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

2015-03-20任靖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价值观

任靖宇

(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

任靖宇

(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科学地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方式和途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性,需要分析和理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同时按照贴近性和实效性的要求,高度重视作为元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生成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发挥好不同路径在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契合性;价值生成;路径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理论层面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关系问题,其中包括契合性、融合方式、价值生成和实践路径四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契合性问题

(一)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设定

从教育功能的视角看,思想、学术和能力是大学育人价值体现的三个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即大学办学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导向。我国大学在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性方面,首先是确保大学的思想功能落实于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人才培养的过程要素看,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体现教育性和知识性是知识传授过程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偏重知识而忽略思想教育的现象。尽管从文化概念范畴和文化影响层面看,课堂教学终究也是文化传承过程,属于文化现象,但相比校园文化的特定内涵范畴而言仍具有差异性。在大学现实的办学行为中,校园文化建设同课堂教学并未完整地统一在一起。因此,把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才能够确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全覆盖。

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运行状况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的范畴较为狭窄。也就是说,大学校园文化从属于大学文化。一般而论,校园文化建设是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大学育人的另一主渠道。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契合问题

校园文化是社会亚文化的一种,并有自身的传承性,对大学人才培养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在完成学业期间所植入的文化基因和核心价值文化的固化程度,对其个体发展乃至社会都将产生长远影响。

在内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长期倡导的育人方向是高度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确立,赋予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生动而具体的思想灵魂,更加明确了大学育人所要秉持的引领目标,更加有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和功能范畴的确立,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化提供了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大学人才培养方向具有统领性,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同一性,在大学精神文化中具有导向性。因此,开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全契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航标,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目标、任务和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问题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发挥思想引领和价值影响的作用方面早已形成了固定的范式或方式,这些范式和方式对大学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具有积极影响。

(1)主导性融合

大学育人功能的实现在于大学领导者、教育者的主导行为和主导过程。在从属于这个行为和过程的同时,大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文化影响,这一状况可能导致价值选择冲突。因此,大学领导者和教育者必须高度关注这个过程,将主导性发挥至最大化,同时将大学生的自主选择引导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方向上来。

(2)计划性融合

大学的教育活动充满计划性,计划性的优长是有序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体系化,有赖于大学实施的计划性融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层析性和内容的递进性来看,实施计划性融合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3)方法性融合

就思想教育和文化影响的特点和规律看,弘扬主流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头脑,应遵循“认识——理解——认同——自觉”的过程规律和方法规律。因此,大学应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规律,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前提。

(4)陶冶性融合

基于环境作用的融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大学生在充满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比起理论的讲授和主导性学习更具有渐进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通过环境视觉影响大学生价值观,会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5)自觉性融合

这种融合方式是由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唤醒并主动接受核心价值影响的形式,是各种融合方式理想效果的体现,也是不同融合方式的最高境界。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化和机械化,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需要。

(6)对应性融合

从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层次性和各层次要素的对应性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取得实效,需要对内容、路径、方法进行对应性分析,这是内容与方式对应的逻辑需要。

方式决定效果,效果也反制方式。上述种种方式,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方式。通过方式区分,可以取得对开展教育活动效果的判断,也为提出对应不同内容的路径和方法提供了参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的价值生成问题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植入核心价值观已经不再是理论问题,由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也不存在任何争议。然而,在核心价值观元价值之下还存在价值生成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便可以较好地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贴近性和实效性问题。

在实践中,教育者面对的最为直接的问题就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提高价值观教育实效的操作方式很多,但增强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贴近性比方式的选择和创新更重要。

某种价值观为受众接纳的总前提是受众对价值观精神的高度认可。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都是得到大学生高度认可的。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既要分析核心价值观对全社会公民群体的统领性和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更要贴近不同社会群体实际,将核心价值观表述具体化、生活化、群体化。只有当价值观具备这一特性时,核心价值观才更易于固化于人的思想并统率人的行为。[1]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同样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元价值,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核心价值观以更符合大学生具体生活实践的形式进行表达,提取最容易使大学生理解、接受、践行的内容进行表述,即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特点下的具体生成。

进一步看,大学生群体独特的社会性决定了这一群体对核心价值观内容更多的体验是知识体验和校园实践体验,缺少的是社会实践体验。群体适应是与大学生直接相关的社会适应问题。大学生在对核心价值观总体高度认同的前提下,对富强、民主、自由、法治等内容具有强烈的期待性,在文明、和谐、平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体验性。

