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柳江话构词法分析
2015-03-20陈雪妮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陈雪妮(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壮语柳江话构词法分析
陈雪妮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柳江话是壮语北部方言的代表语言,它的词根之间通过并列、修饰、补充、主谓、动宾等关系组成大量的合成词,这与汉语类似。柳江话的词与汉语的最大不同是具有丰富的词头和动词、形容词的后附加音节。
方言;壮语;柳江话;构词法
DOI:10.13669/j.cnki.33-1276/z.2015.045
壮语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种语言,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1]。柳江话是壮语北部方言的代表语言,属于分析型语言[2]。每个音节一般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且大部分具有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柳江话的词本身缺少形态上的曲折变化,具有丰富的词头和动词、形容词的后附加音节[3];词根之间通过并列、修饰、补充、主谓、动宾等关系组成大量的合成词。从所包含的意义单位分析,柳江话的词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
一、单纯词
单纯词可分为单音节和多音节两种。
1.单音节
单音节每个词只有一个音节,一个音节表示一个概念。
2.多音节
多音节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单个音节没有意义,结合才有意义。音节之间有或没有语音上的联系,大致可分为双声词、叠韵词、双声叠韵词、拟声词、汉语借词五种情况。
(1)双声词(前后两个音节声母相同)。
(2)叠韵词(前后两个音节韵母相同)。
(3)双声叠韵词(前后两个音节只有声调不同,可能由于异化作用)。
(4)拟声词(模拟声音的词)。
(5)汉语借词。借自汉语的词,音节在柳江话中一般都不能分析,不能独立运用,所以大都是单纯词。
二、合成词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意义的成分组成,可分为不带辅助成分和带辅助成分两种。
1.不带辅助成分
不带辅助成分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实在意义的基本成分(实词素)构成,成分之间结合紧密,结合后词义一般都有所扩大、引申或引起词性的改变。根据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不带辅助成分合成词可分为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五种形式。
(1)联合式。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相反或相关的词素以并列的方式构成新词。
a.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新词的意义一般是原来词素意义的总和,也有个别改变了词性。
b.由意义相反或相关的词素构成,新词的意义一般有所引申、改变。
(2)偏正式。其中一个成分是主体,其余成分是从属。从属成分修饰、补充主体。主体是正,从属是偏。偏正式又可分为前正后偏式和前偏后正式两种形式。
a.前正后偏式。主体在前,从属在后,这是柳江话构词的主要方式。从词素的类别分析,它又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以名词为正、其他成分为偏,合成的词都是名词。
需要指出的是,在“名词+名词”构成的柳江话合成词中,后一名词都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前一名词。其中,有的说明前一成分的材质,有的说明前一成分的来源、出处,有的说明前一成分的属性。在“名词+动词”构成的柳江话合成词中,有的是“名词+动宾结构”的紧缩形式,不过是省略了后面的宾语,如是(医+医+病)的紧缩。
二是以类名为正、专名为偏。
这种结构也是“名词+名词”结构中的一部分,由于它所占的比例很大,并且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故另分一类加以叙述。在这种结构中的“专名”大都不能单独应用或单用时意义不够明确,需要附在类名之后意义才明确;如果意义明确就不必与类名结合,甚至它本身就能作为类名,如甘蔗等。
三是以量为正、其它成分为偏,构成的词都是名词。
pu4mi2富翁、寄生树(量词+动词或量词+动宾结构)
柳江话中量词独立运用或与其它成分结合成词的能力都很强,在构词时,量词常常把类名挤掉而自己起类名的作用,如上例的一些词都可还原为男人、富翁、枫树的形式。
四是以动为正、其它成分为偏。
压,血脉不通畅而麻木,像有蚂蚁在皮肤上爬行的感觉。后者作比喻,说明前者的状况)(动词+名词)
b.前偏后正式。这种形式除个别已经词化了的“数量”或“数名”结构外,大都是比较常用的汉语借词,它们的各个词素也都被单独地借到柳江话中,具有可分析的性质,与前述单纯词中的汉语借词性质不同,归属合成词。这些合成词被吸收到柳江话中,仍保留了汉语修饰成分在被修饰成分之前的特点。
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由副词词素与动词词素构成的修饰结构,由于结合紧密,经常连用或词义有所变化,也成了偏正式的合成词。
