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人”的困境与突围 媒介的多元话语互动——以“老外扶大妈反被讹”事件为例

2016-01-21宋文丹

传播与版权 2015年4期

宋文丹

“扶人”的困境与突围 媒介的多元话语互动
——以“老外扶大妈反被讹”事件为例

宋文丹

[摘 要]从“南京彭宇案”到“老外扶大妈反被讹”,“扶人反被讹”“老人摔倒无人扶”两种报道模式的新闻在“偏离放大螺旋”的作用下,在舆论场中逐渐形成“扶人”的群体道德困境。然而,受众和媒体逐渐更加理性地反思这一道德难题,真相的显现速度也在加快。这个趋势,是媒介多元话语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偏离放大螺旋;媒介话语;多元话语互动

[作 者]宋文丹,西南交通大学。

自2006年“南京彭宇案”被看作是“国人道德滑坡的关键事件”,此后“扶人”在中国媒体和舆论中成为一个含义暧昧的词。“扶人反被讹”“老人摔倒无人扶”的新闻交替敲击着受众的道德良知,“扶人”忽然变成了一个道德难题。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由于“偏离放大螺旋”效应,在国内舆论中的确形成了一个群体道德困境,但理性和思辨的话语也从未停止发声。在这样的迷茫中可以理出一条越来越清晰的趋势——媒体和公众都逐渐变得更加理性。而这个趋势,是媒介多元话语互动的结果。

一、事件梳理

(一)事件概况

2013年12月2日上午,北京一名骑车的外籍青年男子扶起一名中年女子,女子坚称被撞,双方产生纠纷并有肢体冲突,最后男子给付1800元作为赔偿。

(二)引发关注

12月2日上午,图片记者李学仕在经过现场时拍下了一组名为“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起中国大妈反被讹”的照片并配文。次日,国际在线网站未对事实进行确认直接刊发(真相暴露后已更改)。

此后,包括@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南都周刊在内的多家媒体官微及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参与转载。网络上一时群情激奋,网民纷纷指责该女子“丢人都丢到国外去了”,有人扬言要“人肉”该女子,更有人要为外国小伙募捐。

(三)转折

3日中午,@人民日报、@新京报、@法晚壹现场等多家媒体微博称已证实现场确实有剐蹭。后爆出围观群众拍摄的现场视频,视频中外国小伙用中英文脏话不断辱骂该中年女子。此时,许多非加V微博用户开始质疑并反思。

3日19:50,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权威消息证实原消息不实,并配发当时监控录像。

4日,《新京报》在头版以“老外撞人真的,大妈讹人假的”为题还原事实真相。

二、模式化建构——“偏离放大螺旋”效应

“彭宇案”后“扶人反被讹”“老人摔倒无人扶”的新闻交替上演,敲击着公众的神经。“老外扶大妈”事件中,记者、首发媒体和最初参与讨论的受众对这则消息的建构,都是基于“扶人”这个含义暧昧的模式化标签。换句话说,媒体和舆论对此前一系列类似旧事件的建构,影响了人们对新发生事件的看法。“偏离放大螺旋”描述的正是这一现象。

“偏离放大螺旋”由英国学者伊冯·朱克斯(Yvonne Jewkes)在《传媒与犯罪》Media & Crime中提出,指“在一个夸大、扭曲、预测和象征的框架内对偏离的报道使一系列互有关联的反应发生作用”,其形成可分为三个步骤:

(1)“中心新闻”发生,引起社会关注;

(2)媒体为迎合受众的兴趣点,选择相关或相近的新闻事实加以修饰并报道,并对其进行夸大和扭曲;

(3)被媒体报道的一系列新闻事实被总结归类或“标签化”,凡是与之相近、相关、相似的新闻被草率列入其中,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讨论。

