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原因及对策

2015-03-20孔翠薇郝维仁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1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困境个体

孔翠薇,郝维仁

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原因及对策

孔翠薇,郝维仁

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困境主要表现在缺乏认同,发展动力欠缺;疏于自省,差距意识淡漠;流于应付,成长渠道不畅等三个方面,究其原因在于丧失了动力源。本文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导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源丧失的因素,进而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真正实现农村教师专业成长,以推动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原因;对策

我国当下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在于城乡教育的差别,一方面是硬件差异,另方面最重要的是人的差异即教师的差别,而城乡教师的差别最主要不是起点差别而在于成长差别。换言之,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困境。

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分析不同于以往的农村教师专业化研究视角。本文主要是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因素尤其是个性心理因素加以分析,寻求社会性努力基础上的个体成长机制的内在机理,以期以个体的内在心理调整来解决城乡教师差距问题。

一、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缺乏自主性

诸多研究指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反映在理念不科学、制度不完善、条件不充分、执行不到位。这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表现,基于问题分析,找出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并施以相应的对策当然是重要工作。但是,这类分析更多基于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研究的范式,从某种程度上说主要是农村“教师专业”的发展。而本文研究的教师专业成长则更加侧重教师个体,即强调的是农村 “教师的专业发展”,意指教师个体其专业特质的提升与强化,本质上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发展与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缺乏认同,发展动力欠缺。所谓认同,心理学上特指体认与模仿他人或团体之态度行为,使其成为个人人格一部分的心理历程,通常意指认可赞同。农村教师对自身的身份缺乏认同有内外两个方面的表现:外在表现是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期望值;内在表现是对自我身份的向往度、认同值,内在表现是外在表现的机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问题是自身满意度、向往度不高,期望值、认同值低。

第二,疏于自省,差距意识淡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日三省吾身”都说明了自省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自省就是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农村教师由于交往空间相对狭窄,若是没有较高的自我认同,很容易疏于自我省察。没有良好的比较,就难以体察自己的成长差距甚至不会认识到自己与外部有差距,就会导致专业成长的动力不足,陷于停滞状态。

第三,流于应付,成长渠道不畅。旨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国培计划”以及随后各省启动的“省培计划”,自2010年实施以来对中西部省份偏远地区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实施情况来看还是难以惠及全员,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农村教师仍停留在“要我培训”,难以达到“我要培训”的自启动效果。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个体的“我要培训”的自启动对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形成意义是更加重大的。缺乏认同与疏于自省往往使得外在强加的驱动行为流于主体的消极应对,培训的关键其实并非只在于培训过程本身而在于引导受训者建立自我主动适应机制,促进其良好自我成长。

目前,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提高其自主性。农村教师要建立起按自己意愿提高从教能力的动机,能够从评估自己的认识、技能、态度缺陷中找到不足并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利用多途径学习,成长过程中做好自我控制、反馈、调整。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缺乏自主性的根本原因是丧失动力源

要解决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动力欠缺、疏于自省、流于应付的问题,亦即自主性不够的问题,就要厘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即为何失去了“动力源”。

前文论及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动力欠缺的主要表现在于向往度偏弱、认同值偏低。向往度偏弱会导致新生力量不足,也就是对新入职的个体吸引力不够;认同值偏低会导致从业人员自豪感降低,会使已入职的个体趋向度减弱。

就外部原因来说,导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源丧失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农村教师待遇较低、物质方面需求较难满足;二是农村教师的社会评价不高。目前,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主要是依据地区工资水平确定,其合理性在于地区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平衡。在目前的社会分配机制下,对于偏远农村来说,内部自主解决农村教师新旧交替问题已无可能,而外部输入只能依靠政策导向,免费师范生、“三支一扶”即是着力于此,但终究难以形成长效机制,或者至少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偏远地区农村教师不足的问题。对于从业者来说,现实需要的满足以及心理平衡才是职业取向与专业能力发展的内在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教师职业的崇高性一直处于“跌落”当中,教师职业仅仅成为一种工作,就是普通人面对生存的一种普通职业选择而已,若是实际生活的需要难以满足或满足较少,又不能获得职业崇高感所带来的精神满足,职业成长的驱动力不足就在意料之中。

就内部原因来说,主要在于农村教师从业心理压力不够。由于农村教师现实的生活状况导致外部人员趋力不足,致使农村教师从业群体内部压力不够,进而导致个体发展动力欠缺。农村教师待遇偏低与社会评价不高必然会使得部分教师甚至是绝大部分教师难以感受到职业压力,有的甚至只是因为职业惯性、无力或无法面对新职业的挑战而不得不继续从事这份工作,就此而言,农村教师缺乏职业成长的内驱力是在情理之中的。

应该看到内外原因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本就是同一问题的两个视角,两者的交集在于人既是一种理性存在又是一种情感存在。对于众多个体的集结促成的社会问题,需要情理交融的调节。

三、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成长自主性的根本举措是实现需要驱动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缺乏自主性的内外原因决定了问题的解决路径在于优化外部条件带动内因转变;通过内因转变来实现个体转变。

所谓优化外部条件带动内因转变是指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缺失问题需要政策支持。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社会问题,就一定需要社会方式来解决,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个体的自发转变,必须花大力气解决农村教师的整体生存困境问题,这一方面已经有诸多研究。

通过内因转变实现个体转变是本文的核心观点,即外因只是条件,农村教师内在心理状态的变化才是解决其专业发展困境的重心,通过外部条件的变化实现农村教师的需要驱动是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缺失问题的关键。就此而言,建立农村教师队伍的准入、更新、淘汰机制以及优秀农村教师的上升机制就成为重中之重。外部条件的改善只是弥合了农村教师地位与城市教师的落差,减弱了农村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比较中的落寞,农村教师队伍改善,尤其是转变农村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上升通道——职业远景与职业愿景。目前农村教师难以实现专业发展的需要驱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未入者与已入者已经一眼望到甚至是望透了尽显寒酸的工作生涯,谓之“心冷”是不为过的。所以,改变“心冷”使其“心热”就要以待遇提高为基础,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群体状态转变实现个体心理转变。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不是教师专业化理论的简单具体化,不是简单移植到农村教师身上,而是根据教师专业化的理论诉求,认真分析农村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寻求阻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原因,谋求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从而推动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ZC12018);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50074)成果

责任编辑:贺春健

G451.2

A

1671-6531(2015)21-0121-02

孔翠薇/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吉林吉林市132013);郝维仁/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本文通讯作者(吉林吉林市132013)。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困境个体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困境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