但是高度认同和适度体验远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部意义。从知行统一的要求看,只有真正实现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生成,才更有益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具体的生成现象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其一是大学生的群体适应层面。大学生活的适应需要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方面之一,主要有学业适应、生活适应和人际适应,这三类适应需要遵守不同的价值准则。如果仅仅以敬业、文明、自由、平等等价值准则去引导大学生,他们可能只是易于在知识层面加以理解和认同,在实践层面则难于自觉和驾驭。将这些内容具化为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内容,则会有笃学、求知、尊重、关爱、礼让、节俭、感恩、诚实、责任等价值标准。将这些价值标准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更易引发学生的认同和践行。

其二是心灵触及层面。大学生未走向社会,对精神、心灵、信仰的价值理解缺乏鲜明的社会对比。因此,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现实体悟大多来自于间接案例或身边感动的影响。“间接案例”指的是社会事件,“身边感动”则多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将大学生置身于价值冲突的现实氛围中,无疑将会帮助其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而使其思想和行为由无直接体验向自省自觉的高度升华与蜕变,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其三是主体唤醒层面。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稳定和成型的时期,是走向社会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担当主体。通过大学文化影响大学生的主体担当意识,必然要成为大学教育首当其冲的任务。因此,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理解和接受层面,也不应停留在自我个体层面,还应上升至社会责任层面。大学生要通过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因植入,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国家意义、社会意义、民族意义、时代意义。

其四是行为自觉方面。对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的内容而言,大学生在国家和社会层面能够形成较强的感知和认同,但行为上更易于体现的是个体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环境下的价值生成,能够更好地解决其在三个层面的行为自觉问题。大学自身可以是国家的一个具体单元或元素,可以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再比照大学实际和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的生成性表述,完全可以在大学生身上实现行为自觉。[2]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问题

方式决定路径,价值生成决定教育实效。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问题时,必须从价值生成的意义入手,从教育实效着眼。

1.认识与理解——输入路径之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来都是思想教育和价值传播的主渠道,这在实现系统解析和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内涵上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路径的建设并非要解决路径缺失问题,而是要强调这一路径作用的有效发挥问题。强化这一路径的作用,关键在于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贴近性,即紧扣大学生思想脉搏和内在需要,为大学生发展和成长提供价值支撑。

教育过程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路径。体现于课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非全部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育过程的现实表明,教育者的重心往往集中于传授专业性知识和技能,而忽视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向大学生传播价值观思想。所以,教育过程作为不可忽略的重要路径,应得到高度重视。

2.新媒体和环境文化的影响——输入路径之二

当今时代,新媒体日趋普及和广泛,集成或附着于若干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以其独特的影响方式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以交互性、即时性、便捷性、可读性、丰富性为主要特点的新媒体信息,成为多元化价值观争相展示的舞台。在大学生的个体意义、社会意义乃至生命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可以以其无可辩驳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占据主流媒体平台。多元价值观杂陈,可以更好地凸显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新媒体作用的发挥显然还存在巨大的空间。

环境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来自于环境中的文化元素。大学生个体因素、家庭影响(家长、家庭角色)、成长和发展环境(学业历程、教师、教育程度差异、教育方式等)、社会文化(主流文化、多元文化、亚文化;社会角色、公共媒体与舆论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成型期,无直接社会体验使得大学生的价值需求无以强化,因此环境文化需要更多地向大学生直接呈现大学与社会的对比,唤起大学生对社会环境下价值观的需要。[3]这种环境文化影响的取向,一是按照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多种介质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以社会角色加强社会体验,强化大学生价值取向。

3.体验和反思——内化

在输入和输出路径之间,大学生必然会有自身内在的自省、反思和价值判断过程,并在受到其知识和智慧的干预后形成自己的价值选择。成功的教育和影响,必定对大学生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面予以强化。

4.活动和行为——输出路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以文化影响大学生内心世界的过程。可以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大学文化建设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责任主体,其一切行为和活动都与大学阶段价值观的塑造和养成密不可分。在某种意义上,这检验的是大学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1]曹飞.价值生成过程初探[J].理论导刊,2006(3).

[2]张斌,孟婷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实现机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8).

[3]孙叶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4).

2015-01-18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重点课题(1402088);石家庄市政研会2014年立项课题。

任靖宇(1974- ),女,河北清苑人,石家庄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中国文化艺术研究。

G647

A

2095-7602(2015)05-0110-04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校园文化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