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视域下的“中国模式”
2015-03-20付超
付超
西方学者视域下的“中国模式”
付超
近年来,在西方出现了热议“中国模式”的现象,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日益蔓延和中国发展取得极大进展的背景下。但是,西方学者在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以及中国模式的影响等等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
西方学者;中国模式;争议;实质
一、“中国模式”的提出
西方学者通常意义的“中国模式”,指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独特发展道路,用中国学者的话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模式”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以及其进程中由学者或政要提出来,但是成为近年来西方学者热议话题却始于2004年5月美国经济学家乔舒亚·库伯·雷默发表的一份题为 《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在这份文章中,他提出了中国道路的若干问题。客观地说,他所提出的这些原则或原理只是在作者观察和经验归纳基础上形成的观点,并不具备系统性,同时也缺乏应有的理论上的纵深视野。[1]但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西方国家面临诸如气候变化、经济衰退等一系列危机,逐渐意识到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转而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时,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中国模式就逐渐进入他们的视线,谈论“中国模式”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二、“中国模式”的主要观点与争议
(一)是否存在“中国模式”
1.存在“中国模式”。这是多数海外学者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就是因为中国探索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无论是把中国经验概括为“北京共识”的美国学者乔舒亚·库伯·雷默,还是前世界银行驻中国的经济学家盖宝德,都认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里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如果承认中国在过去30年里取得的经济成就,那么就得承认中国模式的存在,因为它是确保成功的关键。[2]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有很多,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等人都比较肯定“中国模式”。[3]总结这些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他们都是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经济成就作为论证 “中国模式”存在的依据。
2.否认“中国模式”。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所谓的“中国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模式”,而是对其他模式的效仿,如,是东亚的发展模式以及“华盛顿共识”的翻版。从对“否定”观点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理由虽然各种各样,但主要是基于以下主要认识:第一,中国模式没有原创性,只是对东亚模式的模仿;第二,中国模式尚未完全定型,其未来前景难以预测;第三,中国模式不能算是成功的发展样本;第四,中国模式不具有可复制性。[4]西方学者尽管否认“中国模式”,但是并没有否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瞩目成就,而且对于“中国模式”并不是实质性的否定,只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称谓有不同的看法而已。
3.“中国模式”在路上。在路上指的是“中国模式”尚在形成之中,还不能立即下确切的定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虽然大多数承认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和社会进步,但是他们也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否克服这些问题是对这一模式是否有意义的最佳证明,所以中国经验能否成为新的发展模式还有待时间的进一步验证。
(二)“中国模式”是什么
如前所述,尽管有众多的国外学者承认“中国模式”,但是基于其不同的价值理念、观察角度和所持立场,对于“中国模式”是什么也有不同的观点和回答。
关于“中国模式”的概念和内涵,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种观点:一种是认为“中国模式”即“北京共识”“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一种是认为“中国模式”就是经济自由加政治压制;一种是认为“中国模式”就是混合经济加中国共产党的一党执政。[5]第一种观点其实是将“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中国道路”等概念混为一谈,后者不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都不能完全涵盖“中国模式”的概念,事实上“中国模式”是对中国崛起这一现象的总称。第二种观点一方面肯定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成就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但是另一方面又站在西方学者的立场上对中国政体形成了偏见,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特点。第三种观点既肯定了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带来的效力,也看到了社会主义国家一党专政所带来的社会财富集约化、社会建设集体化的好处。
(三)“中国模式”的影响和前景
不管西方学者是否承认“中国模式”以及如何看待“中国模式”,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认为“中国模式”将给世界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是其他不景气的国家寻求不同出路以发展本国经济的参照。美国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坦言,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而且其特殊的发展模式也将被一些国家视为效仿的榜样。[6]
三、“中国模式”争论的实质
(一)透过“中国模式”重新解读传统理论
按照西方传统的理论,中国一旦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结果必然是要么终结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要么坚守原来的体制而崩溃,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并没有像西方学者预言的一样,反而通过加入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和改革开放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实超过了预期,他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理论是否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欧美等信奉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为危机所困,所以他们急于讨论中国未来发展的走向及 “中国模式”的前景。
(二)“中国模式”争论日益政治化
争论本身就意味着意见的不统一。争论的话题在经济特征上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在政治特征上分歧比较突出。“中国模式”可以是学术型的讨论,也可以是政治意义上的讨论。总体上看,通过这场争论,西方学者关注的对象从客观存在的“中国模式”变成了要不要、该不该有“中国模式”的问题。而且有学者也看到了中国政治上的复杂性,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然会在政治上形成独特的观点。另外,不仅是西方学者很关注“中国模式”问题,经济的不景气让西方的高管和政治家也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前景,国家政治层面的推动是促使对“中国模式”的讨论走向政治化的重要原因。
(三)西方急于摆脱困境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以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标榜的西方模式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不景气、国际地位下降、人民不满情绪增加,这些都给西方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反观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中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发展进步和综合国力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西方国家要摆脱国内发展不足的困境就必须创新发展模式,所以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显示出西方国家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担忧和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四)体现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西方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热议“中国模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摆脱了贫困的不发达状态,实现了小康,经济获得极大的发展,民主风气不断增强,社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国的总体实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这使得以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为傲的西方国家不能不研究“中国模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迈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未来的发展必将令世人瞩目。在不断发展经济实力的同时还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自己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观的推行。
[1]谢永宽,刘志礼.国外中国模式研究新趋势及其启示[J].理论探索,2011(2).
[2]“中国在世界眼中”系列报道之一:中国道路——成功的道路[N].人民日报,2010-03-16.
[3][5]李绍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研究争论综述[J].学理论,2011(12).
[4]轩传树.从“外来”到“内化”:对西方“中国模式”之争的一种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5).
[6]王新颖.国外学者热议“三大预言”与中国模式[J].人民论坛,2009(6).
责任编辑:贺春健
D619
A
1671-6531(2015)21-0006-02
付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湖北武汉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