反观“彭宇案”“小悦悦”事件,到这次的“大妈讹老外”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其间恰体现出“偏离放大螺旋”的基本规律。“彭宇案”被媒体曝光后成为一个具有很大社会影响力的“中心新闻”。此后,类似的“扶人反被讹”模式及与之相反的“老人摔倒无人扶”模式风靡媒体,不断炒热这一话题。媒体的跟风式报道逐渐将新闻引向偏离原发事实的轨道,以“彭宇案”为“中心新闻”,众多类似事件形成一个向外延伸的螺旋。每一事件除了表层元素类似,其深层要素实质上已与“中心新闻”越离越远,并最终构成“偏离放大螺旋”效应。

这样的跟风报道中,“标签”被突显在公众的视线里,类似的事件像流水线一样装配进已有的模式中,事实的真相被选择性淡化,而被选择的事实反过来又强化了这类新闻的标签。

三、反模式化——多元互动的媒介话语

“南京彭宇案”历经五年多真相才得以曝光,“老外扶大妈反遭讹”情节当天就被翻转,虽然存在其偶然性,依然可以看出理性和思辨的话语在逐渐努力引导舆论走出“偏离放大螺旋”。

“外国小伙扶大妈反遭讹”事件首先被网络媒体爆出,发展全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话语的“内爆”。第一次发生在事件的起始阶段,消息中“扶人”“讹钱”贴合被炒得火热的“扶人”模式,“老外”“大妈”“东北口音”等标签更增添整个事件的戏剧性和刺激性。多家新闻网站及媒体官微的转载迅速引起网民激愤,@人民日报相关微博转评数达61473条,@新京报的转评数达17289条,从媒体到普通民众都是一边倒的谴责声。这次“内爆”是媒介话语主导,草根话语盲从并推动传播。

第二次话语“内爆”爆发在事件的转折,媒体陆续证实外籍男子确实剐蹭中年女子致其摔伤。这次“内爆”依然由媒体主导,首先在新媒体发声并引发强烈关注,草根话语中有对原作者及转发媒体不负责报道的谴责、对当时在车后座年轻中国女子不帮助同胞的责备,更有对整个乌龙事件的反思。其中反思话语在媒介话语和草根话语中均有显现且呈现相互影响的态势。

@平安北京调查结果及监控视频微博转评数量达23090条,用北京大学PKUVIS微博可视分析工具进行分析,该条微博转发层级≥6。进一步分析发现,为该微博贡献二次转发最多的用户均为认证用户,其中个人认证用户虽略少于机构认证,但其带来的转发量总数较大。由此可以看出,在新媒体话语中,自媒体话语的影响力已逐渐与机构新媒体平台等量齐观,对传统媒体话语互动更加频繁,影响也更加深刻。这种话语互动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指引事件走出罗生门的泥潭,逐渐向理性和真相靠近。

四、话语互动模型

“老外撞大妈”事件的建构过程可以用模型来表示(图1)。刻板印象是以往的类似事件经过媒介和自媒介充分互动形成的;新发生事件中舆论的走向受到媒介报道、自媒体讨论和舆论刻板印象的影响,信息在这三者间的多向流动产生新的对事件的建构。事件的初期,图文作者及编辑因已有“扶人”新闻产生的刻板印象对这次事件进行建构,然而随着媒介的进一步报道、自媒体的讨论及对刻板印象的反思,逐步走向理性形成新的认识。

图1:“老外撞大妈”事件建构过程模型

更加微观地看,对媒体和自媒体之间的话语互动模型如图2。总的来说媒体依然占据话语的强势地位,设置并影响着自媒体的议程,自媒体讨论媒体设置的议程,并跟随媒体的主流态度;然而自媒体中也存在一部分对媒体报道的反思,媒体采纳自媒体的意见,形成良性循环。

图2:媒体话语互动模型

因“扶人”产生的民事纠纷案件一再发生,媒体与自媒体共同参与意义建构的过程,同时也共同形成并不断修正着一条更加理性和思辨的思路。“老外扶大妈反被讹”事件中,自媒体更多显现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在与媒介话语的频繁互动中产生历史性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伊冯·朱克斯.传媒与犯罪[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黄晓钟.中国媒介话语秩序的重构[D].四川大学,2007.

[3]陈奕,张晴.论新闻报道中“偏离放大螺旋”效应及其规避——兼论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J].新闻界,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