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视野下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研究
2015-03-20吴全军
吴 全 军
(中共青州市委党校,山东 青州 262500)
城镇化视野下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研究
吴 全 军
(中共青州市委党校,山东 青州262500)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要求。在县域层次,如何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要协调推进,是当前比较紧迫的研究课题。从山东省青州市在加快城镇化视野下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益探索实践入手,分析了城镇化视野下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完善城乡资源流动的保障和促进机制、加快完善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支持体系、积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打造称职合格的现代农民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研究
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关系前置分析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条件,主要体现在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要素环境和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提供支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并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引导实现“三集中”,即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镇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通过工业集中区集约用地、旧村改造和土地复垦等方式,使人地关系得以较大改善。农村人口减少和人地关系改善后,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这样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
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城镇化实质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乡村生活生产方式转化为城镇生活生产方式的过程。而只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把更多的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完全有序走向城镇化,使更多农村人进入城镇,享受城市文明,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农业现代化通过实现农村土地的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流转、现代化发展,解放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用更少的农村劳动力解决粮食生产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即使是仍留农村的人口,也可通过农业生产关系的再变革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再创新,以农业工人的新身份从事生产,不但有较高的收入,也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在农村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高品质生活。
引言
二、青州市在城镇化视野下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积极实践
(一)城镇化助力农业现代化
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8.7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8.6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75%。城镇化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1.承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青州市把产业培育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发挥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积极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各镇、街道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镇街工业园,为中小企业和特色项目提供优质孵化器,建成镇街工业园18个,落户项目247个,全部建成达效后将吸纳就业人员1.5万人。比如,谭坊镇东山工业园,总规划面积5000亩,一期规划用地1000亩,是目前青州市面积最大的镇级工业园区。园区已先后有15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可转移劳动力2000余人。
2.实现农业人口的城镇聚集
青州市积极扩权强镇,增强小城镇建设活力,根据各镇区规模和居民的消费需求,完善功能实施,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推进农村综合便民服务点建设,有效促进了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民素质的提升,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目前,青州市镇、街道(不含三个城区办事处)集中居住区建成19个,在建8个,全部建成预计入驻2680多户。
(二)城镇化视野下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
1.土地流转蓬勃发展
土地流转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础和前提。青州市在镇、街道和市人民办事中心建成了高标准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大厅,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鉴证合同、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全市已流转土地面积达35.15万亩,土地流转率39.96%,涉及村庄493个,农户2.9万户。同时,积极组织农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集体身份参与土地流转,使众多入社农民获得土地财产性收入。目前,青州市土地股份合作社已发展到73家,入社社员5000多户,入社土地面积3万多亩。
2.绿色有机农业实现突破
绿色有机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2013年青州市新建有机农业园区面积1800亩;改扩建、完善提升园区面积3250亩;建成650亩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000亩国家级水果标准园各1处;新增有机食品示范园区7家,全市潍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园区达到19家;新认证有机品牌21个,累计“三品”认证品牌数232个、面积3.56万亩(其中有机品牌135个、面积1.96万亩,绿色品牌87个、面积1.6万亩),年总产量8.6万吨。
3.特色农业产业化整体飞跃
农业产业化要以龙头企业引领。近年来,青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稳步发展。2013年青州新增潍坊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已达到83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达到352家,产值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45家,产值过2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农业产业化风生水起。比如花卉产业已成为青州市支柱产业之一,花卉栽培面积20万亩,从业人员11万人,花卉生产专业村148个,专业户9600余户,花卉年交易额46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年收入90亿元。
4.设施农业已具规模
设施农业采用人工技术手段,完全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是高效利用型产业。青州市形成了蔬菜、瓜类和花卉三大设施种植主体。2013年青州市设施农业个数、种植面积分别为17.4万个、40.8万亩,设施蔬菜、瓜类产量达94.2万吨和45.4万吨。设施农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目前,农业合作社依法登记注册1620家,其中合作社联合社36家。入社社员7万余户,农民入社率达37%以上,从产业覆盖看,种植占54%,养殖业占30%,林业占7%,服务业及其他占9%,基本覆盖传统农业、特色产业和新型产业,并培育了一大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示范社,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3家,市级示范社45家,县级示范社180家。据不完全统计,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有75户,总种植面积2.8万余亩,种植面积在50-100亩的有270余户,总种植面积2.3万余亩。2013年出台了《山东省青州市关于加快家庭农场发展意见》,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10家,其中种植业90家,养殖业16家,种养结合的4家。2015年第1期 吴全军:城镇化视野下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研究
三、城镇化视野下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青州市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调查发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县域层次带有很大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
(一)资金支持体系尚不健全
农村金融资源短缺,无法完全满足广大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资金需求,部分龙头企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后劲;金融创新力度不足,资金来源相对单一。
(二)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完善
整体上看农村土地流转缺乏制度层面的完善保障,监管力度不大,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部分农户仍存疑虑:对流转本身心存疑虑,担心失地,不愿流转;对流转价格心存疑虑,租金低了,农户吃亏,租金高了,种田户无收益;对流转年限心存疑虑,流出方与流入方期望值相差较大,造成了土地流转依然面临“三大困难”:基础设施建设难,集中连片流转难,矛盾纠纷协调难。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不壮大
从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来看,现有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庄和农民合作社总量不少,但规模小、没有抱成团,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公益性农技服务力量薄弱,财政保障不足,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不够,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自身来看,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还不规范,发展活力不强,缺乏竞争力、吸引力、带动力;部分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较弱,创新能力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面不广,农产品初加工多,深加工少。
