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小出版社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
2015-03-20卢红岭
卢红岭
浅论中小出版社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
卢红岭
[摘 要]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产业内部的改革和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方式的融合。中小文化企业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面临着传统出版业的发展障碍和数字出版的挑战两个层面的问题,只有认清方向,实现从人才、内容到平台的产业链体系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中小企业;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融合
[作 者]卢红岭,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副主任。
一、中小企业出版模块发展现状
传统出版指的是在新兴技术介质融入之前,以纸质材料和印刷术的应用为基础的文字资料出版,其突出特点是以纸张为载体且具备收藏保存功能,这种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满足了大部分读者的知识需求。但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因此,转而依赖于更加方便快捷且经济实惠的电子资料查阅。这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中小出版企业,周转资金不甚充足,进行产业转型和创新需要担负非常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将会带来灭顶之灾,但仅仅依靠传统出版模式的运行,其产品成本高且不易携带等特征都阻碍了销售市场的开拓。因此,很多中小企业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徘徊难定,这主要是由于两种出版模式之间的矛盾。
(一)传统出版模式的优缺点
传统出版方式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且经久不衰,主要产品形态有图书、期刊、报纸等,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每一出版产品从版权到编辑、排印都经过严格的审定程序,制作精良,文字错讹少且其纸质材料便于附记心得体会和长久收藏,对于具备很大价值的出版商品,人们一般都趋向于购买纸质产品,因为材质稳定,不易毁坏。传统出版企业基本都拥有固定的签约作家和忠实的读者群,这是数字出版只能“望其项背”的。
而传统出版业发展的障碍主要来自于自身的种种不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内容与介质不能分离。出版产品体积大、不易运输和保存,而且价格偏高,这与追求经济实惠和简单便捷的国民消费心理是相背而行的。特别是价格方面,就目前而言,一般的单本纸质书籍,其价格基本在30~40元之间,读者购买这一产品,读完基本弃于角落,书本也就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和功能。且现代出书风甚嚣尘上,很多书籍缺乏足够的价值,经不起推敲,所具有的知识价值甚至还不如购买价值,这就很容易造成消费者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失望。
(二)数字出版所遇瓶颈
数字出版固然是不可逆转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但在转型的过程中,依然避免不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是版权层面,将作者的脑力劳动变为可供读者查阅和分享的数字资料,首先要征得作者同意并购买相关版权。中国目前大多数的电子资料提供网站都存在侵权违法行为,如百度文库侵权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后来以韩寒为首的网络作家群体自发形成了作家维权联盟,发表了联名抗议书,据估算中国出版行业由于苹果等公司侵权造成的损失超过十亿人民币。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不解决作家版权问题,数字出版的道路将曲折难通。中小企业出版量不高,很多从业人士缺乏版权意识是致命的问题。
二是推广层面。推广数字化产品的方式有很多,最简单的是出售扫描版的PDF文件,但这也需要公共的销售平台,这一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严重的打击。一方面自己的产品可能不受到大的销售平台的承认,难以达成合作;另一方面,自己所能投入技术设计的金钱额度有限,即使能够做到自主开发,平台的推广也是难上加难,而若得不到读者的认同,就等于走进了数字化发展的死胡同。
二、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双向共赢策略
国家出台了很多改革,支持传统出版行业向数字出版的产业转型和发展,并指出这是“十二五”改革的重要内容。面对种种问题,只有认真分析,着力解决,才能寻找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一)认清问题所在,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其一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的第一道门槛——盈利问题。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这是毫无疑问的,关
键是在融合发展之后,企业出版的方向如何设定。既然要融合,肯定要结合两者优势,利用传统出版的人才和口碑优势,推动相关数字产品的开放和推广。
其二是电子资源严重不足,拥有版权的资源少之又少。一般而言,企业对其出版刊物的版权只有5年,超过5年则失去资源的使用权和出版权,这就给受欢迎书籍的再版再印等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困难,且难以掌控产品的销售策略。
其三是用人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固定的作家群体,缺乏与优秀人才的合作,这就直接造成了优秀资源的匮乏。为改善这一情况,必须做出战略调整,与优秀作家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必要时做出一定的让利,实现合作共赢。
(二)形成长效产业链
传统出版基本流程是编印发,这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有了数字出版的加入,应该从源头开始,注重资料的采集和编辑、管理,以及后期的推广,形成“采、集、编、传”的一体化战略措施。也就是说,从资源开始,探索用户的关注和需求,采集相关读物和作品,再进行内容的编辑和处理,然后通过合适的平台推出。可以是将传统载体转变为电子文档,也可以是对原本电子资料的再处理。总之,通过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合作的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全方位的产业链条,从而推动自身企业的发展。这一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同步发展的模式,投入不多,工序也不复杂,是大多数中小企业能够负担得起的。
(三)坚持“内容为王”,推出文化精品
“内容为王”仍是互联网环境下出版的核心要素。网络能够提供的数字资源“汗牛充栋”,也因此读者对文本的内容价值要求甚高,出版内容只依靠侥幸心理,经不起时间考验。中小出版企业必须立足长远,以制作精品为目标,推出自己的主打部分,坚持做良心商人,推良心产品,这样才能赢得读者的青睐。以近年来网络上很火的“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为例,该网站起初只是一群年轻人由于兴趣做起来的影视小基地,突出特色就是提供了很多当下其他视频网站没有的优秀资源,且它对于境外的影视资料都有自己的跟踪与了解,其特色字幕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媒体与出版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这一案例足以给中小出版行业提供很好的借鉴。
(四)树立“平台为王”理念,实现最大收益
平台是出版企业从背后走向台前的不必要因素,不论是自己开发还是与其他销售平台合作,都需要有自己的平台管理机制。在企业文化方面却是要坚持“内容为王”,但是在产品销售和推广层面,则不得不坚持“平台为王”的牌子,因为这是与实际收益挂钩的关键一步。如果借助其他平台,则必须和该平台达成有效协议,尽量多地形成良好的销售渠道,并同时注意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若是自己开发平台,则一定要坚持以读者为上帝的理念,分析读者的消费心理,设计合理的平台框架和内容设计,以及妥善处理广告招商等板块。韩寒的自主开发软件《一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软件推出不久就得到了读者群体的响应,这固然得益于韩寒的个人名气,但更多的是《一个》所主打的简洁风格非常符合大多数青少年读者群体的阅读体验,这也是非常值得中小企业推敲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出版企业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很容易被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为了应对新的挑战,必须意识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各自优势,寻找融合的最佳途径,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实现人才、内容、平台的体系化发展,才能在新时代找到更好的发展出路。
【参考文献】
[1]杨毅.阅读方式变革与出版业格局嬗变[J].中国出版,2014(23).
[2]贺小霞.传统出版业的挑战与机遇[J].传播与版权,2014(5).
[3]杨毅.数字出版的勃兴与中国出版业的转型升级[J].现代出版,2013(6).
[4]陶喜红.我国期刊出版业区域集中的测度与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3(8).
[5]柳斌杰.加快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J].中国出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