方针政策,不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积聚起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而且形成了一整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才观,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高知识群体工作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实现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条件是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所有这些,为做好高校高知识群体工作提供了政策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新形势下做好高知识群体工作的基本前提
高知识群体工作是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凝聚人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宏观上和服务上,所谓宏观就是“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集中全党的智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舆论宣传、思想工作和价值引领,把党的主张变成高知识群体的行动方向;所谓服务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服务高知识群体作为高校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和带领高知识群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拼搏奋斗。
(三)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是新形势下做好高知识群体工作的重要法宝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高校贯彻落实群众路线重点要做好高知识群体工作,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是做好高知识群体工作的前提和保证。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基层,深入高知识群体中,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把握他们所盼所忧,解决他们所需所急;要求我们在谋划工作、制定规划、出台政策的时候尽可能地听取高知识群体的意见建议,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要求我们把高知识群体作为依靠力量,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术诚信等方面发挥专家治学的作用。
(四)突出体现时代特点是新形势下做好高知识群体工作的必然要求
把握时代性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时代的高知识群体都毫无例外地会打上时代的印记,体现时代的特征。要做好新形势下高知识群体的工作,就要科学分析时代特点,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围绕高知识群体呈现的时代特点,进行工作理念、工作途径、工作方法创新,提高工作的契合度,提升工作效果。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治国目标。这些为高知识群体施展才华提供了大舞台,也为做好高知识群体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新形势下做好高知识群体工作的根本保证
作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关乎事业的成败,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重视了党的建设,革命和建设就会顺利推进,什么时候忽视了党的建设,革命和建设就会走弯路。我们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新形势和高知识群体的新期待,不断创新党建理念、党建思路、党建工作评价体系、工作机制和活动方式,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切实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党员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为做好高知识群体工作提供坚强保证。
二、着力解决新形势下高知识群体工作的重点问题
(一)增强高知识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更加注重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培养,将政治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1.要明确现阶段高校高知识群体的价值引领和目标追求。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性任务是高知识群体的价值引领和目标追求。现阶段,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的中国梦就是高知识群体的价值引领和目标追求,它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梦与高知识群体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在实现中国梦中高知识群体肩负的历史责任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教育引导高知识群体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自觉将自身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眼前利益、具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将实现中国梦与追求幸福、健康、富裕、尊严的个人梦完美统一起来,要通过自身创造性地工作,将中国梦的远景目标落实到日常工作中[1]。
2.要把加强师德建设作为高知识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要切实贯彻落实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师德永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第一标准,永远是“一票否决制”的“零容忍”。大力加强师德建设,首先是教师的思想理论教育。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立师德、铸师魂,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其次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师德建设贯穿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诸多环节之中,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只有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入手,把教师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真正纳入系统、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确保教师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三是师德建设应该与教师发展相结合,成为职业精神培育和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只有把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关心教师的成长发展,师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才有依托和载体。
(二)增强高知识群体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更加注重为高层次人才成长提供优质服务,将个体优势转化为团队优势
1.在工作对象上,实现从“重个体”向“重群体”转变。过去由于高层次人才数量少,引进难度大,各单位在涉及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待遇上基本是一事一议,随意性较大,也没有形成规范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氛围。随着事业的发展,高层次人才已形成群体,我们的工作要为所有人才提供平等的发展空间,既要注重解决个体的特殊问题,也要注重解决群体的共性问题。要更加注重群体中个体的公平,更加注重解决群体中的矛盾,减少内耗;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规范工作程序,发挥团队的作用,重视团队的力量。
2.在工作途径上,实现从“重培养”向“重培训”转变。经过多年的努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各单位出台了一系列的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和申请访问学者,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学术造诣的人才,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仅仅是人才工作的一个方面,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在人才工作中也应该重视“后期”工作,尊重、参与高层次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定期进行“充电式”培训,提供个性化培训项目,为他们的进一步成长和发挥作用提供条件和服务。
3.在工作方式上,实现从“重待遇”向“重代言”转变。待遇这里是指在社会中享有一定的权利,主要包括经济报酬、社会福利和社会权益。目前对待高层次人才,各单位通行的做法是给予高薪、发放高额生活补贴、提供大额科研启动资金、解决住房和子女配偶就业、就学,甚至配备助手和专车等。应该看到,较高的物质待遇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在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以后,高知识群体更需要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本单位重大决策中参与自己的意见,在涉及本群体利益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各单位要建立高知识群体参与本单位管理的体制机制,畅通各种渠道,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工作。
4.在工作评价上,实现从“重形式”向“重效果”转变。必须坚持业务水平、实际贡献与个人修养并重的评价观。高知识群体工作是人的工作,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做好高知识群体工作就要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特别是对高知识群体的教育,更要符合需要,贴近实际,注重效果,不搞花架子,不追求轰轰烈烈,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党管人才到底管什么?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要更新服务理念,强化服务职能,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机制。要把握当代人才生成的特征,围绕更好地服务人才发展、服务人才成功进行深入改革,真正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市场要求和本单位实际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竞争机制和人才管理机制。