(四)农民素质尚不适应
农民文化和技能素质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还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城乡差别的明显存在,致使农村的人才逆向流动情况突出,受过良好教育、有较强就业技能的青壮年大部分向城市流动,留村的以中老年居多;缺乏完善的制度,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缺乏有效的保障;落后的手段与单调的内容影响了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效率。
四、在加快城镇化视野下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完善城乡资源流动的保障和促进机制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一个出来、两个进去”。“一个出来”是富余劳动力从农村出来,将他们占有的土地“腾”出来,“流转”给农业种植大户,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两个进去”,一是资本进去,推动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提高;二是知识进去,吸引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进入农业生产。为此,要逐步建立有利于资源双向流动的机制体制。
1.完善覆盖城乡实有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把进入城市的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农转非”人员以及留在农村的“农业工人”,都纳入保障范围,落实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尤其是要进一步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统一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推动社保体系由城乡二元保障向城乡一体化保障根本转变,真正保证农民“走得出”和“留得下”。
2.加强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的制度设计和监管
遵循“以人为本”、传统土地文化影响、利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等原则,进一步加强系统的顶层制度设计和符合市场化的规则制定,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健康流转。同时要对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进行有效监管,严格避免权力寻租和特权操控,杜绝新的分配不公和腐败,防止对农民利益的剥夺。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市场,探索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双方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流转土地连片集中。
3.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农村土地流转需产权交易市场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同样需要市场化机制来推进。一般意义上,农业现代化要以市场为基础,建立起包括农产品市场、农村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在内的农业市场体系,真正实现知识、技术、人才、产品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科学规范健康流动。
(二)加快完善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支持体系
推进农业现代化首先需要解决资金问题,即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现代化的、多层次的资金支持体系,提供资金来源。
1.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从目前现状看,许多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尚处于起2015年第1期 吴全军:城镇化视野下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研究
步和增长阶段,许多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还不完善,这部分“公共农用品”的支出必须依靠财政资金来支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基本物质基础。
2.创新金融市场信贷资金支持
在发挥好现有的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基础上,逐步创新发展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满足不同层次的农业发展资金需求,比如农村资金互助社,它是由村民自愿自发加入、可存可贷的新型农村地区合作性社区金融机构,它多提供专业合作社贷款,社员也多为合作社成员。这种合作性金融组织在试点探索基础上,加强指导和监管,可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且重要的资金来源。
3.积极获取社会资金支持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现代种植园区和示范基地等,吸引外来资金,带动区域内龙头企业、品牌产业的发展。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农业发展带来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此利润的积累成为内源性资本的重要来源;积极发挥区域内大户能人的资金投入对其他农户的带动作用,推动示范区内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积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要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推进多种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从而推动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实现农民的稳定持续增收。
1.加强规范管理
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生产为主体,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使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真正发挥组织带动农民、发展主导产业、开拓“两个市场”、提高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村发展的骨干作用。
2.强化整合提升
对现有的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组建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现代企业发展形式的家庭农场等经营实体;鼓励已具规模的经营主体以扩建基地、兼并重组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发展,不断壮大经营规模和整体实力,特别是全面推进各类合作社加快发展的同时,着力推动合作社跨区域合作和同业联合发展,打造一批有较强发展实力和竞争能力的联合社;指导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贮藏和物流等服务业,支持合作社信息化、品牌化建设,加快提升其生产经营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努力打造称职合格的现代农民
培养称职合格的现代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农业现代化需要一批“职业化”的农民,他们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专门劳动技能,还要懂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
1.大力开展教育和培训
教育与培训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教育”应包括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实施分类施教,针对整个农民群体,开展文化教育,提高整体农民的文化素质;针对农民中的不同群体,实施职业教育,培育专业化、职业化农民。依托各类农业职业院校、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推广机构与涉农企业,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内容,开展系统的农业职业培训,尤其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和运用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使其率先发展成为职业农民。
2.强力吸引和留住人才
参照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利用自身资源创办新型农业经营组织;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尽快建立和完善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人才政策,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服务组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加大投入,积极引进农业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并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协作,实现各类人才流向农村、服务农村。
参考文献:
[1]刘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6):37-40.
[2]钱津.中国农业必须走现代化之路[J].贵州社会科学,2010,(1):85-93.
[3]苏发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5-50.
(责任编辑:石桂珍)
作者简介:吴全军(1974-),男,山东青州人,中共山东省青州市委党校讲师。
基金项目:2013年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在加快城镇化视野下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研究——以潍坊青州市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11-25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5)01-0065-04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5.01.0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今后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们党既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而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而当前在加快人本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统筹考虑两者协调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突出问题,才能实现城市发展和农业生产深刻变革的双赢。为此,以山东省青州市作为样本,笔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青州市在加快城镇化的视野下如何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