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阎尔梅对屈原艺术成就与爱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2015-03-20李文静
李文静
论阎尔梅对屈原艺术成就与爱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李文静
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阎尔梅追慕屈原,读《离骚》、品屈子是其人生的一部分。他将屈原和《离骚》引入自己的诗文中,借鉴并发展了比兴手法,以“雄奇豪放”为主调的诗风既是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继承,又与其自身的性格和经历相关。在人格精神上,阎尔梅关心国事、关心百姓的疾苦,明亡之后积极投身反清复明的斗争中,这与屈原忠君爱国、以民为本、“虽九死犹未悔”的精神是一致的。
屈原;阎尔梅;继承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对高洁人格的不懈追求为后人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在民族危亡、动荡的时代,人们的“屈原情结”尤为明显。处于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阎尔梅就极力追慕屈原。他对屈原和《离骚》非常敬仰,曾经亲赴武昌三闾大夫庙,留下《题三闾庵壁上》《孟传是携其长郎北游余于九江遇之喜赠》等诗歌。其《王又沂云间诗序》对《离骚》予以极高的评价。[1]据笔者对《阎古古全集》统计,屈平出现3次,屈宋、屈子、屈骚各出现1次,离骚出现17次,读骚出现1次,楚辞出现3次;美人迟暮出现6次,仅兰、蕙、菊、芷四种香草就出现79次。可见,屈原与《离骚》已经融入阎尔梅的创作。
一、阎尔梅诗歌对屈原艺术成就的继承和创新
(一)将屈原及其作品引入诗文
从阎尔梅的诗可以看出,读《骚》已成为他的习惯。在诗歌中引入屈原及其作品,时刻以屈原精神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感情也已成为自然。
阎尔梅《已矣歌》其二:“大事今已矣,哀极不成音。卷却离骚去,罗江独自沉。”[2]卷二末句用了屈原自沉的典故。作《已矣歌》时,阎尔梅在史可法幕中,虽然他力劝史公渡河收复山东、西征收复河南,稍留徐州观望河北形势,但都不被史可法采纳。虽有满腹经略,却报国无门,这种情况与屈原何其相似。看到“大事已矣”,阎尔梅此时的悲痛又与屈原何异?同样是借屈骚表达自己的伤痛郁闷之情,《再谢公车答半石》中“他乡岂必无悲感,犹胜离骚滞楚吟”一句[2]卷四悲感则更胜屈原一筹。
《庐州饮梅尔常别墅限哥字韵》的“秋衣不费金钱买,半剪芙蓉半剪萝”[3]329,典故出于《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芙蓉和薜荔叶子制成的服装象征人品的高洁,正与阎尔梅遗民的身份相对应,表现出他的穷困。
(二)比兴手法的借鉴
屈原开拓和发展了比兴手法,他开创的“香草美人”文学传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阎尔梅的诗歌继承与发展了这种手法,屈原常用“美人”喻指君王,在阎尔梅的笔下,“美人”被用来自喻,或喻指友人或贤德的君子。
《汧罝草堂读史诗》其二十四有句云:“良士劬劳吟蟋蟀,美人迟暮想榛苓。”[2]卷四此处“美人迟暮”是阎尔梅自喻,希望自己的才学能为世用,但生于乱世无法实现,抒发了他的郁闷之气。阎尔梅不仅将“美人”用以自喻,还用“美人”比作友人。如《题钱础日十峰草堂》中“九峰应肯结美人,并我添作十一峰”[3]267。
阎尔梅也用草木禽兽寄托自己的感情,如用“蕙”“兰”“芙蓉”“鸿雁”等美好的事物表现人品的高洁,用“豺狼”“鸥鸟”等指代恶势力或丑恶的人。如《送钱础日游山东》:“南方有翠鸟,绣羽炫瑶林。不偕众禽飞,翻为鹗所侵。日出遭罗罻,日暮返江岑。尘翳珊瑚佩,缶撞钟吕音。辕骥遇孙阳,尺骨悬千金。”这首诗整体运用比兴,将钱础比作翠鸟,“翻为鹗所侵”“遭罗罻”两句指他曾遭人陷害,“尘翳”两句言钱生有才,不为世人所知,如珊瑚佩被尘土所盖,瓦缶不懂黄钟大吕之音。[4]637
除此之外,阎尔梅还常用古人古事寄托心意,扩大了比兴的部类。常引刘邦、张良、韩信等开创汉朝霸业的英雄事迹,以这些出身贫贱的英雄激励自己。他还常借阮籍、嵇康、刘伶等魏晋名士的故事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借陶渊明与“桃源”表现自己的志节与操守。
(三)浪漫主义风格的继承
阎尔梅的诗以“雄奇豪放”为主调,对屈原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继承是形成其风格的原因之一。他在诗中常用新颖奇特的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来写人状物,给人新奇的感觉。如《遇宋建之自广州来言大庾古松》:“厥高十丈余,生动若翔龙。倒覆干垂地,翠如新雨蒙。”[3]260将松树的姿态描写得细致而生动。再如《柳麻子小说行》中连用十二个“忽如”渲染柳麻子说书的精彩。[3]269阎尔梅有众多的山水诗,在描绘祖国的山河奇景时显得尤为壮丽,如 《题剑阁》:“峰攒剑刃干将铸,壁凿星文阁道悬”[3]376,《登小孤绝顶》:“八面风涛日夜喷,空中楼阁骇无根。孤山截得岷江住,万里长江一捍门。 ”[3]445
