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思政教育对话模式促进教育主体间融洽互动

2015-03-2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主体

马 小 侠

(渭南师范学院 期刊管理中心, 陕西 渭南 71409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构建思政教育对话模式促进教育主体间融洽互动

马 小 侠

(渭南师范学院 期刊管理中心, 陕西 渭南 714099)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未能准确地处理好教育主体间的位置关系,使得主体间的思维方式均受到限制与束缚,较大程度地阻碍了受教育者主体性和创造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提升,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是连接对话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中介,教育对话是一种“共享”关系,是一种相互理解、共同提升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的构建需要有良好的对话环境创设、优良的对话品质培养等方面的协同配合,同时需要以对话意识的培养、对话素养的提升作支撑,才能促进教育主体间的互动与融洽。

思政教育;对话;模式;教育主体;互动;融洽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未能准确和谐地处理好教育主体间的位置关系,使得主体间的思维方式受到限制与束缚,这较大程度地阻碍了受教育者主体性和创造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提升,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1]现代教育所使用的工具是理性对话的手段,其目标是开启人的心灵,让人发现一个真我,一个纯粹的自我,一个大写的自我,一个为世界存在而存在的自我,一个为人民而服务的自我,一个为社会而奉献的自我。教育的目的是启迪人的心智,这一切都是从“把人当人”开始的,当真真正正地“把人当人”的时候,就不能运用非人性化的强制性的灌输手段,而必须运用人情脉脉的对话方式,这样在释难解疑的过程中,人才会自觉而愉快地服膺善道。[2]

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群体的一分子,随时随地都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而每一个人又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所表现出的特征又都是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因此,如何合理、恰当而颇有分寸地进行对话交流、沟通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建构的合理性

模式是指从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经过分析、归纳、升华而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步骤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层面,便形成之。它是一种格式体例的引导,是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在一个良好的模式引导下,有助于人们完成任务,有助于人们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优良的设计方案,它力图从知识形态层面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连接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模式是教育理论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的中介。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是连接对话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中介,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这一中介,使丰富深刻的对话理论走向日常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成为可能,并能够积极应对当前社会现实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挑战,这对于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健康发展、构建融洽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200-201

(一)确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体间的对话,其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而且在于主体间融洽和谐关系的建立。这乃是教育和引导受教育者如何与人沟通共事的过程。这样,教育者就由以往话语的霸占者成为受教育者知识与人格成长的启迪者与合作者;[1]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个性特征、人格尊严的主体,在与教育者相互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建立起了彼此信任与合作的新型关系,感受到人格的尊严,体验到自我的作用,自我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和生命的价值。教育主体间能够分享彼此的真实情感和印象,这也是有效增进融洽和谐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这些是“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在对话过程中,教育者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替对方着想,要考虑对方的家庭背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本人的文化素养积淀程度及自身的阅历等。另外,在进行对话时,冲突、争执现象有可能发生,当受教育者有微小的劣质信息传递、轻微的无礼动作出现时,教育者就要敏锐地察觉并有意识去进行缓和、疏导与沟通,将不利影响消弭在其胚胎或萌芽状态,进而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和平相处、共同提升的主动局面。[4]这样,可促进受教育者认知水平、处事能力的提升。

(二)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发展

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发展、个性张扬的机会,受教育者要依据自身的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地实现自我价值。教育者同时也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受教育者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发展上,以受教育者的现状与其以前的表现作比较,与过去和受教育者表现相近的个体作横向比较,看其进步的变化值即进步增量的大小。教育者只有维护受教育者的自尊心并进行人格保护,才能言说建立其自信与学习、生活热情的问题。只要能让受教育者从学习、生活中体验到成功,从中感到自尊,认识到自我,适当对其降低一些标准、要求有何不可?这样,或许能收到预想的或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事实上,生活的魅力就是一次次小的、平凡的成功的叠加,其中,尊重、宽容、理解是解决各种矛盾并取得成功的试金石。

只有在这种被尊重、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与对话中,人的潜能和创造活力才能被开发激活,并可能光芒四射。因而,对话模式是一种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育方式,这是生产性的、创造性的,而不是复制粘贴性的、机械重复性的过程。[1]另外,把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对话的形式纳入对受教育者的评价体系中,也不失为一种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机会,虽然他们的评价简单或不够准确,甚至有误,但能体现出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也是建立融洽关系、发展个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合理、公平、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考察了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状况,更能激发其从事一些有益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发挥其特长,张扬其个性,可以很好地培养受教育者健康向上的积极人格,帮助其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5]148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通过科学而有效的对话模式,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进而将其培养成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人。人的一生都富于自我色彩,争取通过思想教育工作者主体间的对话,使得受教育者演奏的人生交响乐更美更好,更具养眼的个性色彩。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的构建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环境的创设