(3)主谓式。前一词素大都是涉及人体器官的名词,后一词素是形容词或动词,两者合成的词在意义上一般都有所引申、改变。
a.结合后用作形容词。
b.结合后常用作动词,后面大都能带宾语。
(4)动宾式。前一个是动词词素,后一个通常是名词词素,有时也是形容词等词素,两者结合后的词义和词性都有所改变。
a.结合后都是动词。
b.结合后都是形容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补充。
c.结合后都是名词。
d.结合后都是代词或副词。
这类合成词除了可作一般动词外,还可作其它动词或形容词的补语,表示趋向或时态。
2.带辅助成分
带辅助成分合成词由一个具有实在意义的基本成分(实词素)和一个辅助成分(虚词素)构成。带辅助成分合成词可分为词头、词尾和前后附加音节三种。
(1)词头、词尾大都由某些意义虚化了的量词、名词和副词等转化而来[4]。它们的意义比较固定,可加在某一类词而不是个别词的前面或后面,共同构成新词。柳江话中具有丰富的词头,但没有词尾,比较普遍的词头有以下几种:
a.名词性词头与基本成分所结合而成的新词。
ta6是青少年女性的量词,也是对同辈或小辈青少年女性称呼的词头,又是长辈亲属称呼的词头。这类合成词的前面还可用量词,如两个姑母。是由名词“中间”一词发展而来,也可用to6表示,它与表示一天之内的时间名词结合后表示时间范围,一般不再受数词或指示词的修饰。
b.动词性词头与基本成分结合而成的新词。
ta3不能独立运用,只能附着于动词的前面,表示动作的专门性,带ta3的动词一般不能再带宾语。ta6也不能独立运用,只能附着于动词或部分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相互作用”,但它与一些单音节的趋向动词结合时,却不表示“相互作用”,而表示动作的方向、过程,还表示概数。
c.数词性词头与基数词结合而成的新词。
这两个词头都是从汉语借入的,但在柳江话中与数词结合时,有下列限制:第初不能与一、两结合,只能与一、二结合;只能与五、六结合,不能与五、六结合;初可与五、六结合,也可与五、六结合。和汉语一样,第可与两百等复合数词结合;而初只能与十以内的数词结合,表示农历每月上旬的日序。另外,柳江话中第都可用代替。
(2)前后附加音节的意义更虚。有时某个附加音节只能与某个实词素结合,表示某些特定的意思,而不像词头、词尾那样,一个词头可与某一类词结合,表示一种固定的意思,因而它们与词头、词尾的性质不同。柳江话带前附加音节和由它们构成的词非常少,如屁股(前附加音节+实词素“屎”)。柳江话后附加音节的使用却非常广泛,很有特色[5]。有些后附加音节表示某种固定的意义范围,有的是象声的,有的是绘形的;有些后附加音节与前面的实词素在语音上有固定的结构关系,有的毫无关系;有些后附加音节只能与某个实词素结合,不能与别的词结合,而一个实词素却往往可与几个或几组后附加音节结合,表示不同的意思。柳江话带后附加音节的情形有以下几种:
a.动词的后附加音节,数量较多,结构也比较复杂。
b.名词的后附加音节,名词带上后附加音节之后就具有形容词的特征,即形容词化。
c.形容词的后附加音节,数量很多,它们对形容词的性质进行不同的描绘。
上述形容词的后附加音节使形容词表示的状态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上述形容词的后附加音节使形容词表示的状态更具有形象性。
[1]梁敏,张均如.侗台语族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06.
[2]李云兵.中国南方民族语言语序类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1.
[3]韦景云,覃晓航.壮语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34.
[4]覃国生.柳江壮语调查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112.
[5]覃国生.壮语柳江话动词、形容词的后附成分[J].民族语文,1981(4):51-56.
[责任编辑:丁治民]
An Analysis on Word-building of Liujiang Dialect of Zhuang Language
CHEN Xueni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325035, China)
Liujiang dialect is a typical language of northern Zhuang language. It creates a large number of compound words through parallel, modification, complement, subject-predicate, verb-object types among its word roots, which is similar to Chinese. In addition,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Liujiang dialect and Chinese is that it has abundant prefixes and post additional syllables of verbs and adjectives.
Dialect; Zhuang language; Liujiang dialect; Word formation
H218
A
1671-4326(2015)03-0080-03
2014-12-11
陈雪妮(1992—),女,安徽宿州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