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初全宁卫置废考

2015-03-20李月新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宁蒙古人洪武

李月新,梁 磊

(1.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024000;2.长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130032)

《明史·地理志》载:全宁卫“元朝时为全宁路,直隶于中书省,洪武年间废。洪武二十二年四月(1389)置全宁卫,永乐元年(1403)废。”全宁即今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元的全宁路,系蒙古弘吉剌部世袭封地。洪武年间明军北征,曾在应昌、全宁等地与蒙古军队数次激战,此一地域实为明蒙对峙的最前沿。直到洪武十四年(1381)之后,盘踞于全宁地区的全宁四部被明军俘获,明廷再次控制全宁地区,随即省废全宁路,由中书省直辖。洪武二十年(1387),明廷设置大宁都司,并置大宁卫。洪武二十一年(1388),明廷改大宁都司为北平行都司,除本城外,陆续设置新城卫、富峪卫、会州卫、木榆卫、全宁卫、营州左屯卫、营州右屯卫、营州中屯卫、营州前屯卫、营州后屯卫等十卫。然而,仅仅十余年光景,全宁卫即被省废,其原因当与明初的北边防御政策有关。

一、全宁卫的设置

全宁地处大宁之北,原为蒙古弘吉剌部驻牧之地。洪武十四年(1381),弘吉剌部被明军俘获,部众离散,遂丧失了对此地的控制。到了洪武二十一年(1388)正月,朱元璋再次发兵北征。在三月的时候,“故元司徒阿速同其子哈麻儿来降”,明廷即“诏令于全宁居住”[1]卷一百八十九,2832。据此可知,全宁成为明廷安置归降蒙古人的地区之一。故元司徒阿速等投降明廷,为明军带来了新的北元军情。朱元璋迅速差人告谕蓝玉等“朕察其事情,知虏心惶惑,众无纪律,度其势不能持久。卿等宜整饬士马,倍道兼进,直抵虏庭,覆其巢穴,其众若降附,抚慰南来,毋失事机,以孤朕望。”[1]卷一百八十九,2835同年四月,明军即到达至捕鱼儿海(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贝尔湖)南岸,直捣元主之营。此时的脱古思帖木儿毫无准备,匆忙之间命太尉率众拒战。此役元军战死者数十人,其余皆投降明军。脱古思帖木儿与其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逃遁,途中又遭遇到元世祖忽必烈弟阿里不哥后王也速迭儿(也作耶速迪尔)军队的袭击。脱古思帖木儿战败,与其知院捏怯来等仅以十六骑败逃。也速迭儿命宗王火儿忽答孙等领兵追袭,最终擒获脱古思帖木儿,以弓弦缢死。[1]卷一百九十四,2910

随后,也速迭儿在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下称蒙古大汗,但遭到多数不同派系的汗位支持者的极大反感,以至于宁愿南投明廷。捏怯来曾自陈归降理由:“阿理孛可(阿里不哥)子孙也速迭儿等人与斡亦剌(卫拉特)人一起做反,毒害了我们的皇帝,夺去了大印,尽将百姓杀害。我捏怯来等与军民商量着,这般残害皇帝与百姓,人们只能四处逃避,只能投奔明朝”。[2]由此可知,捏怯来率众投降明朝,当是蒙元汗廷中汗位争夺的结果。

洪武二十一年(1388),失去蒙古大汗庇护的捏怯来、失烈门、老撒等人,不甘心拥立也速迭儿,无奈之下只得率部东归。与此同时派遣右丞火儿灰、副枢以剌哈、尚书答不歹等率其部三千人到南京进贡马匹,向明廷乞降。明朝政府即命锦衣卫指挥答儿麻失里赐予其白金彩缎以安抚。到了洪武二十二年(1389)春正月之时,故元国公老撒率其部属入朝觐见,称知院捏怯来等愿于大宁等处居住屯种。明太祖朱元璋即派遣使者前往抚慰,给予粮食、布帛等生活物资,命其可以“于口温、全宁、应昌随便居止”[1]卷一百九十五,2928。当年四月,明太祖即下诏在原全宁路旧址以“捏怯来、失烈门等来降,置之全宁卫”[3]卷三百二十七《外国列传八·鞑靼传》,8467,并遣使赍印往赴全宁。从此,明朝正式省废了故元在此地的行政设置,全宁一带作为蒙古弘吉剌部驻牧之地的历史彻底结束。