环境育人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环境、建设环境及改造环境的育人功能并驾驭环境育人功能的活动。它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潜移默化的育人教育,是通过良好的外界环境,给人一种提示,一种启示,一种约束,激励人们去欣赏环境、保护环境和感知环境,从而给人们带来幸福愉悦感。对话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惬意舒适的美好环境是对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一是创设舒适的外部环境。优雅的环境总是给人一种轻松和乐于进取的感觉;相反,杂乱无序不整洁的环境,人们思维的创造性与应用性受到阻碍,会影响或干扰人的行为方式及情绪表现,抑制人的思维灵感与智慧。二是创设人性化的制度环境。一个宽容、民主的制度环境,使得置身于其间的每个个体都会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必要性与价值所在,彼此间受到一定的肯定与尊重,得到大家共同的认可,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才能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意愿,反映自己的诉求,有利于推动对话在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三是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实际上,“对话是把灵魂向对方敞开,使之在裸露之下加以凝视的行为”,只有在互相尊重前提下的对话才是真诚的、坦率的和自由的。彼此尊重是对话教育能够持续进行下去的重要条件,它伴随对话教育的整个实施过程。同时,主体间应该建立一种信任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教育者一方帮助另一方按照其个人意志自主选择学习、活动内容,促使其人性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方能达到彼此内心的接受、信息的互动和情感的倾诉与抚慰。在舒畅的对话环境中,受教育者才能摆脱一切束缚,其个性才能得到彰显,创造力才能得到激发。

环境育人可以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环境优劣的鉴别意识,进而认同、珍惜和保护良好的环境,并有义务改造、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使得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的素质要求在这种无意识的熏陶下得到培养、升华,并自觉不自觉地在人们的思想感情上、行为方式上、行动上实现道德品质内化,从而培养人们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雅品位的生活格调。[6]247如果再加上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和必要的制度约束机制,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磨炼其坚强意志,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合力,帮助受教育者自我批判、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升,将社会公德要求和文明行为规范,由外律要求逐步转化为内律品质,形成知行统一的道德素养。[7]105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品质的培养

1.对话意识的培养

“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流,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和受教育者进行交流互动,其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许多角色,有英雄的形象、模范的形象、教师的形象、家长的形象,更有朋友和知己的形象。教育者如果爱护受教育者,平等对待他们,坚持耐心细致地与之进行沟通,受教育者才会对其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收教育者的某些观点甚至是批评,并会自觉地去更新生长创造自己。这里所说的交流不仅局限于某个点或某个面上,而要扩展至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平常遇到他们,教育者要主动与其聊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们多进行一些交流、接触,听取他们的一些观点与想法,即使有些浅显稚嫩,也要尊重他们的看法,对他们的爱好和特长表示感兴趣,并鼓励其拓展兴趣,丰富其业余生活,这样更有利于思政教育对话工作的顺利开展。[8]因此,对话是登高时的一把扶梯,过河时的一叶扁舟。对话需要一种意识,它是一种无形的内力,是一种相融的特殊气味、意味、韵味在相互理解中的参透融合。否则,其对话的质量和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对话素养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主体之间相互的对话中展开的,它是一个尊重、发现、言说和倾听的互动融洽过程。这样,对话素养就必然包括尊重素养、发现素养、言说素养和倾听素养四个方面。[8]

尊重素养主要表现为对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平等相待,换位思考,充分肯定他人的人格与价值。尊重是互相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否则,映射出的是自己的肤浅粗俗,即缺少修养的人格;受教育者如果在某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就要虚心学习,躬行请教,取长补短,不必以自卑、嫉妒或者人身攻击去代替双方应有的尊重。教育者要给其留有沉思、净化、提升的时间与空间。教育主体间要懂得相互尊重,要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平静的心境,去面对所有学业上的强者与弱者以及所有生活中的幸运者与不幸者。有人的地方就离不开尊重。否则,对话也显得苍白无力或无法开展下去。

