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研究进展

2015-03-20李一凡封玉琳

河北中医 2015年1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肠系膜腹痛

李一凡 封玉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071)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学腹痛范畴,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腹痛,或有发热、恶心、便秘或腹泻等,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尤其是7岁以下小儿,男孩多于女孩,冬春季节常见。该病常反复发作,若病程迁延,常致再发性腹痛,伴有食欲不振,严重影响到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随着彩超的普及应用,其诊断率不断地提高,近年来发病有增加趋势[1]。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无痛苦、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等优势,兹将近5年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现代医学研究 本病于1921年首先由 Brennemann报道,故又被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本病的病因并未完全阐明,故亦称为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2]。其病因可能为小儿淋巴系统的发育未成熟,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可沿血液循环到达肠系膜区域淋巴结,由于远端回肠的肠系膜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和升结肠区域淋巴结较多,所以毒素在该部位停留而导致肠系膜淋巴结炎。其次回盲瓣的关闭作用使得肠内毒素或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在回肠末端的滞留时间较长而易于吸收[3]。极少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由细菌感染引起,细菌以溶血链球菌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也可引发本病。此外,血吸虫、阿米巴原虫偶尔也可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4]。

1.2 古代医家认识 小儿腹痛的原因,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早已有其论述,如《素问·举痛论》中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又如《幼科发挥·积痛》中言:“小儿腹痛,属食积者多。”再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心腹痛》言:“小儿心腹痛者,由脏腑虚而寒冷之气所干,邪气与脏气相搏,上下冲击,上则为心痛,下则为腹痛,上下俱作,心腹皆痛。”

1.3 现代医家认识 王叶芳[5]认为本病病变在脾和六腑,病理因素多为气滞。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外感风邪,每当新邪触动,肺气失肃,气机不畅,而致痰食湿热互结,瘀阻气道,气运脉络受阻形成痰核(淋巴结肿大)。张巧凤等[6]认为小儿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足,易于感触外邪,脾常不足,易聚湿生痰,复感外邪,邪壅气滞,痰气交阻,结于腹部,“不通则痛”,则生此病,辨证病位在脾及肠胃。司徒桦等[7]认为风邪外袭,小儿藩篱疏,卫外不固,邪得以入侵中焦,致中焦气机瘀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以腹痛的性质而言,痛而有形者,常为食积、虫积、瘀血痛;痛而无形者,常为寒、热、虚痛。

纵观各家所言,由感受寒邪、乳食积滞、热结胃肠、脏腑虚冷、气滞血瘀等致使脏腑经脉失调,气机运行不畅,经脉滞涩而发生腹痛。

2 治疗方法

2.1 内治法

2.1.1 辨证论治 李倩等[8]将此病分为3型。①湿热蕴结证:治以清热化湿,理气止痛,佐以解毒散结,方以消瘰丸合香连丸加减。②饮食积滞证:治以消食化积,解毒散结,行气止痛,方以香砂平胃散或保和丸或枳术丸加减。③脾虚气滞证:治以健脾化积,解毒散结,行气止痛,方以香连丸、橘皮竹茹汤或参苓白术散合消瘰方加减。谢永胜等[9]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88例。西药予消炎、抗病毒、解痉、对症治疗,中医经辨证给予中药治疗:病程短、腹痛剧烈、拒按者为气滞血瘀型(37例),治以理气化瘀,消肿散结,方以少腹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赤芍药、白芍药、炙甘草、延胡索、夏枯草、玄参、丹参等;病程长、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者为虚寒凝滞型(51例),治以温中散寒,消肿散结,方以理中汤加减,药物组成:白芍药、炙甘草、茯苓、党参、夏枯草、玄参、鸡内金等。结果:痊愈73例,好转12例,无效3例,痊愈率83.0%。

2.1.2 经验用方 王多祥等[10]采用健脾温通汤(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白芍药、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鸡内金、延胡索、干姜、猫爪草、甘草)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72例。结果:痊愈46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06%。金静等[11]采用清热散结汤(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玄参、牡蛎、夏枯草、藿香、砂仁、陈皮、制半夏、赤芍药、白芍药、甘草、木香、延胡索、山楂、神曲、炒麦芽、鸡内金)治疗急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2例。经7~10 d治疗后,痊愈38例,好转 4例,总有效率100%。张铁等[12]采用腹痛散(药物组成:苍术、延胡索、青皮、山药、莱菔子、山楂、神曲、炒麦芽、白芍药、枳壳、金银花、连翘)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0例,对照组50例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及注射用炎琥宁粉针静脉滴注。疗程均为10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8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淋巴结长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王树红等[13]采用中药汤剂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0例,药物组成:玄参、生牡蛎、连翘、海藻、昆布、陈皮、法半夏、浙贝母等,对照组28例予阿莫西林胶囊及抗病毒口服液治疗。1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 78.5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彩超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

2.1.3 古方化裁 胡英等[14]运用四逆散、小建中汤加减化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80例,对照组40例给予头孢噻肟钠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52例,有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治愈2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梁燕等[15]采用仙方活命饮(药物组成:炒穿山甲、天花粉、金银花、赤芍药各10 g,浙贝母、防风、皂角刺、当归尾各5 g,白芷、陈皮、甘草各3 g,没药、乳香各 1.5 g)加西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0例,并与西药常规治疗治疗50例对照观察。5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25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对照组治愈17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吴才敏等[16]运用加味二陈汤(药物组成:法半夏8 g,陈皮9 g,白茯苓9 g,制香附 5 g,浙贝母 5 g,玄参5 g,炙甘草5 g,乌梅1个)兼脐敷配合西医常规方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60例,对照组60例运用头孢曲松及利巴韦林静脉滴注,1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6.7%,对照组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刘明[17]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55例,药物组成:柴胡、陈皮、川芎、香附、白芍药、枳壳、甘草,并与常规抗炎加解痉药治疗45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率 21.82%,对照组11.1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改善腹痛症状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羊曙[18]运用小建中合剂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5例,治愈11例,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6%。