明朝任命捏怯来为指挥使,并且要求捏怯来将失烈门以下的其余部属、将校具数上报,一并由朝廷授予官职。据此可知,明廷所设置的全宁卫,机构设置虽较为完整,但是基本上由归降蒙古人自治,明廷并未派兵驻守。同时,据《敕礼部行移应昌卫》可知,礼部行文至应昌卫,要求捏怯来规劝失烈门,而不是行之至全宁卫。很有可能当时的捏怯来率众驻扎在应昌卫,而失烈门等则盘踞全宁地区。全宁一带水草丰美,适宜畜牧,明廷于此设卫,主要目的就是安抚归降蒙古人。另外全宁旧城毁于元末,明廷建卫之后并无修葺全宁卫城池之举,可见其并未构建全宁城防,因此,既无驻兵又无城防的全宁卫作为明朝北部边防的外围,仅具羁縻管理的作用。

二、全宁卫的废弃

明朝对驻牧全宁卫的归降蒙古人十分优待,不仅授予官职,还赏赐了粮食、财物等。即便如此,捏怯来等一众蒙古人对于是否归降明廷还是很犹豫的,其中以丞相失烈门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明朝颁授官职之时,失烈门就不肯受命,数次称疾拒见大宁和礼部所派使者[4],可见其对于归降的踯躅。对此,明太祖曾下诏谕给礼部,表示:“惟知院捏怯来等拥兵自固,去逆效顺,率众来归,朕旋给印章,各授以职,而失烈门称疾不与使者相见。尔礼部可移文往谕捏怯来,若失烈门有意南来,可令入朝,决意北向,从其所欲。古之有杀身亡家而立名者,有保身全家而求生者,人之志固有不同,不可强也。”[1]卷一百九十六,2951同时《敕礼部行移应昌卫》中也说:“往古至今违天道,杀身亡家,立名者有顺天道,保众全身”,失烈门要是北行难趄,意欲复来,亦听其自然[5],表达了朝廷希望捏怯来能够劝服失烈门归附明朝的愿望。

北元方面,也速迭儿在夺得汗位之后,将其政治中心卓放在卫拉特、乞儿吉思一带。当时其所属佥院安达纳哈出的领地已发展到鄂嫩河、兀古儿札河一带,同时向辽东扩张。此时,失烈门最终下定决心,暗地里与塔失海牙等通好,决心重新依附北元。洪武二十二年(1389)八月,失烈门率其部下袭劫捏怯来,并亲自押送捏怯来到达也速迭儿的佥院安达纳哈出处。在到达安达纳哈出的领地之后,便杀死了捏怯来。之后,失烈门正式归附也速迭儿。捏怯来被杀之后,其部众溃散,逃窜四方。明廷得知此事之后,诏谕朵颜、福余等卫招徕、安抚捏怯来旧部,将其重新收编,送往大宁。朝廷恩赐粮食、布帛等生活物资,仍还全宁地区居住。[1]卷一百九十七,2956至此,捏怯来的旧部与朵颜、福余、泰宁等部发生了较为密切的往来,全宁卫的官署设置再不见于史书,其实际上成为朵颜三卫驻牧地的一部分。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全宁卫遂告废置。

三、明初北部边防与全宁的置废

为了抵御蒙古、加强北部边防,明初太祖时派遣诸子驻守北方。命庆王就蕃宁夏,宁王就蕃大宁,谷王就蕃宣府,韩王就蕃开元,代王就蕃大同,肃王就蕃甘肃,卫王就蕃广宁。加上之前秦王就蕃西安,晋王就蕃太原,燕王就蕃北平,构建了一条自辽东至甘肃的防御线。