(三)增强高知识群体文化认同的示范性,更加注重发挥先进文化传播的辐射作用,将文化优势转化为行风优势
1.以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为抓手,加强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学术道德是形成良好学术风气的前提,良好的学术风气是师生积极践行学术道德的基础和条件。大学学术文化体系是大学文化体系的核心,是对大学学科建设、队伍建设过程与成果的反映,对高校的学术研究能力、科学研究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大学学术文化一般通过大学的学科优势、学科特色、研究环境、学术风气、学术氛围等体现出来。高知识群体是学术文化的重要建设者和承载者,当前要加强以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为重点的学术文化建设。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规范制度为重点,坚持监督查处为手段,不断提高高知识群体的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环境,提升大学学术文化水平。
2.以大学风气和榜样文化为抓手,加强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显性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在大学行为主体身上的具体反映,是从学校领导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中所包含和体映出来的文化内涵,是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集体行为到师生员工的个人行为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高知识群体是高校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方式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折射出大学的校风、教风、学风、管理作风以及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我们要为他们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营造一个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充分激发其创造活力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工作环境。使他们有条件追求学术理想,满足专业兴趣,成就自我人生价值,永无止境地追求真理。
3.以管理制度体系和组织人事文化为抓手,加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大学制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从规范全体师生行为模式的角度把大学文化成果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2]。多年来,各高校为满足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普遍制定和完善了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晋升与评价制度等在内的各项管理制度,逐渐形成了具有各自学校特色的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同时,为了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新要求,各高校都在对原有的许多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根据自身发展和履行服务使命的需要制定了许多新的制度,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原有的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做到了管理上的“有法可依”。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也为高知识群体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增强高知识群体党员队伍建设的自觉性,更加注重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动作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1.实行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为做好高知识群体工作奠定组织基础。夯实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切实把高知识群体凝聚在党的周围。根据大学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的新特点,不断优化基层组织设置,把党支部建在学科团队上,建在生产力最活跃的学术单元上,为党支部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作用找到着力点,让党的基层组织成为高知识群体“事业引领的平台、心灵沟通的平台、助力发展的平台”[3]。
2.实施“二培工程”,夯实党建基础,提升学术竞争力。党建“二培工程”,就是高校通过将教师学术骨干培养成党员,将教师党员培养成优秀学术骨干,切实提升党在高知识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要做好此项工作,一是理清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点,掌握主攻方向;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注重对等性,强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各高校要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融为一体,组建适合高校特点的创先争优载体,覆盖整个教学科研工作岗位。
3.大力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对高知识群体的辐射力、凝聚力和服务力。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结合高校实际,发挥高校人才聚集的优势,激励和引导高知识群体加强党建理论学习研究,探索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现途径。建设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就是要转变观念,以服务为导向,层层拓展服务功能,共同服务于人民群众。建设创新型党组织,一是加强理论创新,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高知识群体,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共存。二是创新工作方法,注重网络阵地建设和新媒体的运用,延伸党组织工作触角。三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威信,增强生机与活力。
高校高知识群体工作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群众路线在高校的重要载体,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发展变化了的工作对象,只有认真研究他们的需求,认真解决他们的诉求,才能充分调动高知识群体的积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插上智慧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四要”[N].光明日报,2014-04-27(07).
[2]刘川生.加强师德建设,培养一流教师[N].光明日报,2013-04-13(07).
[3]王永友.大学文化体系机理评价与建设方法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67-94.
[4]危兆盖,李晓东,谭静.党支部建在学科上[N].光明日报,2013-07-25(14).
[5]张未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不断提升高知识群体工作科学化水平[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1-5.
[6]王新忠.把握高知识群体工作特点和基本内涵[J].新长征,2013(10):54-55.
[7]汪丽红.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增强党在高校高知识群体中的影响力[J].世纪桥,2014(11):25-26.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1.004
收稿日期:2014-12-25
作者简介:王新忠(1964—),男(汉),山东蓬莱,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1-0014-04
Reflection on better work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llectuals at present
WANG Xin-zhong
(ChangchunInstituteofTechnology,OfficeofPartyCommittee,Changchun130012,China)
Abstract:To meet the need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s to how to make the work to the point,such as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tellectuals,the effectiveness of management,the model demonstration of cultural recognition,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team construction among the higher education Party members intellectuals.The paper throughout centers on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talents of Marxism,sticks to the principle of placing cadres under Party supervision,implements Party’s mass line,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strengthens the Party’s self construction.
Key words:new situ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igher education intellectuals;team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