阎尔梅的诗直抒胸臆,多用“赋”法,充分地张扬个性,这也是形成其诗“雄奇豪放”风格的原因。[5]如《苦旱行》:“树未尽蒙灾,争走餐其皮。门外兼催租,官府严呼追。大哭无可卖,指此抱中儿。儿女况无多,卖尽将何为。下民抑何辜,天怒乃相罹。下民即有辜,天怒何至斯。”[2]卷二纯用“赋”法,描写民生之苦,诗人向上天追问,感情强烈而真挚,气势雄迈。
二、阎尔梅对屈原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一)强烈深沉的爱国精神
在家破国灭的明遗民眼中,屈原被视为忠君爱国的典范,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与支撑。阎尔梅的诗歌中贯穿着这样一种爱国精神。
清兵南下之初,阎尔梅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向史可法献计,但史可法顾虑太多,没有采纳,《史阁部驻军白洋河不进,以诗劝之》《至徐州辞阁部去,同年施诚庵留予,以诗答之》《登云龙山北望呈史阁部》、《书史阁部署中》等诗,都是对此事的记录。[2]卷二
明亡后,他不与清廷妥协,以一己之力为抗清复明而努力。为了抗清,他散尽家财,妻妾尽节死,儿子寄养在友人家,自己流亡十数年。直到康熙四年,在龚鼎孳的帮助下,山东狱事才彻底了结。此时清政权已趋稳定,反清复明已如泡影,阎尔梅决心趁衰年之余,“历览九塞成一边史”,借以总结明朝亡国教训。直到康熙十一年(1672年),殆七十岁的阎尔梅才结束了近20年的漂泊生涯,返回故乡沛县。阎尔梅的行迹、一以贯之的抗清精神与屈原“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犹未悔”是一致的。
(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之情
阎尔梅继承了屈原的民本思想,关注老百姓的生活。阎尔梅在长年的游历中更加真实而全面地看到了各地百姓生活的情况,将视线投向不同职业的人们。同时,“以诗为史”的创作主张也让他更自觉地记录百姓生活和各地的风土人情。
阎尔梅在诗中如实地反映了因政治腐朽、官吏残暴、战争动乱等种种天灾人祸导致人民生活的贫穷与痛苦。《樊湖曲》其二:“野老编竹篱,花隙种麻桑。麻桑苦价廉,宁堪供税粮?因悲处士难,转为昔贤伤。桃源岂无路,恨不获渔郎。”[3]261描写了农夫的辛苦,对农民的同情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被人们视为“四民之末”的商人也进入阎尔梅的视野,如《马陵山步月》:“舟邻尽商贾,相熟谈物价。携货湖海间,敬慎守长夜。”[3]260诗中描写了商人为生计奔波于各地,并且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因一时松懈使货物出现问题,表现了诗人对商人的理解及关切。
阎尔梅在诗中着意记录了各地特殊的风俗民情。如《白登山》中有“翻车田上时擒鼠”句[3]336,记录了古平城地产黄鼠之事。《笔屏庵看雨》有“瓜干莓腐立禅宗”句[3]389,注明庐山以臭豆腐为佳物。
阎尔梅与屈原有着相似的生存境遇,如朝政昏暗、竭力尽忠却终不见用,外敌入侵,国家灭亡等。身为遗民,阎尔梅坚持操守,志行高洁,屡次拒绝清政府的征召。然故国不堪回首,物是人非,衣冠非制,发肤不存,甚至往昔的友朋都降附夷敌成为鹰犬。处于这种境遇之中,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百折不回、积极顽强的斗争意志对于阎尔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阎尔梅读《离骚》、品屈子,屈原的艺术成就与爱国精神已经融入他的灵魂与创作之中。终其一生,阎尔梅贯彻着自己的主张,他的人品和大节为人所赞叹,诗歌也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
[1]阎尔梅.白耷山人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9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85.
[2]阎尔梅.阎古古全集[M].1922.
[3]阎尔梅.白耷山人诗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9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王汝涛.白耷山人诗集编年注[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5]严迪昌.清诗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131.
责任编辑:贺春健
I206.2
A
1671-6531(2015)21-0029-02
李文静/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江苏徐州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