2.2 外治法

2.2.1 推拿疗法[19]有明显的改善微循环系统功能的作用。推拿疗法以一定的刺激量(力度、时间、压强等)作用于人体,依赖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调整自主神经的功能活动,改善疼痛部位微循环。①腹部中寒证: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摩腹,拿肚角,按脾俞、胃俞;②乳食积滞证:清胃经,运八卦,推四横纹,清板门,清大肠,分腹阴阳;③胃肠积热证:运八卦,清胃,退六腑,推四横纹,清板门,清大肠;④脾胃虚寒证:补脾经,揉外劳宫,运八卦,推三关,揉一窝风,揉脐。

2.2.2 穴位贴敷疗法 逄新芹等[20]运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7例,药物组成:丁香、肉桂、吴茱萸、花椒,上药研末,按1∶1∶1∶1 的比例醋调,制成直径1 cm,厚0.2 cm的药饼,然后外敷神阙穴、天枢穴。每日1次,5~7 d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2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

2.2.3 穴位经皮疗法 经皮给药治疗技术是世界卫生组织大力提倡的第3条给药治疗途径,也是儿科目前研究的热点。向梅[21]选取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40例,对照组180例予常规抗感染、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治疗第1组1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经皮治疗,治疗第2组180例单用中药穴位经皮治疗。具体方法用中药贴片(药物组成:山药、木香、延胡索、枳实、黄连、麦芽、薄荷油及表面活性剂,加工制成膏状)贴于中脘、神阙及关元,根据年龄选择不同时间、温度和强度。结果:治疗第1组治愈132例,好转4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 96.67%;治疗第2组治愈125例,好转3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 91.11%;对照组治愈95例,好转30例,无效55例,总有效率69.44%。2个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4 微波理疗 马荣双等[22]将142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71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头孢呋辛抗感染,利巴韦林、炎琥宁抗病毒,山莨菪碱解痉止痛及适当补液疗法;治疗组73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腹部微波理疗。2组共治疗7 d。结果:治疗组痊愈21例,显效4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63%;对照组痊愈17例,显效30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3.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内外合治 朱生全[23]采用中医内外法并用治疗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82例。内服健脾理气汤(药物组成: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白芍药、川楝子、延胡索、莱菔子、甘草)以健脾助运,理气止痛,消导和中。外敷暖脾膏(药物组成:白胡椒、丁香、小茴香等)于神阙穴位上以温中、理气、止痛,24 h更换。6 d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51例,有效2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0.2%。甘璐等[2]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内服及脐部贴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0例。西医以抗生素抗炎治疗。中药以香砂胡术汤为主内服以温中散寒,缓急止痛,药物组成:小茴香、延胡索、木香、砂仁、白术;外以温中芳香止痛药物贴敷脐部,药物组成:吴茱萸、丁香、苍术、车前子、肉桂、木香、小茴香、延胡索、白胡椒,操作:研成细粉,取适量以陈醋调成糊状,贴敷脐部6~8 h,每日1次。结果:痊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

3 结语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病,是引起小儿急慢性腹痛的原因之一,与肝、脾、六腑、经脉受邪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为原则。从内而治,可以服用传统汤药;从外而治,可应用推拿、穴位贴敷、穴位经皮、微波等疗法进行治疗。然而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如临床报道较少、诊疗标准不统一、药物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等。因此,加强基础研究、规范诊疗标准、设计科学严谨的实验研究等都是今后努力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医特色,推动中医现代化,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1] 沈苹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7,5(5):110-111.

[2] 甘璐,卫青.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J].甘肃中医,2008,21(12):22-23.

[3] 夏焙,吴瑛.小儿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2.

[4] 高德明,何显力.肠系膜炎性疾病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6):460-462.

[5] 王叶芳.消炎散核冲剂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2,44(3):62-63.

[6] 张巧凤,林广裕,陈思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08,4(3):32-34.

[7] 司徒桦,王克华.枫蓼肠胃康颗粒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肠系膜淋巴结炎7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392-393.

[8] 李倩,孙远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3):297-299.

[9] 谢永胜,张小叶.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88例分析[J].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9,16(6):351.

[10] 王多祥,樊秀军,冯辉瑛,等.健脾温通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72例[C]//第28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2011年名老中医治疗(儿科)疑难病临床经验高级专修班学术论文汇编.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349-351.

[11] 金静,高桂君.清热散结汤治疗急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190-1191.

[12] 张铁,马传贞,刘秀丽,等.中药腹痛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6):536-537.

[13] 王树红,王青.中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079,1088.

[14] 胡英,徐燕.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8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6):20-21.

[15] 梁燕,梁国新,温爱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170-2171.

[16] 吴才敏,谢静.加味二陈汤兼脐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6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7):46-47.

[17] 刘明.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55例[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0):347.

[18] 羊曙.小建中合剂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5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1,43(1):83.

[19]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8.

[20] 逄新芹,吴慧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1,24(11):4.

[21] 向梅.中药穴位经皮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6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27-28.

[22] 马荣双,杨艳芬,徐红梅.理疗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1):90.

[23] 朱生全.中医内外法并用治疗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82例[C]//第28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2011年名老中医治疗(儿科)疑难病临床经验高级专修班学术论文汇编.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351-352.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肠系膜腹痛
扁桃体炎并发颈淋巴结炎 贴敷见效快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