为了巩固这条防御线,明朝还增设了为数众多的卫所。如洪武二十年(1387)八月辛未,置大宁卫指挥使司,以将士有罪者往戍焉。[1]卷一百八十四,2769为了拱卫大宁卫,次年陆续设置了新城卫、富峪卫、会州卫、木榆卫、全宁卫等。这些卫所中就有大量为安置投降归顺的蒙古部族所设置的羁縻卫所,如洪武二十年对纳哈出部众,“令各照原地方居住顺水草以便牧放,择膏腴之地以便屯种,如北平、潮河川、大宁、全宁、口南、口北旧居之人立成卫,分与汉军杂处。”[1]卷一百八十二,2754根据洪武二十二年(1389)全宁卫设置的情况可知,其自指挥使以下全部官职都由归降蒙古人担任。可见,全宁卫并不是明朝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单位,而是一个安置归降蒙古人的羁縻建制。如全宁卫一般的还有洪武二十二年(1389)五月于兀良哈地所置的泰宁、朵颜、富余三卫等。明廷通过对归顺的蒙古部族实行羁縻政策,期望从根本上消除蒙古对明廷的威胁。从地图上看,全宁卫位于大宁所辖诸卫中的最前沿,可以说是处在当时明朝与蒙古的分界线上,是明朝北边防线的最外围,与明朝中央的关系十分脆弱。因此,当发生了失烈门叛逃之后,明军无法对该地区实行有效的控制,只能听任其左近的朵颜、富余等卫对其进行招徕、安抚。

明太祖死后,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皇位而爆发了靖难之役。燕王将大宁及北平都司各卫之兵都投入到了战争之中,使得诸多卫所为之一空,全宁卫亦未能幸免。明成祖即位之后,虽然立即着手恢复沿边卫所,收集逃亡,但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从整体上看,成祖时期的北部防线较之洪武时期呈全面南撤态势。永乐元年(1403)三月,改北平行都司为大宁都司,徙保定,始以大宁畀兀良哈。[3]卷六《成祖纪二》,79这个决定等于放弃大宁及全宁一带,其原因主要在于:

其一,明成祖重建北边防线时有意撤蕃,这就打散了原来明太祖时期的北部防线布置。此时明朝的军事势力相较太祖时期有所减弱,难以实现对全部北边防线的绝对控制。因此,北边防线呈现出逐渐南缩的态势。永乐元年(1403)诸卫均徙到内地,“后多失利,退而守河,又退而守边墙”[6]。这样明朝北边防线外围宣告放弃,随后在“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3]卷九十一《兵三》,2237

其二,成祖时期全宁卫与明朝之间有朵颜三卫之隔。靖难之后,由于朵颜三卫的叛附不定,明成祖将北部防线内撤,放弃大宁。这样连同大宁在内包括更北方的全宁一带,都成为三卫活动的地区。

其三,明廷经济负担沉重,无力供给。全宁地区早在元末就几经战火,早已残破不堪,粮食、生活用品等物资奇缺,全赖内地供应。如洪武二十二年(1389)三月,捏怯来遣人向明朝索要粮食,“今上于松亭关或大宁择顺便处拨粮给之”[1]卷一百九十五,2936。为了解决卫所供给问题,明朝曾实行屯田。但是全宁卫系羁縻蒙古归降人之所,且叛附无常,根本无法经营屯田,供给只能全赖朝廷调拨。因此,明朝如果要保留全宁,势必要增加对此地的军粮投入。

综上可知,全宁卫设置之初即是为了安置归降蒙古人,属羁縻性质的卫所。作为明朝北部防线的最外围,在一段时期内成为明廷与北元之间的界限。但是随着明朝北部防线的收缩及朵颜三卫的崛起,明廷放弃大宁一带,以致全宁卫名实具亡,最终成为三卫蒙古人的驻牧之地。

[1]明太祖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校印,1962.

[2]捏怯来书[M]∥火原潔.华夷译语.台北:商务印书馆,1918.

[3]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失烈门书[M]∥火原潔.华夷译语.台北:商务印书馆.1918.

[5]敕礼部行移应昌卫[M]∥火原潔.华夷译语.台北:商务印书馆.1918.

[6]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1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249.

猜你喜欢

大宁蒙古人洪武
书法作品
这你都不知道
这你都不知道
这就是我的家
书法作品
春满人间
清代喀喇沁蒙古人社会中的保甲制
The effect of a curved bed on the discharge equation in a spillway with a breast wall*
论明代在中原的蒙古人
Study on Instable Combustion of Solid Rocket Motor with Finocyl G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