发现素养,就是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哪怕是一点点的可贵,也要让它成为其向上的正能量,成为受教育者终身受益的动力和源泉。同时要使教育者的智慧、知识、能力、激情成为吸引、指导受教育者靠近的磁力和力量;另外,要互相发现对方身上积极向善的元素,而用自己身上或对方身上其他部分的优势来补充每一部分的所不能,这也是相互间认知、感知、共同提升的过程。[9]94只有这样,才能用受教育者身上正的能量代替或缩小其自身的一些不良因素或劣迹,放大扩展其优点,缩小其不足,才能与受教育者进行倾心的对话交流。

言说素养,就是要求对话者语言表达简洁明快,真切准确,不拖泥带水,讲话能一语中的。当受教育者讲话啰唆冗长时,对方就要适时地截断并加以小结,像竹子成长一样,每一次的节接,也都是为了下一节,都会成为下一节成长的开始;当受教育者讲话吞吞吐吐反应慢时,对方就要适时地添加话语,帮其续接讲话内容,使对话能在比较系统连续的氛围中延续下去,否则,对话会出现尴尬局面或者冷场,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倾听素养主要表现为用心专注,认真聆听。倾听也不是被动机械消极的,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智慧地、积极地分析解读和捕捉言说者的思想诉求,进而将言说者所传达的信息和理念融入自身的思想意识结构之中,形成新的视界融合。实际上,当受教育者讲话漫无边际时,倾听者要拉回其思绪,使之沿着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轨道上持续进行;当受教育者讲话理屈词穷时,倾听者要扩展其思路,打开心结,使对话能在你言我语的场景中开展;当受教育者情绪激昂时,倾听者要先压下其怒气,让其小声说话是制怒的金钥匙,另外,讲些与当前事件无关的话题,让其思维缓冲、转弯,使受教育者的思路离开其“致怒源”。只有这样,方能使受教育者感受到有人在关心着他,关注着他,有人正在“读”着他或者说有人已经读懂了他。这样才能与受教育者进行更深层次的不间断的对话互动。[10]28

总之,尊重素养是思政教育对话的前提条件,发现素养是思政教育对话的引擎,言说素养与倾听素养是思政教育对话的载体,四者缺一不可。对话不仅仅是指教育主体间表面式的言谈,而是指对对方真诚的发现尊重与倾听言说,是双方内心世界坦诚的敞开和接纳。对话教育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对话意识及优异的对话素养、敏锐的对话智慧、丰富的对话实践经验及给力的对话品质。教育者要铭记人生的第一要务,就在于贮藏并提升自己的各种素养,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维护彼此的尊严,尊重彼此的人格价值,使自己在做任何有意义的事的时候都能使出全力。

三、结语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是连接对话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中介,教育对话是对话主体间的一种“共享”关系,是一种相互理解、共同提升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的建构在当今多元化信息化时代是极其必要且合理的。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又可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的构建需要有良好的对话环境创设、优良对话品质的培养等方面的协同有机配合。同时需要以对话意识的培养、对话素养即尊重素养、发现素养、言说素养和倾听素养的提升作支撑,才能促进教育主体间的融洽互动。

[1] 王玉峰,刘基.构建思政教育对话模式促进师生互动与交融[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40-42.

[2] 王洪才.教育的魅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48.

[3]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江英飒.构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共育”思政工作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45-47.

[5] 李晓元.人学走进工作世界——主体化人学初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美]威廉.K.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黄伟合,包连宗,马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7] [美]杜威.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M].孙有中,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8] 李维昌,盛美真.论利益多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建设[J].求实,2011,(8):81-86.

[9] [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 贺 晴】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Dialogue Mode between the Main Bodies of Harmony

MA Xiao-xia

(Editorial Management Center,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The traditional ideas of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fails to accurately handle very well the position relation between subject education, making the intersubjective thinking mode restrictions and fetters, which greatly hinders the educatee subjectivity and creativity, initiative and active promotion, and becomes one of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alogue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intermediate link of dialogu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dialogue is a kind of “shared” relationship, is a kind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promotion process. Construction of dialogue patt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to have good dialogue environment, excellent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culture dialogue and coordination, also needs to cultivate awareness of dialogue, the dialogue progression as the support, to promote interaction among the subjects of education and harmonio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alogue; mode; education subject; interaction; harmony

2015-03-13

马小侠(1964—),女,陕西合阳人,渭南师范学院期刊管理中心编辑,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G641

A

1009-5128(2015)16-0090-04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主体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