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喻文化与高校创新教育模式内在关系探究
2015-03-20沈小娟
沈小娟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江苏 无锡 214121)
前喻文化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米德在其名著《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关于人类文化传递与代际沟通的专用术语。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把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由于时代变迁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年轻一代比年长一代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和新变化,年轻一代对新技术和信息的吸收和理解速度上也快于年长一代,年轻一代反客为主获得了新的文化权力,这表示前喻文化时代的迅速到来。米德从文化传递角度提出的“三喻文化”理论对高等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前喻文化类型的到来呼唤现代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型。
1 前喻文化下教育模式的转型
1.1 三喻文化内涵
由于时代的快速变迁,中国的文化类型正从后喻文化向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逐步转型的。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指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类型,在这种文化结构中,成年人的过去是新生一代的未来,子女主要向自己的父母学习、学生向老师学习;同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是指子女和成年人向不同年龄的人和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学习;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指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的类型,前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相对应,代表未来的是孩子,年青一代按照自己的首创精神自由行动,他们能在未知的方向中为长者引路,在前喻文化中,家长要向孩子学习、老师要向学生学习。
1.2 三喻文化类型和教育模式的发展关系
“三喻文化”类型产生了三种相应的教育模式,在后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传授知识或技能,是我们熟悉的传统教育模式;在同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是教与学的组合;在前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一种创新教育活动。现代教育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与三喻文化类型的历史的、逻辑的统一,在初等教育重点是传授知识的后喻文化类型,在中等教育阶段突出的是教与学同喻文化模式,到高等教育阶段则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一种创新型的前喻文化类型。当今教育始终贯穿“三喻文化”类型的教育内容,并使面向未来的前喻文化的理念贯穿教育的始终。
2 前喻文化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变迁
前喻文化下,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师权威的重建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周晓虹在《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中论述:年轻一代主要在文化的表层,如数字技术、休闲消费、流行时尚等方面对年长一代能够进行文化反哺,而年长一代在基本的社会规范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核心价值体系层面,仍担负着对年轻一代进行社会化教化的重任。完成高校师生关系的变迁是前喻文化时代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特征。
2.1 前喻文化时代教师权威的重建
人类文化可以分为知识形态的文化和思想形态的文化,但两者的区分并非十分严格,而是相互影响和作用。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与文化思想上的发展是高度关联的,每一步科技的发展都会带来相应人类知识结构的变化和积累,但思想形态的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延续性,尤其是占社会主流的传统思想其固守的力量将更强大,这必然决定了高校教师在人类思想形态的文化传承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前喻文化时代的显著特征是信息量爆炸化和信息易得性,网络化信息平台上大量信息实则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此刻教育的主导非常关键。在前喻文化时代,教师虽已不具有信息占有量上的优势,但不能以简单的信息占有量作为教师地位动摇的依据和标准,教育者在长期的接受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文化基础、理性思维、缜密逻辑、长远眼光,是拥有碎片化的非系统性知识结构年轻一代所不能比拟的。教育者能够以教育的主导性的姿态看待文化反哺,在前喻文化时代重建教育者的权威和自信。
2.2 创新教育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前喻文化时代导致教师权威从传统的外在权威转化成以知识水平、施教能力、人格力量共同构成的内塑权威。多尔认为:“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公平的成员,是公平中首席成员……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前喻文化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教学过程的主宰,教师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职能从传统的“教”转向“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标,在学习中不断开拓创新,教师也在教学中教学相长。
师生关系必然成为一种在平等交流中的新型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交往遵循尊重和平等的原则。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处于平等的地位,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发生真正的转变,实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平等的 “教师学生”和“学生老师”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沟通与交流,使双方的知识和思想都得到了交换,碰撞出新的思想和知识火花,这将是未来创新教育的常态。在前喻文化时代,要求拥有社会权威优势的年长一代不固守旧观念、旧传统,不用固化的认知束缚年青一代的创新,甚至在年轻一代的带领下,顺应社会生活,继续追赶历史潮流。
3 前喻文化与高校创新教育模式内在关系
3.1 前喻文化必然要求高校教育向创新教育发展
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进入以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点明了创新教育的时代主题:“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认为这是所有目标中最重要的。正是知识经济带来文化类型转向前喻文化,前喻文化必然要求高校教育向创新教育发展。
在前喻文化时代,中国敏锐地把握到知识经济发展与创新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不失时机地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并深刻地认识到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社会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双创”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这是国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迎接国际竞争达到国际水平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3.2 前喻文化下的创新教育模式
我国经过近几十年来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出一种以启发诱导等教育方式为手段、以提高整体素质为载体、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模式。其主要实践模式有以下5种:一是信息化教育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学习,学习过程就是以检索、收集、处理信息为主的研究创新型学习过程,师生共同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产学研合作创新教育模式,课堂的学习内容要符合社会上最新的工作实践要求;三是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四是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模式,将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从课堂拓展到课外,如大学生“挑战杯”创新竞赛体系,以学术科技为特色的“科技文化节”等群众性创新活动;五是创新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模式,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将课堂知识转化成新的市场需求。
3.3 前喻文化下高校创新教育的必然性
当今中国的发展最需要的是创新,高校是我国推动思想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阵地,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创新教育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理当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最重要、最明确的目标和追求。高等教育必然面临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型教育模式向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前喻文化类型的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这和传统的教育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在知识观上,传统教育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学生要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和要求所有的学生;创新教育考虑学生在学习能力发展上的不同,学生是否有学习这些知识的意向,注重知识在个体经验中的内化和强调知识的创新本性,注重知道怎么做和知道谁有知识这两类能力。在学习观上,传统教育重视学生的模仿继承功能,学生学习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当前既有的问题;创新教育提倡学生有选择、有目标地学习,不拘泥于现有的答案和结果,有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人才观上,传统教育将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重在知识的识记和应试能力上;创新教育则尊重个体鲜明的个性,挖掘个体的潜能,追求个体优势和天赋的发展,努力塑造高智商、高情商的完美健全的理想人格。在教育方法论上,传统教育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及思维的发展,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损害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教育以创新为导向,强调教育的启发性、开放性,教育过程中师生是平等民主的,通过对话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时代中,高等创新教育必将承担起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伟大历史使命,年轻一代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天然继承者,高等教育是培养年轻一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
[1]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5.
[2]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8.
[3]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8-15.
[4]郑艳,吕京.后喻文化背景下中学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1(10):48-49.
[5]阳荣威,卢敏.后喻文化时代师生关系解构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3(3):64-66.
[6]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3):51-66.
[7]殷华方.试论高校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